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荣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荣辱》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9 03:3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荣辱》读后感精选10篇

  《荣辱》是一本由楚鱼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辱》读后感(一):被封面所吸引点开,看了介绍,感觉挺想看的

  做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虽然亲戚中也有公务员的,但具体的工作和生活其实都不是太了解,想看看这本书的里人物面对利益,权利还有异性诱惑,得失的取舍和抉择,是如何处理的……,以后过年回家,遇到亲戚也能谈上一谈,略知一二吧。现实主义的书也更接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处于当下,怎么才能取得百姓信赖,为人民谋实利,办实事,我觉得人呀,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的那点利益,只有拥有一个权利和地位的时候,看着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这官就没白当,而如今这种官有多少呢?

  《荣辱》读后感(二):一时荣辱闲过眼

  一路飞驰中,叶知秋想起当年在学校里,四个翩翩少年经常在寝室熄灯后通宵达旦地开“卧谈会”,常因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人到中年,那些激情四射的话语和理想似乎随着日子一起消逝了。——P012叶知秋 《荣辱》是一本很好的书,我最开始选择他,是被他的书名所吸引。正如作者在序言之后所说的那样:荣与辱,是事物的两个极端,二者关联,往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盛荣之下,稍有不慎,稍微放纵,就会自取其辱;卑贱如草,奋发向上,争得天时地利,也能欣欣向荣。大道至简。这四个字里,隐藏着阴阳转化、对立统一的朴素道理。作者在书中,也用最朴实的文字和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向读者反映了这一段话。 百度上关于作者的介绍看不到多少,这里借用一下网友找到的资料:楚鱼,男,生于七十年代,中文系本科毕业,作协会员,在职干部。文中关于各个时间的很多流程都很清晰,这样一看 ,也只有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才能对这些流程如此清楚,唯有局中人更清局中事。 文中的主角叶知秋,从最开始的信访局处长,到最后的黎阳县委书记,这期中过了很久的时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他的职位一变再变,在这些变化中,他也纠结,也迷惘,也会在做某些抉择的时候面对来自灵魂的拷问,他有很多的缺点,与其他书里的主角不同,他与我们,是一样的。叶知秋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从乡镇考进省城 ,鲤鱼跃龙门,体会到古人因何能写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这样的诗句来。他运气又好,碰上王一禾。王一禾的能力和魄力在省直厅局有口皆碑,过去信访系统的拿手活是踢”皮球”,他担任局长后大刀阔斧实行改革,创新”五个一领导包案法”“网络+阳光接访”等做法,成功化解一大批信访积案,成为全国信访系统的典型。他识才爱才,对有能力、品行好的年轻干部关爱有加。叶知秋便把王一禾作为榜样,怀着知恩图报的想法,勤勉努力工作。” 在这本书里,没有人特殊,无论主角配角,大家都很平凡而专一,好官勤勤恳恳的工作,贪官专心致志的揩油水,每个人都认真而具有灵魂。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关注当下,关注俗世生活。叶知秋,若要说他与我们有哪儿不同,可能是他比我们更坚定,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方向。他是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施展一番抱负的人。仕途的多舛和吊诡,与他隐藏的士人情怀格格不入。叶知秋是官场中人,亦是凡夫俗子,有七情六欲,有贪嗔痴念,面对升迁进退、荣辱得失、爱欲情仇,和我们一样,会纠结、会彷徨、会迷惘、会患得患失,会有灵魂的拷问和精神的回归。尽管他不是那么完美,甚至有那么多的缺点,但是他仍活得真实,活得有血有肉。 《荣辱》一书,结合现实与作者所知,为读者们展示了一个个现实且更为完整的切真事例。有别于其他新官场小说正面人物长篇大论地宣讲正义,楚鱼善于在借书中人物之口,巧妙的阐述主题,升华意趣,这一点,在书中的很多地方都有表现出来。 荣辱之争,始于人心。

