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旧日的静定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旧日的静定经典读后感有感

2019-12-27 23: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旧日的静定经典读后感有感

  《旧日的静定》是一本由张怡微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25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旧日的静定》读后感(一):旧日的静定

  上海女作家,每次看这样的作品时候,我都会在心中默念“看看人家,看看你”。然后在在心中叹口气

  最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画报,打开以后发现全是字我是蒙圈的,然后发现人家只是出版社有画报两个字而已。散文是分三个部分的,其中第一个、第二个两篇散文看完以后我的内心黑暗的,可能是因为写到了我心中的痛处了吧。其他的篇幅还好,让我对作者个人有个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对上海有个了解。我在生活工作过两三个月,可是真的是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了,只是有一天休息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坐地铁出去转了一圈,可是现如今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去了哪里了。上海给我留下的记忆就是梅雨了吧,每天潮湿潮湿的,让我这个北方人难受

  《旧日的静定》读后感(二):私人历史

  我把封面上写着的这四个字抽出来,觉得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散文真是再好不过了。 《旧日的静定》是我读她的第三本散文,一个人的过往也就那么长,重要、不重要、喜欢难过、过得去、过不去的事也就那些,囊括在一篇两篇,一本两本,省略一些、藏起一些,几本书可能也就足够让我片面了解她了。所以我想我大概能再次读懂她的后来。 怡微写得很细腻,这是每次读都能再次加深印象。除此之外,每次我都可以通过她的介绍,评析了解到更多的作品、作家。怡微的评析对我而言最大的功效就是忍不住对那些看似枯燥、只闻其名甚至压根就不知道的书产生兴趣,还有写作技巧。写作需要练习提出某项练习的原因同学们做的效果等,她写的我都很感兴趣。 当然共情总是最能吸引人的。作家是‘出卖’自己经历刽子手,要把经历里,最真、最真,感触最深的部分剖开分析分享给读者看。而我最喜欢她的还是这个部分。她写自己面对生活慌张不知所措遗憾感动,我也在筛沙子般从记忆里抖落一点点故意藏起来的难堪,跟着她再经历一遍,然后得到一点点若有若无的理解释怀。这是我觉得最珍贵的部分。 末尾有一篇里她写“可如果一生都过得乱七八糟,死后见到神明,是不是也会被问及:那你能给我好评吗?” 我想,如果说这句话时会心虚又恳切,那我就尽量努力地让往后更精彩些。毕竟从前往后,生活终于是由我自己把控的。

