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的意义
昨天傍晚,职评工作一结束,我就从北辛中学到了学校。在校园里,看到教师阅览室等还亮着灯,我猜想是她们正在召开“青蓝工程启动会议”。我坐在画廊上,用电话调度了几项工作,忽然发现:楼顶上的发光字,有一个“育”字不亮了,在夜幕中格外乍眼。我与总务处黄主任通话,得知昨天他就发现了,我责令他明天必须修复。接着,我往干部群发了一个信息:“请大家养成一个习惯,发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及时通知总务处当天修复。门面,脸面,不可小视,影响巨大!我已告知黄主任,明天必须修好。请黄主任及时回复。”黄主任很快就回复:“已安排人员明天修复。”我又特意安排:“明天晚上,请给我拍张修好以后的照片。”
我为什么这么看重一个字的修复呢?这涉及到学校形象,一件事不重要,但是多起事件就重要了,一旦让大家形成共识,便会成为一种舆论。所以,口碑从哪里来?这是这样形成的。众口一词的力量是巨大的,所谓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的形象,归根结底就是从一件事开始,积累多了就形成某种舆论,长期的舆论,就会形成某种定性的结论,这就是形象。
著名的破窗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领导干部,一件事不可怕,但是一旦形成某种惰性和惯性思维,就很可怕。“低水平”和“脏乱差”看惯了,就习以为常了,这是干部的大忌。要永远牢记使命和形象,牢记自己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塑造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凡事要力求做到极致,要做到精益求精,这才是一个好干部。言行一致,立说立行,从我做起,严格要求,应该是大家的行为准则。巧了,今天是28日党员活动日,权作一次动员讲话吧。
与大家共勉三句话:
责任在肩,常想:“学校兴衰,我的责任。”
责任当前,常念:“把简单的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责任担当,常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7年9月28日08:39:10
补记
关于“两个务必”的来历和现实意义
黄炎培认为:“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难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于是“其兴也浡”、“其亡也忽”,周期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
那么共产党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呢?对此,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2013年7月11日下午,***总书记来到平山县西柏坡参观。重提了“两个务必”,以及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谈话,并提出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告诫,而后又出台了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都透出一个强烈信号: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承、坚守、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群众并肩在一起,一心一意服务群众,多办帮民、利民、富民的实事,千方百计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保持生命力的良药,作为教师党员,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反思个人言行和思想,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勤于学习,以实际行动落实我们的校训:“读书养正,立己达人。”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作为党支部书记我更要率先垂范,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