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只有这道菜,中国人吃一口能惦记一年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只有这道菜,中国人吃一口能惦记一年

2022-01-19 15:02:33 作者:李莉齐 Vi 来源: Vista看天下 阅读:载入中…

只有这道菜,中国人吃一口能惦记一年

  最近这几天,每个打工人看起来都出奇的相似。

  他们在工位上掰着手指念念有词、为过年倒计时的模样,看起来比盘算绩效和年终奖还要虔诚。

  而在这段忙到昼夜颠倒的日子里,能让他们撑到放假的唯一指望,只有四个字。

  年、后、再、说。

  图片

  自从没了寒、暑假,春节假期就成了打工人最后的期盼。

  客厅里大分贝播放着电视剧,长辈在耳边絮叨,身穿熟悉的厚棉丑睡衣……加在一起,简直就是社畜专属的心灵马杀鸡。

  工作上那点破事儿再难,回到家里,都能往后稍稍。

  尤其吃到爸妈做的菜,是打工人日思夜想的“家的味道”,食物对内心的抚慰,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

  在一年里最重要的年夜饭桌上,更是如此。

  前些天,我们还和读者聊了聊:你家年夜饭桌上的哪道菜,吃一次能惦记一年?

  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道属于自家的“硬菜”,未必是大鱼大肉,但牢牢占据着年三十晚上的中心位。

  “你要聊吃饭,这我可就不困了啊!”

  图片

  01 素馅儿饺子

  西西,26岁,新媒体编辑

  我知道一说饺子,肯定会有人得骂我:你这根本就不算菜,是主食!

  但在我心里,年三十的饭桌上少了啥,都不能少了我妈包的猪肉酸菜馅儿饺子和津味素饺。

  猪肉酸菜就不说了,饺子界永远的神,不接受反驳。

  津味素饺为啥至今还没成为网红食品,我就一直没想明白。

  你看别的饺子都是白白胖胖,不扒拉开,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馅儿。只有它,薄面皮透着粉色,一看就非常ins风。

  图片

  想象一下是装在特大号白瓷盘里,它不高贵吗?

  包的是粉条油条香菜,再加上酱豆腐。

  红粉条配绿香菜,彩头特别好,一整个清新脱俗的红绿大胆撞色给到。

  图片

  而且这道菜还能从年夜饭的桌上吃到桌下:开饭的时候,先端上来一大盘热腾腾的饺子双拼;

  等吃完饭全家一起看春晚,看到十一二点,肚子饿了,再端出一盘来当夜宵。

  别人家啥样不知道,反正我家过年的年夜饭,就是饺子开会。

  想起之前还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comfort food”的讨论,指的是那种不管生活再难,一吃到就感到灵魂归位的食物。

  我脑子里立刻蹦出来的俩字,就是饺子。

  02 煮香肠

  小米,27岁,医务工作者

  桌上没一盘煮香肠的年夜饭,绝对是不完整的。

  “坏”就坏在,我爸对这东西有执念,每年都必须自己亲自动手做。

  要去菜市场买现成香肠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可能。

  年夜饭桌上但凡出现一截别家香肠,约等于直接挑衅他身为一个四川男人的尊严,是要出大事的。

  图片

  以至于到现在,我对这道菜的记忆已经超越了味觉,上升到了对我爸的原始崇拜,和每年累死累活手工灌香肠的肌肉记忆。

  如果你没有在自己家的小厨房里尝试过把二荆条干辣椒和汉源花椒一起打成面,恭喜你,逃过一劫。

  图片

  四川香肠的备料/图片源自网络

  因为从这一步开始,整个厨房就会变成倪萍阿姨的节目片场,一进去就眼泪汪汪。

  灌香肠的机器,现在其实已经很简便了,不用自己拿筷子往里戳肉馅,摇摇手柄就能灌好。

  但你试试连摇一个下午?一边满头大汗胳膊抽筋,一边还要不停被爸妈往唠叨“搞快点麻利点,中午没给你吃饭?”

  累归累,年夜饭桌上的煮香肠也是真的香啊,一口下去,值了。

  不过有点遗憾的是,自从我去外地读书工作之后,就没再和家里一起灌香肠了。

  甚至因为工作性质特殊,我已经两年没回家了,只能在年三十晚上抽空给爸妈打视频电话,隔着屏幕看着他们桌上的香肠,馋得直咽口水。

  虽然家里每年都寄一大箱抽真空的香肠过来,但自己煮了一个人吃,好像再怎么香,也少了点味道。

  图片

  03 烧糕白果

  阵雨,28岁,咨询公司职员

  家里五个兄弟姐妹,每家出一两道代表菜,是我家年夜饭上的保留节目。

  往年掌勺的都是爷爷奶奶,但这几年老人身体不太好,我爸他们兄弟五个,又没人搞得定整桌菜,只能出了这么个主意。

  像我家必做的代表菜,就是烧糕白果。

  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烧糕是我们潮汕特产,但做白果我爸最拿手,去年我还特地学了学。

  学之前想得倒是挺简单,不就是个糖水煮白果吗?猪油白糖加上白果,往锅里一扔,盖上盖子一焖,齐活了。

  结果我爸把一口袋白果扔到桌上,让我扒壳去芯的时候,我才发现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

  白果要先泡水,再一颗颗把硬芯给挤出来;配料里的红枣板栗芋头都要分别处理;下锅后还不得闲,得守在锅边一圈圈不停搅拌,不然就会过火糊锅。

  图片

  大半天折腾下来,眼睛学会了,手学废了。

  最后在年夜饭端上桌的那一份,简直就是盆油爆水果,还被拍照发到了家族群里……

  今年回家打算再练练这道菜,希望别再给我家丢人了!

