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师取经翻越雪山,十二人途中坠崖而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法师取经翻越雪山,十二人途中坠崖而死

2019-12-27 09:49:29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师取经翻越雪山,十二人途中坠崖而死

  法师取经翻越雪山,十二人途中坠崖而死

  昙无竭尊者,朝阳人。俗姓李,少小出家,号法勇,生活在北燕冯跋年代公元420年,他经北燕皇帝冯跋批准带领一支25人组成的取经队伍,从北燕的首都龙城(朝阳)出发,去古印度取经,成为东北取经第一人。

  昙无竭尊者一行先是到达吐谷浑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带),再出海西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穿过新疆吐鲁番东,又从高昌郡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向西行。途经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攀登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来到了荒无人烟的雪山脚下。

  从地理位置看,这个大雪山应该属于昆仑山脉。山上终年积雪,层冰万里,一派肃杀景象。雪山脚下,有一条大江,深不见底,流急若箭。唯有在两山之间,架有一道陈旧绳索桥。昙无竭尊者从小生活在北方,从未见过绳索桥。但见那桥绳索残破,好像已经多年无人走过。而且,山风一刮,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可能坠落大江。

  为安全起见,昙无竭尊者把25人编为三组,一组一组过。约定先组到达彼岸后,举烟为号报平安。后组见到烟火,方得再进。后来有人回忆,那绳索桥简直就是断魂桥。人一上去,桥就咯吱咯吱响,感觉马上就会断裂。大家也不敢想太多,不敢松手,也不敢往桥下看,几乎是闭着眼睛,战战兢兢地过了这绳索桥。

  整整走了三天,昙无竭尊者与僧众才翻过葱岭。稍事休息之后,他们再往西行,又遭遇另外一座大雪山。这座雪山其实是座冰山,但见悬崖陡壁上挂满了厚厚的冰甲,连插足之处也没有,简直是一个琉璃世界

  昙无竭尊者派人四处探寻,终于在一处峭壁上,发现了不知何人何时凿出的两两相对的小冰洞,从山根一直通向山顶。昙无竭尊者命人砍来树,做成小木棍,每人分发四个小木棍,两个拿在手里,两个绑在脚上。登山时,他们先将手里的木棍插入小冰洞内,再把脚上的木棍插进冰洞。站稳后,再拔出手里的木棍,插进更上面的小冰洞。就这样如此轮换,不断向上攀。

  开始时,还算顺利。可走了不到一半,危险就来了。木棍不断地插进拔出,上面也结了冰。再加上越走越累,体力也在下降。这种情况,小木棍就不听使唤了,插进冰洞里就会滑出来。结果,不断地有人从冰崖上摔下来,有的摔在同伴的身上,又把同伴也砸下山谷一路上,惨叫声不绝,但没人敢看,也没人敢停,因为停在这里就意味着死,不摔死也得冻死。经过一整天(一说三天)的死亡攀登,昙无竭尊者终于翻过了这座万丈冰山。到达平地后,核对人数,25人竟有12人坠崖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跪对雪山,大放悲声。

  死亡之路,只剩五人奄奄一息

  越过这座冰山后,昙无竭尊者便走出了现在的国境,到达巴基斯坦东部一带。他们在此停留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字,求得梵文《观世音授记经》一部。再往西行,进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礼拜这里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头骨舍利。后来到北印度檀特山南石榴寺,结夏三个月,以度过炎热的夏季。昙无竭尊者没有放弃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这座寺庙里诵经坐禅,精勤不倦,道行大有长进,在天竺禅师门下还当上了大和尚

  天竺国分有五部(即东、西、南、北、中印度)。北天竺主要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中天竺主要在今印度恒河流域。昙无竭尊者一行13人离开石榴寺后,从北天竺入境,继续向佛教圣地中天竺(中印度)挺进。

  这几乎是一段死亡之路,尤其是北天竺和中天竺交界之处,荒无人烟,虎狼成群。昙无竭尊者他们所带的粮食都吃光了,只剩下一点儿石蜜。石蜜乃冰糖的异称,佛典《五分律》卷五中将作为五种药之一。每天,他们每人只能吃一点儿冰糖,艰难赶路。当他们终于到达舍卫国时,路上已经饿死8人,只剩下5人,奄奄一息。

  舍卫国,中印度古国名。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本是富庶之地。但昙无竭尊者等到达这里时,舍卫国已日渐荒废。

