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号车厢》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六号车厢》是一部由尤霍·库奥斯曼恩执导,尤里·鲍里索夫 / 蒂娜拉·卓卡洛娃 / 波琳娜·奥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号车厢》观后感(一):相逢何必曾相识
爱情,无乎性别,国籍,身份…爱情只是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地方呯然心动。爱情只是一场无醉不归的人生盛宴,一次酣畅淋漓的雪中飞舞,一句简单的“草泥马”…远离都市,离开舒适的公寓,没有社会精英族群,更没有墙上的画,爱情之花,仍然在狭隘的车厢里展开,在冰天雪地里星夜赶路奔赴摩尔曼斯克的夜行列车一般的孤意,决绝,如巴伦支海边的岩画一般的地老天荒!
《六号车厢》观后感(二):冰天雪地浪漫温暖的相遇
一般男女相遇的故事拍不好很容易落入俗套,但导演很有功力,把这样的故事拍得如此浪漫动人且抚慰人心。
旅途结束,也许他们以后不会再有交集,也可能这辈子也只有这么一次令人温暖的相遇。 有人陪着你完成你想做成的事,这种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浪漫经历会比石刻的岩画更深刻永久。 往后日子再想起,它依旧会令人动心不已,化成一股温暖,抚慰人心。
《六号车厢》观后感(三):最好的结局是与我相爱,最不好的也是。
很喜欢这种故事,所有的开始与结束都存在于一段不可知的旅途。
在这个时间点,无关身份,无关贫富,无关出身,无关语言。你将与我共度一段时光。
最好的结局是与我相爱,最不好的结局也是。
不是因为酗了烈酒,而是因为在这狭小空间里我浓重的感情无法释放,而你却恰好愿意满足我的所有愿望。
最后在轮船上,说这是泰坦尼克号。但其实比起泰坦尼克号更加浪漫。
#六号车厢
《六号车厢》观后感(四):Stand by me
昨日在车上看了前半段,觉得实在沉闷无聊,两个主人公也谈不上什么魅力,遂放弃听了一路的歌。今天又记起摩尔曼斯克的岩画,打开尝试再往后看看。意外的好。从dv被偷走,似乎就预示着蒙上回忆滤镜的莫斯科公寓生活,一段暧昧不被彻底承认的关系需要自我下定决心去终结。哎,谁能抵住所有人都告诉你冬天去看岩画是不可能的事,这个俄国青年还是奔赴至你面前,说“走,去看那玩意啊”他其实连岩画的名字也记不住,只是单纯想陪女主人公一程。有几个瞬间真正发觉她很美,无关乎外貌,而是自然流露的神情。在旅馆接到电话说有人在等她,走向他时嘴角抑制不住浮现的笑容;在漫天冰雪里和他嬉戏打闹没心没肺地笑;坐在车里看着他画的丑丑的她和背面留下的一句脏话,冬日的阳光透过车窗,停留在她傻笑的脸庞上,这是电影里为数不多的温暖光线,我相信她此刻的心境同样发生了变化。影片到底也没有用过多镜头去展现摩尔曼斯克的岩画,不过这一切或许都已不重要了。
《六号车厢》观后感(五):Roxy Voyage
0.5C ①“从来都只有局部的我们,触碰他人的局部”,亲密关系的意义就是使得和一个人的接触从局部到整体,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但点到线是一个坎,线到面又是一个坎。
②影片前半部分在一个逼仄狭窄的车厢空间内,且都用单独正反打,后面开始共享画面镜头,过肩正反打。直到最后男女主来到空旷的雪地,打破了地域、文化和阶层的圈层,两人的情感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连接。放弃探讨亲密关系,专注于陌生人之间单纯的感情交流,不求回报真诚相待,我突然发现这种感情的稀缺性才是本片最大的魅力。没有过度表达的顿悟,只有温柔的,令人满意的内部照明时刻。
③70年代流行曲(Roxy)、80年代后期法国流行乐(Voyage)。
④冰岛、丹麦、瑞典人都是维京人的后裔,维京人骁勇善战,北欧军工业发达就有维京人的原因,芬兰人发源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
《六号车厢》观后感(六):描绘孤独的人给孤独的去处
《六号车厢》:只有局部人和局部人的接触 天涯沦落人的“爱情”故事 只不过这个爱情故事在他们眼里是 在局部人那里不是 过客都不是 被消费的主体 被不屑的人 任何一个俄罗斯人都知道冬日大雪封路不能看岩画 局部人跟她做完爱后送她上路 孤独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懂得孤独的人 这位文学系教授给孤独的决绝 残酷到无以复加 下层人民还留有最后的质朴 他带她去看了“岩画” 这个质朴短暂到大雪地里两个人的打滚 晴日以后 夏天以后 雪 就会融化……
——2022.2.13晚
《六号车厢》观后感(七):人生的偶遇
