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习的学问》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学习的学问》读后感1000字

2022-05-06 10:39: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习的学问》读后感1000字

  《学习学问》是一本由Scalers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2-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习的学问》读后感(一):学习,真的是有学问的!

  昨天中午收到《学习的学问》,我迫不及待打开书本,花了一整个下午加一整个晚上共8小时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5万字的好书。 读完瞬间心里有了底,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学习了。 这本书分为了五大模块:打开学习广阔视野、做好学习充分准备、掌握学习三大关键,持续监控调整精进,从我会学到我学会。 再提炼成关键词,就是:视野、准备、关键、监控、学会。 这五大模块,同时也是学习的五大阶段,每个阶段,层层递进。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经历这五个阶段。 其中,最颠覆我认知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阶段中的“高楼比喻”: 站在100楼上的人告诉你,这座城市很好看,有碧海蓝天有树木成林有广阔图景。而站在1楼的你,却看到了各种垃圾,各种噪音,各种琐事烦事。 他们告诉你的,你很有可能不相信,他看到的事实是事实,你看到的事实也是事实,只不过,事实的层次不同。你得自己一层层往上爬,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而《学习的学问》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一位扶着你往上爬的人。 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可以常常翻看这本书。这本书蕴藏着站在百层高楼上的人的智慧。 书中令我心里一下子从浮躁状态变成平静状态的,是这一点:学习不需方法,自己只要在持续学习,方法自然就会生长出来。 这样一说,我突然就释怀了。原来,我挖空心思找到一百个学习方法,把每个方法都理解透彻,也没啥用。 因为: ①学习方法是为学习本身服务的。如果一直学习学习方法而不学习具体内容,就偏离原有路线了。 ②方法的使用,在于是否适合自己,不在于多。如作者所说,一堆学习方法,就像鞋店里的一堆鞋。找到自己的尺码,去对应的区域拿一双穿上就是,需要把所有的鞋都看一遍吗?不需要的。 ③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高阶学习者的方法不适合初阶学习者学习。大尺码的鞋子你穿了不舒服,小尺码的鞋子你穿不上。 所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生长出的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这本书,也有一点,给了我学习的信心:只要在持续学习,总能破局的。 是的,普通人要想破局,就要靠学习能力以及持续地学习。学习能力是一个标志,能检验出自己是初阶学习者还是中阶学习者还是高阶学习者。也就是说学习能力决定我们在100层楼中站在第几层。 而持续学习,决定我们能不能一层层往上爬。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抱歉,你很有可能爬上了一层楼就止步不前了,甚至说,还会从上一层楼掉到下一层甚至下几层。 持续学习也是学习能力提高的前提。 这就像烧水一样,持续给火,水才能烧开,才能让我们从初阶学习者变成中阶学习者甚至高阶学习者。 这也像小说里突破境界,持续吸收灵力,到底某一个临界值,境界才能突破。 而如果烧了一会儿水又不烧了,吸收一点儿灵气又不吸收了,再隔一会儿又重新烧水,重新吸收灵气,那自己永远也别想烧开水、破境界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习的大忌,而持续学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哪怕你没有方法,就搁那硬学,也比一放几天不学习要好。因为,只要在学,就在烧开水。不学,就是不烧。不烧,水温就会下降。 像什么清明五一中秋国庆春节,这些节假日,也不能中断学习。这一点,作者S老师以及他带的社群,做得是真的好。 你可能会说,干嘛对自己这么狠?我就放松几天有问题吗?我不学习不也可以过得很好吗? 没问题,这是你的选择。我尊重你的选择。毕竟,选择的后果,又不用我承担。 这时,就引出本书的又一点收获了:主动吃学习的苦,比被动吃社会的苦,轻松得多,我们要选前者。 你想啊,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而那些克服本性的人,正在赚没有克服本性的人的钱。 这个社会,人人都要工作。工作之余,有的人选择享乐,有的人选择继续学习。后者,通常会收割前者工作获得的钱。 是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中年危机怎么来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没能保持持续学习,结果被优化了。你若真的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你的认知能力极强,怎么可能会受到中年危机的打压呢? 如果真有中年危机,那意味着,你在你中年之前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没有持续学习。 中年危机,就是社会给我们的苦。这种苦,不是比学习的苦要苦千百倍?而且,这种苦还很难消除。 而学习呢,是苦中有乐,当你突破学习层次时,当你更上一层楼时,当你突破境界时,你会发现一片新天地,探索到新的世界。 学习,正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 这是我从书中得到了四点收获,其实,还有很多收获,由于篇幅关系,就不展示了。 这本书,真的是颠覆学习认知的书。 放在枕边,常读常新。