  《荣辱》读后感(三):《荣辱》简评:明月知我意

  文/顾长淮 执书文学社 起初翻开的时候,这本书其实让我有些失望。 它身上有着“长篇现实主义小说”、“谈荣辱之道”、“当代中国风俗画”、“王跃文亲自作序”一类头衔,以致使我对其期望太高,开笔的平淡甚至是乏味令我心里一空。 然而按捺着细看下来,过了前面令人头晕眼花的机关体制描述,挨过乏味的背景交代,终于让人柳暗花明。 楚鱼的文笔其实说不上很好,很多场面都没能很好的把控住,但是文风朴实,世俗韵味丰富,且情节、人物都具有多样性。不得不说,作者以这个题材落笔实在是大胆。当然,楚鱼作为体制内人物,对社会上的一些情景描写得入木三分,更切实展现了体制人员的生活。 作者从一个农民工信访要追回被拖欠的工资开局,一步一步铺开,信访局处长的小算盘,王一禾的落马现场……这些比起全书而言相对细碎的“小情节”里,无一不为主题服务,无一不为主角服务,无一不为后文服务。碎且碎,还是有一个整体可观。 在这本书中,主角叶知秋是一个干部,也是一个文人。书中借叶知秋一角色多处讨论了中国古代文人哲思,譬如“学而优则仕”、“为生民立命”一类的文人气概,同时与官场结合,构建出独特的中国官员气息。这种官员又以叶知秋为典型体现出来,荣辱荣辱,正是叶知秋行事间的考量。 “盛荣之下,稍有不慎,稍微放纵,就会自取其辱;卑贱如草,奋发向上,争得天时地利,也能欣欣向荣。” 这段话写于全文之前,也是荣辱的奥妙。 当然,在前行的时候,叶知秋也迷茫过,踌躇过,他也想是否是这种文人的理想主义阻碍了他的仕途,甚至想抛弃点一些东西。当然他也有他的坚守, 通过叶知秋这个人物,可以看到的无形的逼迫实在是太多了,妻子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小学而要他四处求人,在调查组工作中被逼表态,老同学情谊间的要求……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要自己活成那种圆滑周到的社会样子,而是过钢易折,少年的热血十年饮冰不可凉,却容易被现实一点点打磨。 所以犹显得叶知秋难得。他也并非不染世俗的神仙,他会在妻子的央求下托关系送儿子进厚德小学,会为自己的仕途而考虑奔忙。庆幸的是,最终他也明白了自身的意义,自愿下基层。 其实这么长的一篇小说,能够发人深思的点太多了。楚鱼借由许多人之口说出了令人信服的道理,这些人生“金句”涉及了各个方面,让人忍不住深深叹服。 然而这本书的本质到底还是一本反腐小说。官场上的斗争,各种情节暗示都在为反腐主题铺设。 “欲望、权势和财富最容易让人迷失。”省纪委书记孔坤之一语中的。而谈论荣辱观所说的话,也颇有道理。 《荣辱》这本书里,难得的不仅是各人有各人命运,各人有各人归途,还有人与人之间构造成的那一个世界。 不得不说,“当代中国世俗画”这一赞誉确是名副其实了。 寥寥几笔描述来的人物,却不显得单薄,每一次出现都在读者心中描摹加深之前的印象。 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作家,必要有广阔的胸襟以及开放的格局。不仅要见识一些社会,见识一些人情,还要保持一颗赤子的心。 个人看来,这本书最是适合即将踏入社会的人来读,而学生读能入情却不能共情,高中以下学历的学生就会嫌其乏味。

  《荣辱》读后感(四):永远的思考

  2017年《人民的名义》大火,一时间时政反腐成为大热话题,各种跟风的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大部分都写的平淡如水。最初看到《荣辱》的时候,是被这个名字所吸引。荣与辱,是事物的两个极端。正如作者在序言部分写到的:盛荣之下,稍有不慎,稍微放纵,就会自取屈辱;卑贱如草,奋发向上,争得天时地利,也能欣欣向荣。其实很多道理往往不须过多言语,古人寥寥数语便蕴含极大道理。

  这本《荣辱》我去搜索了一下,也没看到关于作者的过多介绍。就一句话,楚鱼,男,生于七十年代,中文系本科毕业,作协会员,在职干部。读完了整部小说,突然明白了只有在体制内工作的才能对这整个流程这么了解,只有局中人才更了解局中事。

