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
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过来吧。
纪德写的这本窄门,我是从文学少女中得知的。简单来说,本书描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悲剧故事。杰罗姆和阿莉莎之间的若即若离的故事,最后以阿莉莎的去世及其日记自述为结尾。本书给我带来了更多关于宗教的思考和探索。
作为没有宗教信仰经验的读者来说,对于这本书可能更多的会同情和感叹杰罗姆和阿莉莎之间的爱情悲剧,认识到我们应该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中也应该留意一下周围的事物。宗教不应该束缚人们的正常发展和合理的追求。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尽管故事的叙述者是杰罗姆,但也能看到本书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阿莉莎的挣扎和反省之中。能够认识到阿莉莎自身的信仰如何阻碍它,也多少能够理解这种信仰的支撑。但是,我不理解为何在如此的矛盾之下,明明看到自己的牺牲并没有得到结果,他人的幸福并不靠自己的牺牲决定。但阿莉莎最后依然选择了孤独通向“窄门”的道路。她不敢享受幸福、对于幸福的到来感到害怕,这样的恐惧也给杰罗姆带来了不安,对信仰的责任与尘世间伦理的责任在阿莉莎的心中不断冲突。心怀着杰罗姆和朱丽叶,一直都是为了他们的前途和幸福着想,但是总是缺位对自身的重视,但是这种不重视又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如果这就是所谓的通往圣洁的道路的话,那为何不能清楚的看清自己周围的世界呢?圣洁就一定要带来痛苦才能得到吗?这是作者对基督教中类似内容的隐晦的批判。
难道放弃自己的一切就能得到上帝的一睹吗?就像文章吧中里面的神佛之类的,强调空和其他精神的内容,除非你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来世的幸福,那么这样的追求就不一定会给他人带来幸福,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痛苦。而且也仅仅只是避世的观点罢了,若是社会主流是这样的观点,那么将不会存在进步之说。
如果从纪德自身的《人间食粮》一书来说,他本人的观点是不赞同这样的教义信仰的约束,而更向往一种尘世间的快乐,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纪德将上帝放在万物当中,不会为了去到达上帝面前而不断寻求,而是上帝就在我们的身边。他如此构建便能更纯粹的去接触世间万物,构建自身与社会的联系。可以说在窄门中,纪德是对这种基督教信仰的批判,甚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关怀。
文中其实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圣经的内容,阿莉莎所理解的意思总是苦痛的、苦行僧式的道德训诫,但是在我看来,其实很多都不一定要解读得这么苦痛。圣经就那么一本,而古往今来出现了多少教义的变化,某种意义上上帝并不一定是某种精神或者是世界的主宰,而是我们心中与外界对话的一个渠道,但是我们将这个角度定义为“上帝”罢了。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已经不需要上帝,上帝早已死亡,但是他们心中仍然有着所谓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神话的存在,影响着西方人整体的潜意识状态。
我们固然需要道德约束自己,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的一生是有长度的,我们是活在当下的生物,无论我们的理想多么遥远,我们必须继续联系社会并生存下去,获取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不然就无法生存下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我们应该品尝的,看清一切,但也不要回避,面对才能继续生存。而宗教,只是其中的避难所而已,冷静和辩证的看待世界,不计利益得失并不是只有宗教才能给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