  04 松鼠桂鱼

  张小阮,26岁,语文老师

  这是我外婆最拿手的菜,从我记事开始她就老做,过年也不例外。

  说来也奇怪,这道菜其实全家都会做,看起来也是一样的步骤,但就只有外婆做得最脆、最嫩、酱汁最合口。

  我妈问过很多遍做法,她都神神秘秘的,只说是自己做多了,你们要一道菜做几十年,也能做出这个味道。

  图片

  直到前年,外婆的记性开始变得越来越差,人已经有点迷糊了,再没进过厨房。

  年夜饭上做松鼠桂鱼的“重任”,也转移到了我妈和二姨身上。

  她俩轮番上阵钻研菜谱,鱼的种类、面糊的浓稠程度、酱汁里面油盐和番茄汁的比例,全都试过了好几种不同配比。

  最后连下锅油炸的时间,都是掐着秒算的,还给记在了本子上,分为松鼠桂鱼甲乙丙丁。

  图片

  全家人在一周内吃鱼都快吃吐了,也没能成功复原出来。

  但意外的是,二姨中途折腾出的酸辣口松鼠桂鱼,反倒获得了一致好评。

  吃到最后大家都觉得,算了吧,做不出来也没关系,新口味多吃几次,一样是自家味道。

  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外婆到底往这道菜里搁了些什么。

  但看到每次我妈挟一筷子鱼肉喂给外婆时,她眉开眼笑的样子,就觉得这些也没那么重要了。

  05 佛跳墙

  Holly,31岁,投行职员

  跟着一个厨师爸爸长大是什么体验?大概就是连佛跳墙,都能变成家常菜。

  我爸是个退休厨师,做饭就俩字,精细。全家里人的嘴都是被他养刁的。

  我下厨的风格,却完全是大开大合,能偷懒就偷懒,一包番茄锅底料煮一切,一点也没遗传到他。

  图片

  自打我结婚后,就变成了两家人一起吃夜饭,张罗饭局的人也变成了我和老公。

  我一直就嫌佛跳墙麻烦,但为了不打破家里的年夜饭传统,我向美食up主偷过师,找我爸学过艺,都以一锅浆糊失败告终,做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法儿吃。

  上外面菜馆端菜,企图蒙混过关,结果被我爸一口就尝了出来。

  有个《饮食男女》同款老爸,由奢入俭难啊。

  图片

  最后我还倒腾了一通预制半成品,少了备料、泡发的步骤,隔水蒸个两小时左右,中途盯着多搅搅就行。

  卖相看着挺能糊弄,好歹,能端出来见人了。

  说实话,第一次做半成品佛跳墙,我内心还是忐忑的,总觉得又得被我爸唠叨。

  没想到菜一上桌,却被全家人夸了,连我爸都点了点头。

  我自己也心里清楚,这菜要论色香味,肯定是入不了我爸法眼的。但他不开口,我也就乐得混过去。

  反正年夜饭这东西,也就为了吃个团圆热闹不是?

  06 大煮干丝

  莉莉,25岁,广告策划

  去年过年,我第一次揣着年终奖带全家人出去吃饭,慌得不行。

  前几年我工作上一直不太顺,频繁跳槽,根本没拿过什么像样的年终奖,过年回家连红包都没给他们包过。

  我爸妈倒是没说过什么,但我自己心里老过不去这个坎儿。

  所以年终奖一到账,我就跟家里说了:“今年过年别在家辛苦张罗了,出去搓顿好的。”

  图片

  但出去吃也不简单,一家老小的口味都要顾上,还不能超预算。从选餐厅的时候,我就开始焦虑,把家附近的酒楼都跑了个遍,前前后后研究了十几份菜单,才选出一家来。

  之所以最后选定,还是因为他家的大煮干丝做得最出名,在之前,这一直是我妈的拿手菜,年夜饭餐桌上从来少不了它出现。

  所以吃到一半,大煮干丝端上来的时候,我整个紧张到脚趾抠地,就怕桌上会有人冒出一句,“这菜怎么还不如家里做的?”

  结果最先开口的是我妈,乐呵呵地点头说好吃。

  “也就是你们爱吃,都不知道做这菜得费多少功夫,我每次切丝都快切花眼了。”

  “今年可好,总算能躲个懒,享受下。”

  也是没想到,这种成功搞定老妈的感觉,居然能比小时候拿了压岁钱还开心。

  图片

  你看,不管操持饭桌的人如何变化,年夜饭的形式怎么更新,它依旧是每年春节不变的高光时刻。

  有人会纠结于一道菜的口味,把仪式感拉满,也有人选择越过味蕾,享受团聚的喜悦。

  当然,大多数时候,这二者也并不冲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