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西行悟道》
读完徐兆寿先生的《西行悟道》,提笔写点什么时,脑海首先涌上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西部和徐先生,剪不断理还乱。西北部的河西走廊,河西重镇武威,是徐先生生于此长于此,是他祖辈几代人生活的家园。徐先生的先祖不是土生土长的河西人,但并未脱离西北的范围。西北这片土地,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广大区域,丰饶厚重又苍凉广袤。自秦汉以来积淀的深厚文化精神,和现实的荒凉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让西部的有识之人感到被遗忘、抛弃的焦虑。
徐先生在河西长到青年。这青年鸿蒙开启后,并没有走向他祖先的故地——河西更西更远的地方新疆,而是和河西相背的东部发达城市上海。在上海,西方文明的熏陶打开了他的眼界和思想,让他如饮甘露,同时,这个高度发达的地区又让他产生前所未有的失落,这种失落来自故乡日渐被遗忘和正在消失的精神和文明。他不由回过头,开始认真打量,并逐渐认识自己的故乡。
徐先生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从西向东,又从东,从发达逐步向西、向荒凉、向故乡的一次次艰难跋涉。西部与河西,表面的荒凉和遗失的富足,焦渴的现实和远去的丰沛。曾经汗血宝马驰骋的疆场,天马的故乡,水草丰美,羌笛悠扬。华夏远古神话的起源地,佛教文化的传播汇集地,养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的精神原乡,被现代文明疏远了、淡忘了、抛弃了。东部地区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中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现代文明,吸引更多的目光向东,向着世界的中心汇集,再发散开来。这让徐先生产生一种紧迫感、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让徐先生拿起笔,用澎湃的诗情,极力为故乡河西,为西北,为中国文化抗辩。激情和诗性碰撞的文字,带着文化人的清醒自觉和理性思考。海子是唤起他思考的难忘记忆,海子样的激情和英雄情愫始终在他笔下充盈。而徐先生,曾自取笔名海子,冥冥中注定的缘分,让他的抗辩文字,极具海子式的悲悯和激情。
徐先生在向西的抗辩中发现,物质充裕和高度发达的地区,也许并不能诞生真正的精神世界和强大的精神文明。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来看,现在荒凉和空旷的西部与河西地域,曾经蕴藏取之不竭的精神文明。对此,徐先生深以为荣,倍感文明溯源的责任重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西方文化思潮再次横扫大陆。中国各地的新华书店,满柜台都是翻译的西方文史哲等图书。一位来农场调研的兰大哲学系毕业的朋友,他的书桌上,基本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文学书籍,他身上,天之骄子的骄傲与自信,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对中国文化的抵抗体现得淋漓尽致。
几十年过去了,这股西方思潮并没有消减,而是愈演愈烈,逐渐在中华大地渗透。我们的语言、服饰、生活方式等,不知不觉都透出西方文化侵蚀的味道,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知识分子和大众眼里越走越远,商业文明的价值观,也在文化领域渗透,文化的物质至上,娱乐化和媚俗化,让传统文化几无立根之地。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徐先生以诗者的敏锐,以西部、河西有千丝万缕联系文化人的责任和情怀,从西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一次次溯源,从山海经,从西北发现的大地湾遗址、伏羲文化中寻找对比,从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老子等圣贤论述中反复求证,向西的一路探寻中寻找玉石黄金,为中国传统文化挺身抗辩,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做了有益尝试。
西部是一片神秘的疆土,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从这里诞生。诚如作家阿来在《大地的阶梯》中提到的,人首先是从高山深林中一步步走向第二阶梯,然后才是第三阶梯,这是文明发展的轨迹。西部先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家园,从水草丰沛的地方走向平原,走向沿海,这是中华文明曾经走过的路线。如今,东部沿海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精神生活却日渐衰落,这种相伴而生的精神沦陷又伸向西部,绵延中国的大片疆域。徐先生提出一种从东部沿海,从西方文明再深入内地,深入西部,寻找丢失的华夏精神文明的思路,是被有识之士认同,有前瞻和根基的生命追问。
西部有精神内核。在河西重镇武威,现在的凉州区,我看过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仿真造像和大批汉代文物。至今矗立的海藏寺、白塔寺,作为魏晋时期佛教文化在凉州辉煌的杰出见证。武威作家、诗人的中秋诗会,年年选在隋代建筑南城门楼上举行。西凉的葡萄、美酒,琵琶弹奏的古乐,都表达出一种特殊地域、特殊背景下的文化意蕴。
西部有文化根基。在河西另一重镇张掖,千年名刹大佛寺,香烟至今缭绕,城市地标建筑木塔和马蹄寺的石窟造像壁画,彰显魏晋时期和西夏文明的高度发达,黑河湿地和游牧民族至今生活的肃南裕固族草原,草原文明的最后一片净土侥幸保留下来,却面临被异化的命运。
还有生活在河西永昌县,至今存疑的古罗马人后裔聚集的者来村,历史的真相和现实的安静让人思绪无边。
近年的河西旅游热,山丹军马场变成了游客趋之若鹜的油菜花摄影基地。九月的扁都口,望不到边待收割的青稞地里,几十杆长枪短炮四散各处,捕捉看不够的美景。河西有大漠,荒原,雪山,草场,深厚的历史文明和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让人陶醉,又让人叹息。
徐先生层层剥茧,给我们一步步还原真实的西部,精神的西部和文明的西部。中华精神的高原在西部,中国最后一片信仰铺就的地域在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西端,一条古丝绸之路曾经带来敦煌莫高窟的繁荣,佛教从此崛起,几个朝代文化在此兴盛。敦煌莫高窟,看似佛国世界的中心,其实正是中华文明信仰的传承和弘扬之地,佛与道,佛与现实世界,与自然和人的关系,它蕴含的文化精神,绝不仅是今天众人流连忘返的壁画和塑像艺术。
文字是最接近地面的表达,人间的欢欣悲喜,都在文字里。莫高窟的佛经故事,源于西部的神话传说,中华先祖用这样的文字,为我们撑起一片信仰的天空。
感谢徐先生和他的《西行悟道》。西部崛起,从文化层面的兴盛而言,这样的探索和抗辩都值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