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19-12-30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经典读后感有感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是一本由宗璞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一):静待花开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当初看到这本书,是被书名装帧吸引,仿古的封面简约的书名,一下子把人带入一个幽静而充满禅意氛围

  这本书是宗璞所著,第一辑收录了燕园系列文章,记叙了北大燕园的景物人物情深而义重;第二辑是对会于心的花草植物观察描绘;第三辑对已逝亲友缅怀追忆理智节制;第四辑乃是部分生活经历感受;第五辑写眼里的四时风光自得自在;第六辑是读书与感悟。宗璞家学深厚,又得外国文化润泽,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结合精神内涵,有“兰气息、玉精神”,知性、清贵、高雅

  她的文字知性又隽永,读起来仿佛是品一杯茗茶,意味久又回味长。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写的是父亲去世之后收到各种信件卡片自己带来的情感触动斯人已逝,然而留下的精神财富长久影响后人,父亲的博学善良热心公益都给作者带来鼓舞激励。作者的父亲是一个醉心于哲学的学者,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声望足以使他安心晚年,然而他求学的道路一直没有停止,在晚年还写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他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思索中度过,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他仍顽强思考。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专心学术又热心的学者父亲跃然纸上,她的父亲博学又充满儒家的大爱,感受作者父亲的生平,能感受到他们父女之间深厚的感情,也对我们感受哲学和了解人生有很深的启迪作用

  第二辑讲的是有关花草植物的文章。《好一朵木槿花》讲的作者对这种话的印象改观。木槿,之前在作者的印象中一直是平庸普通代表,经常看到却常常被忽略。作者在父亲去世后一度沉浸悲痛中,木槿花的顽强和悲壮感染了她,木槿花生命力顽强,在遭受土埋和石头重压后,依然挣扎着开花,这一朵花就像童话中的花一样,代表着是面对苦难勇气和精神。

  作者的文字雅致优美,她笔下的生活悠然安静自得其乐。“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作者的文字能让人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这本书不管何时拿起,何时翻开,都能让人在文字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追求,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啊。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二):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安排,领取而今现在。不知你可否记得宋词人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词《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每天把大酒杯倒满酒,终日在鲜花盛开的小花圃里喝醉。自己唱歌自己跳舞,自己乐得开怀大笑,最令人高兴的是没有牵挂没有羁绊一生中能有几回短暂美丽的梦,多少奇人异士都不免归到黄泉。人生不用计较太多,只要把现在的欢乐时光过好就行了。如此闲情逸致自由自在、自得其乐,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是宗璞的一部很新散文集。宗璞,原名冯钟璞,有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其中,《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收录了她代表性的《三松堂断忆》、《紫藤萝瀑布》、《丁香结》、《哭小弟》、《燕园石寻》等文章。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燕园,领取旧日时光。记叙了北大燕园的景物和人物,她爱燕园,爱它的一草一木,爱它的姹紫嫣红,爱它的四季冷暖,爱它的线条氛围,爱它的情深义重;第二部分为花开,无拘无束无碍。淡紫色的紫藤萝,告诉我们花和人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幸,但是生活的长河永无止境簇拥的丁香结,仿佛有着永远解不开的心愁,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第三部分为且忆,世间多少奇才。对已逝亲友的缅怀和追忆,理智而节制;感谢父亲那潜移默化教诲母亲的持家有方,生活虽有曲折,但就是平凡点滴汇成一个温暖的家;第四部分为而今,无须计较与安排,是她们部分生活经历与感受;第五部分为人生,领取而今现在,写眼里的四时风光,自得而自在;第六部分为读书,堆叠内心风景,是读书与感悟.....

