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味儿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北京味儿读后感100字

2022-06-22 09: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味儿读后感100字

  《北京味儿》是一本由瞿宣颖 主编 / 侯磊 整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护封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味儿》读后感(一):细说北京 那些大大小小事儿

  很多名家写过老北京的故事,北京城是个孕育名人的地方。自古以来,作为要塞和都城,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个人杰地灵的宝藏之地。

  《北京味儿》这本书收录了现代史学家瞿宜颖关于北京历史人文、风物、掌故、建筑、人物、教育乃至市井社会生活的几十篇文章,由热衷于北京史地民俗研究的北京青年作家侯磊整理而成。这本书既可供北京史地民俗研究提供资料,也满足了对文史、对北京的风土人情颇有兴趣的广大读者的好奇。

  未完。。。

  未

  《北京味儿》读后感(二):这不是印象中的北京,但绝对“京味儿”十足

  近十年去过两次北京,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十天左右的时间,也曾“蜻蜓点水”般转了几个有名气的点。对北京的了解倒是有了初步的直观的了解,但肯定很不深入,所以印象终究是越来越淡,直至于踪迹全无。

  虽然人到不了北京,但对北京的了解,却因为有了如《北京味儿》这样的“京味儿”十足的书,所以了解反倒是越来越多。熟悉一个地方,不仅要看它的现在,还要看它的过去,尤其要看市井小巷,看那些典故轶闻;而不仅仅是高楼大厦。譬如对于北京,倘若不在那里生活十余年以上,断断谈不上有多深刻的感受;必须得“工笔勾勒”,付出了辛苦,才能够品尝到更多的“原汁原味”。

  作为一座城市的存在,北京的历史应该是从西周分封召公的时候开始的。除了“北京”“北平”这两个名字相当知名,当属“幽州”的历史更为悠久。辽代这里是南京,金代称为中都,元代称为大都。明代朱棣取得政权后迁都北京,但实际上又没叫成“北京”,而是“京师”。自元明清三代以来,北京的地位是越来越巩固,直至现在。所谓的“京味儿”,应该是以清代留下的痕迹最重,平常所说的“老北京”大抵如此,也即瞿宣颖主编的《北京味儿》里所呈现的北京。

  但和以往那些关于北京的回味所不同的是,瞿宣颖的这本《北京味儿》,大部分为浅近的文言文写作而成,无形中增加了一些阅读难度,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更便于展现地道的“京味儿”。毕竟作者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这个可以理解。

  瞿宣颖的身份可不简单,他是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精诗词书画,尤擅于文史掌故,是深具国学功底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由于长期在北京居住,对“老北京”的更多的事情都非常了解,可谓是“信手拈来”。这一点可以确保《北京味儿》这本书字里行间、书里书外都有极浓的“京味儿”。

  《北京味儿》其中的各篇,包括正文和注解,都集中体现了瞿宣颖对北京过往掌故的了解以及理解、研究,很多是散见于当时的报刊。不少文章无论篇幅长短,都能够做到娓娓道来,仿佛不经意间就会藏着个“大彩蛋”,会心处顿觉妙趣横生。譬如《京官生活回忆》中说:“京城官气之重,久已驰名矣。”其中想要说的意思,到现在估计都能够引起大家的深思与共鸣。篇幅最长的《故都闻见录》,其中的每一篇其实都堪称短小精干,集中一点而能够以点成线成面——阅读时需要的是平心静气,一着急,其中的“京味儿”仿佛就会荡然无存。

  所以“打开”《北京味儿》最适宜的方式,就是一边读、一边品,对比着过去与现在,而不仅仅沉迷于过往。这就足够了。

  《北京味儿》读后感(三):《北京日报》:北京史地民俗的“零金碎玉”——瞿宣颖先生与《北京味儿》

  今天,知道瞿宣颖(1894-1973)这个名字的人不是很多,其中原因有很多。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瞿先生在文史和掌故学方面的著作大多都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出版,50年代以后,他的著述虽然仍不少,还做了大量古籍整理工作,但更是任劳任怨地默默耕耘了。他的晚年是在上海生活,因此北京的读者对他并不太熟悉。晚年瞿先生多以号行,用“蜕园”行于世。

  瞿宣颖的祖籍是湖南善化,即今湖南长沙。他的父亲是晚清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瞿鸿禨,以为官清正廉洁著称,后来与主政的庆亲王奕劻不睦,又受到袁世凯的排挤,于是返乡与王闿运唱和。辛亥后迁居上海。

  瞿宣颖是瞿鸿禨的第四子,除了幼承家学,有深厚的旧学基础外,他的新式教育也是在上海完成的,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早期毕业生。在北京政府时期,他做过国务院的秘书长、国史编纂处处长。后来也曾在南开、清华、燕京、辅仁等大学任教。

