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10篇

2019-09-10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10篇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是一本由凌想著作,湖南教育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一):想做一个好妈妈,可就是搞不定孩子,你缺的不是知识理解

  电影《找到你》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不完美妈妈,可她们为了孩子都很拼。为了让孩子好,一个不放弃生命,一个不放弃工作,一个不放弃抚养

  不放弃生命的,付出全部也没能救孩子;不放弃工作,想有能力兼顾孩子和生活,可就是搞不定孩子;不放弃抚养的,放弃了自我成长,被逼的无路可走。

  为了孩子,我们都很拼,不怕难不嫌累,但是,我们还是很焦虑,因为做那么多,却解决好孩子问题。比如我们好心帮孩子买的衣服,孩子嫌不好看,就不穿。再比如说了好多次,孩子依旧会做错。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妈妈,可就是搞不定孩子。我们知道很多育儿知识,可就是不会用。如果你也是这样,不妨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的解决办法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是一本关于育儿心理的书,它教我们运用心理学分析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理清被我们误会东西,再以恰当方式解决处理

  作者凌想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认为教育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性。尊重孩子更能读懂孩子,轻松解决孩子的问题。

  作者从六个方面支招解决孩子的问题,分别是: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习惯养成学习品格、妈妈自我成长。尊重、爱和自我成长贯穿整个育儿阶段,所以,我们从这三点看书。

一、尊重:你做到了尊重孩子了吗?

  一个孩子和妈妈去买文具,孩子选了一个功能多的文具盒,他对这些功能感兴趣,按一个键,出来一个“小抽屉”,再按一个键,又打开了一层空间

  但是,孩子妈妈却觉得这样的文具不禁用,容易坏,价格还贵,性价比太低了,就不同意孩子买。妈妈跟孩子解释半天,孩子还是要买,最后,妈妈发火了,孩子也没买到想要的文具盒。

书里说“既然孩子想要自己做主的权力,那就满足他——父母适当后退,在一定的范围里放权,让孩子自己做主。”

  这样并不是就让孩子乱买东西了,比如我们给孩子买文具盒的权力,只能买一个,我们帮孩子发现其他文具盒的优点,以及使用情景,不发表我们的意愿。这时我们和孩子之间就没有矛盾了,孩子的矛盾就变成了这个文具盒好,还是那个文具盒好了。

  最后,孩子选了哪个文具盒,他都会乐于承担选择后果。我们尊重孩子,孩子就能更明白自己需要的什么,也更自信,更有主见

二、爱和陪伴

  有的孩子晚上睡觉,要一催再催,一会说再玩会,一会说渴了饿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只看到孩子不遵守时间、不自律,就开始斥责孩子,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很多时候,我们光看到了事,没看到人。这些拖着不去睡觉的孩子,真的就是不遵守时间,不自律吗?不见得是这样,所以,我们换个角度找问题。比如孩子怎么了,想要什么,才去睡觉。

  宝宝几个月的时候,每次哄他睡着了后,我就去忙自己的事了。可是,不一会他就会哭醒。我再哄他睡觉,再去忙别的事,他还是会哭醒。当我一直陪他睡觉时,他除了饿了拉了尿了会醒外,其他基本就不会醒,能睡好久。

  这样看来,孩子不是哪里出了问题,而是我们没看到他们的需求

  所以,当孩子有问题时,别急着下判断,看看是不是我们给的爱和陪伴不够

三、自我成长

  孩子做事慢,我们着急催促,孩子不做家务,我们唠叨不休,孩子表现的不好,我们脸色很差,旁边没人可能就发脾气了。

作者说这是“投射”,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自己的问题,表面上对孩子发火,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也就是说,我们不足地方,会让我们特别注意。当孩子出现行为,和我们不足的地方有一点相似,都能挑起我们的情绪,即使孩子的行为没有那个意思

  类似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解决它们,需要我们认清问题的本质学会克服不良情绪,才能真正解决。

  这也就要求我们内心成长起来,也是一种自我成长。

  另外,不少妈妈感慨:自从有了孩子,生活除了孩子,好像什么都没有了。

  作者也有过这样的感慨,所以,带着孩子一块学习成长。而且,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