  这本书中的主角也不像其他书的主角,他会纠结,会迷惘,面对某些抉择会有灵魂上的拷问,有很多缺点,和我们是一样的。他有时候会因为升迁得意,有时候会因为权力而挣扎,有时候会因为感情而迷惘。他一开始仿佛就像我们每一个刚入社会的孩子。年轻气盛,满怀报负,踌躇满志,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可惜往往因为碰壁而心灰意冷,不复年少的英勇。

  比起《人民的名义》之中侯亮平的那种正直,叶知秋更接近于常人。他看到唐梦云第一眼会心动,两人后来还同行出游,两人之间有着无尽的暧昧之情。我当时还一度担心这俩人。但幸好,俩人发乎情,止乎礼,未越雷池一步。唐梦云最后也是下定了决心离开叶知秋。当然,还有其他几个女生,都因为某些原因,他还是没有踏出那一步。叶知秋内心没有那么坚定,他也会因为各种诱惑而左右摇摆,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但是他始终坚守住了内心。除开主角,其他配角也是塑造的有血有肉。

  叶知秋的老师孟澄明老师,不仅在他们大学教了他们很多东西,在后来为官的道理上,也教了他们很多东西。在他们大一入校的时候,就与他们讲解: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主思考。大学,不是要学会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也不是要得到多少证书,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创造力,从知识中学会智慧。我一直都在想,我们高考完之后,其实还未脱离高中教学模式。还是习惯那种老师把知识拆碎了交给我们。再加上,大学会有大把大把的休闲时间,是很难明白究竟该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我们大部分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可能除了备考四六级,期末考,相关专业证书才会相对认真学习,其他大把时间都是虚度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如果我大一有位老师向我讲解大学四年真正的意义,也许很多事情都会不一样。

  叶知秋深受领导王一禾的提拔,他的仕途少不了他的领导帮忙。一次金凤县出差,王一禾突然被两规。叶知秋很惊讶,他一直都觉得这个领导很好,相信他的人品和处事原则。可能就像那句古话“知人知面不知心”,又或许他与你没有利益冲突,所以看不到他人性的另一面。而王一禾在位时的他人的阿谀奉承和后来“两规”之后的人走茶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来都是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

  这一本《荣辱》让我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各个人物形象,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个高尚的人,只是因为你没有深处其中,没有挣扎过,所以无法真正感同身受。

  《荣辱》读后感(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2018年,《人民的名义》大火,由此,掀开了人们对官场贪腐这层纱的好奇。

  楚鱼的这本小说《荣辱》,创作于2013年,历时5年才完成,据说作者也是体制内的干部。这本书,是他在体制内生活的反馈。作者是个有毅力的人,5年时间,笔耕不辍,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本长篇现实主义小说。

荣辱评价人数不足楚鱼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可读、耐读。小说写的是机关人物的生活常态,人们波澜不惊的生活背面,却暗藏玄机。正如王跃文在序中说,它是一幅当代中国风俗画,画出了中国官场光怪陆离的生活景象。

官场的生存哲学

  “荣辱”两个字,写出了中国官场的生存哲学。

荣与辱是事物的两个极端,二者关联,往往会因果相互转化,盛荣之下,稍有不慎,稍微放纵,就会自取其辱;卑贱如草,奋发向上,争得天时地利,也能欣欣向荣。

  这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小说的主人公叶知秋,是一个从基层的乡镇干部,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而一步一步被领导赏识,又因缘天时地利,奋发向上,自己把握住了一个个机会,同时,在一个个诱惑面前,他也守住了自己的原则。从一个基层干部一步步做到了处长的位置。

  月满则盈,盛及而衰,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官场也是如此,省信访局局长王一禾,到年底马上就要退休了。结果临近退休,因为腐败问题,被省纪委调查,最终因受贿300万而锒铛入狱。王一禾原本是一个清廉的好官。在叶知秋的眼里,他是一位好领导,是一个坚守原则、坚持为老百姓做实事的模范;他坚守底线坚持了一辈子,临到退休却以为可以放松下来,却一失足成千古恨。“荣”与“辱”朝夕之间瞬息变化。

故事曲折,人物丰满

  这是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既然是小说,就有人物、情节和环境。这本书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曲折,高潮迭起,读来不断引人入胜。

