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个铁粉的读后感大全
《1000个铁粉》是一本由伍越歌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00个铁粉》读后感(一):在互联网中培养1000个铁粉,将无往而不胜,怎么培养这些铁粉呢?
互联网内容变现,粉丝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又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粉丝的粘合度才是关键,10000个僵尸粉,都不如1个铁粉。 怎么定义铁粉呢?就是个人优秀且有购买能力的忠实用户。很多铁粉都是跟随着作者成长的脚步,无论什么产品,他们都有意愿付费购买,是个人品牌的中坚力量。 那怎么提升粉丝粘合度呢?怎么把粉丝培育成铁粉呢? 伍越歌,个人品牌战略顾问,知识IP教练,他用这一本书《1000个铁粉》,用4°铁粉模型,帮助想在互联网世界打出一片天地的读者建立自己的铁粉圈。
4°铁粉模型都包括什么呢?怎样在这四个方面完成粉丝的构建呢? 首先看辨识度,让用户知道你并记住你。 默默无闻的人即使再有能力也无法让圈外的人知道,这就面临在互联网中破圈的问题。很多大学教授、专业学者都有着极高的学识,但我们记住的就是那么几个经常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专家,我们追随着他们、相信着他们,这就是因为他们建立起了和用户之间的辨识度。 怎样建立辨识度呢?伍越歌列举了几天有效建议。
要用表达欲,也就是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要让用户知道呢,酒香也怕巷子深,埋头苦干的出路会越来越窄。 要找准平台,每个互联网平台都有着对应的目标群体,找错平台,不符合用户的需求,也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 定位要准确,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互联网中有着各种细分领域,每个领域都可以做到独一无二,成为引领者。千万不要跟风,跟随别人的热门领域,先不说自己是否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也还要考虑自己是否热爱,是否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在专业领域不断坚持,只有坚持也有更多的曝光度,才能更多接触用户 也才能找到更多目标客户。
以上是专业内容的辨识度,个人的辨识度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让用户一眼就能记住你,也是建立粉丝粘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昵称要突出,要让用户一眼就可以了解你所专业的领域;昵称要容易记忆,下次才能更容易再次找到你;要有个人的风格,要建立自己的人设。那些在网络上已经爆红的人,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记住他们呢?这就因为他们已经有着自己的个人辨识度。 这是《1000个铁粉》的第一步,也仅仅是开始,我们要真正把这些粉丝留存在身边,还要打磨产品,要建立产品的专业度,这才是最重要的,要给到客户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要和用户建立连接度,让铁粉成为我们真正的资源,这就有用技巧去管理这些粉丝,比如建立社群、比如定期下线活动,走进粉丝才更可能培养铁粉。 要有价值观念,不仅仅专业知识要有价值 ,要给用户提供价值,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个人魅力都应体现出相应的价值。 有了1000个铁粉,他们就将是我们生命中贵人,助力我们从成功走向成功。
《1000个铁粉》读后感(二):《1000个铁粉》| 3天涨粉破万?不如做聪明的长期主义者
每次在平台看到”日增5000粉“、“一个月涨粉过万”、“80天收获10万粉”这些类似的标题,我都忍不住点进去看一看;毕竟没有一个在做自媒体的人不想涨粉的,毕竟粉丝数量影响着你的商业价值、变现能力以及自我成就感。
粉丝数量越多,变现能力就一定越强吗?一位做MCN的朋友点醒了我;她说,"粉丝量本来就不是评判商业价值的唯一标准。你别看有些博主粉丝量不算特别高,但铁粉多;带货的交易量都不错,他们的商业报价自然也会高。"
个人品牌战略顾问,知识IP教练——伍越歌的新书《1000个铁粉》,正是从这个底层逻辑出发,总结出了经过20000+专业人士实践的4°铁粉模型,帮助有一技之长者去打造能持续“爆红”的个人品牌。
这个4°模型包括:辨识度——让目标用户从看见你到记住你,专业度——输出内容有体系、能创作爆款、表达能力过关、有代表作和能持续输出,连接度——让粉丝了解你、认可你到信赖你,价值度——让粉丝赞赏你。
作为一个在各平台“摸爬滚打”两年多的24线小博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踩过的雷,获得的收获,也看到了我坚持的方向。
看完这本书,我立马做了3件事—— 正视自己的分享欲,修改了账号名称和个人简介、调整内容体系。
分享并不是“耍嘴皮子”、斗嘴、不停地秀自己,而是一种利他利己的公开表达;比如分享一些干货知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生活获得别人的反馈。
反观了下自己,发现自己还是挺有分享欲的,希望把自己觉得有意思、有意义的东西告诉给更多的人。而当获得别人的反馈时,自己也能获得一种认可感和满足感。