  《旧日的静定》读后感(三):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会变成私人历史

  我曾经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写日记,应该是从小学年级开始一直写到大学二年级,后来就断了。那时候买的日记本还得是带锁的或是带密码的,各种花里胡哨的封面。后来我才知道,所谓的锁和密码其实是很无用的, 因为今年我想打开其中一个日记本却不记得密码时,然后就徒手一掰,将整个密码区域扯下来了,日记本终于打开了,成了一个没有密码的日记本。 写日记和写散文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呢?我在读张老师这本《旧日的静定》时,很奇怪的,就开始想起来那些被我压在箱底的日记本,初中之前的日记本全遗失了, 后来的都有好好保留,在看以前写的那些日记时,比如初中有一天我写到:"我今天和张**(一个男同学)讲话的时候, 发现他的眼睛好看心跳加快,好像有点心动……"我竟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张同学的样子了。可能那只是一瞬间的心动,如果不在日记上留下这一笔,我也不敢相信年少我会这么容易心动。 写日记可以随心所欲,写散文却不尽然,张老师的文笔动人, 我特别喜欢她笔下那种淡淡的"小确丧",她的小说和散文给人的感觉其实是很像的。我很难说我最喜欢的青年作家就是她,因为我似乎也没有特别钟爱她的书,买来读一遍就行了。但是只要是她出书了,我总归是还是会放在心上,就像一个陌生朋友关心一下她的近况。 张老师不可能认识我,更不可能和我成为朋友,因为即使我去她的读书会,也从来不是"前三排的读者之一"(见《口红雨衣》)。但我却一直把她当成世界上另一个我, 她的原生家庭、她的成长经历、还有她这一路走过来的喜怒哀乐,在这本不算太厚的散文书里,我都心有戚戚。在平行时空,她比我勇敢,比我上进,比我走出了一条更好的路。"王安忆对我说了很多次, 如果有条件的话,女孩子应该一辈子都读书。(见《课堂内外的王安忆》"我觉得张老师应该算是读书改变命运典型例子, 她的家族里应该没有人比她学历更高了,工作又是复旦大学的老师, 在世人眼中,这是相当不错的工作了。可是当我读到她为了支付博士时期高昂学费,接了十几个专栏,还要应对焦灼的博士论文,我就觉得很辛酸,也由衷得很佩服。成年人要养活自己要努力上进,单打独斗是多么不容易。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首先舍弃的就是考研这条路,我需要工作,我需要赚钱, 如今我也并没有赚多少钱,时不时就会想如果我当初考研的话会不会和张老师成为校友,会不会也像她一样改变命运。 命运究竟是什么呢, 年轻的时候写在日记本里的豪言壮语几乎都没有实现。我只感觉命运掐着我的咽喉一直在拖着我前进,但沿路有没有看过风景完全不记得。我也忘了生活该怎么写。 "整本书,我也不是每一篇都喜欢,可惜每一篇都是我,都是我看过的世界。"这是她的私人历史,也是我透过她的眼睛看到的成年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散文该怎么写, 但我想接下来我会开始写日记。

  《旧日的静定》读后感(四):“但忽然想到了别的事…..”

  记得去年《新腔》在上海书展首发主题是“我们不能只读一本书,只能重读一本书”,对于日常关注的读者来说,篇目看起来都是读过的,从手机里变成握在手里的书,昨日入心的字句就又一次在纸上相逢了。好比每年夏天的书展,会有相聚氛围,在蓬勃新鲜声音中也升起了一点点....「又一年」的心情

  今年新书首发的主题是“散文和情感力量”,在上海中心高耸云间的52层听张老师说散文的“严酷和忍心”,自嘲上课的情形,因为想到了别的地方恍惚觉得背后有云(可能玻璃外的云也炯炯有神地看着我们)。

  《旧日的静定》收录了怡微近几年的散文,同时也有更早一些代表性的篇目。这也是怡微的第二十本书。「旧日」,是过去的时间,「静定」,可能就像“大黑板”上写的那样,“散文的力量,令我们从旧日的困顿中,从温柔的叹息里,一点点抬起头来。”

  全书分为三辑。「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的后面一句是“永远拉长感情”,这一辑写的正是最为复杂深沉心酸又连绵不绝的感情。从童年往事亲缘关系、自我处境,从物质消逝到城市变迁,是私人的记忆抒写,也是每个人可能都要面对的人生问题。怡微常说,小说可以“让遗憾有个ending”,“生活却不一定有结尾”。我们也曾怀抱“长出一寸来的希望”过了一年又一年,在不断的相逢和告别中体会成长和丧失时光如梭。千禧年之前已经成了上个世纪的事,旧年也都变陈年,而新年却始终如一地向我们走来。「探路」,探的也许是文学的路,也是在求学、创作教学中的思索和进取。作者写道,从十三岁开始第一次发表作品,经历“复古的投稿历程”,近二十年来有着各种身份际遇,而“有如启明”的那种快乐却仍然埋藏于心。「追光」之光,就在生活的琐碎和日常中,像是忽然怒放开花的仙人掌孩子手中的薯条,还有那“身兼甜酸苦辣的各种滋味”的鸡翅,即使有些并不是十分顺遂点滴,却在文字凝视展现出新的力量。

  温故知心。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不能“专心”。总是想到别的地方。有时候是我在哪里读完了一本什么书,标示了什么样的句子。又或者是看书的时候下了雨,想到了另外一场雨中想到了什么句子。想起屋顶猫咪踏雪的脚印,想起下大雪那天在地铁出站口看到路边满覆积雪电动车,我记得路上读了一篇什么却又完全不记得是什么。我也不记得每个台风名字,但我想到在哪里看到过台风面积“有四点六个墨西哥那么大”,我又是在干什么。