  宗璞家学深厚,又得外国文化泽,她的作品和她本人一样,知性、清贵、高雅。她反复吟哦“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悠然、安静。 不必强索,心中领取,也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诠释

  生活无后悔生命轮回,向往是向往,生活归生活。我们不能重拾昨天,我们可以掌控今天,我们不能确定未来,我们可以把握现在。

  流逝的过去,漂渺的未来,此刻我们应珍惜当下,知足常乐、豁朗开明,不去过多地计较地安排,领取而今现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三):心中有情,便是悠然

  知晓宗璞这位作家名字,源自于那篇充满着灵性的散文之作《紫藤萝瀑布》。借由着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睹物释怀地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引领着我共同感悟着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那细腻文笔层次感构思突破性想象力无一不让我折服惊叹

  于是乎,我记得了《紫藤萝瀑布》,更记得了这部散文作品的创作者宗璞。时隔数年,《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这部荟萃了宗璞诸多名篇的散文集又再次引领着我走入散文的天地。走近宗璞老师,走进她勾绘下的唯美文字殿堂,走入那散发着独属于她所拥有的清贵高雅和知性的气息。

  燕园,领取旧日时光; 花开,无拘无束无碍; 且忆,世间多少奇才; 而今,无需计较与安排; 人生,领取而今现在; 读书,堆叠内心的风景这六辑从不同角度方位分享呈现着宗璞散文的精粹。看似闲庭信步的分享中,读者朋友总能在不经意发现其间的美。这般的美不似浓妆艳抹般地着墨渲染,有的更多的是那份问心有情下的怡然自得。也许就是这般地随性自然,我们也会借由着文字笔墨的触及中幡然感悟其间的真情。不加修辞的,唯有源自本心的。

  虽然书中的每篇文章的篇幅都并不是很长,但是我总能在读的过程中捕捉到很多灵魂感动的瞬间。看似平淡叙述之中却又别有深意地耐人回味,感慨万千类似于其中的一篇《猫冢》就引发了我很大的感触。在文中,我们通过宗璞讲述的找猫为引子起始寻觅那份人与猫的情感。小花和媚儿的失踪勾起了作者对它们的想念。想念和它们在一起的点滴,回味它们之间的互动深情交流它们之间的缘分际遇----虽然它们只是一群猫咪,但是它们也是灵性的生灵。对于作者而言,它们更是在心中早已经占据了不可磨灭一席之地。及至于它们的离去。生命只有有限的一段,短促却也无奈。然而冥冥之中这其实又无非对自然万物之间生死的哲理性解读呢!看着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有两个层面收获。其一我看到了作者那细腻感性的内心世界。她对猫咪的喜爱,何尝不是唤起着书外读者同样的爱心萌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把饲养宠物猫咪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而我们是否也真能用心呵护这些弱小的,灵性的小生命呢?带着自问自答般的感慨,《猫冢》无疑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感叹。其二,这篇文章更深层面的寓意其实不外乎对生命的解读。世间万物皆有缘起缘灭。在生死面前,万物皆平等。然则我们如何真正意义上可以坦然接受面对死亡却实则需要太多的引导

  花开花落皆有声,缘起缘灭皆有时。待得静心走入宗璞用散文构筑的世界,身为读者的我们其实也可以寻觅到无限的自在悠然。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四):《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如一杯淡淡的清茶,飘散着浓酽的清苦

  提起宗璞,大多数人首先想到是我们儿时在课堂上学过的那篇《紫藤萝瀑布》,老早以前我们就都知道:这位宗璞先生,是一位极有名的作家。

  可许多人不知道,除了作家这个身份之外,她还是一个女儿、一位妻子,她也曾是谁的挚友知音,谁的手足情深。

  宗璞自幼生长在北大燕园,是著名学家冯友兰的女儿。母亲任载坤亦是出身世家,毕业于当时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姑姑冯沅君醉心文艺,是“名满京华”的女作家叔叔冯景兰也是家喻户晓地质学家。甚至弟弟冯钟越,哥哥冯钟辽也都在各自的领域颇有建树,令人称道。宗璞便是成长于这样的书香世家耳濡目染心思细腻,日渐成为你我所熟知的文学大家。

