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里一半人成了网红,另外一半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从小除了象征性的学农——去某个开满油菜花的农场,种点下个月就拔起来给其他学校同学种的小树苗,拿着暖水瓶结伴打一个礼拜热水(当时因为情窦初开,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打水偶遇心仪异性再并肩拎着水壶走回来的过程,基本是刚拎回来的热水,室友就焦急的从门口等待,把热水倒掉再去打一次。)
这之外,我是百分百的城市动物,没有任何农村记忆,每次听到别人说起小时候,爬树抓瞎摸鱼摘果子,我很羡慕。为什么每个人的童年,都能有一段带着浓浓泥土味道的回忆,我的顶多就是在大院儿里追逐打闹,最牛逼的也是到处点火烤一些家里已经烤熟的东西,被居委会大妈追着跑。要么就是一群小逼崽子拿着干脆面里送的卡片,在地上拍来拍去,就这么能拍一天。
哎。想来想去,城市里长大的小孩,至少在童年这个部分,值得同情。
导致我从小把乡村当成一个神秘之境,越是不知道越好奇,从小就想办法从各种途径了解。
而我的了解,几乎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几位文学名家的著作,另一个就是那些说是体验生活和交换生活的综艺节目。可能近些年来可能还有一些新锐导演的电影。
但是在这两种渠道中,我对农村的认识从我的心之向往,转变为妖魔化到望而却步,听着就哆嗦的地步。
先拿写中国农村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来说,他写下的中国农村,愚昧腐朽残酷。《檀香刑》里具体描述了凌迟的全过程,有多具体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下小说,少说切一片儿肉也能写个五百多字。直到最近的新作家,写起农村也没什么变化,孙频在《疼》里有一篇叫《柳僧》,写一段回家省亲经历,结局也叫一个当代社会的惨不忍睹,我在飞机上看完的,看到这里吓得恨不得吵醒一飞机熟睡的人和我获得共同的心理阴影。(都不剧透,大家想看可以自行寻找来阅读)
不是说把农村写的丧失道德伦常,人性闪光点这些作家不好,他们都是很好的作家,笔力惊人,描写冷峻。但是为什么对农村的描写那么单一和偏激呢?还是每个人,其实都是对自己的成长环境不满意的?
后果就是对我这种城市长大的小孩,产生的影响是,朋友说去农家乐我都会跪下来说放过我。
另一个了解的渠道,就是我非常钟爱的综艺节目《变形计》做了十几季,都是农村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和城市里张扬跋扈的富家子弟做交换。节目的结果大家都懂,纨绔子弟从农村和节目组打几次架,做几次饭,喂几次猪,最后哭着谢谢爸爸谢谢妈妈带我回城市吧好吗,跃身成为微商网红而终结。
简直是,变成了“想卖面膜先下乡”的流水线。
农村小孩的塑造就更加扁平化了,缺席的父母,多病的爷爷奶奶,等待照顾的弟弟妹妹,于是乎一个个苦大仇深的小孩诞生了,像宣誓一样,说自己要进城看看,回来之后发奋图强,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然后来城市就是城里爸妈带着逛街买衣服,农村小孩有不适应的地方,但基本都做着爸妈的贴心小棉袄。让城里爸妈找到为人父母的乐趣。
这种观感也,emmmm…这不是晃点别人吗?
我小时候看变形计的时候心里就在想,全中国的农村应该有一样共同的特产“三好学生”。
无论如何,过度猎奇的残酷,和美化过的懂事,看起来都有点奇怪。仿佛城市人,和乡村人,是两种人类。
可是看其他国家的乡村题材电影,却完全没以上这些感受。就是被我们一样的人,在不同地方过日子而已嘛。日子都是一样的,酸甜苦辣辛苦快乐都有点。
《哪啊哪啊神去村》城里小伙也能高高兴兴地去乡村种树,还遇到了女神;《海街日记》里几个姐妹住在海边的小城市,当时我就一直震惊,楼下花店一百多一束的绣球花,人家满大街都是啊;《你的名字》里,女主角从小在乡村长大,讨厌只能在自动贩卖机里喝到罐装咖啡,讨厌奇奇怪怪的仪式和祭奠,但乡村的风景还是那么美,那么壮观,心里还是那么爱,最后拼上一切也要保住整个村子。
你看看,说起日本的乡村,谁会恐惧,去日本玩的小伙伴,哪怕要坐几个小时火车才能到,也想去看一看啊。所以日本那么多小县能发展起来,多依赖于他们美丽动人的乡村电影。
特别是看《小森林》的时候,说到本质可能那也是一部“被迫逃离北上广”或者“留守儿童成长史”的故事。但是一道道朴实的美食,分明的四季变换,每天去耕种上山找野果的生活,多少城市小孩会羡慕,想去那样的广阔天地中烤一次红豆抹茶面包。
那一定是和我们平时站在厨房里,盯着烤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吧。
看完《小森林》的四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迫切地想去种菜。
咿,说了这么多,这些年我一直的疑惑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作者或者导演,心平气和讲一段农村故事。
终于,这周的电影院发现了超级大的惊喜哦!
?