  《照相馆往事》开头引用的约翰·伯格的那句话:“我们注视的从来不只是事物本身;我们注视的永远是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我好像也不是第一次看到。我发现记忆的储存提取,在我身上已经转换模式,不再是哪一年去了什么地方有过什么样的人和事。这让我想到阿加西说“身边的人比我的头发减少得还快”。我并不怀疑,但也不觉得可惜,我甚至疑惑未来还有新的模式在等着我,我应当珍惜。我也不再有准确的时间感,需要经由文字的提醒,再依据记忆的路径推敲可能准一点的时间刻度。这必然真实准确打了个折扣

  相对于创作者的“我花了多少时间打字,就花了多少时间孤独”,这些字显然也种到了别的地方,有了新的活动和记忆。文字可以是记忆的佐证,记忆保留下一些鲜活细节,我们无意识地在保存过程中赋予意义,或许还带着某种期望想象力,让这种构建方便存取,甚至还从中感到了真实。

  “真与假变得百无一用”,也是我29+后才十分明白的事。

  《旧日的静定》读后感(五):读《旧日的静定》:因为爱过是很复杂的一片海洋

  “前两天整理旧物的时候,理出了两大箱明信片。它们原来都躺在我书桌下的抽屉里。因为抽屉不够用了,确切说,抽屉早就不够用了,而我直到如今才下定决心,将这些心意腾挪出来,将工作环境调整至——中年。”张怡微在散文《希望你有机会来》里写的这段话,除了最后的“中年”不一样(我自认还是少年,至少是青年),其他就像另世我。

  作为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相比于手机,有些更实在物品保留了很多回忆。有一些情书,或者不是情书的小纸片,混在明信片中,若无其事地沉睡。心碎的话不会出现邮差可以看见的明信片上,不写出来的“想念”也才最沉重。“希望你有机会来”是写明信片的标准收尾,但后来发现,面对这样的话,我们能说的不再是“好的啊”,而是“我应该不再有机会”。就像我们笑着不停说“回头见”,但心里知道,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了。

  最早知道张怡微这个名字,是在读《细民盛宴》的时候,后来也读了她的其他书,比如散文集《新腔》《我自己的陌生人》,这篇《希望你有机会来》收在她的新书《旧日的静定》里。她在复旦念的书,本科哲学硕士文学系,拿到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之后,又回复旦做了老师,教创意写作。我让在复旦的师妹拍过她上课的照片。在另一篇《写给新概念作文二十周年》(她得过一等奖)里,她讲自己本科毕业前出了四本书,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出了十几本书,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二十几。她的作品题材主要是校园故事和家庭故事,切入的人物以城市女性为主,也有品读文学经典的,比如《情关西游》。

  《旧日的静定》一共有47篇散文,分在《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探路》、《追光》三个标题下面。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有几个方向,包括追忆往事、回忆老城、艺术欣赏、写作教学、生活感悟、重要之人和在重要节点的创作,比如新年之际、第一次当老师。可以说,这本书写的是“冷热亲疏、爱与忧愁”,其中很多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我都有会意。

  春卷

  这是一篇关于食物亲情短文

  作者到台湾念书多年,为了让她回家过年,母亲允许她随便开条件,她说就是想吃春卷。

  “我母亲的春卷,饱满丰盈,每只都塞得差一点就要破皮,又控制得刚刚好。内馅是娃娃菜、肉丝香菇、冬笋与荸荠……我觉得春卷是母亲的专利。”

  拥有专利的母亲,一直到她动身返台的前一晚才为她炸春卷,理由是起油锅要擦很久,炸东西不方便,吐槽完了不忘自夸“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其实舍不得女儿走。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短文,因为它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每次回家的第二天,或者离家前一天,迎送我的除了家人之外,还有母亲包的芋头饺。