  于是,宗璞的散文里,书写描绘的便是这样一个育她长大,陪她成长的世界。譬如,本书“燕园,领取旧日时光”一节中收录的“燕园系列”文章。宗璞人生中的大半岁月都是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度过的,园中的一石一木,一碑一桥,已深深融入她的生活,写入她的生命,那里的花晨月夕,四时风光早已进入她的散文世界。

  在燕园的这半生时光,是宗璞逐渐成长、逐渐丰满、逐渐欣喜日子,也是她逐渐成熟、逐渐理智、逐渐了解人世艰辛的岁月。过了中年的宗璞,看惯燕园的花谢花开,人来人往,此时她的笔下,写的多是死别。譬如,《人老燕园》里在家门口迷路的褚圣麟教授,曾任北大校长的张龙翔先生,住在五十六号房的周元培教授,来来往往,云卷云舒,宗璞以一种质朴无华口吻人间至情缓缓铺泄。她的散文最可爱之处,便是能够把浓烈诀别的情感用一种不加雕琢近于直白的文笔表达出来,理智而节制,却引人动情。

  这类伤逝追怀的文章也表明宗璞的散文已告别青春时代的渲染和华采,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沉郁。“年轻的人在年轻的树下来来去去。转过身来,猛然间看见墙边凋残的月季枝头,居然有两朵红花,仰着头,开得鲜艳。”简单字句,悲而不哀,向死而生,向美而生,在宗璞的文学世界里:不论身处何种境地,总能感受到生的美好和喜悦。如同,她笔下那些历经人间凄风苦雨,仍在顽强生长的花儿。

  丁香、藤萝、二月兰、玉簪、木槿等,都是宗璞文中的常客。本书“花开,无拘无束无碍”一节中收录了《紫藤萝瀑布》《丁香结》《好一朵木槿花》等有关花儿与美的散文,这些平凡的花草不富贵、不骄奢、不夺人耳目,但却有一份清白、高雅、坦诚温馨,一种坚实的甚至抗争的生命力。

  在宗璞的生命轨迹中,另有一段深刻难忘的日子。那是抗战爆发后,宗璞随父亲冯友兰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年轻懵懂少女宗璞,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受益终身良师益友。直到多年以后,在青年宗璞的笔下仍有许多当年的人和事,如《梦回蒙自》的回忆,《烟斗小人的话》,对闻一多先生的缅怀,关于语言学家王力、夏蔚霞夫妇的回忆,等等。

  读宗璞先生的散文,不仅仅能看到她对个人生活的书写,更能了解二十纪后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真实缩影。她的文章正如一面透明镜子既照出了每个人生命中共情的哀与乐、悲和美,又从宏观上照出了历史本来面目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五):怀念冯友兰先生

  翻开宗璞老师的这本美学散文精选集《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首先感受到的是沉稳的封面,和素雅的文字,然后看到了腰封里面的一段文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碑文,这段碑文由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可以说是几位民国时代的大师集体创作而成的一段记录国家命运和联大创立历史的文字,一下子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

  宗璞老师的父亲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哲学家和教育家冯友兰。冯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哲学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非常重要典籍。宗璞老师自幼家学甚严,深受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养成了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女儿眼中的哲学家父亲的形象。宗璞老师在《三松堂岁暮二三事》中,通过读者老友寄来的信件贺卡、万安公墓的石头、北大设立冯友兰奖学金等等小细节描述,深情的怀念父亲。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冯友兰在作者心目中有着难以割舍的地位,以及在读者心中难以忘记的地位。

  转篇《三松堂断忆》仍旧写的是怀念父亲。不过与上一篇不同的是,这一篇主要从正面回忆父亲。写的是父亲离开一年后,自己心中难以割舍的思念。在这一篇里,宗璞老师通过讲述父亲在晚年疾病缠身的状态下,与病作折着顽强的斗争,直到将《中国哲学史新编》著述完成,才杀手人寰。读到这里,我们便可以对冯友兰先生作为一代哲学大儒视学术为生命的精神所感动。