分享可以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循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着自己内心的能量指数。
我之前的名字“肉褚”里有生僻字,看起来似乎挺有特色的,但读起来拗口,想要别人记住并不容易;而且缺乏和我分享内容的相关性,别人并不能从名字里获取我账号的定位。
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把名字改成了“二宏翻闲书”,让名字简单可辨,又和账号定位强相关。一个好名字是可以自带流量的,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取名字的方法:可以采用“名字+身份”,比如年糕妈妈;可以名字+态度,比如张三就爱吐槽。还有就是,不要使用谐音、不要有生僻字、名字不要太长。
现在很多平台,都会强调内容的垂直度;其实我自己不太喜欢这样,感觉过于垂直的个人号会少了一些“人情味”。书中的“6-3-1原则”正好解决了我的这个问题。
“6-3-1原则”是指,你个人定位的专业性内容要占60%,剩下的30%是展温度——表现你的烟火气、灵气、喜气甚至是脾气,最后的10%是撩产品——在尊重用户的前提下展示产品。
这样的内容体系非常值得学习,不仅有明确清晰的个人品牌定位,也展现了更为立体的个人真实性,个人品牌能变现又不会有过于频繁的”推销“。
如果你开始做个人品牌或者自媒体,那么就不应该回避变现这件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变现也是让你能坚持持续输出的动力之一。变现不一定就是金钱的,还有提升你个人技能,连接不同个人或行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书中分享了4种比较常见的变现方式:机会变现、产品变现、服务变现和广告变现。
广告变现应该是最好理解的一项,俗称“带货”“恰饭”;其实粉丝并不排斥“恰饭”,他们讨厌的是过于频繁的接广告和恰烂饭。
产品变现可以是实体产品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李子柒的螺蛳粉、作者伍越歌的知识IP课程。服务变现包括做社群、顾问、咨询或者私人教练等等。
机会变现,一般是指荣誉及商业合作;在我看来,这种变现的价值度是最高的。
当你开始运营自己的品牌IP,你也会收获不少“技能”,获得更多连接不同人和领域的可能性。
就拿我自己来说,2年时间的持续阅读和输出书评,虽然没有获得大量粉丝和获得丰厚的经济变现,但对于个人的思维能力、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再是那个踌躇着不知道要聊些什么的社恐星人了。
不仅如此,做自媒体还让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帮助我转行成功并比较迅速地适应了新工作。这些可能性是待在原本“舒适圈”所无法提供的。
我们总会以为某个人是突然爆红,却没看到他们在爆红之前的积累。要建立个人品牌,需要内容的沉淀和时间的考验,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帮助,看清了以后的坚持方向。
每个人都有“人设”,只要这个“人设”是真实的,就不怕“塌房”。做真实的自己,哪怕有缺点有不足,也可能会成为你的特点;分享自己真实的观点,才能吸引和你“相同”的人,才能建立连接和信任。
长路即捷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建立自己的内容素材库、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同时学会给自己创造成就感。坚持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我们可以让它变得充实且满足。
有人坚持日更一年,但效果平平;觉得自己没有红的命,便放弃了。但他的日更,常常是500字不到的唠叨,并没有给阅读者提供太多的价值;他不过是放大了时间的绝对值。
长期主义不是一味的重复劳动,需要不断精进和自我革新,在坚持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做出调整。当然,守住初心的能力也不可或缺,不要为了涨粉而涨粉,为了变现而变现,要把利他性放在首位,给别人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1000个铁粉》是本让人有惊喜的书,让我放弃了对粉丝数量的过于执着,放平了心态,决定好好打磨自己的作品,去吸引、连接、影响那些和自己同频的人。
《1000个铁粉》是本实用的书,适合每一个想要开始做或者正在做自媒体、个人品牌的人,手把手去教你找到自己的定位,提高辨识度,让别人记住你,以及如何实现多种渠道的“变现”。
这是对我很有启发和帮助的书,希望也能帮助到做自媒体、个人品牌而焦虑的你们。
《1000个铁粉》读后感(三):如何从0到1打造个人品牌?这3点一定要掌握
文|天山雪莲
随着知识付费的不断兴起和发展,有一个新的概念也跟随出现,我想大家也一定在朋友圈和各种新媒体平台频繁听到,那就是个人品牌。
普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或许并不知道个人品牌到底指的是什么?也有些人认为打造个人品牌是所谓的专家和大V才需要的,作为一个没有名气的普通人根本不需要。
其实恰恰相反,越是普通,越是需要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因为个人品牌可以帮你放大自己的价值和优势,让你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我身边有很多人通过读书写作打造了自己的个人品牌,他们有的教人写作,有的教人写小说,也有教别人运营各种新媒体平台,甚至有成为独立咨询顾问的。
