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矮大紧指北1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矮大紧指北1的读后感10篇

2019-10-08 23: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矮大紧指北1的读后感10篇

  《矮大紧指北1》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北京长江新世纪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9-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矮大紧指北1》读后感(一):风华绝代佳人

  这是第一部,矮大紧指北,矮大紧者,高晓松也!指北,指南之戏称也!然高晓松何许人也,著名跨界青年,也可算是文化人一名! 本书副标题为文青手册内容也以风华为主。风华者,风采才华!那么我们在第一部指北当中看到的将是这个时代绝代风华! 全书写的人很多,那么我们从李宗盛(因为高晓松也是搞音乐的)开始聊,介绍比较完整的李宗盛,提出小品式的歌,比了罗大佑,比了崔健。爱的代价,像不凋零的花。回忆自己的中戏,回忆了滚石的时代,泰山北斗。因为音乐就是音乐,不能量产。而李宗盛又捧红了大量的歌手,就好像一口井一样,在李宗盛的周围有了大片森林。 而王朔又是北京的代表。朔爷,80年代高潮中弄潮的文学大师,就好像一个灯塔。 而接下来的朴树,就是麦田工作室的一个力推的歌手。从最开始简洁的朴树到现在依旧另类的朴树,从最早的火车开往冬天。到现在时隐时现的朴树,一句傻逼骂完了音乐圈的所有人。当青春快乐,来自于文艺开心的时代,清白之年。 而韩寒,一个影响了近乎一代人的著名文青代表。06年文坛论战,陆天明,陆川,高晓松。三英战吕布。2个字,伶俐。 张大春,文青知识分子典范代表,台湾,旧时代知识分子,却又是其中的叛逆者。家庭熏陶,高阳之徒,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小说稗类,喜欢讲李白。喜欢吃酸菜白肉锅。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样子他都有。 再比如说黄磊,比如说老天赏饭的王菲,张艾嘉,李敖,李安,郑钧,王家卫,诺兰,北野武,坂本龙一,莎士比亚每一个都是照耀了一个时代的巨星,都是一个时代的绝代风华。 其实有点羡慕高晓松,因为曾经听别人评价过高晓松,说高晓松就和马未都属于一类,因为他们真的吃过见过。知识来源比较驳杂,穷过富过,见过人世间人生百态(这里不评价其他,仅仅是说他们见多识广)。 其实书中谈了这么多风华人物,其实作者也是一个被遗漏的风华人物,真的就好像高晓松说的一样,80年代真的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其实大师在变少,但是人民生活提高,时值70周年国庆,看到时代在变化,我想风华绝代的人物也是出了不小的人物。 风华……

  《矮大紧指北1》读后感(二):不羁地长大,优雅老去

  那时候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声音

  北岛的这首诗填满了多少文艺青年的心,每每在深夜饮酒的时候,我都特别想哭,逢喝必多,逢喝必哭。

  也不是因为什么,就是觉得委屈,借着酒这个梗才敢表露出来。

  我不太喜欢旁人说我是文艺女青年,往往听到那样的话,我就会怼回去,你才是文青,你们全家都是文青。

  我经常骂这个操蛋的人生,再想想,其实我才是挺操蛋的一个人,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青,还总想着清高

  从小到大都是一特别自我的人,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秉承着只要自己开心了,这个世界就美好了的宗旨

  我很少能够认真地去检讨自己,人到中年,依然骄傲锋芒毕露,改不了的性子就像是戒不掉的可乐

  一个人跌跌撞撞继续前行,有的时候孤独,想用很多东西去填满,后来发现吃喝玩乐只能缓解一时,剩下的还是无尽的空虚

  那天我看到过一段话,说不值得被爱的人,总是想拼命去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可能我就是那种想拼命去找爱的孩子,找父母的那种爱,找朋友的那种爱,找尽这世界上所有关系的那种爱。