  《学习的学问》读后感(二):想学点什么,不知道如何开始,那就先从建一个概念台帐开始。

  看了很多古装剧,娃让你教一道历史题时,你还是开始混乱。

  看了很多言情小说,但还是不会处理亲密关系。

  喝过城里所有的独立咖啡店,还是不知道那些咖啡师所说的香气是怎么闻出来,喝出来的。

  和小明一起进的房地产公司,他不仅房子卖的比同事好,和客人说起来的词儿很多都是你听不懂的,和那些最新的行业消息。

  总觉得自己知道很多,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每当遇到生活里的这些那些的问题时,就觉得自己应该多学一点,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所以,这时我们每个人应该去重新认识一下学习这件事。

  《学习的学问》这本书就给了你与学习之间重新认识的机会。通过这本书会让你知道该如何开始,以及要怎么做。作者Scalers毕业于清华,是微信公众号“持续力”的主理人,也是“持续行动+刻意学习”理念践行者。

  那么,现在想学习,该从哪里开始呢。

  1.从本专业开始。

  你正从事哪项工作,那这个就是你要开始学习的地方。比如,你是一位地产销售,那地产类的知识,就是你的专业知识。你是一位咖啡师,那么和咖啡相关的知识就是你的专业知识。

  2.一切关于人的知识。

  这是一项软实力,无论你此刻正从事什么工作,都少不了与人打交道。比如地产销售,销售知识其实就是一个与人的知识,心理学、行为学都是销售可以学的与人的知识。

  3.关于人、事、物的历史知识。

  学习关于人、事、物的历史知识,可以解决更难的问题。学到这里,你不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还可以帮助你看清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可以说学到关于人、事、物的历史知识时,你已到了一个更高阶的学习阶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么,知道了从哪里开始学习后,是不是就想着该要怎么开始做了呢。

  1.从了解概念开始。

  概念是学习的基础,有时你做不好,说不好,都是因为概念不清,理解的不全面或是不夯实。比如,在销售中有个叫“高净值客户”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高净值呢,地产行业、保险行业,又或是咖啡师的“高净值客户”他们之间的定义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的话,区别又在哪里。

  把你现在的行业(领域)的概念类罗列出来,再去其他行业(领域)里找,找相似,找不同。

  2.建立自己的概念网络,扩展+积累。

  要学好一个概念,就要学会搜索它,在搜索的过程中,又回出现其他概念。

  比如,当你在百度搜“高净值客户”时,跳出来的内容是“高净值(又称HNW)客户,即不只是关注客户的交易规模,也同样关注它们为公司带来的利润,所以它重点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以较少的资本滚动了庞大的资产,而且保持了较高的回报率。”

  在这个内容中,又能发现像“资本、利润、资产、回报率”等这样的概念,是不是突然有种“买一正品送四个试用装”的大便宜,那么就把这个发现写下来,这就是你织这张概念网的动作。

  3.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建一个100个概念的台帐。

  给每个概念编一个号,写下概念名,概念定义的出处(如果在多处找到,可以写下出处一、出处二等等),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否应用在哪个案例里,关于此概念的关联概念。按照这个,自己制作一张表格,定期更新,和复习,把每个概念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或写出来,用这个方法来检验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究竟到哪儿了。

  “不要吝啬自己投入的学习时间,学习的时间越多越好。不要追求快速学习,学多了,自然就快了,直接加速,动作会变形。”这是作者在本书中说的话,都是作者所践行的持续学习的法则,如果你还想继续打开学习格局的话,还可以看作者的另外两本书《刻意学习》和《持续行动》,会让你爱上学习,并且可以学以致用的两本书。

  《学习的学问》读后感(三):又是一场实力的较量

  学习的学问,一如既往,没有具体教你用什么方法,但详细地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五个阶段的演化。

  1、学习前思维准备:给学习一次机会。

  其实是好好听s分析为何要持续学习,但他并不会直接告诉你持续学习的好处。而是从人的寿命,后代教育出发,引用房地产升值的类比,让你明白一个道理,现在投资自己学习是最划算的,持续学习很必要。