总之在工作之余,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最终靠积累的影响力实现了品牌变现。
如果说个人品牌可以让你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还能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变现赚钱?你还会觉得打造个人品牌对普通人没有意义吗?或许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打造个人品牌反而会是改变生活的一个最佳途径。
那怎么做才能开启个人品牌之路?个人品牌到底指的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可以让普通人实现个人品牌的发展跃迁?
伍越歌的这本《1000个铁粉》详细分享了打造个人品牌的方法,伍老师通过上万学员的案例实践,总结出了一个4度铁粉模型,具体包括辨识度、专业度、连接度、价值度。
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铁粉?因为这是个人品牌发展的基础。铁粉的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按照凯文凯利的说法,一个人只要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这辈子几乎可以衣食无忧。
所以打造个人品牌没那么复杂,先从简单的1000个铁粉开始,然后不断的扩大。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要想通过4度铁粉模型实现个人品牌之路,需要做到以下3个方面,
1、找准定位
对于想做个人品牌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定位,因为定位决定着以后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后续的用户群体。
之前总有人私信问我,想做自媒体,去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但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给账号做定位?
这可能是很多新手在开始做个人品牌之前,都会遇到过的一个问题,伍越歌在《1000个铁粉》中分享了3个方法,这三个方法也是我在实际实践中所用的,简单且有效,只要按照这 3个方向去挖掘,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热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只是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梁宁说,上天安排了一个人的命运,或者说给一个人使命,其实是给他一个爱好,一种真实的喜欢,一种叫做“瘾”的东西。
而我们要找的就是这个东西。热爱的事情会让你闪闪发光,你也才有源源不断的热情能坚持做下去,而打造个人品牌也是需要持续的付出和坚持。
所以不妨问问自己,
做什么事我会内心感到由衷的开心?
什么事情做完让我很有成就感?
我愿意在这件事上付出持续的努力吗?
擅长:所谓擅长就是你可以把这一件事做好,并且能带给他人价值。很多人可能会问,热爱和擅长哪个更重要?如果两者能合二为一,实属幸运。但是现实是很难做到。
怎么去寻找自己擅长的事?伍老师分享了一个方法叫“关键事件拆解法”。也就是回想过去什么事是你干的最出色的,比如拿过奖,被知名平台或机构认可。
举个例子,我身边有几个特别擅长写小说的朋友,他们写的小说跟很多主流小说平台都签约了,并且还拿到了平台分润收益。那对他们来说,写小说就是很擅长的事。
如果他们想做个人品牌,就可以分享小说创作的技巧,也可以开发相关的小说写作课,这样个人品牌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需求:一切的商业行为都是要围绕需求去做的,所以可以先通过市场了解,看看哪些方面大家有需求。比如很多人想学习数据分析,但是却不会数据分析的工具,而你恰好工作中经常使用,很是熟悉。
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开发相关的数据分析课程,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所谓需求其实就是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你可以跟身边人去了解,看看大家都在哪些方面有需求,或者是去一些平台查看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从这些关注点背后去挖掘市场需求。
找到需求点后,如果自己正好擅长,就可以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发展。
2、持续输出优质内容
对于想做个人品牌的人来说,最难的挑战在于怎么才能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因为只有持续的内容输出,才能积累起品牌影响力。
我身边有很多通过做自媒体打造自己个人品牌的朋友,一开始大家都是充满干劲的,但是后来写着写着很多人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感觉被掏空了,没有什么内容能继续输出了。
对于很多做内容的人来说,难的不是如何写出一篇优质内容,而是怎么才能持续的写出优质内容。对于这个困扰大家的问题,伍越歌在《1000个铁粉》中分享了一个方法,建立自己的内容库。具体怎么构建呢?