  因为我没有。

  我有的时候在想,像我这种人,不应该有朋友,不应该被爱。

  但是依然有朋友,有人爱,我很感谢那些看透了我,却依然在我身边不离不弃的你们。

  前方的路很黑,也许他人不能时时为你照亮,但是可以指着你去前行,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是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1文青手册》,哭了,高晓松,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人,他说自己是矮大紧,别人也说长得丑的文艺男注定是单身,但是我依然对他的才华倾慕,他活得真实率性,活得像个自己。

  我不是那种总想着在人面前哭的那种姑娘,凡是有条件能自己哭的,一定自己去消化

  泪水打湿了书,字里行间模糊了,这一段走得太辛苦,活得太辛苦,读到一些文字感同身受罢了。

  就像李宗盛说的那句,对于生活,你要么熬,要么拼。熬来熬去,你会发现,最终还是要拼,那还不如早一点拼。

  知道我是看到哪段被戳中了泪点吗,写黄磊的那段,多少岁月轻描淡写,黄磊是高晓松的好朋友之一,晓松这样说:“他目睹了我年少时候好几段恋爱,那时候我经常一失恋了就跑他宿舍去,趴床上哭一会。”

  但是没关系啊,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该混就得混嘛,老了以后再当知识分子不迟。

  老了以后才知道什么是时光,就是我的成长是“时”,你们是“光”。在我最不讨人喜欢的那些岁月里,他们的宽容,他们的不离不弃,给了我很多温暖。所以我说我是“时”,你们是“光”。

  年轻的时候总有很多的光出现,那个时候失个恋,只要一个电话,就会有朋友通宵达旦的陪着聊天,而如今我们都不再年轻,都有各自的生活,很少有人再去在乎另外一个人的感受了。

  想哭了,自己找个地儿,想喝酒了,自己就把自己喝醉,情绪不好了,自己发泄缓解。

  不是友谊不在了,只是觉得成熟了,不太去想麻烦别人了。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交朋友,现在不是不想去结交一些新的朋友了,只是觉得累了,懒得去甄别一个人的品性了。

  所以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怕自己受伤,也怕别人受伤。

  人总是要有一个支撑在,一本书、一首歌、一个人,甚至是一个信仰

  尽管孤独,尽管不会有人懂,但是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热爱,依心而行,无问西东。

  最后借用晓松写坂本龙一的文字作为题目吧。

  《矮大紧指北1》读后感(三):《矮大紧指北1》:喜欢朴树,喜欢黄磊,还有高晓松

  以后不敢称自己为文艺青年了。只有像韩寒、高晓松这样的才子才配这样的称号。因为矮大紧说:作为文青,最重要的是得有作品,没有作品的文青,充其量只能叫文艺爱好者。没有作品,没有好作品,就得从文艺青年的队伍中滚出来,变成了伪文青了。

  喜欢和欣赏高晓松,是因为那首歌《同桌的你》。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这首歌,经常单曲循环。那首词特别有韵味,特别有情怀,特别美。后来看到他为萨顶顶填词的《万物生》: 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  两条鱼儿穿过海一样咸的河水/  一片河水落下来遇见人们破碎/  人们在行走身上落满山鹰的灰 …… 觉得几十年过去了,他越来越有深度了。

  大抵喜欢一个男人,特别是一个丑男人肯定是被他身上的才华笼罩了。讲真,高晓松真的不帅,甚至他的容貌粗放的出现在电视画面上的时候,我都觉得屏幕都变得不和谐了,有些吓人。一张男人的老脸。可是他讲出来的“诗和远方”,那么吸引人。他对音乐的评价,对许多人和事的评价,又是那么的真诚和透澈。这是这一个“最真实”的人,因为他不做作,也不矫情同时又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遍尝人间滋味,所以就越发的喜欢和欣赏这样一个“资深男人”。