  冯友兰先生的生命就是不断地在思索,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遭受多少批判(冯友兰先生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遭受过很多非人道的对待),他仍顽强地思考,不放弃思考。不能创造体系,就自我批判,自我批判也是一种思考。而且在思考中总会冒出些新的想法来。他自我改造的愿望是真诚的。宗璞老师特别强调,没有经历过二十世纪中叶和六七十年代的各种政治运动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自我改造的愿望的。的确,经历过那么残酷的运动,遭受过很多挫折,而没有失掉信心,没有被打垮,反而奋起精神在哲学的道路上进行开创性的探索,这样的精神真的是非常难得的。想一想,生活中我们遇到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还有委屈和打击,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处变不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永远奋发。冯友兰先生对学术、对教育、尤其是对哲学的执着精神,甚至用生命去追寻这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在《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我读到了一个真实的冯友兰,读到了一个永远可亲可敬的哲学大师。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六):领取而今现在

  五一假期,哪里都没有去。

  读了朋友推荐的新书《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半个上午,半个夜晚。

  安静的夜晚,夜深人静,没有什么声音打搅,淡淡的灯光下阅读一本书,而且还是一本好书,会感到幸福。

  读完书后,跟朋友说,一口气看完的,没有停下来,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甚至一行一字都没有遗漏。非常感谢。

  打开苹果电脑,打算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才发现上一次做读书记录竟然是去年十月。这半年几乎没有读什么书,放任自己投入生活和反复没有信心积累的工作。可如果一个人真的放任自己,真的没有能抓住时间的手了,时间会嗖嗖嗖的,没有阅读,没有记录,没有留下感受。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最感动我的部分,是宗璞先生回忆里的云南,重庆,西南联大,闻一多,北平。

  冯友兰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生于1895.12.04,死于我出生那一年——1990.11.26,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活得长久,又活得明白,还活得有贡献。

  在冯友兰身边,围绕着星星般闪耀的人物,闻一多、朱自清、冰心、曹禺等等,当这些星星一闪而过的时候,幸好有宗璞记录了下来伟人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我特别喜欢读民国动荡时的伟人故事,何兆武的《上学记》,《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丰子恺的自传,汪曾祺先生的谈师友,《吴宓日记》,《梅贻琦日记》 《梁思成与林微因》等等,去那段艰苦的岁月瞧一瞧,虽然有战乱,有饥荒,也许并不比我们这个时代差。至少蒙昧的中国,人世简单,信仰纯粹。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除了宗璞先生对父亲冯友兰身边伟人的回忆,也有身边人的回忆,弟弟,丈夫,父亲,也有身居之地的回忆,燕园,三松堂,昆明,还有陪伴在身边的花,树木,猫。一个人之所以丰富,恐怕是因为她在乎自己太少,在乎其他太多吧,文人之所成为文人,也因多情。宗璞先生书中描述的深深亲情,“爱情”,万物情,自然也会勾起读者内心的丰富。

  打破内心的坚冰。

  宗璞先生的文字也很朴实,没有太多的奢华,繁琐,故意的煽情,这或许是身为写作者能给读者最美好的文字,好的文字。能真情实意的去讲,去说,让书页对面的读者,感受到真情,感受到质朴,感受到隔着书页后的灵魂的为难,动情,不舍。读到动情处,读者也哭起来。

  昨天晚上十点多跟大侄子开开打电话,他说现在家里人都睡了,小石头睡着了,姥姥睡着了,姥爷睡着了,小姨睡着了,妈妈还没睡着,妈妈在奶厂上着班,我问他妈妈这么辛苦,是不是会心疼妈妈,他问我什么是心疼。走在北大的老楼里,咚咚咚咚,走一层,拍一下手掌打开灯,只有我的脚步声和手掌声,我想了想说,心疼就是不舍得。开开好像明白了,嗯了一声。那一瞬间,就想到了宗璞先生描述父亲冯友兰的一些场景,内心掀起一股微妙的感受。人世间有万种心疼,万种的不舍得,我们说得清楚,又说不清楚,酸酸的牵扯彼此,体验着如秋蝉一般短暂的人生。

