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七岁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十七岁读后感锦集

2022-05-01 00: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七岁读后感锦集

  《十七岁》是一本由田中禾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岁》读后感(一):故事发生的年龄—十七岁

  《十七岁》

  “十七岁是故事发生的年龄,每个人都在十七岁开始人生旅行。”

  十七岁是每个人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我们或许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伴随着 高中生活,懵懵懂懂的年纪。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比较 青春的书籍,但是内容并不是关于青春的。

  这本书是关于6个中国人的十七岁,算是时代比较旧,所以他们的十七岁自然与现在每个中国人的十七岁会很不同。时代在变化,人的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好。

  这本新出版的《十七岁》拿到手,牛皮纸的封面摸起来手感很好,封面看起来也很温馨。这本书可以来说注入了作者的深厚情感,有很浓的自传色彩,就像这本书里面的故事都像是作者那个年代的人经历过的事。有读者对这本书做了评价,我很认同“以个人视角书写的最真实的中国当代史”。无疑,作者带着对自己家人的情感写了这本书,讲了自己母亲父亲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大家庭。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作者田中禾老先生1941出生,至今也有81岁了,比我的爷爷年龄还要大很多,但是毕竟那个年代的故事相差不多。

  他们的十七岁,过的生活比我们现在 艰辛多了。当今的00后,我们都认为现在过的生活很方便,但还是要承受学习的压力。但是过去那个年代呢,想上学读书都读不了,没有电器,连照明的灯都没有,更别说电视,电脑手机了。我们生下来,这些东西都有了普及了,所以自然而然觉得这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

  岁月静好,或许十七岁是每个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美好的回忆。

  《十七岁》读后感(二):《十七岁》书评

  封面

  本书开篇就挺好玩的,幽默的笔风讲述父亲与母亲是如何结缘在一起的,外祖父这个木匠的女儿嫁给牌坊街的灯笼匠,灯笼匠出生在侉子营张家,“我”就成了张家后代。本书时间线开端是民国时期,经历了科举废除后,也就无法靠“之乎者也”做大清贤臣了。父亲开始学谋生的手艺,也就成为了牌坊街的灯笼匠。明清后抗日战争就开始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母亲怀了“我”。在县城陷落的那一刻,“我”来到了人世。在那个不太平的年代,活着也是到处逃难,怀孕生孩子更是艰辛,属实是胆战心惊的一件事。

  父亲比母亲大了不少,一直是家里顶梁柱。那个时候婚姻还是父母包办的,这也是大姐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父母包办的婚姻不到结婚的时候,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大姐的傲气,却因为要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郁郁寡欢,忧忿辞世。父亲在动荡的日子里做生意,贪便宜收了一堆没晒干的枣,永聚祥杂货店成了烂枣行,父亲也因此害病。秋天的一个清晨,一直依靠着父亲的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做六口之家的家长了。十四岁的二姐,十三岁的大哥,十一岁的二哥,还有三岁的“我”,都逼着母亲坚强。一个世人眼中的小寡妇,谁都有资格对她猜忌,挑剔,说三道四。文中的母亲让我想起了外婆也是这样过来的,现在看书才深知外婆的不易。后来十三岁的大哥在母亲的卵翼下长大的少年,出门远行,去大武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母亲心里,武汉三镇是个洒满阳光的大码头,适合大哥这样敏而好学的有志青年寻求发展。但是心里也免不了担心,差同乡送钱,以及遇难后的退路都替大哥打点好了。母亲就这样一个人拉扯大了几个孩子。新中国解放后也跟上改革潮流,争取做积极分子。

  文中还有不少对于乡下的描写,让人一下子想起小时候,小时候在村里跟小伙伴嬉戏的日子,看红透了半边天的晚霞,看山间晨雾,微风正好,还有那满天繁星。长大后就很少能静下心来欣赏那些美好的事物了,大人嘛,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事要忙,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这本书可以让人了解,从明清到抗日战争,再后来新中国成立,一个普通家庭的生存历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家庭。

  《十七岁》读后感(三):背起行囊穿起那条发白的牛仔裤

  背起行囊穿起那条发白的牛仔裤

  ——读《十七岁》

  文/苇眉儿

  田中禾的新书《十七岁》,让我想起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三代人的六岁》,所不同的是田中禾写的不是六岁,而是六个中国人的十七岁。

  十七岁,正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大好年纪。

  书很厚重,封面上的人物采用模糊的形式,只勾勒出了大体的人物模样,至于脸上的表情,则是一片空白,封面整体呈现一派古朴的风格,带有远古走来的一路风尘仆仆。父母和五个孩童,均站立,孩童或独立,或依附在父亲身边,或被抱在怀中,另外三个孩童站立于母亲和桌子四周。这一瞬,定格,而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之路要走。

  文中刻画的人物中,母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一家之主父亲因病逝去后,她从一个啥也不会、啥也不懂的居家小妇人,一夜之间成为这个大家庭六口之家的顶梁柱。那个社会,吃没得吃,穿没得穿,还有战乱,在这样混乱的整体大环境下,在这样艰难的非常时期,母亲发挥了她个人所有的聪明才智,未雨绸缪,永远都想到别人前头。就这样,在母亲的辛劳养家周全呵护下,“我”和哥哥、姐姐们慢慢长大成人。

