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有罪(精装珍藏版)》读后感摘抄
《天生有罪(精装珍藏版)》是一本由[南非] 特雷弗·诺亚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生有罪(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一):文化认同和肤色并无直接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底层小孩不断突破天花板的故事。
这些天花板包括种族隔离政策下的生存现况;包括族群对个人进步的阻碍;包括社会规则下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
当然,最重要的天花板是个人认知,也就是你见没见过,敢不敢想~
幸运的是崔娃有一个乐观、有远见、且有主见的母亲,她让崔娃从小认为我也可以。
《天生有罪(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二):制度下的个体力量
2021.7.26-7.30
每个人都是时代巨轮中的小小一丢,而对于单个人巨轮的一角都可能是生命的无法承受。
随着美好和希望而诞生的生命都是有法律明确条文的高低之分,和爸爸见面要在室内,和妈妈逛公园要在别人的掩护之下,学校里找不到身份认同,“跳舞吧!希特勒”暴露了对外界认知的局限。
崔娃妈妈真的是这制度里的一束光,努力拉着崔娃在向外走,无视和跳出制度的限制。这位女性真的太有力量了吧,边哭边笑,边笑边哭。
《天生有罪(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三):是什么限制了你的自由?
文/舒念
一个家庭关系,仅仅包含父母和子女吗?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而言显然不是,对于特雷弗·诺亚而言更非如此。如今我们看到特雷弗成为了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或许偶尔也好奇他是如何从南非走进美国,最终走向成功的,所以我们怀抱着对成功学的期待阅读他的自传,却发现这本《天生有罪》其实是一个关于种族歧视的现实故事。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发生在幼年的特雷弗身上的故事,远比讲述他在事业上打拼的故事要更好,太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事业上的成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经历特雷弗这样的童年。这么说并非意味着特雷弗有着完美幸福的童年,相反,他的童年充满了单一种族生活中难以理解的困难,但他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的看世界的方法,才是真正生活的财富。
特雷弗的故事从介绍自己的妈妈开始,我们首先形成了一个印象,特雷弗的妈妈是一个固执、无畏、坚强的黑人女性,她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那几年,依旧找到了在白人聚集区生活的方法,甚至谋求了一份办公室的工作,还生下了一个混血儿的孩子。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的南非,黑人大多是没有知识的奴隶,跨种族的结合还要面临牢狱之灾,但她却设法养大了一个从外表上就能明显看出“非我族类”的孩子,并在生活中斗智斗勇,又幽默以待。南非虽然原本是黑人的家园,但在那个时代,黑人是最为底层的种族,他们没有权利了解这个世界,甚至没有机会接受真正的教育。
但特雷弗的妈妈不同,所有她想要做的事,她总是有办法实现,他们去所有能够免费娱乐的地方,甚至花钱去顶层影城,所有的钱都花在食物和知识上,不管种族歧视是不是有一天会被取消,或是继续延续下去,这都不能阻止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人不应该被自己的见识所限制。
所以,就是这样一个“天生有罪”的孩子,却意外地拥有比一般人更加强大自由意志,正因为特雷弗的与众不同,才让他发现了生活中更多的可能,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他母亲的选择。从他的出生开始,这就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故事,有些人天生就要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
特雷弗天生就质疑这个将自己视作有罪的世界,他在思考一切发生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接受现状。即使做一个搞笑艺人也需要这样的特质,你必须在搞笑的过程中戳中人们心中的疑惑,他们才会记住你的名字。