很简单,就是“借”。
所谓借就是借牛人、借专家、借大咖、借书籍、课程等等,就是你需要从不同的渠道去给自己寻找灵感和话题。
你可以看大咖们都在谈论什么话题,也可以看目前比较流行的课程都是围绕哪些方面的。流行的东西都是大众普遍关注的,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直播和短视频。
当你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方向和趋势时,就看看大平台以及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都在做什么,这些人所做的事情,大概率就是目前的趋势。
找到趋势后,你只要切入适合自己的赛道就可以,像我认识的朋友里,就有在做IP孵化的,他孵化的都是素人作者,就是没有多大的名气,但是有很强的内容输出能力,把这些素人和平台进行匹配,不仅能帮助作者变现,还能给自己积累口碑,影响力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有了影响力,变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毕竟每一个做个人品牌的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变现,合理的变现可以让品牌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跟用户建立链接
做个人品牌不是简单的吸引粉丝,而是要懂得和你的用户建立链接。因为只有建立链接,你的粉丝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才有机会促成交易。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一定要学会俯下身来,平等的和你的用户进行沟通,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思维是需要我们具备的,也正是伍越歌在《1000个铁粉》中提到的,就是用户思维。
有人曾经说,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事情都要用用户思维做一遍,因为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你才知道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而不是想当然的自己认为好就是好。
用户思维可以让我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身出来,以一个更清晰地旁观者角度,去认真审视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然后跟你的用户建立起有效链接。
那怎么判断是带着用户思维去做产品和服务,两个特征,
让用户听得懂:简单通俗,让用户一句话就能听懂你的产品或者是服务能帮他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是你的产品有什么区别于其他产品的优势。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如果要给你推荐一个手机,说这个手机电池蓄电能力不错,骁龙处理器,4900mA.h,极速充电,你肯定听完还是不懂,感受不到这个手机的特点。
但是如果我换个说法,充电5分钟,使用1小时,是不是就能立马有个具象的认识,也能感觉到这个手机的电池优势。
比起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就叫让用户听得懂,简单又形象。
做个人品牌切记不要装腔作势,搞一些高深莫测或者大家都听不懂的名词,看上去高大上,其实大家只会对你“敬而远之”。
让用户有成就感 :简单说就是怎么让用户变得更厉害,每一个买产品或者是服务的人,都是想要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或者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厉害。
想通了这个你就需要考虑,现在打磨的每一个产品,对用户来说有什么价值,能帮他解决什么问题,是可以让他学到新的技能还是可以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
拿我们平时写作的来说,每写一篇文章之前,都要问自己这篇文章能给读书带来什么,而不是光顾着自己写的嗨,结果对读者用户完全没用处。
所以想要打造个人品牌,试着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去和用户建立更深度的链接。
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为普通人提供了很多学习和改变的机会,但是怎么抓住这些机会就需要通过个人努力。对于每一个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都可以去尝试着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如果说你在某个领域有着专业的积累,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开启自己的个人品牌之路,