这是一部有趣的影片,一个芬兰女人,考古学家,为了逃避在莫斯科的一段感情,以看史前古迹岩画以名,登上了前往俄罗斯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的火车,她被迫与一名俄罗斯矿工在狭小的卧铺车厢里度过漫长的旅程。 影片整体基调抒缓,剧情线性发展,如同俄罗斯陈旧列车的速度一样,缓缓述说。两个不同阶层的人被迫要在一个没有私密的空间内一起生活几天,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有趣。影片要讲的就是人生的际遇,其中“旅伴”是其中有趣的一种,放下自我,坦诚相见,或者无所约束地张扬自我,擦出有趣的火花,但也注定没有结果。广而言之,人生这趟列车,我们身边人来来往往,上上下下,谁也无法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陪伴,珍惜每一次或长或短的相遇,善待他人,也丰富自己。 男主角演员尤里.鲍里索夫,是一位90年小伙子,出演过《T34》等影片的年轻士兵,率直真诚的表演,获得第34届欧洲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很有发展前境。影片还展现了俄罗斯北部的冰雪风光,感受寒冷的乐趣。
推荐指数75/100,有趣的电影可以一看
《六号车厢》观后感(八):《电影手册》评《六号车厢》
翻译了一段11月刊《电影手册》的评价(含剧透)作者为 Olivia Cooper - Hadjin: 这次⻓途旅行更像是时间之旅,不仅因为Laura的目的地是一处史前遗址,也因为这使她得以脱离基于表象的成人世界回到孩童的天地。为了和Ljoha建立联系,必须回到过去: 重新找到打雪仗和在纸 上乱涂乱画的乐趣,与此同时再度体验⻘春期纵酒作乐以及尝试越轨行为的滋味。必须重新发现一 个柔韧可塑的自我,一个在生活将千斤之石架在我们肩上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自我。这就是为什么我 们几乎不对这段关系是否具有浪漫性质进行发问: 显然,在此建立的一切既不受性欲驱动,也不由社会律法构成。一种爱的形式诞生了,它不能被简化为任何一种我们可以轻易识别出来的关系。当列⻋旅行结束,两人之间脆弱的纽带被分离残酷地打碎,它的封存状态才得以终结,这种大白于天光下的揭示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暴力: 叙事脱离了安全轨道,为了开拓出他们的道路,人物终将施行自己的意志。但是为了发掘出叙事的全部深度,使故事并不止步于讲述看似对立的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这种暴力是无可避免的.....
《六号车厢》观后感(九):一期一遇,过分美丽
看《6号车厢》时,总会让我回想起诸多在路上的往事,有美丽的遇见,也曾遇人不淑的相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任,抑或是憎恶、背叛,其实都无关我们的身份、阶级、皮囊,而是来自于人性本身的善恶。人的多面性,使戏剧冲突得以产生,从而为讲好故事提供了可能。同时,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又横生出不一样的立场与观点。《6号车厢》的故事讲得很好,格局虽小,但普通而真实,让人深思,为之感动,男主在结局时以那样的方式向女主道别,俗套却也惊喜,一起经历的旅程,即便短暂如烟火,却也过分美丽。
《六号车厢》观后感(十):只有局部的人和局部的人接触
关于偶遇、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很多,《爱在黎明破晓时》《新桥恋人》《甜蜜蜜》……要么清新唯美,要么缠绵动情。同样是讲述一段因偶遇产生的情缘,《六号车厢》却给人以极其不同的观影体验。
一方面,它带着极强的写实感和戏剧冲突,前半段甚至有《人在囧途》的喜剧感,但当让我们跟随主角们义无反顾的踏上这段前往摩尔曼斯克的漫长旅途,走进她们的内心,才感受到这冰冷天地和爱欲之火的碰撞。
影片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叙事中带有刻意设计的戏剧冲突的痕迹。比如,两个相遇的地点,只能容纳两人的密闭车厢,像是天然为偶遇或爱情设置的试验场。再比如两人的身份,一个来莫斯科学习考古学的知识女性,也是一个外来客(芬兰人);另一个则是工地的建筑工人。好像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怎么会产生爱情,这算是一个强烈的戏剧冲突点。其次就是叙事中加入的第三个人物,独自旅行的芬兰男人。作为一个刻意搅局的存在,有点工具人的角色。
总体来看,这个并不复杂的长途旅行偶发的爱情故事看起来有点套路,似乎没什么看头。但这部影片好的地方就在于,它的选角,故事细节和情感走向都极其写实,生动,让我们确信这样的故事不是胡编乱造,爱情是真的会在这样的两个人实实在在的、迥异的人身上发生。
先从选角上看。女演员看起来并不出挑,甚至有点普通。但和她的角色形象却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