  瞿先生精于古文、诗词,也擅长书画。近年来,他的书画作品经常见于各地的拍卖会。瞿家父子两代与我家也算是世交,我的外祖父毓霖公与瞿宣颖也有往还。至今,我还存有瞿先生为外祖父画的梅花,骨干花枝遒劲清雅,颇见功力之深。瞿先生除了精研史学和古典文学,著有《中国骈文概论》等,更对方志、典故之学多有关注,他曾与傅振伦、王重民等发起编纂《河北通志稿》,也有《同光间燕都掌故辑略》和《中国社会史料丛钞》《北平史表长编》等著作。我在上世纪90年代参与整理和编辑出版《北京市志稿》时,见到过瞿先生主笔撰写的其中《前事志》部分手稿。

  北京古籍丛书《北平史表长编》 瞿宣颖 编 北京出版社

  瞿宣颖自1920年进入北京政府任职到1946年离开北京定居上海的二十余年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而居住的地点大多没有离开过东城,这些地方也都是我所熟悉的。后来他曾买下东城弓弦胡同麟庆的旧宅——半亩园,居住的时间最长。由于他的家世和学问,与当时的北京耆旧学人往来频繁,如傅增湘、俞陛云、周肇祥、郭则沄、柯昌泗、刘盼遂、吴廷燮、夏孙桐、陈垣、夏仁虎、溥儒、李释戡、徐一士、黄孝纾等。与当时北京诗坛画界和民俗掌故学人多有交集,他们成为半亩园中经常聚会的师友。由于二十几年居住在北京,所以熟悉北京风物,对北京的史地民俗极为关注,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

  北平沦陷时期,瞿宣颖曾一度出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因此也就成了他一生中的污点。故晚年改署“蜕园”,也有重新做人之意。他后来做了不少古代文史整理的有益工作,还被聘任为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

  对瞿宣颖或瞿兑之这个名字我倒是从小比较熟悉的,因为读过不少他关于史地掌故方面的著作,颇为受益。在许多同期学人著作中他的名字也彼彼可见,只是我那时还不太明白他后半生之所以落寞的原因。后来,我才对他的生平和学问有了更多了解。

  《北京味儿》书后有侯磊先生的一篇“代后记”,即《瞿宣颖与北京:一位民国“史官”的居京日常》。我认为这篇文章对瞿宣颖做了十分全面的介绍,评价也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因此不想在此对瞿先生的学问和生平再做更多的赘述。不过还是可以就这本书,谈谈自己的体会。

  大家京范儿《北京味儿》 瞿宣颖 主编 侯磊 整理 北京出版社

  《北京味儿》收录了瞿宣颖关于北京历史、人文、风物、掌故、建筑、人物、教育乃至市井社会生活的几十篇文章,大多是辑自当时的报纸杂志,都是散见各处而从未结集出版的,可谓零金碎玉。这些文章虽然风格与行文有异,但绝非市井耳食之言、道听途说,而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

  例如《北游录话》,原载于《宇宙风》杂志,分十篇写完,全文采用他与刘麟生之间的对话形式,极其轻松自然,又站在一个对北京陌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做解答,阐述个人看法,引证史料,娓娓道来,读来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最近的北平教育》是篇很短的文字,但是对于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后,当时北平的大学状况乃至招生的良莠、生源的状况和会考制度,都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文字虽然与“北京味儿”并没有直接关联,却很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教育状况。

  《京官生活回忆》一文虽在《子曰》杂志发表较晚,是他离开北京后的作品,但基本是他在北京生活二十几年的深刻体会,十分生动地描述了民国时代北京一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完全是真实可信的材料。远比后来人揣摩那个时代的生活而做出的描述要可信得多。

  《北京味儿》一文主要是讲北京饮食的,这在瞿氏的文章中可谓闲来之笔,以白描笔法散论北京餐馆与小吃的文字,但是却言之有物,对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讲述,对北京餐饮受到的各地影响也有客观的评价。

  瞿宣颖先生虽然生活在北京所谓的上层社会,但是对市井民俗也很熟悉,当时像陈宗藩、张次溪、高伯雨这样致力于市井民俗和掌故轶闻的作家也都向他请教,或请他作序。《北京味儿》一书中的文字,在他的著作中应属“小道”,并不占有很高的位置,但也应有一席之地。瞿先生在这类文字中虽然多是泛泛而谈,但确也十分亲切,很少“掉书袋”,虽然多不能作为引证的依据,但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体味。

  感谢北京出版集团编辑出版了《北京味儿》一书,一是将瞿先生散落在报纸杂志中关于北京的文字辑于一书,得以流传后世;二是为北京史地民俗、社会生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可供参考。确实是功德无量的。 推荐阅读

  大家京范儿 本文发表在《北京日报》2022年6月21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