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摘抄

2022-01-17 00:1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摘抄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是一本由豌豆豆 / 李小喵 / 菊地久仁子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一):走进自然的每一天

  文/舒念

  在2013年之后,我在北京生活了几年,时间不长,最清晰的记忆就是拥挤的地铁和阴霾的天空,还有不可抵挡的寒冷,基本每天都是上班和下班,周末强行打起精神去逛街,也是人山人海的景象。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北京。然而翻开这本《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我突然有点怀疑自己,这就是北京的另一面吗?充满了生活的小细节和俯拾皆是的植物,这都是我在北京未能看到的一切。

  豌豆豆和李小喵从2018年开始记录北京的自然笔记,那时的雾霾已经比2013年的时候好了很多,我猜是更加晴明的天气才带来了观察自然的好心情,想象中的花草抖擞精神,在闪亮且没有杂质的空气中舒展开来,随时都能用相机裁剪出他们最美的一面,这样的生活仿佛也能称得上一分田园意象。

  所以这本书才汇集了北京的春夏秋冬,四季流转之间,每种植物或是作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我们在这个城市忙碌穿行,这些植物也遵循着自己成长轨迹,不声不响地做出微小的改变。也许恰恰是缺少了这种对生命力的观察,曾经的我并不喜欢北京,所以总觉得那是一个干枯的城市,像是被冷风席卷之后的皮肤,紧绷干燥刺痛,但是翻过这本书才发现,其实北京也有可爱的一面,全看你如何去观察。

  有时间,有文字,有画面,这种自然笔记的方法,俨然就是自然主题的三年手帐,不一定每天都会写,但是几天总有一些新发现,这样的内容反复几年看下来,也会发现在自然规律背后,还是有一些悄无声息的改变,何况除了自然之外也记录了北京生活的小小日常,那些城市的变迁,也在这里露出一些端倪。

  一年的时间很快,不过小小一册书就能涵盖,但时间在文字的衬托下却变得慢了下来,哪个季节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尝到什么样的滋味,或是感受什么样的天气,这些小事都变得格外重要。自然就是我们的生活,而不是遥远的江河湖海,只是将自己的日常所见记录下来,生活也会变得更加有趣。

  所以这本书也回答了一个问题,手帐究竟有什么可写的。即使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或是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也会有值得记录的内容,《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提醒了我们生活的多彩之处,即使是每天路边短暂停留的一两分钟,也有不一样的风景。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又会让我们学习到更多关于生活的小知识。

  记录就是提高感受能力最直接的方式,我的手帐生活也开始于北京,却忽略了这些生活的细节,以至于中间多有空窗的时候,但书籍和手帐都是我们感受世界的渠道,随着这些经历的增长,我们越来越懂生活,也开始思考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看上去更少的欲望,却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一座发现自我的迷宫,只有长时间的探索,才会发现其中的道路。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二):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发现更多新鲜的可能

  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我勉强算得上是一名阅读爱好者,在不算太长的阅读史中,我被许多书启发过、感动过,这些书籍像一朵朵在微风中轻摇的花朵,装点着我的精神园地。在一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越来越严重的年代,这些经典作品不是蜻蜓点水般一晃而过的信息快餐,而是真真切切在我生命里留下痕迹的东西。我想,一本书之所以能打动人,要么是凝练了人类品性中一些根本的特质;要么是直接传递了一种生命体验,这样人与书的相遇其实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才可以像风吹动树那样感染人的心灵。总而言之,一本好书一定是真诚、能给给我们带来某种直接愉悦的生命体验的。

  当我阅读这本《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的时候,感受到的就是一种真诚的愉悦。这种愉悦首先来自作者的娓娓道来的诚恳,因为全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展开,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带领我们领略北京春夏秋天四季不同的美好。

  恰好我因为读书的关系,也在北京生活过好几年,因此对书中处处展现的北京细节深有共鸣,熟悉的地名和风物时时勾起我对那个第二故乡的怀念:寒冷却美丽的冬日黄昏、让人不堪其扰的大风、全程位于地上的地铁13号线、灰褐色的冬天、秋日绝美的银杏、比大海更蓝的天空……这是细节勾勒出的北京,也是我曾经熟悉,现在藏在美好回忆中的北京。