  小说的主人公叶知秋,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官场干部。他有能力、踏实肯干,原本是一位基层干部,因为受领导赏识,被提拔到信访局。故事的开头,他为民工李平安讨薪时,他能够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们,并且为他们踏踏实实讨薪,而不是官僚主义;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叶知秋的工作能力和他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品质。其实,官场上他一路走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好不容易通过招考遴选到省政府办公厅,结果因为被看作王一禾一派,他被放到了档案处,一个最偏僻清冷的部门。在档案处他依旧踏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工作能力受到了认可。才好不容易通过古力志,调到了督查处任副处长,就在古力志调到市里工作,大家都认为,督查处处长就是叶知秋的囊中之物时,赵磊通过活动,把自己的民意票选分数拉到了第一名,而呼声最高的叶知秋却落了冷门。虽然叶知秋通过古力志的帮助最终还是顺利实现了升迁,但这个过程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叶知秋是一个不收钱,有突出的工作能力,能写得一手好材料的好官,在官场来看,他似乎是一个清廉的典型,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模范,也没有被作者写成道德榜样,他的身上也有很多缺点,面对诱惑他也有思考和挣扎的时候。比如,遇到了灵魂知己梦云,他甚至爱上了她,但两个人最终也没有越过雷池,只是成了精神上相互慰藉的朋友。而举止之间散发无穷魅力的江丽丽在对他投怀送抱的时候,他也心动了,却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上床容易下床难”。

  这本书的官场哲学对我们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也是一个启发,我们总是说要做一个高情商的人,书里的察言观色,为人处事从细节上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荣辱》读后感(六):不宠无惊见月明

  “想要爬到树顶的人,就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身居高处的代价,就是会暴露自己最脆弱的部分!”

  读罢楚鱼君长篇现实主义小说《荣辱》,耳畔豁然响起作家迈克尔•道布斯在《纸牌屋》中这句冷峻而犀利的调侃。从故事的基底来看,《荣辱》并不像《二号首长》那样,以淋漓的笔墨书写极致的欲望;亦不似《人民的名义》一般竭力讴歌政法英雄的巍然大义。楚鱼笔下的好官与贪腐,更加接地气,有血肉,满含七情六欲。然而,作者并不满足编织一张现实主义的故事大网,他要做的似乎是要厘清这张欲望之网背后的“荣辱“之辨;探求出一种不宠无惊的“为政之德”。

  简要说一说《荣辱》一书的文本特色:

  1.

  小说开篇极见功力:作者有意将时间点设定情节曲线的峰值上:农民工李平安讨薪不成,准备跳楼;省信访局干部叶知秋临危受命,犯险施救。

  “站在洲际酒店33层顶楼蔚蓝外沿,大风凛冽,刮在耳边呜呜作响,叶知秋深吸一口气,双手紧紧抓住栏杆,慢慢向前挪……”

  小说首段用一个俯视的特写镜头,为这部长篇著作启幕,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男一号一亮相便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利落的笔墨对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和人物命运进行了双线暗示。

  楚鱼行文,并不刻意在故事中深埋伏笔,而是在自然流淌的情节和人物的亮相中,悄然设置好故事爆点的引线。在《荣辱》中,男主角叶知秋开篇的英勇出场,顺利引出了他一连串的社会关系,比如他的大学高振宇和他儿子同学的父亲古力志。妙的是高振宇是南岭市市长崔鸿鹄的秘书,古力志后来成为景江市市长陈大年的得力助手。

  随着男主叶知秋见招拆招式的历练与成长,小说的高潮自然指向这两位市级大BOSS的终极PK。叶知秋也自然成为诸多人物关系的枢纽角色。从他的初露锋芒,到身边贪腐的纷纷落马,小说情节演进顺理成章,一气呵成。看得出,楚鱼拥有精湛的故事架构能力,既能以紧凑的笔墨,编制一张清晰而错落的人物关系网,又自然地让整个故事紧紧围绕在男主展开枝节,抽芽生长。明晰有力的架构成为这部长篇佳作的基础。

  2.