特雷弗称自己为文化上的变色龙,这塑造了他身上最重要的特质——“我从来不会在哪个圈子里停留过久。我并不受欢迎,但我也不会被排斥。我可以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打交道,与此同时,我又完全是孤单一人”。特雷弗在《天生有罪》中讲述了很多关于自己过去生活的经历,远比一个主持人的成功史更加有趣且深刻,也许读这本书之前我们期待的是成功的可能,读完却发现自己找到了爱与自由。
《天生有罪(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四):关于诺娃,母亲,以及南非
七月中旬,离家前的两三天,我拆开这本书,在床上给苏旭坤读,关于诺娃对拉屎过程的描写和感悟,我的小侄子躺在我身边,笑得咯咯不停,我也笑,但不是觉得好笑,而是觉得幸福。
八月初,坐在传媒大厦领导专用开会的大圆桌边缘,我当他们都不存在,抹去眼角的泪水,轻轻合上书籍。心中默默想着,还好啊,快要回家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如果我看诺娃,大概会在心里默默想:这还真是个有意思的人,我想了解他。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什么都不想再说,只是如果遇到他,我要抱抱他。
李诞说,他不要写自传要写小说,因为人在讲述自己时,常常会想要表现出自己更好、更容易被社会接受认可的一面,免不了就要撒谎欺瞒,为自己镀上一层金。我认同这个观点。
李诞自然足够坦诚,诺娃也是如此(至少我相信他)。他可以那么直白地告诉读者,在给出那张也许会背上巨额债务的信用卡时,不是没有想过放弃母亲,他坦诚到或许黑子都无法攻击他,那些认定他装腔作势的人,要如何骂出一句早已被当事人承认的事实呢?他可以那么心平气和地讲述给大家,自己曾在街区中做过游离法律边缘的事,并对此安之若素直到那个承载记忆的数码相机;他可以那么正经地描述自己拉屎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拉屎这种生物运动的看法,他说拉屎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飞得再高也要脚踏实地,千万别忘了自己来自哪里。而我想说,他也确实做到了,看着封面上那双坚毅却又隐现谦卑的眼睛,我就知道他不会忘记自己的一切。
是不是对自己足够诚实的人,总是更容易看清事物的实质,并且再不加掩饰地告诉自己呢?
诺娃似乎有一种能力,他能轻易(或许跟愚钝之人相比)发掘事物本质。这或许有几个原因。
一方面,他定义自己为“局外人”。因为肤色缘故,他不被任何族群接纳,故没有归属感,这或许是一种排斥,但同时也是一种特权——他不再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局内人,而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旁观者,而旁观,总是意味着更加理性。所以跟情感比起来,理性的观察总是更多地主宰着他。关于这一点,我想起某个人曾说过:很快就看清事物本质的人,总是要比花一辈子才看清事物本质的人活得更好。I agree.
另一方面,我认为诺娃是一个偏见很少的人。关于南非这个国家最大的偏见,就是种族隔离制度,诺娃大致这样看待这种制度:如果我们对彼此的痛苦明眼相见,或许你就不忍心再伤害你所谓的“敌人”。他对这点看的透彻。我们所有的偏见,其实是一种幻觉,总觉得谁会伤害你,谁又会迫害你,可如果你看看他们,你就知道什么叫“众生皆苦”,也许就放下偏见了。诺娃天性良善,生活在母亲用爱构建的世界中,对他人有基本的理解与关爱,于是愿意、也能够走近他人。他在拘留所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关于这个天赋异禀的小子,他一直在说,他知道自己冥冥之中一定要走出南非的,他也坚信自己可以。我也相信他的坚信,因为我也有过坚信。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你知道你就是可以。
我想成为他母亲那样的人,坚韧幽默,勇敢果断,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
我真的好奇她经历过什么。物质上的我知道,无非像南非每个传统的女人要经历的一样。但是心灵上呢?
她怎么会在没有获得家人任何爱意的情况下,长出扎进血肉中的安全感的?每个埋怨原生家庭、声称“缺乏安全感”的恋爱者都理解不了。
她怎么会在一个充满暴力和男权的环境中,不求苟延残喘而是无所畏惧的?每个埋怨社会、责怪大环境内卷的懦弱之人都理解不了。
她怎么会对孩子有那么那么浓烈的爱的?她怎么敢在那种制度下就堂而皇之生下一个孩子的?她怎么就觉得世界本就平等、她可以去到任何一个她想去的地方的?她怎么就那么特立独行?怎么就那么为所欲为?怎么就充满了一股喷涌而出的生命力的?怎么就打不死的?