  除此之外,本书还为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即一种新的自然观。人本质上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要亲近自然,并不需要逃离城市,而应该把目光投向我们身边被忽略的角落,在日常中发现琐碎而微小的美好。这美好可以是每天花上两分钟,在前往地铁站的途中观察月季的开花过程;可以是抬头看看每一天的云有什么变化;也可以是关注寒来暑往,一年四季中菜市场都有些什么新鲜的时令瓜果……这样的留心与观察并不需要耗费多大的时间与精力,却能切实地提高我们的专注力与感受力,换句更常见的话说,能擦亮我们发现美的眼睛。

  正如作者所说,“国外的自然观察爱好者众多,但在中国,亲近与观察自然似乎只是农耕社会的传统。”在我们曾经的乡土中国里,曾经有过灿烂的与自然交融的文明史,它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是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是黛玉的“花谢花飞飞满天”,一直到近现代,乡土文学一脉依然以自然为创作的根基。但是随着中国日渐开启现代化进程,“自然”连同“乡村”一道,被搁置在了作为彼岸的乡土情结中,资本的机器运转得越来越快,我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古人那样静心赏花品茶、游曳于自然山水的环境和心境已不复存在,我们只有在失落、劳累的时候才试图去追忆乡土和自然。

  记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人们如困兽一样,被关在水泥浇筑的居室内,气闷又焦虑。在漫长的紧闭之后,有一天,我们一家人看着窗外冬日难得的暖阳晴天,感受到春天缓慢来临的气息,终于按捺不住,开车去到远离城市的郊外放风,经历过漫长的不自由和焦虑状态,自然一下子就治愈了我们,淡淡雾霭的蓝天,将发未发的桃树新芽、自然流动的清新空气……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美好,愉悦,多日积蓄在心中的压抑和浊气很快就被净化了——这就是自然神奇的力量。

  亲近自然,还代表着返璞归真,删繁就简,本质上是一种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也与时代的召唤不谋而合。在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现象频发的当下,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的理念需要我们付出行动。那么不如从现在做起,把大吃大喝的解压方式替换为走近家附近的小花园,附身观察一株开花的植物;周末与其驱车远足,不如步行下楼,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寻找藏在角落里的绿意。

  一百多年前,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前人选择在7月,开始自己在远离尘嚣的湖畔为期两年的隐居生活,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未所感凝结成被后人不断传阅的经典《瓦尔登湖》。今日,我们在喧嚣的城市里阅读这样的自然文学,往往会感到清新愉悦,心灵像被清澈纯洁的瓦尔登湖水淘洗过一样。但很明显,我们不可能像梭罗一样逃离当下,逃离本来就属于我们的生活,那么试试《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中的办法吧,培养自己亲近自然的兴趣,培育发现美的眼睛,换一种生活方式,也许会有更多新鲜的可能。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三):将自然相伴的每一天都过成诗

  对于人类、尤其是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来说,自然就是最好的朋友。

  一想到自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文学作品或纪录片中连绵起伏的青山、高耸茂密的森林、一望无垠的草原、冰封万里的雪原、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等,只是,自然更是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一虫一鸟,当然还有彼此的你我。

  就像《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作者豌豆豆和李小喵,她们俩耗时三年为我们呈现了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大都市的自然美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一些小惊喜等待我们去发现。其实这本书非常适合慢慢翻看,合着四时的风景与风光,静静安享那一份来自自然的馈赠。

  两位作者都是如你我这般的普通人,而她们记录和分享的自然笔记,也只是她们家、公司附近、常去的几个公园以及上下班路上遇到的植物、鸟雀等。但是读完本书,你就会发现,即使是这小小范围内的物种也多到让你瞠目。所以,如果你想要和作者一样弄个自然笔记,也是极为便宜的事情。

  作者们的文字很自然、清新又治愈,带有一种强烈的热爱生活的烟火气,每一天的记录长短不一,却拥有同样值得记录的小确幸、小发现和小惊喜;而菊地小姐的插画更是富含自然与人文气息,笔下的草木(马齿苋、栾木、山楂、银杏、柿子、洋槐、白蜡、垂柳等)、花卉(蛇莓、益母草、凌霄花、合欢、旋覆花、迎春花等)、动物(有猫、蝉、蚂蚱、燕子、喜鹊、蜻蜓、蜗牛、麻雀等)、人物、街道、建筑都是身边最熟悉的景象,颇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勾起了我许多关于植物、鸟雀等自然成员的回忆。