  和常见饺子相比,家乡芋头饺最大的区别在饺子皮。不用面粉用水,只用芋头仔和番薯粉。将煮好的芋头仔剥去外衣之后,和番薯粉混合到一起,揉捏之后有了粘性,就可以拧出一个个圆团。圆团放在手心上,拍一下,指尖一点点抿开,饺子皮就做好了。内馅是肉丁、红青尖椒、荸荠、葱末、蛋清。更重要的是包的手法。沿着两边往中间捏合,边上留一个小孔好入味,最后包好的饺子一个个都是半月形的。我觉得芋头饺是我母亲的专利。

  作者在最后说,“即使我从不觉得在于不在会有多重要,但到底过年,还是会感到心酸。” 食物背后,万千故乡真诚的食物可以抵御虚无。

  微光与低语的城市

  这是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作者的故乡在上海,年纪渐长之后,她开始找寻故乡赋予她的文学生命以外日常生活的重大意义,比如上海菜。全凭记忆里外婆的手势、妈妈的偏好来做上海菜,即使做得并不好,她也要告诉外地同学:“这才是上海菜。”

  这次国庆回家,我从家里带了一包“金椒末(辣椒粉)”来,平时做菜调味用它就够了。老家的菜最大的特点是辣,配料里可以没有青椒红椒,但是一定要有这种辣椒粉。有的人会自己做,任何一个菜市场临街的铺子里也都能买到,但是在这里我还没有见过。

  再比如乡音,被作者视作唯一能够随身携带的行李。“我稍微想了一想,‘夹钗’两个字怎么写呢?也会莞尔。这或许就是语言的力量,关于家,关于童年。”

  我的家乡是赣东北的一个小县城,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方言也比较特别。像“XX两个字怎么写呢?”这样的问题,其实伴随着我从小到大,但是问来问去没有人能告诉我答案,于是我选择自己去找答案。本科读了语言学专业之后,研究生又选了方言学方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家乡方言的构词法。觉得家乡话好玩这是初心,解开方言词汇的疑惑,就成了使命。

  虔敬趱程

  这篇短文讲述了一位老师。

  作者在其他作品里也提到过这位对她生命比较重要的老师:本科论文指导老师汪教授。

  本科毕业后她考了研,但是并没有把握考得上,也没有想过没上岸要来年再战。在交毕业论文的时候,被问到四年都做了什么,她有点心虚地说“我在写小说”。下次再见面时,汪教授对她说:“如果你考研究生需要什么帮助的话,我可以帮你去中文系说。我可以帮你找某某、某某”,因为他查过了,发现她真的写了挺多不错的小说,“我希望你只要有机会,一定要继续读点书。工作有的是。”那一刻,作者感觉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希望小学的学生,因为在一片苍茫之中,有个人对自己有要求、有期望。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觉得有点泪目,因为我的本科学年论文指导老师孙教授,对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学年论文是大三的安排,我的选题是家乡方言的一个方言词研究。因为读书比别人稍晚,加之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大三结束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找工作实习了,准备毕业就工作。后来有一次,在导师的办公室里,她对我说,“你的研究对象很明确,也有意义,希望你能继续读书,有需要的地方我可以帮你。”其实我也想读研,但是我不敢承担考研失败的结果。

  书里作者最后的结果是有惊无险地考上了,而现实中我最后的结果是因缘巧合地保研了。

  硕士毕业的时候作者又见到了汪教授,她还是担心写不出论文,汪教授鼓励她,“好好写作,论文那么多,不差你那一篇。”这样的话让作者觉得很感动,巧的是,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作者《情关西游》的序言里,而当时我正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最后我把这句话化用在了论文致谢的开头,“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不缺我的一篇论文,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想把本科就感兴趣的问题接着做下去,所以写了这篇和家乡方言有关的论文。”对了,孙教授后来又因缘巧合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

  短文最后,作者说毕业后朋友们会问她“你还在写小说啊?” 令她哭笑不得。而我呢,毕业之后因为工作地点离学校近(马路对面),可以回学校图书馆,碰到以前的老师时他们都会问:“你还没毕业啊?”