  从书的设计来说,微微泛黄的书页,布质的封面材质,安静不争取喧哗的封面设计,也是很符合宗璞先生的风格。

  读这本书最好在深夜。

  夜深,宜读好书伴梦乡。

  ——

  END书评,不是什么书评,写得随意,想什么写什么,读的人,也请随意吧。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七):最想要的生活,是你我都在

  最想要的生活,是时光能走的缓一些,那不曾流逝的岁月,浮现;在我想你们的那一刻,眼前,你我都在,家人无恙。 最想要的是“一家老幼无牵挂,恣意喧哗”,父母家人围坐一堂,唠着家常。夜晚,望着窗外华灯初上,最爱的那个他坐在身旁,没有过多的言语,彼此的惦念已然在心间驻长。 最想要的生活是女儿已悄然长大,满眼皆是我们的影子,和从前的样子那么的相像,我捂着嘴偷偷的笑呢,你和我一样一样。 最想要的是门前青石板路旁,坐在紫藤萝下,看着 “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看着这盛开的紫藤萝如瀑布般流淌。 最想要的生活是闲时泡上一杯清茶,听上一曲刘珂矣的《花又开》,慵懒时光,身心放松,茶香溢满了整个屋子,一茶、一壶、一曲尽在心中徜徉。 “不闻不问窗外声,不争不论世间事,只享受眼下片刻的宁静,思绪随意飘飞,无拘无束。” 最想要的生活是藏半壁好书,围着大披肩坐在壁炉旁,随手翻上一页,惬意,那思绪已然随着书中的故事,飘到了窗外。那世间的繁华,与我能怎样。 最想要的生活是历经沧桑磨难之后,仍能笑对坦然,那逝去的往事不过是过眼云烟,在心底不过是走了一趟。 最想要的生活是《小圃花开 领取而今现在》中的安然、自得,是宗璞先生的那份悠然、安静,逍遥和自在。 宗璞先生的作品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在《二十四番花信》中说道: “ ‘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花朵怎能老在枝头呢。万物消长是大自然的规律。柳絮开始乱扑人面。我和仲走在小路上,踏着春光,小心翼翼地,珍惜地。不知何时,那棵朱砂碧桃的满树繁花也已谢尽,枝条空空的,连地上也不见花瓣。别的花也会跟着退场的。有上场,有退场。 人,也是一样。” 宗璞先生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在《小圃花开 领取而今现在》中,反复吟哦“领取而今现在”,一句,“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在这看似平淡的生活意境中,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先生用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慢述了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把生活中的哲理寓意于美好事物中。 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领取生活,领取自己的那一份”!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八):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读书好时节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看书名就是一本浪漫的书,真心喜欢,本书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其中,《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家学深厚,又得外国文化润泽,作品融贯中西,有“兰气息、玉精神”,知性、清贵、高雅……也是优雅、知性女人向往之文字才华。 这本书收录了她的代表性的《三松堂断忆》《紫藤萝瀑布》《丁香结》《哭小弟》《燕园石寻》等文章。文笔细腻丰富,生动感人,全书共分为六辑。第一辑收录了燕园系列文章,记叙了北大燕园的景物和人物,情深而义重;第二辑是对会于心的花草植物之观察与描绘;第三辑对已逝亲友的缅怀和追忆,理智而节制;第四辑乃是部分生活经历与感受;第五辑写眼里的四时风光,自得而自在;第六辑是读书与感悟。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常常对我们念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以此规劝着我们要好好读书,好好珍惜美好的年少时光。可惜啊,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读宗璞先生的《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更是明了“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深意。这本书名是取自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宗璞先生反复吟哦“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悠然、安静。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领取自己那一份。 叔本华说,世界之自身,即是世界之判词。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正如“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在缓缓向前流动,既然抓不住,就不用去抓,何不好好珍惜眼前,活在当下,潇洒读书可好? 这几年,随着看书频率和数量的增加,心境也在悄然地发生一些变化。读书确实可以增长些智慧,带给我更广阔的天空。 对家里的老人,更多了些慈悲之心,学会易地而处,换角度看待问题,更能理解和包容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 对我家先生,更多了些耐心和爱心,学会聆听,共情,分忧解难,分担寒潮霹雳,共享雾霭流岚。 对领导和同事,更多了些理性和谨言慎行,学会沉默是金,少说即是少错的道理,收敛锋芒,低调谦逊。 对工作和生活,少了些焦虑,更多些从容,一步步从容的走,终究会到的。 这些都是读书带给我实实在在的好处。 若抛开这些我以为的益处不算,像作者所写的《四时读书乐》,也是十分值得的,即一年四季读书都会使人快乐。原文中有两句描写春夏的读书乐,“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后面作者自己再补充了两句秋冬的读书乐,“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颇有趣味! 所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读书好时节!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九):而今现在