  自我成长,不仅可以成就我们,也是对孩子负责

  我们搞不定的育儿问题,并不是我们没有那方面的知识,也许只是我们忽略了其中的心理学,导致我们不能理解问题在哪,也就解决不了问题。话又说回来,只想学点育儿心理学,跟着心理咨询师凌想学《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就够了。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二):读了一堆育儿书,亲子关系依然紧张?那是你没读懂孩子的内心戏

  上小学3年级的雯雯第一次上课迟到。她对老师说,因为妈妈没有喊她起床。当天晚上,她回到家,立即设定闹钟,还早早上床睡觉了。

  雯雯妈松了口气,却不知道这样的情景能坚持多久。

  长期以来,雯雯写作业靠催、刷牙靠催、起床靠催……自己累不说,孩子也很反感。雯雯妈也试过育儿书上提供的方法,但很难坚持够久,她很迷茫,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和雯雯妈有一样想法的父母不在少说,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第一个感觉就是头疼,不知道怎么和他们沟通,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做应该做的事,只能靠催、靠吼。

  “孩子是天使,也是魔鬼。”很我妈妈都这样感叹。资深出版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凌想面对孩子,也有过困惑。但她主动出击,投身到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将理论应用实践,并将研究结果集中到《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一书中。

  这本书通过亲子、亲子沟通、习惯养成、学习、品格、自我成长6个篇章带领读者透过孩子的行为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改变自己的做法,打造亲密和谐温馨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长。

  01、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内心戏”

  我认识的一个小女孩总是拖拉着不愿意写作业,或者写得很慢,才小学四年级,作业就要写到晚上10点钟。问她为什么写到这么晚?小女孩说,她写慢点,就不用再写妈妈额外给她留的卷子了。

  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想法,父母看到的只是问题表面,觉得孩子写作业磨蹭是问题,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再想什么。更没有想过,孩子做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他自己的理由

  父母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安排,就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这其实是父母的控制欲在起主导作用。而孩子也想自己做主,磨蹭、对抗被动,都是孩子想要为自己争得一点“自主权”。

  父母如果能够跟孩子好好沟通,慢慢懂得孩子的心理,就会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替”孩子做决定、“替”孩子生活,难怪孩子总在抗拒

  02、批评指责绝对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温柔对待才是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狠狠揍一顿就好了。现代人文明了很多,动手打人的时候少,但语言暴力扶摇直上。靠批评、指责、辱骂来让孩子臣服

  这种方法很有效果,“吼”一顿,孩子就能老实、顺从了。但这种想反抗的意识却一直在他们的内心潜伏,一旦他们有能力时,就会表现出来。

  我女儿两三岁时,有一次因为她不快点脱鞋,我冲她吼起来。她哭了,边哭边说:“我要你温温柔柔地跟我说话。”

  看,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父母温温柔柔就行。但是父母面对孩子的“不配合”“不合作”怎么温柔得起来呢?此时,就需要父母在读懂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来改变自己了。

  平时多与孩子进行一些肢体上的亲密接触,比如临睡前给孩子按按摩,道一声晚安,都会让自己,也让孩子感觉得到内心的柔软

  当然了,父母的“温柔”更需要的是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在孩子还达不到一些要求时,想办法让孩子一点点接受。比如让孩子了解“两分钟”有多久,可以用计时法,让孩子通过闭上眼睛、看窗外等,感觉一下这个时间的长度

  如果父母能够用等待花开的耐心来看待孩子,不挑剔、不苛责,用欣赏眼光期盼,亲子关系一定差不了。

  03、最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长成他自己,而不是做一个乖孩子

  上学的时候,偶遇体育老师家的孩子,五六岁的男孩子乖巧可爱同学们都大赞老师教育有方。二十年过去了,那个乖孩子却失去了赞赏长处为人平平、做事平平,没有一点创新,甚至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他说自己小的时候什么都听父母的话,长大了听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乖孩子固然在小时候让父母省心,但他们习惯了隐藏自己的想法,反而慢慢丢失了自己。

  父母培养孩子,是希望他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方向。那么,从小就别要求他有多么“乖”,让孩子顺从自己的内心,学会自主选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孩子才会慢慢摸索出属于他自己的那条路。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告诉读者,看孩子的问题要看到实质,了解孩子的内心。同时,也要学会怎样做到让孩子自己做主。再通过父母的自我成长,带动孩子一起进步。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三):孩子的阅读习惯早养成,家长坚持着几点,养出爱读书的娃