  读完全书,再合上书回想这章内容的时候,猛然发现S老师把学习所得的成果都展示给读者了,持续行动,刻意学习系统迁移运用,很巧妙,看了就懂,而且很爽,好像很容易做到。

  2、第二章,学习前的思想准备。学习常犯的错误都列出来了,首当其冲就是做计划,找方法。

  其实也是我们学习入门的第一道坎,陷入自我安慰与欣赏。另外一种是固步自封,把文理固化,不愿意踏入全新领域去学习。其实对于初级者,是很难理解这样的要求的,但是作者用自己的经验与学识(也就是这几年读书会的成绩)给我们展示了全面学习的好处与必要性。

  跨界其实只是高级学习者学累了,换个脑袋干点别的事出的成绩。S 很厉害,这么厉害的人,这么会学习的人告诉你:学习没有方法,特别是初级者,硬学才是出路,计划是要先做,后加码的,别空想,先执行。

  3、第三章,到做了,先打基础。

  也许很多老师告诉过你这个道理,并且在学业考试中反复考验我们。学科老师都是讲知识点,讲案例,然后提问题,反复考核知识点是否掌握,然而我们一般都是应对应试教育的方式对待。

  S 这章有具体操作,明确步骤教我们如何掌握扎实基础,100个概念台账,100个问题反问自己。

  没有说教基础的重要性,而是高维度地展示了系统运作,基础知识起了不可或缺的用处。无论是用讲概念,还是写概念,自己得出来的基础知识才是自己的,才是有用的知识。

  4、复盘,监控,精进

  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是合上书按章节回顾自己的所得。我最大的感触是,我最近一年少读书了。读内容的吸收和理解都不到位,从何可见?其中就是这些复盘调整,随时监控没有做到位所知的。

  肥胖的人常常都知道正确健康的饮食规则是什么,然而在下一顿,或者此时此刻的这些一顿中,就是顺从本心,自己的喜好,第一反应去做菜,点菜,吃饭。其实一顿这样吃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复盘,不会调整,天天如此,身体自然就会胖了。

  学习会有累的时候,停一停,休整一下,放松一下无可厚非,关键是一下就成了永远,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目的和目标。

  5、“会学”到“学会”。

  把自己学会的知识拿出来验证一下。验证的方式可以是自己写成书;把自己的理念和信念转化为金钱的博弈,放到市场做验证;自己学会带另一群一起学会,但要避免套娃操作。

  书中内容梳理至此,更多的内容自己看书吧,毕竟这是我合上书回忆的内容,解读书籍的准确度并不高哟!

  说说我自己的读后感:

  (1)边界意识更强了,这本书没有跟前两本那样强调边界了,但是边界感更强了。很多问题的思考维度也拔高了很多。好的,不好的,具体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避免都讲得很清楚。

  (2)搭建系统讲得少了,但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迁移,链接,学科之间交互作用,都能在书中随处可见。

  (3)之前没有看过前两本书或者没有读过S的文章,这本书绝对会碾压你。特别是第三章,想扔书,“搞错,肯定做不到啊,做到的人都是行业佼佼者了。”对啊,如果你落实好书中的实操内容,即便不在S成长会,你也能成为行业佼佼者,这就是持续学习的目的啊!

  所以我把书评标题拟定为:又是一场实力的较量。欢迎加我一起较量,如何加我……自己找吧。哈哈,现学现卖,献丑啦!

  《学习的学问》读后感(四):《学习的学问》梳理

  花了好几天看完了 S 老师的《学习的学问》,尝试根据书本的结构写一下自己的理解。

  本书一共 5 大章(加上序言一共 6 章),序言中用一个案例说明了不同学习阶段看到的世界的不同,我的理解是学习是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后回到“看山是山”的过程。当我们经历了完整的过程后,对于相同的概念的理解肯定跟最开始是不一样的。

  第一章讲的是打开学习的视野,这一章有两个案例让我颇有感触,一个是《百岁人生》;另一个是有钱人对待孩子教育。

  对于人类来说,随着平均寿命的增加,我们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过去平均年龄 40 岁左右时,我们即使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只要沿着前人的经验也可以过好这一生,在过去往往还没遇到多大的难题时就死掉了,所以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不容易显现出来。随着我们的平均寿命到达了 70 多岁,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想要通过 20 岁学到的东西来解决 50 岁遇到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来掌握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能力解决相应的问题。比如说目前比较多出现的问题是互联网35岁天花板,如果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个人的职场天花板会很快就达到了,在 35 岁左右就不得不面对失业的问题。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学习无用论”,比如说“我初中/高中学历,还是能让一群高学历的人为我打工,所以学习有什么用”这类的言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的态度来判断他确实是这么做的还是为了显摆自己。如果他们真的是根据自己的言论来教育孩子不需要好好学习的话,那么他们的话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况是,那些有钱人会拼尽全力通过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报各种课外班和私教等等方式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遇到这种言论我们听听就行,没必要真的按他们说的做,要是真的按他们说的做就多少有点缺心眼了。