  我印象最深和最好的三首歌词,第一个是罗大佑的《童年》,写得像不朽的诗句。第二个就是高晓松的〈同桌的你〉,因为有着唯美校园情怀和青春记忆。然后就是韩寒和朴树合写的〈平凡之路〉: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

  《矮大紧指北1》里面料很足,毕竟这是来自高晓松的文字,这个人混迹音乐圈、娱乐圈电影圈和各种圈,认识熟悉中国娱乐圈的各种伽位的明星啊,甚至是从那些明星还没有出名之前就认识了他们,那种资深记忆挖掘出来真的很有意思的。

  曾经有人在网络上发文写过《有一种友情叫作高晓松和韩寒》,读到的时候泪湿眼底了。在《矮大紧指北1》里读到高晓松的原著记录,果真是充满人性考验。他和韩寒不打不相识,后来就和好了,还把酒言欢,如同酒肉朋友一样。可是高晓松的电影〈大武生〉上映的时候,他本人因醉驾入狱,没办法宣传。高晓松说他给韩寒打电话请他帮忙宣传电影,同时也给上海的很多朋友打了一堆电话。“结果令我特别感动的是,电影在上海首映那天,只有韩寒一个人来了”。

  不用过多解释锦上添花是无法跟雪中送炭比拟的。

  其实我对韩寒并没有太深刻的喜欢,读《三重门》的时候,也只是觉得这个人特别有才华,但是文字仅仅是卖弄文字技术,说好听点就是卖弄才华。但是那种桀傲不驯也真是惊世骇俗。他年轻的时候,那种锋芒还是很值得称赞的。但是高晓松说,认识之后感觉这人并没有读多少书。的确,你要说韩寒是学霸,那全中国的人都要笑掉大牙了。

  天才韩寒到中年和当了父亲之后,变得特别温和了呢,我在电视上再看到他,都有点怀疑人生了。虽然他仍然是帅的一脸,可是,怎么就变了一个人呢。

  而朴树,是不曾改变的。他仍然是那个音乐少年,仍然走在“做自己”的那条道路上,不曾为世俗和人间而妥协改变。

  而黄磊的改变,那叫改天换地

  曾经的青年黄老师,那个帅哦。发行唱片《我想我是海》的时候,那个发型,那张英俊脸庞,高晓松说他多次看过鉴定为“完美”的脸。可是现在的黄磊大叔中年发福,变成厨艺胃男。高晓松在《矮大紧指北1》辟露了自己的各种哭,听李宗盛的歌大哭,看王朔的小说也大哭,然后多次失恋也大哭。估计高晓松失恋的次数也挺多的,于是乎每次都跑到黄磊的宿舍床上大哭不止……这画面大家可以脑补一下。那时候的黄磊是玉树临风的少年,被一群又一群的女孩们喜欢和追随。虽然我想象不出那时候同样年轻同样有才情的高晓松的颜值,但我还是觉得怎么想也高不到哪里去,于是他理应失落失望失恋了,哈哈哈。只是那样野兽派的高晓松,和那样文艺又诗一样的黄磊少年,同处一屋然后高晓松趴在黄磊的枕头上哭,黄磊会怎么待之?

  黄磊肯定不会理解高晓松的。他越美显得他越丑,这两人怎么可以走在一起?跟他走一起,你能不失恋?如果不认同这句话,你去看看黄磊年青时候的照片,我从没见过那么美像海一样的有着光芒眼睛

  《矮大紧指北1》读后感(四):时光记忆

  前阵子,高晓松在头条上发了条消息——花了半夜看了一直不敢看的乐夏最后几期……《乐队夏天》是我个人最爱的音乐综艺,没有之一。高晓松喜欢的几个乐队我本人也非常喜欢,但是最喜欢的并不在此列。

  以非专业人士角度,我的喜爱是纯纯的个人偏爱。正如高晓松在他的新书《矮大紧指北1》中所讲述的二十几位友朋一样,高晓松在讲述之时是带着或浓或淡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这二十几位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有音乐界的、有电影界的、有音乐界的,更有早已离世的。