  昙无竭尊者等人跋涉于荒野时,山野突然冲出一群野象,拦住了去路。大家已经没有力气逃跑,只能坐以待毙危急时刻,一群狮子从林中冲出,赶跑了野象。渡恒河时,又遇野牛吼叫着向他们撞来,无计可逃,天上突然出现一群老鹰,凶猛地冲着野牛飞来,惊散野牛。昙无竭尊者高诵佛号。

  取经廿载,归国却难回故园

  昙无竭尊者横穿天竺五部,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遍访名师,如饥似渴地学习梵文经典。数年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漂印度洋,过南海,一行5人安全抵达广州。

  昙无竭尊者西方取经,历时二十余载,遍尝艰辛。回国后,他没能回朝阳来,向为他壮行的人们报告平安。因为在这二十年间,北燕已经灭亡。当年曾经壮美富丽的三燕都城,也已玉碎宫倾,化为灰烬故国不再,有家难回,他怀着悲愤的心情,转入今天的南京著书立说。他先是把梵文本的《观世音授记经》译成汉文,随即又根据一路见闻,撰写了《历国传记》。《观世音受记经》,又称《观世音菩萨大势菩萨受记经》,其所记述的关于观音经义,与以往传入的有所不同。以往的经典都在传递观音菩萨如何解救众生,而该经卷介绍观音菩萨身世未来成佛的经典。因此,这个流传至今的昙无竭译本,成为佛教经典著作

  关于昙无竭尊者根据见闻所撰的书目,有多种说法。《历国传记》是梁启超的说法,最早见于中华书局三十年代出版的《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在文中说“(《历国传记》)今佚。隋、唐志皆未著录”,不知梁氏此说有何出处。而唐代的道世法师称:“《外国传》五卷(竭自述西域事)”。竭,指昙无竭尊者。道世法师认为,昙无竭尊者取经归来,“自述游西域事”,创作了“《外国传》五卷”。而叙其事最早和最详的《高僧传》则未载书名。《外国传》,历史上有多部僧人的撰著与它重名,其中释昙景法师就曾撰有五卷本的《外国传》。在大藏经里,有一部叫《翻梵语》的书,该书收录了一些出自《外国传》的词条。在这些词条中都可以找到昙无竭尊者的影子。因此,学者们认为,《外国传》就是昙无竭尊者当年的《历国传记》。

  南朝梁代僧祐法师有《三藏记》《释迦谱》《弘明集》等著作传世。僧祐法师在书中以《法勇法师传》为题,记述昙无竭尊者事迹。他说:“释法勇者胡言昙无竭。”“胡言”就是指“梵语”而言。

  僧祐法师的文章,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所征引的词语故事。例如“苦行”或“苦行僧”一词,就出自昙无竭尊者“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讽经”。

  稍后于僧祐法师的南朝梁代僧人慧皎法师,在他的佛教名著《高僧传》中,同样载录了昙无竭尊者事迹。尽管文章与僧祐法师大同小异,但此文流传最为广泛。直到现在,言昙无竭者必称《高僧传》。至于其后的唐释道世法师所撰的《法苑珠林》、隋朝释法经法师等人的《众经目录》等均有所著录。

  提及中国僧人西方取经,名声最著者有两人,一是法显大师,一是玄奘大师。唐玄奘大师于贞观元年出发去印度取经,晚于昙无竭尊者二百余年。而法显大师就在于昙无竭尊者前二十余年,其经历与之相近。法显大师是在399年从长安出发,历时十三年,前后经过三十余国。在411年8月,从海上坐商船回国。出发时,他们一行是4人,次年抵达张掖,队伍扩充到了11人。期间有中途回国的,有死掉的,也有留在印度的。完成整个取经任务的唯法显大师一人。

  昙无竭尊者以25人的取经队伍“远适西土”,历时二十余年,历尽千难万险,有20人在途中罹难,最终仅有五人漂海而还。无论从经历时间和磨难,还是从献身精神和取经成果来看,昙无竭尊者都不应该在法显大师和唐玄奘大师之下。但在当今的中国,提及西天取经,人们大多只知道唐僧,却很少有人知道比唐僧取经早二百多年的昙无竭尊者。

  昙无竭尊者对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贡献不言而喻的。莲池大师曾经赞道:“读无竭大师西行传,想起一千多年前祖师求经求道的精神和恩德,不禁令人感动流泪。现在我们所读诵的经典的一字一句,都是先德的血汗啊!如对它轻蔑,手弄脏不洗去拿它,把它放在不干净地方,或保存而不去读它,读而不依之奉行,乃至用它求衣食、求名利,这就大大对不起千辛万苦、舍生求经的古德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