又或者说对个人品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是不知道怎么变现,
再或者你是个对个人品牌没有什么接触,但也想尝试做自己个人品牌的普通人,
都可以去看看伍越歌这本《1000个铁粉》,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系统学到打造个人品牌的方法和案例,也能掌握打造个人品牌的底层逻辑和变现方式。
最后分享伍老师在书中最后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个人品牌打造,最后是要回到人与价值上,去做一个更真实、更有态度、更有能量的自己。
这样看来,每个普通人都是有机会可以去做自己的个人品牌。
《1000个铁粉》读后感(四):1000铁粉:提升个人品牌价值,切莫等到裁员以后
上周,某知名的互联网大厂整建制的裁员了,包括去年秋招刚刚入职的那批新人。在外部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不在像过去,让年轻人趋之若鹜。
昨天在短视频平台,又有专家说,今年很难,但明年会更难,经济好转要等到后年。
生活不易,做什么才能保障未来生活,成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曾给出过回答: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便足以养活自己。
1000粉丝?太少了吧,大多数人是不相信的。因为一个但凡在互联网上泡过一段时间,有心积累粉丝的人,看几个引流和制作爆款的教程,粉丝数都不止1000,但能靠粉丝吃饭的人太少了。
这样形成的粉丝,是不算铁粉的。博主和粉丝之间,并没有形成价值链接。关注的成本很低,取关的成本更低。
巴菲特只有十几万粉丝,但这些粉丝都是真金白银的粉丝,所以他是世界首富。
能为生活提供保障的是价值,无论大厂怎么裁员,那些拥有核心价值的人心中是不慌的。1000铁粉的底层逻辑,是提供价值。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平时注意积累,切莫等到裁员以后。
《1000铁粉:打造个人品牌的底层逻辑》,作者伍越歌,资深个人品牌教练。
他的学员说,“伍老师的课可以闭眼买”,他是真正的个人品牌践行者。
他的朋友说,“伍越歌拒绝钱比他赚得钱要多得多”,他是个践行长期主义品牌教练。
个人品牌这件事,伍老师不仅结果,还有长期结果,其中的底层逻辑,值得探究一番。
在《1000铁粉》中,伍老师用4°模型来讲述打造个人品牌的过程。他告诉我们,打造个人品牌,并不是要一味的追求粉丝数量,而是吸引精准用户、维护用户关系、把更多的普通用户变成铁杆粉丝。
个人品牌=辨识度+专业度+连接度+价值度
每个人的熟人圈子大约是250个人,从这个人数上来说,就远低于1000铁粉的数量。更不要说,这1000人中有多少人是认可我们的。
所以,仅有强关系是不够的。老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前提是你得把瓶盖敞开。通过在社交媒体发布内容,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秀出来,让更多同频的人认识你。
说到这里,我想到微商。就像有些成功的微商说的那样,“不是微商不好,而是被很多不会做的人做烂了”。
我曾经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小姑娘。我就坐在那里,她忙碌的穿梭在车厢中,举着手机,不停的对陌生的车厢乘客说着同一句话,“我现在在创业,能麻烦加个微信,聚一下人气么?”
我不知道她一趟车下来能加多少人,可这样加上的人,真的能为她口中的创业提供帮助吗?
我不认识她,也不知道她的创业产品,就算我真的需要她的产品,我会找她成交吗?
今天的商业环境,产品供过于求已是常态化,成交的逻辑是需求驱动、环境驱动、信任驱动。这三点,这个女孩似乎一点也不沾。
因此,要吸引铁杆粉丝,并不是去加多少人。而是通过分享,吸引有需求的人主动靠近,通过需求驱动获得精准用户。
要想拥有辨识度,需要做好个人定位。而做好个人定位可以从热爱,擅长,需求三个方面出发。
热爱不是“我以为我喜欢”,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热爱。无论身边人是不是支持,有没有收益,都愿意精益求精的做好。
也许热爱的事情暂时不擅长,没关系。知乎大V学霸猫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对一件事投入下去,1-2年基本上可以做到平均水平”,而平均水平就可以吃饭了。
然后再看市场需求,需求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来明确。
1,种子用户有多少?
2,竞争对手有多少?
3,市场规模或者增速有多大?