《米花之味》
这部电影虽然排片很少,但今年华语电影的年度五佳《米花之味》绝对能占一席之地。
本来电影聚焦的主题是留守儿童,我是有些抗拒的。总是有些前车之鉴嘛,肯定有些过度的残忍和煽情。
走到电影院,发现预想的那些,竟然都没有。而且真实地被这位年轻导演抓住了吾辈的命门,看完了几乎整个厅的观众都会和同伴嘟囔“老si怡呀。”
上海人的si怡是相当高的评价,就是舒服。对电影和人的评价,好看永远打不败舒服。
我的感觉也是,看完肚子饿饿的走在街头高高兴兴想找家餐厅饱餐一顿,喝点小酒,不放过初夏。
能让你走出电影院想要细细感受季节的温度的电影,一定是舒服的。
电影里,既没有农村盛产的“三好学生”,反而作为主角的留守儿童们,也都是和我们一样的熊孩子。
因为生老师的气,偷他的东西埋起来。
半夜偷偷在被子里玩手机,和老妈斗智斗勇。
每天坐在寺庙门口,不要以为是多虔诚的内心,而是寺庙里有免费的wifi哦。
晚上拎着鞋子偷偷溜出去,难道去凿壁借光挑灯夜读?当然是一起去网吧!
更精彩的是,他们也带着和我们小时候一样的好奇心和小刻薄。
女孩们偷偷趴在寺庙门口,看小姨穿婚纱结婚。关注的重点就是,婚纱好漂亮哦,伴娘的衣服你最喜欢哪个哦?另外一个女孩说,婚纱也就只能穿一次,太浪费了。女孩想了想说,不浪费,以后还能做成蚊帐呢。
这才是初一女生该有的细腻和对话吧。
拜托有几个人初一励志要去城里看一看,光宗耀祖啊。
村里的其他人,也都是我们周围的正常人。有风俗,但是不可怕,寺庙很多地方不要女人进,可是妈妈去找女儿,说了哦哦我知道了,转眼从另一边绕过去,切,谁管你。爷爷作为大家长也不是愚昧的象征,反而像小丸子的爷爷一样最向着小女孩,常常为她犯的错开脱,“大人还犯错呢何况小孩?”村里的邻居,当然少不了几个八婆,拉走自家小孩指指点点说,她妈妈在城里肯定做些不干不净的坏事。但终究也不是坏人,最后犯错的女孩用傣语道个歉,说对不起,照样摆摆手说,没事啦你坐下呀。
妈妈更是一样,哪有什么心甘情愿无私的爱,先是久久未归,想找回亲情,相处几天后也常常拿还不是辛辛苦苦为你赚钱做威胁,几次觉得女儿做事让她丢脸,立刻想飞回城里,抽着烟往飞机场开,就可惜机场还差几天才修好。自己呢,也是千疮百孔的大人,和丈夫离婚,屁股后日复一日,麻烦事不断。
可是啊,最后还是为了理解作出努力,和女儿一起从铁门缝隙里钻进旅游景点,要认认真真为女儿已经不在了的好朋友跳支舞。
说这部电影温暖,不是恰当的形容词。清凉可能更为精准。不是那种暖心柚子茶,养生姜糖水,红枣枸杞汤。而是冒泡冰可乐,带碎薄荷的莫吉托,加冰橘子水。他们本质不一样,但是一样让人舒服,而且后者带着那种并不是非让你身体好的教育意义,对我这种讨厌喝热水的人,看起来更加轻松可口。
就剧透那么一点点吧。女儿和妈妈走进山洞,听到奇怪的声音。女儿拉着妈妈问,是不是野人啊?妈妈说你别瞎说。你们也懂的,一般这种电影可能出现牛鬼蛇神或幻象,要么就是一个打坐的大师傅,说一些油腻大叔的QQ签名,来提升一下主题,拔高一次母女之情。
两个人就顺着滴水石穿的山洞一直走,走到最里面,看到了石佛。女儿指了指地上,说,妈,我知道那个声音是什么了。
地上,既无幻象,也无大师。就普普通通一个捏扁了的可乐罐,水打在可乐罐上发出的声音而已。电影院传来观众会心的笑声。
是哦,这才是真正生活的质感。没有几个人,这一生会看到充满奇迹的瞬间,来改变你的生活,拯救你的无奈。无数次好奇的试探,最后寻找到的风景,大多数是水打可乐罐。
但是这样,已经足够不虚此行了。
在梅陇镇广场看的这部电影,这是我超喜欢的路口,背后有商场对面就有便宜好吃的小店,楼上还有破烂游戏机厅,稍走两步就能碰到那种站在街上聊一个钟头都不嫌累的上海老阿姨。便利店的楼梯上,酒楼门口空了的等位区,总有坐着的蹲着的人,新人继续走着,谁都不觉得不自然。
我就这样也坐在楼梯上,吹着不知道春天还是夏天赠我的风,写下这些。一抬头,聊天的阿姨还在,路人倒是换了好几波。高楼林立里找了一小块夜空。
想到这样的天,这样的故事,上海的老弄堂,北京的胡同里,哈尔滨的工厂家属院,山西的大宅子,那些变形计里的砖房土窑泥房,还有电影里的苗族寨子里,成长的日子都是一样的。
一地鸡毛,水打可乐罐。
而此刻风从你到我,天涯共此时。
- NIGHT -
RECOMMEND | 推荐阅读
? 去野地图
台湾 | 香港 | 成都 | 上海 | 北京 | 厦门
巴黎 | 日本 | 清迈
恋爱旅行 | 文青前戏
? 冷门药剂
赚钱 | 我爱钱 | 看脸社会 | 成长 | 生命 | 偏见
三分钟恋爱热度 | EX 复合 | 感情背叛 | 疯狂爱你
结婚 | 穷 | Jian人 | 先卸下心防还是解开胸罩
不要学会“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