  好的小说作家善于藏在人物的背后升华主题。

  有别于其他新官场小说正面人物长篇大论地宣讲正义,楚鱼善于在借书中人物之口,巧妙的阐述主题,或升华意趣。

  比如:叶知秋在医院偶遇省纪委书记孔坤之。在叶知秋简单阐述了“极荣最容易转化成极辱”的观念之后,孔坤之点头附和说:

  “在尝到甜头后,又喜欢获得更大的甜头和荣誉,甚至为此不的手段。这个时候的‘荣’,就成了障目的叶、绊脚的绳,让他们看不清墙面的路,逃不开挖开的坑,终将闹得灰头土脸,自取其辱……”

  可以说,这段阐述,非常符合孔坤之省纪委书记的政治身份。

  又如:叶知秋去探望入狱后的王一禾,这位前省信访局局长心生感念,提笔为他写下“荣辱不惊”四个大字,并补充说:

  “万事万物,有容有枯,盛极必衰,强极则辱。无论身处何镜,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最为重要。所以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此时的王一禾,已在监狱中幡悟。这段论述,更像是过尽千帆之后的一笑淡然。

  观《荣辱》一书,作者在题记中由书画展观书法“宠辱不惊”为缘起,从文中孔坤之义正词严的训诫,到王一禾作茧自缚的反思,一正一反两方面对思辨“荣辱”这一主题进行了生动、丰富、深刻的阐释,巧妙地借助了人物的政治身份和命运走势,不露痕迹地在情节演进中前后照应,升华主旨,足见立意之妙。

  3.

  丰富的知识储备,织就了小说的肌理。

  作家池莉在论述文学创作时,曾说过类似的观点:“我偏爱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

  楚鱼在勾织文本细节时,有两种常用的手法:其一是捕捉人物细微的心理描写;其二是用充足的知识储备,丰盈描摹质地。

  叶知秋每临大事有静气,常于处变不惊中审慎官场众生的动机与预谋,又不忘在成功脱险后反思自己言行。小说中,大量丰富的人物心理细节描写,将叶知秋身上干练与沉稳,刻画地入木三分。

  楚鱼在流畅地走笔中,常常融入一些文化、医学、史学、文学类的小料,来丰富故事的质地。

  他对中国“三大名砚”中,洮砚、端砚、歙砚下墨与发墨特色的描述;对黑茶历史、贮藏、运输和发酵工艺的描述;对中医治疗咳嗽偏方的描述;对富阳竹宣纸制作工艺的描述等等,都非常详实有趣,足见储备之丰。特别是对一些古诗词和楹联的引用,既提升文章的文采,又丰富了故事的细节,增加故事的现场感和质地感。

  从省信访局副处长,到黎阳县县委书记,叶知秋在官场一路稳健走升。他是拥有七情六欲、矛盾挣扎的凡夫,亦是用心端良、秉公执事的好官。叶知秋的胜出,既是他身体力行官场“荣辱”之道的体现,从根本上说却源于他不媚上欺下,愿意以一颗明镜般澄澈的心随缘应事,孜孜以求。

  丰子恺先生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一文中写道:“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不为明日患得患失……我想,这不仅是为政之要,也是每个人直面命运,处变不惊,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精神圭臬。

  《荣辱》读后感(七):红尘夜行:新官场小说的集体祛魅

  文/宝木笑

  前年《人民的名义》火了,在热闹的点赞和欢呼中,人们将其看作里程碑式的经典,特别是更年轻的观众加入到观剧大军中来,“达康书记表情包”等充满着现代元素的衍生品,让这部剧得以更广阔地传播。其实,对于更多有些年龄的人们,这部剧的大热意味着很多。自从2005年开始,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档,此后10年几乎在中国电视荧屏上销声匿迹。周梅森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视剧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带来了一个信号,“新官场小说”经过20多年的艰难积累,终于等来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其实,说“新官场小说”本身就犯着忌讳,正规的称呼似乎应该叫“反腐小说”或者“政治小说”。然而,如果从文学溯源角度说,在这片产生过《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一系列优质同类小说的土地上,“官场小说”其实更接地气,也更符合我们这片土地两千年来积淀的底蕴。《人民的名义》并不是突然爆发的,它的背后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官场小说”的创作心路。周梅森、王跃文、张平、陆天明以及后来的黄晓阳、王晓方、小桥老树等作家,以“新官场小说”为切入点观察中国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这个过程持续了20余年。