难道真是因为耶稣?如果是这样,那我还真要信奉基督教了。
她在我眼中,就是一位真真正正的独立女性。抛却消费主义那些“想买就买想吃就吃想怎样就怎样”的低级价值观,她当真做到了什么是独立——她自己挣钱自己花、自己生孩子自己养、自己选男人自己挨打、自己讨厌的人自己骂。是的,这不是搞笑,这是个事实,这是独立的基本内涵。即独立不是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包含承担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后的后果。并且并不以此为荣,并不产生道德上的优越感,然后用此要挟他人达到目的。
诶呀,真是伟大。真的。
我眼中的伟大啊,就是一个人,管她是男人还是女人,一点点构建了、创造了自己的世界,这就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因为这样的世界特别稳固,像一个坚固的蒙古包(不知道为什么我当下就是觉得蒙古包超级稳固),她的信念、亲人、与外界的链接都是特别可靠的大柱子,半径十公分的那种。虽然不比大别墅豪华阔气,但住进去就是踏实。嗯,说不出的踏实!
我真想成为那样的女人!因为我才不要做温室里精致的被万人夸耀的水晶花朵,我要做一个酷酷的、被疾风吹得扭来扭去但就是不死的狗尾巴花!让人们走到哪里都看到我:诶?怎么又是那株丑花啊!烦人!
哼!那你又奈我何!
我没去过南非,想象中那是一个钻石和美女一样多的的欢乐过度,棕色皮肤的人们手拉手围成圈,在篝火旁边大声唱歌大幅跳舞,火光映在他们脸上,纯粹的脸上咧开一口照亮世界的大白牙。
但这应该只是个想象,至少种族隔离时的南非不是那个想象的样子。
之所以说南非流氓呢,是因为在看书时,我一度被诺娃描写的警察射击电脑、街区暴力横生的场景有些吓到:天,难道这样的地方真的可以生活吗?你确定我不会走着走着就被某个黑人拉去办了吗?你确定警察真的会比歹徒更安全吗?你确定我就算死掉了真的会有人管吗?你确定贫民区的暴民真的不吃人肉吗......原谅一位没见过世面的女孩子......
甚至直到读完整本,这样的偏见依然存在。当然,这也不能怪我,毕竟困囿于生活视野的狭隘,我真的无法还原出一个真正的黑人世界,接触太少,巴别塔太高。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就算你说南非是个流氓,谁又会否认这个流氓温情的一面?
你说他们在投机取巧,可是它给被政府抛弃的贫民提供了干净的食物和水;
你说他们充满戾气和暴力,可是不这样,少年人无处安放的躁动精力如何安放;
你说他们负罪累累,可是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没有背景的中年男人如何养家糊口;
你说他们堕落、泥泞、令所有人沉沦其中无法自拔,可是请你不要忘了,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它曾给过你无私的帮助。
朋友们,你们看啊,世界上还有一个比这里更公平的地方吗?它包容你的失败、你的狼狈、还有你的犯罪,因为总有人比你更失败,总有人比你更狼狈、更罪恶。
你看它多么无私,它会给你你要的所有,但同时,它也会公平地抽走你身上的一部分,比如你的上进心啦,你隐隐作痛的良知啦,你的自甘堕落啦,直到最后,你会与这里形成一个奇妙的命运共同体。能量守恒定律,就在这个街区达到了微妙的平衡。你看,多奇妙。
我感谢崔娃,感谢他不带偏见地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南非,以及那样一群制度和生存束缚下的南非人。他们被种族隔离控制着,被原始未开化的社会观念禁锢着,被说不清楚一摊生机混合死水的生活困惑着,他们都不是英雄,都是平凡甚至有点懦弱的人,但你无法责骂他们,无法以自诩“文明”的视角批判他们。因为在文明面前,谁又敢说犯罪不公平呢?政府管不到也不乐意管的,他们乐得关心,不用介意那是出于金钱利益或是其他什么,我们都为生存挣扎时,都还装什么大尾巴狼?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张骏的视频中,他说这是一本总会带在身边不断汲取力量的书;
第二次,在参加完杜骏飞老师的沙龙讲座,他们都在那里围着杜老师,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只有我一个人站在一群书籍旁边,翻开一页,两页,“献给我的母亲,我的第一个粉丝。谢谢你让我成为一个男人。”突然间,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