  我的孩子不能说不爱读书,是不太爱读字多的书。我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受环境影响,那时读课外书的学生归为不好学生,我想做乖学生,只会机械的努力学习,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

  一直到三十多岁,还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看书,确切来说也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三十多岁发现自己爱好,喜欢写感想生活中感悟,发现词汇累积量少的可怜,脑中根本调不出符合表达当时心情景色词语,感觉胸口闷的发火。

  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我就有意无意的想培养儿子读书的兴趣。刚开始在网上选购书,我是选一些名人故事或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书。可每次书都放烂了孩子也没有翻两页,我翻开孩子的书发现枯燥无趣,我也看不下去,怪不得孩子不愿意读。

  直到有一次儿子在网上无意中看到的恐龙漫画一发不可收拾。孩子对恐龙的痴迷,对漫画的痴迷,让我有点恐惧。他买回来书坐在电动车上看,坐在小卖部旁边看,就连我带着他出去买东西坐在台阶上要要看。我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孩子只喜欢看漫画着让我很是焦虑。

  今天翻看了凌想的《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我大致的浏览目录,被这样一个小标题“我是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吸引住了。作者凌想,资深出版人二级心理咨询师,八岁孩子的母亲,曾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性,只要用生命去关照生命,用情感体会情感,用行动引导行动,才能让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无论这颗心是大人的还是孩子的。”

  我以为只有我家孩子喜欢漫画书,原来天下孩子差不多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图画丰富的书。我家孩子从最初的只看漫,慢慢过渡到看画面文字结合。我和作者的想法大差不差,我以为只要角角落落都是书,给孩子好的读书氛围,用我的行为习惯感染他,他会自然而然的爱上阅读。实际上我的孩子只是对漫画书感兴趣,对文字类的图书甚至有些抵触,也或许我没有看到孩子的潜质

  就在此时,他还在书堆里找漫画书,每天睡前的必备功课,几乎没有间断过。

  我跟随作者的脚步看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怎样让孩子从漫画书过度到文字书。

陪伴阅读开启孩子的阅读之门

  橙子很小的时候我会和她一起读漫画书,平时都是我读他听。后来慢慢的演变睡前故事,橙子很爱听故事,再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变成了听书为主,我读书为辅。我对培养橙子读书并不着急,想着等识字多一点,她会自然而然爱上阅读。原来每一个母亲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只可惜孩子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他们的想法和我们相差甚远,以至于那种落差感让人喘不上气,也不敢深呼吸

  橙子已经上三年级了,阅读的基本词汇没有问题,他就是不怎么爱读书。为了养成他的读书习惯我开始找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虽然也是从这一点开始的,但我犯了很大的错误急于求成,把对生活和对孩子未来的焦虑传给了他。

  01.兴趣,陪读

  好的阅读习惯从找到兴趣开始,作者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坚持陪伴孩子阅读。

  “当我在焦虑时,看到了一篇亲子类文章,当孩子阅读吃力时,都需要父母的陪伴,亲自陪伴阅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陪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孩子不愿意读书,要找到孩子不愿意读书的症结。一部分孩子不愿意读书,因为贪玩,没有找的乐趣所在。还有一部分孩子本身对书很渴望,但有限的识字量让孩子对字比较多的书望而却步。

  家长在总结了孩子的阅读障碍后帮助孩子寻找阅读兴趣,肯定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批评,不指责,正确引导,做到高质量的陪读。

  02.好习惯孩子父母共同坚持

  很多家长吐槽,孩子不喜欢阅读。陪伴孩子阅读不单单只是陪着,陪伴和陪着有天壤之别。高质量的陪伴身和心统一,除了陪伴孩子不做其它与陪伴无关的事情。而陪着就是家长人在孩子面前,打电话。玩游戏,该干什么干什么。(这也叫陪伴,那就曲解了陪伴的意思)。实际上很多家长只是陪着孩子,而没有做到高质量的陪伴,还要求孩子产出丰收的果子。

  03.每天阅读半小时的奇迹---坚持

  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靠长期的坚持。

  好友畅畅妈发来微信:“畅畅今天告诉我她以后考中文系,她说她太喜欢语文了。”