  ——少侠朴树,清白之年

  提及朴树,高晓松给出的文章题目是“少侠朴树,清白之年”。文章中,高晓松说——他是大家心爱的那种人,大家不管自己在生活里、在名利场里怎么摸爬滚打,怎么满身尘土,都特别想保护他。

  的确很少会有人不喜欢朴树。朴树参加《乐队的夏天》录制,在节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朴树突然说:“我年龄大了,我要回家睡觉了。”相信在场的和电视前的观众,听到朴树这句话的时候都和镜头前的马东一样,一脸惊愕。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除朴树之外的任何一位艺人身上,都一定会有不同程度反面声音。但是,因为是朴树,大家所感受到的只有纯真、只有出现在一位中年男士身上少见可爱

  ——钢铁直男

  高晓松讲“钢铁直男”梅尔·吉布森,个人也非常有感触。最近重温了许多经典电影,其中就有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和《爱国者》。英雄华莱士行刑前高呼的那一声“Freedom(自由)”,直击人心!看过影片的人应该都注意到了,梅尔·吉布森饰演的华莱士在高呼之时,颈部青筋突起,双目怒瞪。

  高晓松在《鱼羊野史》提及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就义时说道,如果没有《勇敢的心》这部电影,全世界大多数人根本没有人知道苏格兰当年还有这样一个民族英雄。更有意思的是,据说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也没有听说过威廉·华莱士这个人。之所以会有这个剧本的诞生是因为,编剧华莱士到爱丁堡去玩,看到有一个叫威廉·华莱士的塑像,跟他本人是同一个姓,然后就写了《勇敢的心》这个剧本。尽管电影上映之后,遭到了历史学家猛烈批判,却丝毫不影响广大影迷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顺便提一句,暑假时,学校推荐孩子的假期观看影片就有这部《勇敢的心》。

  文中提到的另一部《血战钢锯岭》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我个人认为这一部比《勇敢的心》 以及《爱国者》更加的感人,观看之时,数度哽咽落泪。

  ——光影

  《矮大紧指北1》分为“风华”和“光影”,两个单元。在“光影”里,高晓松列示了十几部电影,提及的电影之中,有几部都曾观赏过,不得不说,读过高晓松的文字之后,对电影有了更加深刻的解读与理解,很有重新观看的冲动。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这本书中高晓松未提及,听《晓说2018》之时,有一集讲的就是“奥斯卡绿皮书”,在这一集中,高晓松将《绿皮书》和同一届奥斯卡参展影片进行了个人的分析比较。录制这一期节目之时,距离奥斯卡颁奖还有11天。节目之初,高晓松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绿皮书》的喜爱。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相信许多人都已经知道,听高晓松非常感性的解读之后,对于电影的讲述手法等一些专业的构架会有深层次的解读。相信很多观众也同样是又哭又笑地看完这部影片的。

  《矮大紧指北1:文青手册》,跟着高晓松重温一些人物、一些影片、一段时光记忆。

  《矮大紧指北1》读后感(五):“还记得年少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一个文青的浪漫回首