  照相馆往事

  这篇短文追忆了一个时代。

  作者家里曾经开过一家照相馆,只营业了五年时间。在这不长不短的五年里,无所事事去店里串门的人很多,但并不都是去光顾生意的,而是为了蹭暖气或者冷气。文章讲了几个去照相的人的故事,有要以奇低的价格做遗照的老太太,有眉清目秀但因为出过车祸鼻子有点歪的男孩,有坚称自己是地下党不拍照只复印的男人,有热爱旧照翻新还有一些秘密的老先生,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围绕着照相馆这一小小的社交空间栩栩如生地展开。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家镇上的“老四照相馆”,我们一家四口人在那里拍过一张家庭合照,十二年之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去照相馆照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隆重的事。要穿新衣服,手里拿着道具,身后落下一块幕布,明知是假的,但是很好看。胶卷拍摄,暗房冲洗,约定日期,没有“立等可取”,但是是“永远的纪念”。最近一次拍家庭合照是在去年的正月,用自己的单反相机搭配着三脚架拍的。

  虽然现在照相馆仍然随处可见,但主要是拍证件照,也有像“海马体”“天真蓝”这样可以精修的地方,但也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因为靠的不是摄影师捕捉和运用光线的技术,而是后期的电脑技术。现在的照片,就像当初照相馆的幕布,好看但是假。广州倒是还有一家比较传统的照相馆,叫“艳芳照相馆”。前两个月因为要更换身份证,加之想拍一张复古的照片,坐两个小时的车前往。过了几天之后拿到成品一看,“也太丑了吧!”但这能怪谁呢?

  作者在文章里还提到了《长恨歌》里的程先生,因为他是通过拍照爱上别人的。而我呢,曾经因为爱上别人而拍了好多照。

  海马洗头店

  这篇短文讲了一个职业。

  和作者一样,上大学之前,我一直是用鞠躬的姿势洗头的。先烧一壶水,倒入洗脸盆之后,再烧一壶水,两壶热水才够洗头,洗头的过程很像催眠。现在浴室洗头太容易了,反而少了很多想心事的时间。就像刷牙一样,每天最安适的时间就是靠着门刷牙,在放大的沉默里什么事也不想,电动牙刷的声音轻易就能打破这种沉默。

  从家门口美发店里玩手机的女店员,到吹头发时偷看顾客手机的男店员,店员总喜欢问她:“你是第一次来吗?” 作者感叹,人生若只如出现,大概就是说理发店。

  说起理发,在广州的这些年,我只去过一家理发店,没有招牌,店里装饰也很简单,由夫妻两个人打理。整个理发的过程一般只要十分钟,在这期间我几乎不用说话,只要在一开始告诉他们“打短一点”就够了。偶尔我也会思考一下人生,摘下眼镜后尽管很努力,但依然看不清镜子里的自己,想要认清自己有多难。

  这家夫妻店常让我想起老家镇上的“剃头店”,也是在门口墙上贴一张纸或挂一块板,上面写着“剃头”两个字。其实我倒觉得“理发”的叫法更有趣。理,修理、打理,我们只是简单地打理头发吗?其实也是在打理身心,还有生活。

  书里还写了其他几种职业,比如旅行团的小巴司机、明明绕了路却还要求给好评的的士司机、小区里的外卖骑手、护理机构的护理师,还有戏剧演员。

  书名《旧日的静定》的灵感来自林徽因。作者造访了一个叫“李庄”的地方,那里曾是林徽因和梁思成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在生活和身体的双重困境下,梁和林在李庄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而作为在和风细雨里眺望的我们,唯有尊敬可以献出。

  书里也不乏作者对青年成长的思索。在《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里,面对学生倾述的“老师,我觉得自己没有爱过”的苦恼,开始她只是回应“我也没有”,因为她从来没想过自己真的会成为一名老师,不只该如何帮学生解惑。在经历过外婆的癌症、看见病房和家庭里的一些事之后,她想遥远地补充回答那个学生的那个问题:爱过是很复杂的一片海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