  四年前畅畅入学时只会些拼音和自己的名字,是班上唯一一个零起步的孩子。现在读四年级,每次作文都是满分,让人好奇。

  04.阅读从最基础开始

  畅畅一年级的时候识字量少,不喜欢读书,我就每天陪他阅读一篇很短的课文,孩子惊讶这也太简单了吧,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看似简单的重复步骤,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积累中触发了大的能量。这不但需要孩子的长期坚持,也需要家长的长期坚持。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懈怠期,这个时候家长的长期坚持和引导,是孩子战胜懈怠期的巨大动力。给孩子喜欢的奖励,用孩子接受的方式来鼓励孩子。

  05.总结孩子的成绩和成长

  腾空一排书架,用来整理孩子读过的书,用记录文字的方式肯定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每月每学期对比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进步的同时,见证自己的成长和突破。孩子拥有成就感,是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06.老师的肯定

  还有一个坚持下来的理由,畅畅上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每次作文都满分,老师给的评语:因为有大量的阅读基础。

  苦哈哈的坚持一个习惯,没有谁能坚持下来,更别说孩子了,只有不断从中得到乐趣,收获成就感,才能生成内在的动力,这样的动力才能持久强大。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围绕日常父母棘手的问题,以关切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心理,从而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育儿难题。我只根据需要读了其中的几章,以后会对其它的章节阅读梳理,应用到育儿的过程中。在这里提醒我们的妈妈们,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不能照搬生用,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才能为我,为我们的孩子所受用。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四):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优质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智慧

  妈妈的价值在哪里,难道仅仅是为孩子创造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吗?当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妈妈对孩子的陪伴。

  这种陪伴弥足珍贵,贯穿孩子的一生,对他的行为习惯、性格品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人怎样对待孩子,孩子会怎样对待世界。只有让他感受爱的力量,才能把爱的信念传递给别人,在充盈的爱中以美好的心态正确地对待世界。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是一本充满母爱智慧的书,引导我们在育儿之路上有更深刻的思索。

  作者凌想在多年的亲子陪伴中,走过弯路,有过困惑,但最终因为育儿认知的改变有所收获。

  开通“凌想亲子心理”公众号的三年时间里,她笔耕不辍,记录了育儿点滴,并运用心理学深度思考正确教育的方式。

  文章最终集结成册,将系统的育儿理念分享给更多愿意学习的父母。全书围绕育儿生活的各种小事一一剖析,娓娓道来,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更能认识在孩子的背后有一个智慧有爱的妈妈。

  对于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凌想不是任由问题滋生,而是抽丝剥茧,一层层看到最本质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向正轨前行。之所以孩子优秀,正是因为有她的用心陪伴。

  看完这本书我大受鼓舞,对教育有了更大的信心和耐心,也期望给到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1. 孩子没有我们想象得糟糕

  一些家长看不惯孩子写作业时的拖拉,和孩子的关系剑拔弩张。要么纠正她的笔划,要么呵斥她笔迹端正,甚至搞不懂如此简单的题孩子竟然不会做。

  孩子在家长的威慑下,哭哭啼啼完成了作业,但每次重蹈覆辙。有些错误反复纠正,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越是妄图控制孩子,孩子的表现越是背道而驰。在他执拗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亲子关系的不满。大人不懂得感受孩子的心理,在孩子做错事或自己情绪不佳时,就迁怒到孩子身上。

  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意见,不去倾听弱小的声音,内心维护着一个口令:“我是对的,你是小孩就得听我的。”殊不知,这种家长制的作风压抑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

  当大人把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表面上顺从了。可是埋下的炸弹成了隐患,若干年之后成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引发他对周遭关系的对抗。

  诚然,小孩最初的学习是模仿和感知。如果没有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和行为的感知,说再多的道理都无济于事。抽象的道理无法理解,碰到具体的事情不以为然,实际上颠倒了学习的顺序。

  孩子只有切身去感受才能听进去道理。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最好的教育是行为本身。

  同时,发掘孩子的内在需求。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不是看到了问题,就有了一刀切的答案。而是彻底地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各个因素,觉察自我与孩子的情绪,认清孩子能力的不足或者是客观条件的阻碍。

  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将关注点转移到孩子自身的内生力量。相信孩子,通过他的努力和思考,一点点成长起来,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快速成长。

  孩子成长在有爱的家庭里,爱的源泉不断涌入,在他身心里注入能量。有了爱的滋养,他看待世界的眼光更加包容开放。

  2.学习路上并不孤单

  培养孩子,大人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就会把问题归咎于孩子的不认真、不努力,没有把学习当回事。

