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一篇好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尤其是需要材料一以贯之的记叙文,选材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宜真不宜假,因此在林林总总的素材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智慧显得难能可贵。
从一次习作说起

“老师,这个题目怎么写?看到题目我就一头雾水,没有头绪”郝豪杰拿着作文题来问我。
“你试着写了吗?”接过书我问他,
“写了一些又划了”他攥着手里的本抬起又放下,脸上写满无奈。
“让我看看……你选了命题作文,第一段引用了提示语,第二段用了大量篇幅写了后盾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三段开始写初三生活,有努力,有苦闷,就是没后盾,第四段写到了你的父亲,提到他鼓励你的细节,但只是寥寥数语,然后草草结了尾。”
分析完,我也进入一种无语状态,不能想象以这样的作文如何迎接中考?记叙文可以说是学生写作次数最多也最熟悉的一种文体,原则上,应该能驾轻就熟的,但实际的写作状况堪忧。
问题的症结在哪?
我对他的这篇习作进行了诊断:
病症一:赘笔化严重,入题难,文体不清
表现为习惯性的进行开篇解题,本无伤大雅,但由于没有事先的选材做支撑,就会有说不完的阐述,讲解,发感慨,“人”“事”久久不能入场,写作方向不明确,切入点不到位,文体看不分明,给人无效语言之感。
最为恶劣的是摘录提示语,提示语的面比较宽泛,在切题上有无法弥补的错误,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的提示语,提到了父母、老师、朋友、学校、社会、国家、理想、精神、信念……当然这些都可以是写作对象,但写作对象不能是它们全部,这些都可以作为选取素材的切入点,但选材不是全盘接收,而是贵在“选”。
药方:找到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儿,深入挖掘以小见大
记叙文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接触过的人物和事件的文章,能否成为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以上面的习作为例:这是一道写作范围较宽泛的作文题,看到这道题之后,储存在脑海里的材料可能一下子全被调动起来了,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这时就要使宽泛趋向集中,集中到那些自己熟悉,最有感受的材料上,秉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选材原则,找到最典型的一个人或一件事等等,聚焦于“他”,找到切入点,迅速入题。作文的选材易小,不易大,因为小材料容易操作,容易写得具体生动细腻感人。
病症二:行文时“韩信将兵”,材料堆砌成患
主要表现为不顾其材料对表达主题是否有必要,只要能凑字数,多多益善。选材不典型,重点不突出,故事情节的梗概化,叙述流水化,给人的感觉倒不像是一篇文章,更像是人物简历或者“大事年表”,只要改掉开头和结尾就能适用于其他题目,有骨架无血肉,很难让人产生感情共鸣。没有选材的开篇,靠堆砌材料成文,最终只能走向“一篇荒唐言,些许心酸分”的结局。
药方:果断取舍,截取精要,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弱水三千只取这一瓢饮,可见这一瓢的与众不同,要么特别打动你,要么对中心有着绝对的意义。围绕文章的主题选材,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深刻性。因此,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来加以表现中心。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病症三: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表现为所用材料的是真和牵强附会,比如把自己知道的几个老旧事例,死拉硬拽的往里套;无事例可套就胡编乱造,甚至会出现全班集体离婚,父亲一律外遇,母亲一律辛苦的荒唐现;或者文章中用大段的外貌描写与语言描写,但实际上对于主题的表现并无很大的作用等等,这样就造成文章臃肿而无实际内容,废话连篇形同流水账。
药方:选真实和自己熟悉的材料
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弱水三千不要,只取这一瓢水,不是用来糊弄自己,欺骗作者的,是你亲耳闻过,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深切感悟过,了然于心的珍贵的“一瓢”。熟悉的材料,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只有选真实的材料,才能把事情的细节写具体写清楚写生动,从而使文章感情真挚。
但要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因为并非所有的事情一个人都能经历,允许有艺术的虚构夸张和事件的迁移,重在强调情感的真实。
还是那篇习作
“能跟我说说你的坚强后盾是什么吗?”
“我父亲。”
“很好,他的哪一点让你感觉到可以做你的坚强后盾?”
“对我的支持。”
“具体点,”
“会在我失落的时候安慰我,”
“语言上?行动上?神态上?
“都有吧…”
“找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
“他给我说过一句话:‘孩,调整好心态好好考’。”
“朴实又温情的一句话,还记得当时的语气、动作和表情吗?”
“……他拍着我的肩膀,语气温柔,面带温笑……”
“很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生的?”
“……二测结束,考试依然不理想,复习提不起来劲……”
“这句话给了你力量,也对你后来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助力……”
“是……”
“那我们把这句话美化一下,变成:孩子,别有心理负担,调整好心态,好好备考,无论结果怎样,你都是让我骄傲的儿子。”
“就用这句话作文你的敲门砖,展开你的叙述描写吧……”
有这么一个故事:甲乙两人相约上山采石,甲背了满满一筐,乙筐里只有一块,甲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块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多,我只选最精美的一块就够了。”甲笑而不语。下山路上,甲负担越来越重,只得不断从框中挑最差的扔下,下山的时候,他的框里只剩一块石头。
故事中的甲下山时,不得不一块一块放弃自己框里的石头,因为他目标太多,根本无法实现,而乙人,目标专一,所以取得成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取的“小”,取的“巧”,取的“真”,取的“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