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妈妈》经典影评有感
《了不起的妈妈》是一部由姜又兮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妈妈》影评(一):人间百态
看下来有个感觉,基本上妈妈们怎么要求自己,相应地也会如此规划和教养孩子。拍摄的细节感觉非常真实,新加坡卷王妈妈每一帧画面都写着自我拼搏,和美国精英华人一样,都从孩子出生就规划好了“赛道”;大理佛系妈妈把一生活成了“十辈子”;非典型海淀妈妈养娃原来是可以这样放手的,人间百态啊。大多数普通人妈妈会不会像我这样,时而鸡娃,时而放养,在各种随波逐流和育儿焦虑的裹挟下,持续的复盘和思量。
《了不起的妈妈》影评(二):“了不起的自己,普通的妈妈”
如果可以,希望女生们都可以成为了不起的自己,有选择地成为了不起的自己和普通的妈妈,或者只做了不起的自己。
前六集看下来,最辛苦的是新加坡的妈妈,自己平时上班,周末要开钢琴补习班,把自己的父母都带到新加坡去帮自己照顾两个孩子,自己平时基本没有空陪孩子,一陪孩子,孩子弹琴弹错就脾气很暴躁的凶孩子
最让人羡慕的是大理的妈妈,她的孩子都很懂事,有点心疼孩子,但作为妈妈,能到她那种心境的极少,对孩子也没有过多的要求,更多的是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喜欢她说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自己幸福了,才有能力让孩子幸福,自己和孩子是两个个体,不用让孩子来荣耀自己。”
片中涉及的家庭基本是中产及以上的,可能父母本身也害怕自己的孩子以后长大过得还不如自己,在这种相互卷的环境下,能真的佛系养娃的太少了。母亲这个身份,大家对她一贯的认知就是为了孩子要牺牲,要付出,要奉献,好像国内大多都是这样子的,哪怕是很佛系的大理妈妈,在片中也说到,当她第一个孩子出生,如果当时有一道选择题,说必须她死,孩子才能活,她也会毫不犹豫地说“OK的”,这是生物的本能,大多数母亲天然地爱孩子。
前六集也看到了一些妈妈养育孩子的方式会参考自己的父母,比如海淀的妈妈培养自己的孩子独立就是参考以前自己的妈妈培养自己的方式,比如新加坡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妈妈,就是小时候也同样被父母逼着学习音乐。
她们是不一样的妈妈,有不一样“了不起”的地方,像洛杉矶妈妈带孩子去学花滑,孩子一边摔,一边哭,她依然严厉地在旁边要求孩子勇敢站起来继续练习,作为没有关系的观众的我,已经无比心疼那个不停在摔的孩子,作为孩子的母亲,她大概比任何人都要疼,甚至比摔倒的孩子还要疼,但为了她的成长和成功,她能忍住这份疼痛和残忍,这也是一种了不起。
当然这样的了不起,都不是一天就养成的,孩子在成长,妈妈也在成长,大多数对妈妈的形容是“超人”,“了不起”,如果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难道就不能当妈妈了吗?这部片子,看完更多不止是鸡娃,鸡娃之前还得先鸡妈,对比之下,更焦虑的只会是妈妈。不用冠以了不起之名,就正常当个对孩子负责任和给予孩子爱的妈妈,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了不起的妈妈》影评(三):妈妈首先是个人,其次是个女性,再次才是个妈妈
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跟孩子爸爸说:对孩子的爱和照顾就是个无底洞,无论放进去多少,都觉得不够,同样,孩子对你的需求,更像是暗物质和黑洞,无论多少,都会吸引进去不见踪影,唯一的变化就是母亲的憔悴和衰老(端粒体缩短)。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很明确的说:对于孩子,母亲不过是盛装基因的容器,这句话再残忍不过的揭示了这个真相,作为母亲,我们不过是被人类基因和本能控制的卵子的载体。
当这些了不起的妈妈在用生命养娃的同时,我只有一个问题,除了延展人类基因这个伟大使命,那母亲自己呢?
我认为的顺序是,母亲作为生命个体,首先是自我生命的展示,无论是第一集的妈妈出国读了牛津的教育学硕士(她只是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杰作),还是第二集母亲自己有体面的外企工作,而且是百万网红博主,其次才是把基因传承下去,母亲是其中的一个身份;
但为什么富裕的家庭的女性是不出来工作,全职培养孩子,因为到公司做到领导岗位,或者像第一集妈妈去学校教书,最终也是在培养别人(的孩子),而富裕的人可以在这方面自私,他们没有生活压力。如果看透一点,人类的牛逼就在于每个人的工作都在培养别人,都在让人类的文明和基因更好的传承,不是在家里,就是在社会中。你培养别人的孩子也是在交换别人来专业地培养自己的孩子。也正是因为这样,培养孩子也不需要焦虑,就像工作要设定 “SMART” goal,跳一跳可以够的着的目标最好,而不是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每天过好每一天,而不是去煎熬。如果我坐到到工位上感觉就跟女儿坐到钢琴前的难受一样,那怎么行,根本不可持续嘛。但是我认为真正优秀的女性可以做到两方面,在家里培养孩子,在公司培养下属。而一方面的成功一定会刺激另一方面的成功。我们称之为女性领导力。心理学里强调母亲的焦虑是可以影响小朋友的心理。
所以我更愿意有一份可展示自己价值的社会工作,而母亲只是我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是我对自己的全人教育,如果我不能对自己实施全人教育,又怎么能要求孩子whole person?因为社会的角色,我可以反哺到孩子的教育上,例如对员工的激励理论,也可以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适用的沟通技巧,对员工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