  初秋微凉,街市上已有乡亲们种的萝卜来卖了,我一元钱买了五六个不大不小的回来。看着一个个蒂部带着脆生生的绿,想起小时候吃到这样的生萝卜必是非常甘甜,就馋得直接下了口。一口咬下去,这是脆嘣一声响,但嚼下去,却一股辛辣在嘴中四下蔓延开来。 我明知道,江汉平原的萝卜要十月降了霜才会变得甘甜,却还是忍不住一口一口地嚼着这口辛辣的萝卜,因为思绪早就飘出了老远。 我们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正赶上打工潮,年少都南下了,在南下打拼了十来年,都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我是因为抚育孩子回到了老家,十几年在外生活,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以为老家的人也已经旧貌换新颜,完全进入到了新时代的洪流里,但就因一个萝卜,我又感到了老家那种深深的文化底蕴。 那是我带两岁的女儿去县城就读,我进了县城的一个工厂做女工。那个厂里都是些家里有拖累在家务工的人,我甚至发现有很多与我同龄在这里工作并从未南下打过工的人。许是他们身居县城,本比农村生活优裕,没有必要南下辛苦打工,下学工作几年后又结婚生子,就变得没有什么机会出去打工了,所以就一直在老家忙碌。 那一日秋风瑟瑟,万物已开始枯黄,邻座的女人带来几个萝卜,说是她母亲给她几个萝卜种。在我们老家萝卜留种,是将本来长在地里的萝卜拔起来绞去上面的叶子,只留一寸来长的茎再行栽下去,让移栽的萝卜再抽出新的茎,这时长出的花杆开花,结下的籽即可留作种用。 那几个带来的萝卜在个小小的袋子里滚来滚去,甚是惹人爱,一个年长一点的女人看见了,打趣道:“哟,带了萝卜来吃啊?” “想不想吃?” “怎么不想?不想吃就不会问了。” 说话间,邻座的女人就真的拿出袋里的萝卜,把它给我们一人一个分食了。我当时一愣,有些尴尬:什么事?现在什么年代了,居然还生吃地里拔出来的萝卜,况且还是一帮当家的女人吃几个用来留种的萝卜! 但是邻座女人与其它几个女人已经用手剥了皮,开始吃了起来,并毫不客气地对我说:“好吃得很,一个萝卜三两参,想吃就吃了算了。明年我也不见得种,再说真要种,一块钱就可买一包籽回来,到处都有卖的。” 我也就在她们的怂恿下吃了,还真是与儿时的味道一样甘甜。车间里的其它人看了,也非常羡慕,从此,就经常有人时不时的带几个生萝卜来车间分享,甚至打包的几个瘦高男人空歇下来除了把几根烟扔来抛去之外,也开始相互扔那种小萝卜了,都说着“一个萝卜三两参呢”,似乎在那一年秋冬季节吃生萝卜成了一种时髦。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种说法,或许现在九O后、OO后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嗤之以鼻吧,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群土包子!却不想,那正是我们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那时候,在寒风瑟瑟的秋季,随便拔几个萝卜填填略微有些饿的肚子或解解渴是一件多么让人身心舒泰的事情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体情感,无论我们相隔多远,但大时代下的氛围是一样的。就像当“还记得年少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这样的旋律响起,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掉泪的。同样,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1:文青手册》勾起的就是我们这样一种情怀。 我开始也纳闷,高晓松写的书为什么要叫“矮大紧指北”?但我后来百度了一下才知道,高、晓、松的反义词不就是矮、大、紧吗?真是的,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这群老不正经的文青居然玩起了无情对(无情对是对联中最严格的一种),还真让我们找不到北了。因此,此书得名“矮大紧指北”。 这本书可以说牵起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许多回忆,鉴于高晓松搞音乐、搞电影的文化人,对那时候的文化标记的了解和影响比我们更深刻,由他的口中叙述出来更有一种向上的生命力和亲切感。

  那时的梦想 80年代的海面上全是灯塔,照亮了整个海面。那些灯塔后来虽然一盏一盏地熄灭了,但是像我们这一代沐浴在灯塔光辉下成长起来的人,还是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因为那些灯塔毕竟曾经照亮过海面,让你看到过远方。――《凶猛王朔,羽化成仙》 那时候,文坛最火的就是王朔了,那是个狂得不要命的人。1988年,他的四部作品不约而同的改编成电影,分别是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接着,是姜文导演的成名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冯小刚参与编剧并因此成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那可以说火得一塌糊涂。 报纸上经常都有他的文章,今天怼怼鲁迅,明天说说老子,最后还在报纸上展开了与金庸的华山论剑,不过,金庸没怎么回礼,结果金庸得了个“金大侠”的美名。 当年的王朔很冲,凶猛异常,生于草莽,有着张飞的横冲直撞。但后来,不知咋地,做起了隐士。也许,年龄增长,心性收敛,从金庸的无为那儿学到了大智慧吧,反正不显摆了。就如那时的我们,读了几句书识了几个字,就激情澎湃,渴望执剑闯天涯,希望有一天荣归故里吧。 80年代的世界不似今天这样日夜灯火通明,让人找不到北,而是星星点点的微光照亮远方,然后又次第熄灭,总给人以无限遐想,希望能探访未知的领域,看到更远的远方。