  家长的心态急切而烦躁。然后,让孩子拿出百分百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当学习的效果不尽人如意,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强迫孩子去学习。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家长无所适从。

  其实,学习背后,很可能是孩子能力不足。不光是学习上吃力,在做其它事情上也容易浅尝辄止,不愿动脑筋。家长需要放平心态,以更加理性的思维看待孩子。

  我们总是苦口婆心催促孩子写作业,却忘记了给孩子喘息的空间,孩子的心智受到了挤压,学习变得有心无力。

  有效的学习离不开家长的用心引导。

  凌想喜欢读书,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可以浸润心灵,塑造有意义的人生。起初儿子橙子沉迷于听音频故事,对读书不以为然。

  凌想试探性地买来图画或有简单文字的书,孩子却置之不顾,阅读敷衍了事。同龄孩子都在读有深度的章节书,儿子的阅读水平没有一点长进。

  不得不说,孩子读书起步晚了。但凌想并未放弃对孩子的引导。亲子阅读在什么时候都不晚,她和丈夫开始耐心地陪读,用情绪去感染孩子。

  孩子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他发现书里的世界很有趣,由此爱上了读书。她尽量满足他求知的渴望,并鼓励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她从阅读中拓展出更多的实践,用旅游带动橙子切身感知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在时光的印染中,有了别样的画面。生命中能够经历丰富多样的生活,他的视野无疑是广阔的。

  起初孩子做事是有难度的,需要家长的引导。一旦他发现做事的意义,他会投入热情,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做事的美好。

  3. 激发孩子的内生力量

  真正影响一个人,从骨子改变一个人,离不开自我控制的能力。有着良好自控力的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能抵抗常人所不能经受的诱惑,而最终蜕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播下的种子,依靠内生力量的增长,早晚一天会开花。而狼爸狼妈们看不惯孩子的懦弱,恨不得把它早早推入现实接受磨炼。

  可是,孩子的成长不能一蹴而就,父母的强迫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适,甚至影响到成人后的社交。

  橙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在姥姥家边看电视边吃饭,妈妈仍然给他看电视的权利,同意他一天看一个小时。这一小时的时间让橙子有了自主的权利,他反倒是有了考量,对时间有所珍惜,沉迷电视的时间也随之减少。

  百堵不如一疏,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并考虑孩子的意见,他的行为会逐步回归正轨。

  强扭的瓜不甜,大人的意志如果强加给孩子,孩子最终的表现只能适得其反。

  只有真正做自己,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多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试错的可能,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而当大人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他们的表现又会出乎你的意料。

  心理学实验证明,拥有选择权的人,对生活积极主动,各方面的能力也表现突出。有限的选择更能激发他做事的欲望,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不足。而一味地强调某个方面,孩子的缺点就会无限放大。相反,接纳孩子现有的不足,用更长远的眼光去思考问题,问题也就不那么严重了。

  接纳孩子,尊重他内在的生长节奏,让他通过内生的力量恣意生长,终会有一天看到他生命自信的绽放。

  真正的爱是用心陪伴,蹲下身子和孩子用同一视线看待世界,一同感受其中的乐趣,这样才能理解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好妈妈用稳定的情绪、智慧的头脑,正面的行为去感染孩子。永远做孩子心目中的好妈妈,将智慧的光芒洒向孩子。因为有个好妈妈,孩子无疑会拥有更自信的未来。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五):“看见”孩子有三重境界,第三重是家教最高境界,你在第几重?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说:"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由此得来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心理咨询师凌想在新书《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提到“看见”孩子也有三重境界:看到”关系、“看到孩子”、“看到”自己。

  当我们一重重地“看到”关系、“看到”孩子、“看到”自己时,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想方设法改变孩子,到一心一意改变自己,真正实现“育儿先育己”。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的作者凌想是资深出版人,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博士在读。

  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她以心理学为切点,带父母看透孩子日常“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们从“看到 关系到“看到”孩子,再到“看到”自己。

一、“看到”关系

日本品川孝子先生曾说:“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与孩子的关系。”

  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了亲子关系,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有勇气去感受内在生命。

  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重境界就是“看到”关系。

  那么如何“看到”关系?