  大姐十七岁,夭折,是家中永远的痛。

  二姐十七岁,生了一场病,在家中养病的时候也因此结识了大柳营的曹鸿志,而后在战争中完成了婚礼。

  大哥,是一个英俊的少年。在他十七岁时,前世姻缘自有天定,也顺顺利利地结了婚。并在婚后第三天,因为时局动荡就不得不离家到外边去寻找生活的出路。

  而二哥,是兄弟姊妹中很有个性的一个孩子。我一路读下来,二哥就仿佛在我的眼前走来走去。造化弄人,他最终也没能和许小玉结婚,成为他妻子的是李春梅。

  至于文中的“我”是一番什么样子。我想读者最好还是自己去用心读一读《十七岁》,感受一下那个年代中小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时局动荡战争不断,生活艰难理想迷茫。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是我们难以想象和理解的。作者冷静地叙述,在文字的起承转合中,一点点诠释,一点点解读,人性的善良抑或人性的丑恶都展露无遗,但愿时代造就的悲剧不再重演。从苦日子走出来的人,会更加珍惜眼前当下幸福的生活。

  岁月忽已晚,六个中国人的十七岁呼啦啦从我们的眼前风一样划过,底层老百姓的命运在挣扎,在艰难地活着。文中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只有心存渴望的人,才会理解我的悲伤”,于我心有戚戚焉。

  合上《十七岁》蓦然想起一句很老的歌词,“背起行囊穿起那条发白的牛仔裤/装着若有其事的告别/告诉妈妈我想我想离家出游几天/妈妈笑着对我说/别忘了回家的路/站在门口想了好半天/鼓足勇气走出了家的门/还是回头望了好几眼/毕竟是独自离家出门/喔喔喔那一年我十七岁”……

  十七岁远行的故事,永远都写不完。

  《十七岁》读后感(四):背起行囊穿起那条发白的牛仔裤

  背起行囊穿起那条发白的牛仔裤

  ——读《十七岁》

  文/苇眉儿

  田中禾的新书《十七岁》,让我想起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三代人的六岁》,所不同的是田中禾写的不是六岁,而是六个中国人的十七岁。

  十七岁,正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大好年纪。

  书很厚重,封面上的人物采用模糊的形式,只勾勒出了大体的人物模样,至于脸上的表情,则是一片空白,封面整体呈现一派古朴的风格,带有远古走来的一路风尘仆仆。父母和五个孩童,均站立,孩童或独立,或依附在父亲身边,或被抱在怀中,另外三个孩童站立于母亲和桌子四周。这一瞬,定格,而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之路要走。

  文中刻画的人物中,母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一家之主父亲因病逝去后,她从一个啥也不会、啥也不懂的居家小妇人,一夜之间成为这个大家庭六口之家的顶梁柱。那个社会,吃没得吃,穿没得穿,还有战乱,在这样混乱的整体大环境下,在这样艰难的非常时期,母亲发挥了她个人所有的聪明才智,未雨绸缪,永远都想到别人前头。就这样,在母亲的辛劳养家周全呵护下,“我”和哥哥、姐姐们慢慢长大成人。

  大姐十七岁,夭折,是家中永远的痛。

  二姐十七岁,生了一场病,在家中养病的时候也因此结识了大柳营的曹鸿志,而后在战争中完成了婚礼。

  大哥,是一个英俊的少年。在他十七岁时,前世姻缘自有天定,也顺顺利利地结了婚。并在婚后第三天,因为时局动荡就不得不离家到外边去寻找生活的出路。

  而二哥,是兄弟姊妹中很有个性的一个孩子。我一路读下来,二哥就仿佛在我的眼前走来走去。造化弄人,他最终也没能和许小玉结婚,成为他妻子的是李春梅。

  至于文中的“我”是一番什么样子。我想读者最好还是自己去用心读一读《十七岁》,感受一下那个年代中小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时局动荡战争不断,生活艰难理想迷茫。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是我们难以想象和理解的。作者冷静地叙述,在文字的起承转合中,一点点诠释,一点点解读,人性的善良抑或人性的丑恶都展露无遗,但愿时代造就的悲剧不再重演。从苦日子走出来的人,会更加珍惜眼前当下幸福的生活。

  岁月忽已晚,六个中国人的十七岁呼啦啦从我们的眼前风一样划过,底层老百姓的命运在挣扎,在艰难地活着。文中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只有心存渴望的人,才会理解我的悲伤”,于我心有戚戚焉。

  合上《十七岁》蓦然想起一句很老的歌词,“背起行囊穿起那条发白的牛仔裤/装着若有其事的告别/告诉妈妈我想我想离家出游几天/妈妈笑着对我说/别忘了回家的路/站在门口想了好半天/鼓足勇气走出了家的门/还是回头望了好几眼/毕竟是独自离家出门/喔喔喔那一年我十七岁”……

  十七岁远行的故事,永远都写不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十七岁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