  那种胆大包天中夹杂的欲说还休,那种貌似高调里暗藏的生存智慧,都让“新官场小说”戏里戏外都很有嚼头。就像楚鱼的这本《荣辱》,很典型的这种复杂心理。这是一本很少见的没有作者简介的小说,网上搜索的结果只是寥寥数语:“楚鱼,生于七十年代,中文系本科毕业,作协会员,在职干部”。想来楚鱼本人应该像周梅森等人一样,体制内有过很密切的交集,甚至如《侯卫东官场笔记》的作者小桥老树一样,一直就在体制内工作。而这也是“新官场小说”的共同特点,“新官场小说”的作者大多都有亲身的工作经历,与周梅森一同被称为“反腐小说三驾马车”张平还曾官至副省级。

周梅森

  也许,一些高级白领们会对此相当不屑,这也算“成名之战”?把在会议室里开的会改成先出去转悠半天,然后回到屋里再开半天,就成典型了?那我们公司岂不是人人都能跳到政府里当处长、厅长了?而这却正是我们猜测楚鱼一直在体制内的原因,也是《荣辱》可以有资格划入“新官场小说”范畴的原因。政府和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工作风格,貌似这一点点形式的变化,其背后却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就像叶知秋让自己得到省长批示的那篇文章一样,叶知秋明白并不是自己写的有多么好,而是在当时那个节骨眼上,省长想要在他讲述的问题上做文章而已。

  极度的克制,永远是“新官场小说”的入场券,“新官场小说”并不是一个低阶的称呼和文学种类,相反,这是一个有很高门槛的小说类型——不仅是对文本自身的写作要求,更是对作者自身的内在考验。你能不能忍住那种天马行空的冲动,严格按照现实的情况客观描述,你能不能忍住那种仰天长啸的冲动,严格按照真实的人性细致讲述,你能不能忍住那种内心的悸动,严格按照利益的权衡理清情绪,这都是直接影响一部“新官场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对现实的由衷尊重而愿意进行极力的自我克制,因为对官场的深刻理解而看透现实种种,这是小桥老树和楚鱼所见略同的地方。楚鱼将《荣辱》定位为“现实主义小说”,小桥老树也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自己其实写的就是现实生活。

  这是一场“新官场小说”20年集体祛魅的过程。让很多此类小说作者一直不愿公开身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个祛魅过程需要很大的勇气,必须敢于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去写官场中敏感的问题。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首次将反腐的笔触指向了副国级,突破了此类题材“写到副省级”的红线。更重要的是,这20多年的“新官场小说”的集体祛魅将原来人物的“神化”逐渐回归到“人化”,而后又用极重的篇幅描写“人化”之后的官场中人,在对抗“物化”中的现实种种。如果说由虚到实是这场集体祛魅的第一阶段,那么由浅而深则是“新官场小说”的二次祛魅。

  《荣辱》是从二次祛魅开始的整个故事,不管是涉及到的事件,还是还原的现实细节,都带着极为大胆的味道。小说开篇就是敏感的农民工年底讨薪不成最终选择跳楼的桥段,之后又是省内两位重量级市委书记竞争副省长岗位的主线矛盾,中后部更是加入非法集资案大爆发后的群体事件,众多群众围攻市委市政府,部分群众躺在铁道上卧轨,甚至在支线情节的选择上也加入了常务副市长抑郁跳楼,市委书记两分钟不雅视频等明显源于现实热点新闻的桥段。而在现实细节方面,叶知秋竞争省政府办公厅督察处处长一波三折,初期民主测评竟然被公认的老油条赵磊拿到投票第一,万般无奈之下叶知秋开始“找人活动”。没想到省级政府的处级干部选拔也可以出现逆天之举,原本第二阶段应该没什么机会的干部考察竟临时加上了竞岗演讲环节,请五个专家现场打分,明显偏向了外形俊朗、有真才实学的叶知秋,于是叶知秋实现了最终的逆转。当叶知秋当副省长秘书的好友说出“提拔你有一千个理由,不提拔你也有一千个理由”时,我们明白,成年人的世界注定是一场人生的夜行。