  1、 比定规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接纳

  我们执着是非对错,把“规矩”“规则”灌输到孩子脑中。我们总是说“我是为你好才打你骂你”,还美其名曰“打是亲,骂是爱”。

  在我们严厉“教育”下,他们感受到的是恨与怕,他们战战兢兢、惊恐万分,他们生怕做不好,父母的爱就会收回去。

  但真正的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正如《无条件养育》中说:“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就像《小欢喜》里的宋倩,听话不顶嘴、乖巧不抗拒的学霸英子才是她心目中的女儿。当英子逃课厌学、不愿报考清北时,宋倩恼羞成怒,一遍又一遍逼英子听话,直到把英子逼到抑郁轻生,才幡然醒悟。

  宋倩不爱英子吗?爱,她就是太爱英子,所以总试图掌控英子。在她的掌控里,英子感受的只有窒息。感受不到爱的英子,开始厌学逃课,到最后失眠抑郁,甚至跳河轻生。

  当然不是说是非规矩不重要,而是我们要先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爱与接纳,然后孩子才能向善向上。

  正如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的:“比教给孩子是非对错更重要的,是在关系中感受到爱和接纳。”

  2、 亲子关系中不要输赢,只要理解

  小陶虹做客《你好妈妈》时谈及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没有输赢,我们应该试图理解孩子,而不是解决孩子。”

  比如孩子出门想买玩具,父母开始苦恼:买会纵容孩子欲望,不买孩子哭闹不止。

  其实,当父母陷入“买或不买”时,已经在和孩子进行权力斗争:买玩具这件事,到底谁说了算。一旦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父母就会和孩子争个输赢,而不是和孩子一同解决问题。

  亲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没有赢家,唯一解决办法就是:给孩子适当选择权。

  比如今天出门去超市,在家给孩子说好,零食和玩具只能买一个,让他自己挑选决定。这样亲子矛盾就变成孩子的“自我矛盾”,他的注意力就从和父母对抗,转移到自己内心,反复比较思考,从而选择自己想要的。

  父母和孩子相处时,要尽量避免和孩子进行权力斗争,一旦亲子关系演变成权力斗争,父母就只能看见孩子的缺点不足,总想指责孩子。

  这种充满指责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变得怯懦、不自信。

二、“看到”孩子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湖南12岁的女孩小唐自溺身亡。

  事发前两个月,从小乖巧听话的小唐开始时不时偷家里的钱,第一次偷了600,被发现后父母询问她为何偷钱,她没说原因,只是保证不再偷钱。

  然而没多久,小唐再次偷钱,父亲发现后生气打了她。随后,小唐便离家出走,直到七天后在河边被发现溺亡。

  小唐去世后,父亲才知道女儿偷钱是因为生前被同学霸凌,勒索钱财。

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要看到他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他渴求什么?希望得到哪些情感满足?”

  就像小唐偷钱,父母只看到她偷钱的行为,却没深挖她偷钱的动机。所以孤立无援的小唐选择了自杀。

  为人父母要如何透过孩子行为看到内心?

  1、 对人不对事

  总有父母苦恼:“我家孩子学什么都半途而废。学钢琴,几个月后不愿意去了,学画画,几个月后不愿意去了。做事总有始无终,无法坚持,怎么办?”

  父母关注的是孩子学什么都半途而废,却从没问过孩子为什么半途而废,或许问了,孩子说“不喜欢”,就没追问。

  但孩子的“不喜欢”可能是借口,因为学习到了瓶颈期,没有进步他很沮丧,所以不愿继续。又怕父母责骂,索性说不喜欢,主动放弃,这样就逃避掉父母的责备。

  因而,父母教导孩子时,要透过事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满足需求后,孩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2、 只有玩好,才能学好

  《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和教导主任打赌,让马飞考入年级前十后,没有逼迫马飞开始苦读,而是带着马飞玩。

  他带马飞参观工地,让他明白“知识是力量”。他带马飞感受春意盎然的大自然,让他知道知识源于生活。他带马飞游览祖国大好江山,带马飞参观航天展,让他知道“学习不止是书本”。

  玩好的“问题学生”马飞找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寻回了学习的乐趣,从此人生开了挂,一路前行一路高歌。

  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学习这件事,并不单单是学习这件事。要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就不能只孤立地盯着学习。而要看到学习和玩耍、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迁移。”

  但很多父母觉得要解决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就要通过更多学习来解决。

  写作业拖拉磨蹭,那就减少玩耍时间,写不完继续写!

  字写的不端正,那就撕了重写,直到写好为止!

