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维的“春山”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王维的“春山”

2022-05-27 16:09:38 作者:迁徙 来源:迁徙推荐 阅读:载入中…

王维的“春山”

  王维是盛唐的诗人,出身名门望族,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他的一生成就斐然,诗画双绝,又通晓音律,是名副其实的多才多艺。他的诗一直众口流传,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王维是位一生衣食无忧的贵族和诗人,即使后来辞官隐居,生活也应该是优雅闲适的。然而,在作家何大草的《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与之前的印象截然不同的王维。

  本书以小说的笔法描述了作者心目中的王维。内容涉及王维的生平经历、诗词创作概况及其与裴迪等朋友之间往来的事迹,重点写了王维晚年在辋川隐居时的生活境况。作者用一个“淡”字总结了王维的人生:一生奉佛,却没有出家;一生在官场浮沉,却没有弄权;一生都在避世,却屡隐屡出。他的人生纠结又不彻底,偶尔猛志刀子般一闪,终又复归淡漠与旁观。“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独处时又带着一丝落寞。作者说,这正是王维令人着迷的地方,读者会在这种拧巴中看到自己,那是古往今来常见的一类人:生活还过得去,对自己有所不满,但又无法下决心对自己有所苛求。

  我们大多数人,不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纠结中生活着吗?正如书中裴迪所言:“人活着,倘无纠结,人也就像个假人了。”只是我原本以为,能写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应该早已超然物外了,不会如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般纠结。可跟随作者的描述看下去,却发现情况并不是那样。

  我们都熟悉王维早期的名作《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多么悠闲而温馨的画面!于是,王维的“春山”,似乎就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那般令人向往。然而,在本书中我们看到,晚年隐居在辋川的王维,日子过得远不如当初那么闲适自在,这里的春山,更多的则是孤寂和寥落。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场景描绘了王维老病孤弱的形象:他惦记着裴迪喜欢喝蘑菇汤,就提着篮子去采蘑菇,却在山里迷路了差点找不回来。他拄着拐杖走在路上,两个牧童指着他大喊大叫:“老怪物!”“老疯子!”在闹市,他随身相伴的小狗被一卖艺的武师抢走当作玩具杂耍,他索要未果,反而被那人一脚踢倒差点送命,幸亏有个熟识的猎户救起他,用背篼把他背回了住所。半路上王维醒过来,觉得“背篼里充满了动物的膻气、血腥气、死亡气、邪气……王维蜷缩其中,鼻孔和毛孔在气味中沆瀣。他素食、洁癖、修禅,可他又能怎么样呢?”这些情景,不由令人想到妙玉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村夫顽童之流,怎么会懂得敬重这位心性高洁、满腹经纶的诗人呢?尽管诗人懂得以“安禅制毒龙”来安顿心灵,但恐怕很多读者很难接受这样的场景——他毕竟是我们崇敬仰望的“诗佛”啊,怎能落到如此衰弱无助的境地呢?

  书中王维和裴迪的一些对话,看似朋友之间的毫无顾忌地取乐斗嘴,却颇有发人深思之处。比如,他们俩在谈到陶渊明时,王维说:“陶渊明为了不在上司跟前弯个腰,把官印也解了,官帽也扔了。这回,他保住了气节,无愧于清名……可清名也是虚名啊。本来,他可以靠几百亩公田安稳过日子,结果官帽也都丢了。读他的《乞食》,你就晓得他没米下锅了,饿得眼睛发黑,还要摸几里路去敲别人的门,讨半斗糠皮、两升面粉。他脸皮又薄,心气又高,说话结结巴巴……唉!一次无愧换一次次抱愧,这样的气节又是何苦?”

  裴迪说:“照你说来,倒是气节误人了?倘人人不守气节,弃主求荣,不战而降……安史之乱永无平息日,你还在做伪官,天子还在流亡,杜甫也还如丧家之犬在流窜。你参禅太久,看万物都归于空,万名无非一个虚名……也是病得不轻的。”

  “然而也不然。万事皆空,肚子不能空。名可虚,钱不能虚。我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二岁被贬到济州做小官,途中夜宿郑州,作了两句诗,‘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劳顿、颠簸那么远,做什么?无非为点微禄嘛……比五斗米还轻,可毕竟是米啊。”

  我在读陶渊明的《乞食》时,也曾想过这样的问题:不为五斗米折腰,虽然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但也会面临“饥来驱我去”的窘境。那么“五斗米”与气节尊严,到底孰轻孰重呢?本书作者在这里借王维之口说:“万事皆空,肚子不能空”,一语道破了问题的本质。

  书中也提到了王维和杜甫交往的点滴情景。其中有一个片段很有趣:杜甫来拜访王维,王维避而不见,杜甫后来做了一首诗,其中有名句“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流传于世。裴迪后来问王维那时为何不见杜甫,王维说:“我不见他,是他并非存心要访我,顺道而已……他是来赴崔兴宗的盛筵的。”同时,他还评价杜甫说:“他这个人很有意思,潦倒、吃不饱饭,倒很喜欢凑热闹;孤傲、自负,到了人群中,却总是大声跟人打招呼。”这段描写,使两个性格迥异却都不失纯真的诗人神情毕肖、呼之欲出。

  本书的语言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诗意,非常耐人寻味,比如:“书页被阳光晒脆了,飘了雨水,又变软了些,再晒干,就慢慢地见出旧的痕迹,有了老态。”这样的句子,明写书,实写人,非常贴合王维当时历尽生活的风雨而衰老疲惫的神态。

  说到盛唐诗人,有人说,“李白就是一口大钟:敲的时候很响,砸在地上也很响,遗憾的是砸到地上,钟自己也缺了一块;杜甫就是一棵大树:四处扎根,枝叶到处伸展汲取阳光,却免不了落叶萧萧。”那么王维是什么?本书的作者说,王维是一块玉:遇水则凉,日照则暖,或明或暗,不失本心。“诗与禅是探究王维内心宇宙的两把钥匙,它们包裹着王维的内心,令其呈现出诗意与哲学的光芒,生命由此获得了滋养、圆融与升华。这同时也是窥视中国文人在历史磨难中一路走来的一条门隙。”

  一直非常喜欢王维味淡韵长的诗,也很欣赏他淡泊宁静的人格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晚年王维的孤独和凄凉,看到了诗人耀眼的光环下作为普通人的灰暗面,使诗人的形象更为立体和饱满,也为我们研读古诗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王维的“春山”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