定位明确了,方向对了,努力才能放大收益。无论是谁,都能够有一技之长。有心分享就能获得辨识度。
但仅有辨识度还不够,还需要长期积累,有足够的专业水准,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
曾经有一位出身华为的咨询顾问说,“客户并不需要你的产品,客户需要的是解决痛苦。”
伍老师的父亲,是一位五线小城的家具师傅。凭借手艺和不卖次品、不卖旧款的经营原则,成了当地家具市场的金字招牌。无论别家怎么打折,怎么降价,方圆几十里都有人找上门。
伍老师也是一样,在业内他有一条规则,不讲价。在伍老师看来,如果用户希望他降价,说明认为他并不值那么多。
听上去很爽?很多人对个人品牌感兴趣,都是希望获得这份爽感。建立个人品牌要体现专业度,从秀肌肉、展温暖、撩产品三个方面入手。
秀肌肉是指,要与定位有关,展示专业内容,毕竟用户是冲着解决问题来的。要占到60%的内容。
展温度是指,展示个人相关的内容。通过展示个人信息,建立信任。要占到30%的内容。
社会心理学奥尔特曼和泰勒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暴露不仅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还会增加彼此的喜欢程度。
撩产品是指,引导成交的过程,只占据10%的内容。用不打扰用户的频率,推广产品。
我目前关注的一个公众号主,每一篇推文的前面都会有跟读者打招呼,除了干货内容的推文,还会隔三差五展示一下她的生活。
比如她最近生二胎了,晒出老公的军功章,秀一秀生活。
让人感觉到,公众号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构,一个运营产品。
如果你只想获得用户,做到专业度就够了。但如果要收获铁杆粉丝,仅仅专业是不够的,还需要与用户深度连接。
在《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之一:连接大于拥有。技术让连接变得更为便捷,即时性连接的获得感,让连接变得更有价值。
伍老师也在个人品牌课上强调:连接比拥有重要1万倍。通过连接,增进超越解决问题的情感,成就铁杆粉丝。铁杆粉丝,能帮助我们摆脱长尾的位置,向头部聚拢。
我曾经报过一个写作班,主讲的大V每天一节音频课,作业点评交给运营。
中间我试图加大V的微信,马上有运营跳出来,宣布“纪律”,不要随便加微信。
这让我觉得,我是不是真的唐突了?
后来为了活跃群氛围,运营搞了个小活动,活动的奖品是大V的品牌课。
等到活动都结束了,大V出来说了一句,品牌课是高价值课,不可能当做活动奖品,是运营唐突了。
又让我觉得,大V就是大V,高高在上,遥不可攀。
当然,这个写作课并没有让我学到写作技能,我也没能实现学习目标。当然,我也不会成为这个品牌的铁粉。
怎么定义铁杆粉丝呢?《1000铁粉》中告诉我们,只要要满足两个条件:付过费、成过事。
付费是价值认可的体现,如果不愿意付费,连用户都不算,当然更称不上铁粉。我不会再买大V的课程,自然不是他的铁粉。
但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人,远比践行知识的人多。有大V曾发布过9.9元的小课,300多个人付费,能听完的只有5%,最后交作业的只有1个人。没有践行过产品,没有做成过事情,同样也不能算铁杆粉丝。
打造铁粉的道路上,要让他变得更好,帮他实现想要实现的目标。可以用的方法包括:一对一的咨询,教练式辅导,主动连接。
这么做看起来很慢,也不符合互联网高效便捷的调性。但这一步是在专业度之后的,做到专业度就能解决生存问题。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通过连接用户,发展铁粉,让个人品牌走的更远。
真正的玩家都是信奉长期主义的,他们是真正在经营个人品牌,而不是在风口割韭菜的投机分子。
在《1000铁粉》中,伍老师提到了无限游戏和有限游戏的概念。
有限游戏的关键词是结果,玩家希望尽快看到结果,看到结果的时候就是游戏结束的时候。因此玩家盼着快点结束。
无线游戏的关键词是过程,玩家希望游戏能一直进行下去。
比如婚姻,不是追求一时的输赢,而是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
比如学习,追求的不是一纸证书,而是傍身的技能。
唯有如此,才能终身受益,渡人渡己。
这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发挥价值,为自己带来一份有质量的生活,为这个世界带去一份美好。前提是得找对方向,长期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