  在学习中屡屡受挫的孩子,会把失败沮丧迁移到生活中,他们开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被爱。

  所以当我们为孩子学习焦头烂额时,不如先创造条件让他们玩爽玩嗨,让他们在玩耍中积累自信与成就感,这样学习时,就会把自信满足迁移过来,从来克服学习难题。

  3、 慢养孩子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6%的受访者称自己身边对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长多。83.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

  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焦虑比较。比谁先会走路,谁先戒纸尿裤,谁背的诗多……孩子落后一点,就焦虑不已,开始督促“快点”,看不过眼会直接帮孩子做。

  那些被“催熟”的孩子,长大后却问题重重,慢慢变成“问题孩子”。

  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谨记:不要过度焦虑,要慢养孩子。

黑幼龙先生曾说:“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因而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长节奏,让他慢慢积蓄能量,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成为幸福感强的孩子。

三、“看到”自己

  父母总觉得,孩子有问题,就寻求方法改变。一个方法没效果,那就换一个。但其实,有时候有问题的不是孩子,是父母,是父母的认知局限、思维模式、童年阴影等,影响了他们看待孩子的眼光。

  我看不了女儿哭,她不哭母慈子孝,她一哭鸡飞狗跳。我总觉得女儿太娇气爱哭,所以想尽办法制止她哭。

  后来我剖析自己,才发现我无比厌恶女儿哭,是因为我童年不被允许哭,所以看到女儿哭时,潜意识里我把她当做童年的自己,我把自己当做童年的父母,所以就厌烦。

  其实,很多“问题孩子”背后,是“问题父母”。父母不要总揪着孩子问题不放手,先做好自己,从孩子行为反思,看到“自己”。

  那么,父母如何看到“自己”呢?

  1、 处理情绪,接纳自己

  心理学中有个“投射认同”理论:主体在幻想中将自体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客体对象内部,以便予以危害、拥有或控制。

  放到育儿上是说,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急和气,是因为把不喜欢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女儿尿裤子,我理智上知道小孩子尿裤子很正常,但还是忍不住发脾气。直到我想起童年我因为尿裤子被嘲笑的事时,才意识到我不是在气女儿,是在气童年的自己。

  正如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的:“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我的问题。表面上是对孩子发火,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所以父母遇到孩子问题时,先捋顺自己的内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自我的过程比较长,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学会处理情绪。

  凌想分享了处理情绪的办法:转变行为。让自己做一些看起来很开心的事,比如大笑、唱歌跳舞。

  当然愤怒时发自内心笑不现实,所以只要做出开心的样子,哪怕勉强生硬。

  当你做出开心的行为时,大脑就会接收到快乐信号,从而产生快乐情绪,然后坏情绪就会慢慢消散。

  因而下次忍不住发怒时,一定要忍住不要爆发,试着让自己假装开心。开心的行为做出来后,开心的情绪就会来。

  2、 利用暗时间,自我成长

  《少年派》里钱三一的母亲,总无意识传达出“为了你我才维持名不副实的婚姻”。背负母亲期待的钱三一压力很大,却不敢反驳。

  没有孩子能承受母亲放弃自我的压力,因为放弃的那部分自我,母亲会潜意识在孩子身上“弥补”。

  就像钱三一的母亲,钱三一成绩和第二名差距小,她就暗暗觉得孩子让自己丢脸。

  因而不管是全职还是职场妈妈,都要不断成长。正如凌想所说:“母亲的成长,是对孩子更长远的负责。”

  但很多人会说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哪有时间自我成长?

  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提到利用暗时间,让闲置的头脑工作起来,有意识的去思考。

  暗时间其实就是碎片化时间,比如上班途中,你可以听音频,只要你愿意去学习,资源永远不难找。

  像我经常做饭看视频,边看边思索,很多写作素材就从这来。晚上哄女儿睡觉时,我会在脑子里列提纲,等她睡着,就可以直接写文。

  所以为人父母不要抱怨没时间,利用好暗时间,就能锻炼思考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生命力只有一种。被看见就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爱。不被看见时就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

  所以,无论是“看到”关系、“看到”孩子还是“看到”自己,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看见孩子的生命力。

  只有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他们的生命才会变得厚重、丰富、绚烂。

  因而从第一重境界“看到”关系做起,当到了第三重境界“看到”自己时,你就会看到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而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正如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的:“看见,是真正的爱的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