  还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每家门前都有一片菜地,春天吃的小青菜、韭菜,夏天的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豇豆、四季豆等,秋天的萝卜、白菜、南瓜、冬瓜等都是从这块菜地而来。我还会和小伙伴分享各种植物的种子,比如向日葵、草莓、豌豆等。其中,我最喜欢向日葵,即使它老是爱生虫,长得又高,没办法给它捉虫或是打农药,但还是最喜欢它,特别是它从早到晚仰脸追着太阳跑的举动,那是我引起我探究自然奥秘印象最深刻的经历之一。

  高中是新建的校区,远离县城中心的喧嚣,总是引来喜鹊的聚集。每天傍晚,赤红带金的晚霞铺满半个天空,在夕阳的余晖中,总会飞过一群群鸟雀,尤其是喜鹊,因为它的声音最有辨识度。而我的家乡有句俗语,“喜鹊叫,喜事到”,因而每次听到喜鹊叫,我都会会心一笑,期待着生活中小确幸的发生。

  大学和研究生就读的两座高校都是绿化特别好的大学,尤其是本科院校,更是入选过全国最美大学榜单。现在想来,还是通往宿舍那条路上的茉莉花、沁园的竹径、泽园西山上的藤萝依然在脑海中摇曳生姿。

  即使是现在,我依然对植物保有旺盛的好奇心,手机里更是装了识色App,就是为了在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时,能及时查看关于它的知识,了解它的名字、特性,也许这些知识并没有什么用,但却让我对这个世界多一份归属感,也多一份发现新事物的惊喜。之前在阅读《花园的欢沁》这本书时,便发现不管是文学家还是科学家,抑或是专职植物研究的植物学家,他们都对自然拥有着深切而炙热的爱。

  说这么多自己的经历,其实是想告诉对这本书好奇、想要打开本书的读者朋友,自然就如作者笔下那般温馨治愈,也像你我记忆中那般触手可及,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让你觉得惊喜与新奇的变化。

  或许,在2022年给自己增加一个年度任务,像作者一样开启自然笔记的记录之旅,也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我想,开启这项任务的你我,也会收获如作者的寄语——“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你也能开始观察自然,爱上自然,爱上我们平凡又满是闪光点的生活”,这般美好的感受和时光。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四):城市里的自然观察笔记,四季有时,记录有心~

  文|楚汐

  如果可以,我真想随着作者的文字,用一年的时间来慢慢品读这本《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可是!我又忍不住想早点和大家分享这样一本治愈心灵的自然观察随笔。

  本书作者李小喵和豌豆豆,如芸芸众生里的你我一般,也是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普普通通的两个上班族,也曾在工作中受挫,情绪一度低落到谷底……直到2018年的机缘巧合之下,开始用心观察自然,尝试记录自然笔记,进而被自然疗愈,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

  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一提到大自然,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要远离城市,至少要去往郊区的山林溪水间,才能感受到自然之所在。但事实上,如豌豆豆前言里所说,“即使身在城市,其实也从未远离自然”。

  当我们乘坐飞机时,从高空往下看,钢铁混凝土的城市高楼,亦不过是大自然里的一部分。

  城市多是坐落在平原或山川之中,又或是在大海河流之畔;而城市里的建筑设计也越来越讲求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一如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负建筑」理念,正是要将复杂精巧的城市建筑尽可能地消隐在周围的环境里,以此来突显绿色生态。

  换言之,当我们抛开对「自然」的刻板印象,转换视角,就能发现自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且日日与我们相伴,只待有心人的观察与发现。

  毋庸置疑,李小喵和豌豆豆正是城市里难得的有心人,在她们日复一日的观察记录里,不难发现,即便是在家与公司的方寸之间,附近的三两公园里,也依然有那么多有趣的植物和动物:

  正是这份有心,让她们乐享其中,记下生活里的小确幸,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自身成长的满足感……推己及人,她们更是将这份观察记录的感悟集结成书,让更多的城市中人感同身受「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

  本书目录

  自2018年起,李小喵和豌豆豆开始持续观察和记录自然。而本书正是她们的自然观察笔记合集,精选了169篇观察笔记,并与同为自然爱好者的日本新锐插画师菊地久仁子合作,以111幅清新水彩手绘,将城市里的自然四季之美定格在字里画间。