  那时的朋友 在我最不讨人喜欢的那些岁月里,他们的宽容,他们的不离不弃,给了我很多温暖。所以我说我的成长是“时”,他们是“光”。――《黄磊:多少岁月,轻描淡写》 那时的我们没有培优,没有训练,都是毫无方向的瞎折腾,大家在一起谈理想谈苦闷,就像一群装在漆黑罐子的跳蚤,总是烦躁地蹦跶。 朋友是我们唯一可自由倾诉的地方,那时流行“代沟”一词,同龄人总是惺惺相惜。遇到气味相投的就总是混在一起,吃睡玩不分离。要是现在的人看到,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难道是同性恋?那时的我们似乎都很晚熟,对爱情的态度也很慎重,对朋友也更深情。 只是随着大家一个个成家、立业,各有各的忙,这种同性之情就只能怀念了,再也不能像当初那样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相处了。成长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事情,却也让我们一路不得不丢失。过来的人过去的物,再见已是物是人非,再也难回到过去的情景。

  那时的风景 如今我们都老了,平凡的如同路边的树木,虽然不再呼喊奔跑,却默默生出许多根,记住许多事,刻下年轮,结出果实。偶尔有风吹过,思想起初来时世界的模样,每个人都会被原谅。――《少侠朴树,清白之年》 高晓松在这本书里说的最多的就是,“后来,整个行业都变了,从音乐圈变成了娱乐圈”“后来,整个世界就变了,从文艺圈变成了娱乐圈”……娱乐至死,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向娱乐靠近,在这个进步的二三十年,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些什么呢? 当然新生代的人们一直在这种快速的迭代之中,怀念无从谈起,也总是一种游戏的态度来戏谑自己的人生,谁也不愿意用一种非常认真、非常严肃的态度审视一切。 从前稳固的东西在快速的进步中渐渐的流失,而我们为了跟上时代的节拍不得不紧紧追赶,但是我们却越来越焦虑,这,说明了什么?速度也应该有他恒定的速度匀速前进,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加速,这样会让人无所适从。 高晓松在书中写道: 十几年前,朴树在《那时花开》里,会用17种语言说“我爱你”,那时的周迅直瞪瞪地看着镜头,仿佛看着自己如风的岁月。我坐在监视器前面,为了从指缝中流走的那些日子断了心肠,那时候我也那么年轻,那时候我们都坚信自己会有不凡的人生,滚滚红尘,遗世独立。 看着时光一寸寸的从指缝中溜走,我们的过去也渐行渐远,但那些日渐模糊的身影却在我们的心里一天比一天更清晰起来。哎,时光不等人,终究是要老了啊,已经回忆起了以前的点点滴滴。 成长是时,朋友是光,时是一寸一寸的日子从眼前滑过,光却是儿时头上戴着的那顶皇冠。朋友别走,请听我诉完这一曲衷肠;朋友别留,前方的路你要好好走。

  《矮大紧指北1:文青手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那些逝去的岁月和那些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真挚感情。人生活到秋天,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丰盈却再难生出新的情感枝叶的季节,“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颻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元稹的这首诗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境。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象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 看沧桑变化。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在这样的旋律中沉陷,你是否再一次找不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