  值得注意的是,楚鱼并未将这种祛魅停留在“由浅而深”的第二阶段。《荣辱》更向前一步,它在“由浅而深”的同时,实现了一种更为明确的“由远及近”。这种“由远及近”是一种对人性的更深刻、更大胆的剖析,这也是我们并不认为“新官场小说”是一个庸俗名字的真正理由。文学归根到底是人类灵魂的一次试炼,能写入灵魂深处的,就是好小说。如果真的寻找《人民的名义》的不足,也许就在于周梅森在最后阶段没有实现对主人公侯亮平的突破,一身正气的侯亮平最终脸谱化了。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剧火了之后,作为主角的侯亮平不是人们称道最多的,反而是李达康、高育良、祁同伟等配角深深征服了我们的心。侯亮平依然停留在“新官场小说”的二次祛魅阶段,而李达康、高育良、祁同伟等形象则是“新官场小说”第三次祛魅的产物。他们不但代表着“神化”到“人化”的突破,更象征着“人化”与“物化”之间的焦灼和苦恼。说白了就是,侯亮平很好,但很远,而祁同伟很坏,但很近。

  如果一定要为这次祛魅想一个词来概括,我会选“红尘夜行”。“新官场小说”在这次集体祛魅中,已经开始模糊了自身的题材界限。“官场”本质上也是“职场”,“官员”本质上也是“凡人”,红尘万丈,他们也身处其中。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不同,也许就在于很多时候他们必须认清夜行的前路,否则必定万劫不复。在这个层面,《荣辱》主角叶知秋的形象显然比侯亮平丰满了许多。没错,叶知秋是个好干部,但他并不是个完人。叶知秋农家子弟出身,他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成为选调生,一直在基层乡镇工作,又通过省直机关面向选调生的遴选进入省信访局,实现了命运的二次改变,在他的心里有极为强烈的欲望和抱负。《荣辱》并没有写一个平凡英雄,而是在讲述一次心路历程,那是一个凡人在“物化”边缘的挣扎和坚守,那是一个书生在红尘万丈中的困惑和迷茫。

  楚鱼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让叶知秋唱过一回高调,从始至终都没有让叶知秋享受过一次大义凛然,叶知秋的高尚从始至终都显得那样迫不得已、高贵而苍白。侯亮平和美女总裁高小琴一起唱智斗,面对高小琴那样的尤物,侯亮平是那样的游刃有余、不为所动。当然,我们不否认侯亮平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是存在的,但叶知秋却给我们更多的真实感。景江市驻省办主任唐梦云是难得一见的身材、相貌、气质、谈吐都极为出类拔萃的佳人。叶知秋的表现就很不像反腐小说的男主角了,见到唐梦云的第一眼,他就“心一跳,如鱼儿在水中一摆尾荡漾起波纹”。叶知秋后来的表现更是如此,他主动去接近唐梦云,去了解她,照顾她,拥抱她……这甚至一度让人担心《荣辱》会是极少见的男主角彻底黑化的“新官场小说”。

  叶知秋不是开挂的反腐先锋,他只是你我身边的普通白领。他一心想要进步,脑子里并未有什么“革命工作在哪个岗位都一样”的说教。他明白在乡镇就远不如在省里,在省信访局就不如进办公厅,在办公厅档案处就不如去综合处、秘书处和督查处。他工作积极认真,能力很强,对待老百姓真挚用情,对待家庭用心负责,但这并不能组成一个立体的、真实的人,更不能成为走入我们心中的形象——因为逐渐长大成熟的我们知道人永远不是那样简单。所以,叶知秋虽然犹豫,但依然在尽力让自己的书生气融入社会气,他也积极加入大院里的老乡圈子,积极打造自己的人脉关系,更在工作中懂得游戏规则。比如给领导写材料,他如此斟酌一番:

“故意在稿子里留了一个病句、一个错字。五千来字的材料,错误留多了,领导会认为你搞材料马马虎虎,不认真;不留点遣词造句的小错误,领导随手修改不动,就会考虑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说不定文章结构都要大动,甚至推倒重来,那可是最要命的。”

  比如陪领导散步这样的小事,他也有自己的心得:

“别看陪领导散步,学问深着呢。陪领导散步,就是和领导近距离交流……散步时,与领导保持多远的距离,也颇为讲究,主陪人跟在领导左右,略退半步为宜,这样既方便与领导交流,又避免与领导并驾齐驱的嫌疑。而秘书、工作人员,最好是后退三四步跟在后面,既不听领导们的谈话,又能随时听候领导的招呼调遣。”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凡间红尘,理想化的东西不是不可以,只是现实的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新官场小说”的集体祛魅是对凡间红尘的承认和尊重,更是对你我凡夫俗子的承认和尊重。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不是恶魔,也不好说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只是普通人。在这一点上,《荣辱》最精彩的地方我认为并非是深入刻画了陈大年等“两面人”的腐败人生,也不是揭露了貌似政见不同背后的利益之争,而是在叶知秋“三过美人关”的情节设置上。“英雄难过美人关”,俗世凡人、处级干部叶知秋却连过三关。魅力集团董事长江丽丽的美貌和唐梦云一个等级,一次叶知秋喝多了回到宾馆,江丽丽主动投怀送抱,但叶知秋却拒绝了。报社记者90后蒋雨霖时尚性感,美丽大方,古灵精怪,一天晚上与叶知秋两个人过生日,两人一起吃饭、泡吧、跳舞、喝酒,定好了房间等叶知秋,但叶知秋却拒绝了。唐梦云更不用多说了,这是一个仿佛仕女图中走出的婉约女子,是无数男人的梦想,然而叶知秋也从未与其发生过实质性的关系。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叶知秋如此坐怀不乱,简直虚假得不合情理,这还不叫“假大空”?这难道不是小说的失败?然而,《荣辱》的最大成功也许正在此处,楚鱼有些黑色幽默的情节设置让我们不觉莞尔。通俗地说,叶知秋不是没有色心,只是没有色胆。拒绝江丽丽那次,叶知秋是真害怕,当时魅力集团和背后的保护伞已经开始被省纪委调查。叶知秋即使喝多了,即使下半身要起义来指挥上半身了,但生存的本能让叶知秋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句“上床容易下床难”的内心独白真实到让人忍俊不禁。拒绝蒋雨涵那次,叶知秋是真焦灼,小说表面上写叶知秋觉得蒋雨涵比他小十几岁是一个天然的鸿沟,而且人家刚刚和男朋友分手,不愿趁人之危,不愿做备胎云云。

  如果深入分析小说的故事背景,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弦外之音。蒋雨涵这件事发生在未和叶知秋提前打招呼,就打着“省政府办公厅督查处处长叶知秋是我师兄”的旗号,去叶知秋朋友任领导的地方搞采访、拉广告之后。特别是蒋雨涵在叶知秋面前将自己和男友分手的前因后果一并说出,表现出自己一定要留在省城,为了未来不能与男友一同回老家的决心。所以,叶知秋实质上内心还是惧怕的,他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农家子弟出身的干部,没有过硬的后台和足够深的背景,这样的女孩子一旦最后发飙,自己将失去一切。至于唐梦云,则更是颇有些无奈的味道。叶知秋最初凭着“灵魂之友”的人设与唐梦云相识相知,他是非常想走出那一步的,怎奈日益佛系的唐大美人是个过于注重精神的人,她不能接受这种双方关系设定的打破,以至最后辞职离开宏东省,永远离开了叶知秋。

  至此,“红尘夜行”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了关键性的诠释:有时候,你绝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高尚,面对诱惑,谁都是待宰的羔羊。《荣辱》在最后30页开始发力,仿佛拨乱反正般用儒家的经世致用之法、佛家的超脱恬淡之力、道家的清静无为之意,拉着叶知秋走向结尾。在结尾处,叶知秋主动申请调任基层县委书记,想要实现为老百姓办些实事的理想。此处不便做过多猜测和评论,只是没来由想起鲁迅先生后来在《<呐喊>自序》中谈到《药》中结尾花环细节安排的用意时说的那段话:“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

“《人间正道》出版后,40多个厅局级干部联名告他,两个副省级干部一直告到中央,三个宣传部长提出要修改小说。周梅森很气愤,公开回应:这只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一个字不改,要么你们起诉我。当时文学界对他的质疑更多,认为他从历史小说转到官场小说,是从纯文学跨越到大众文学,是自降身段,也有很多评论家为他惋惜。” ——周梅森夫人孙馨岳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