  笔记从2018年的夏天开始,一直到2019年的春天,完整记录了北京城里季节更迭的四时光景:

  炎炎夏日里,观察到石榴花开,“花萼硬而厚,花瓣薄得透明,朱红色”;发现丁香丛里闲庭信步的喜鹊,“见人路过,一点儿也不惊慌”;等公交时,对面的栾树开满花,“长长的黄色花序从绿叶中探出头,一眼望去,满树金黄”;

  本书内页

  柳荫公园的湖边,益母草上一瓢虫,“缩在叶片间一动不动,圆乎乎的,很可爱”;阵雨过后,楼下有呱呱的叫声,原来,“青蛙随着水涨四处迁徙,也就四处安家了”……

  本书内页

  秋高气爽的时节,看到湖边成片的芦花开始褪去青色,“一束束穗子像马尾般轻盈灵动”;小区绿化带的草丛间,萝藦结果了,“外表坑坑洼洼,不是很好看,但只要掰开,中间白白的像丝绒一样的东西,就是最美味的部分”,还有曼陀罗的果子,“浑身长着刺,看上去很尖锐,让人不敢轻易去碰”;

  本书内页

  人行道上躺了一地的银杏果,“呈土黄色,被踩破后会散发出浓重的臭味”;地铁沿线的荒地里,菊芋开花了,“黄色花朵显得明艳而热烈,驱散了秋日的清冷”......

  本书内页

  萧瑟寒冬里,看到园丁们在为植物过冬做准备,“在冬青等灌木周围打细木桩,再用墨绿色尼龙布盖住”;见到的几只麻雀,比夏天时肥了不止一圈,“肚子鼓囊囊的,长着白毛,几乎是一个个小圆球,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轻巧地拍着鸟尾,灵动可爱”;

  本书内页

  公司附近的杨树上有一鸟巢,“呈倒锥形,看起来松松散散,其实坚固得很”,八成是个喜鹊巢;前往地铁站的途中,路旁冬青树的叶子也全都失了水分,“每片叶子都如一张圆纸片”,微风起就能听到沙沙声;北京的冬季,常绿植物看上去和光秃秃的树没多大差别,“灰头土脸,没什么生气”......

  本书内页

  待到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远远见到成排的柳树,“枝条黄绿色,也许新芽已长出”;去圆明园看山桃花,“或粉或白,芳香扑鼻,引来白蝶翩翩飞舞”;丁香的枝条蹦出几朵“淡粉紫色的四瓣小花”;骑车途中看到喜鹊打架,“羽毛都乱了”;

  本书内页

  石砖砌的路面上、电线杆下、石头缝里,那些看起来生长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长出了许多野草:荠菜、附地菜、车前、诸葛菜;下班路上一小区,丁香花开,“淡紫色的花序安静地缀满整棵树,有种说不出的温柔”;山楂花也开满树,“远看像落了轻飘飘的雪,近看一朵花有四瓣,花瓣圆圆”……

  三年多的自然笔记,我们从中读到了被忽略的北京四季里的自然之美;那些散见于城市里的花草鸟虫,经由插画师清新灵动的水彩手绘,跃然纸上,映入我们的心底。

  卡雷尔·恰佩克在《我有一个花园》里说,“我们必须对生命有耐心,因为它是永恒的。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观察与等待”。

  观察万物生长的节奏,学会慢下来,与自然相伴,与自己对话,做最真实的自己。

  作为一个北漂多年的南方姑娘,北京的冬天,于我而言,从来都是又爱又恨的:爱的是冬日里的暖气,恨的却是寒冬里的萧瑟。

  每每这时,我总以英国浪漫诗人雪莱的诗句“若冬日已至,春天还会远吗?”来自我宽慰。

  但在我遇见这本手记图鉴《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后,我想,我又多了份美好回忆:经由书里的文字和水彩画,去感受城市里自然的美好趣味,感动四季更迭的变化之美,努力在忙乱工作之余,适时保留一份闲散的心境~

  “希望你能在这本书里发现城市中的自然之美,合上书之后,亲自去看看树和花,听听鸟儿的叫声,踏上属于自己的观察自然之旅。”

  如是所言,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开始记录自然,记录自己的生活了,你呢?要一起来吗?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