  这一章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既然我们需要持续学习一辈子,那就踏踏实实的一点一点学下去,既不逃避也不急功近利。比如说学习英语,在 S 老师的推文里也有说到,如果英语在我们未来 50 年的时间里都会用到,那么我们花 5 年时间把它学好对于未来 50 年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一种既不逃避也不急功近利的态度,不逃避是知道我们会用也愿意花时间解决,不急功近利是不去想XX天解决英语问题,而是把时间的拉长到 5 年甚至 10 年。

  第二章讲的是学习前的准备,这一部分关于做计划的部分对我有比较大的帮助。对于新手来说,在刚开始想要做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野心勃勃的做出非常多不切实际的计划,这就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不清晰,而做计划又会让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实际上我们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计划,如果做出了计划没有完成的话做计划这种事情除了让自己当时感到满足外是没什么意义的。如果不会做计划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做计划也可以先开始行动,在行动中提升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在行动的过程中再去尝试做一些计划来帮助自己的行动。这部分还有七大必备工具,其中设置弹窗消息屏蔽是非常有效果的。对于日常工作和生活来说,往往并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我们频繁的看手机可能只是因为习惯,当出现了真正重要或者紧急的事情后其他人会尝试通过电话来联系你,而不是傻傻的等着你看到消息后再去回复。所以把弹窗消息屏蔽后可以极大的提升自己的注意力以及减少了看手机的频率(亲测有效)。

  第三章讲的是建立概念网络、掌握原理和迁移学习。在这一章印象最深的是 S 老师让我们建立 100 个概念台账,在我们建立台账的过程中,往往在查一个概念的时候会出现其他概念,如果能将出现的新概念也掌握下来的话就会出现“买一赠多”的情况。在建立概念台账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概念进行解读,再将其联系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当我们在一个领域掌握里足够多的概念时,就会自动的将其进行串联形成概念网络。

  第四章讲的是监控学习状态、调整学习心态和精进学习技术。这一章印象最深的是持续学习的六大阶段,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手期,这一阶段因为学习到的知识都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学习的快感会比较强,学起来也会比较快乐;第二阶段是启动期,这一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小问题,但是因为学到的内容并不困难,所以仍然能够保持住足够的兴趣;第三阶段是平台期,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会比较困难,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越来越频繁的“走神”;第四阶段是振荡期,这一阶段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产生自己并不适合学习的想法进而将学习过程中放水的行为合理化;第五阶段是顿悟期,在前面四个阶段坚持下来并坚持一段时间后,对于所学的内容会在某个时刻收获到一些结果;第六阶段是新循环,这个阶段我们在看之前学到的内容时会有新的感悟,也会尝试学习新的知识。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下来,当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循环后收获到一些东西时,因为有了成功的经历,所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会更强,也能更加有意识的关注到自己在每一阶段的心态的变化。如果没有完整的尝试过上面的阶段,很多时候都会在第四阶段放弃了并陷入到“不断开始,不断放弃”的怪圈中。拿我参加经济学读书活动为例,现在让我再去说经济学上的知识点时基本完全回答不出来,但是因为做到了全面日毕所以那段经历让我的行动力有所提升。在教育学的读书活动中,这种行动力的提升让我的学习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至少掌握到了一些教育学上的概念,也将学到的一些东西应用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来提升自己的行动。

  第五章讲的是输出和共同学习的问题,对我启发最大的是让更多人一起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持续的学习和成长,终会有一天需要进行集体作战,这里的集体可能是工作上的也可能是家庭上的。在工作中如果一直保持小透明的状态,会出现工作上不受重用的情况,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家庭中,我们不可能会有小透明的状态,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人在家庭里的责任也会更重,我们没办法逃避自己的责任。

  上面梳理的内容是根据目录来写的,很多内容看完以后都忘掉了。这些内容能写下来基本都得益于这段时间的行动、思考和写作,正如 S 老师说的一样,我们没必要刻意去追求学习方法,不同的人、不同的学习阶段使用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书中还有很多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只不过我目前所处的阶段不能支持我在看一遍的情况下完全吸收所有的内容,只能将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写下来。这并不是说我看完一遍写完这篇梳理后就会将其束之高阁,之后会将《学习的学问》和《持续行动》当成行动和学习的指导书籍,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