  其实我平常是很少读散文的,一来散文是需要慢慢去体会的,体会那一字一词一句,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应用地恰到好处。而我看书却喜欢略读,一眼扫过几行,这个阅读方式,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来说,其实是很不尊重的。二来诗歌散文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体会一篇诗歌散文其实比看一部人物传记离作者更近。每一篇看似短小的诗歌散文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所以我们不但要了解书、了解作者、还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我却停留在追求故事情节刺激感阶段,所以很少能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一个故事、一本书、一段历史。

  不知是被宗璞先生纯朴雅致、优美而不失雕琢的文字所感染,还是每篇文章所包含的耐人深思的哲学道理所吸引,总之,我选择了慢下来静心体会。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共收录了宗璞先生六辑47篇文章,其中记叙了北大燕园的景物和人物,会心于花草植物的观察描绘,和对已逝亲友的缅怀和生活经历与感受。

  “领取而今现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宗璞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生活之美不必向远处求,只在心中领取便可得逍遥。

  生活之美不必向他处求,只在现在领取一切便有了着落。

  生活是季节,不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适合的,适合心情、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不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虚名所累。取悦自己,感谢命运的馈赠。

  人生,总是会有许多始料不及,从来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思考的余地,那些错落在生命中的风景,总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快乐。不要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却要学会更多的离别,承受更多的擦肩而去。

  在本书中出现的名人学者不少于五十位,他们身上也都有一种共性,即对学术的执着。“他们紧紧抓住了不多的时间,拼命的吐出自己的丝,而且不断要使这丝更亮更美。”老先生们不论身体状况如何,即使眼看不清了,耳听不清了,但那颗追求知识的心永远明净。这也是“领取而今现在”。

  宗璞先生是这样描写朱光潜老先生的:“他对生活充满了浓厚的感情和活泼的兴趣,也只有如此情浓的人,才能在生活里发现美,才有资格谈论美。”宗璞先生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宗璞先生身上一种知性、安静的气质,才使得她笔下所写的生活,尽显悠然、安静、自得、自在。

  人,也许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抵达灵魂的最深处。静下心来体会宗璞先生的一字一句,感受先生平淡而动人的文字直击心灵。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顾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只因一书,今后最爱散文。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读后感(十):一朝风月,一世无常

  新书寄到家的时候,我人正在斯里兰卡旅行。特别不巧,正赶上那个美丽的国家近几年来最黑暗的日子,很多无辜的人丧命。人心惶惶,难得的假期也变得紧张。像我这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了解战争之事全是在历史书上的人,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感受到了动荡和不安, 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那时候就在想,能安全回到中国就好了。 但是实际上,祖国的强大与和平,也是来之不易。初中时,第一次从课本上读到冯友兰先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 的时候,内心澎湃,几乎要热泪盈眶。文字不多,但是力量浑厚深沉。从那些精华浓缩的文字里,我几乎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我对这个中华文明的热爱,也对它千年以来几经坎坷曲折的心痛。为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背后是自豪。“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这样的觉悟与豪迈,不是发生在武侠玄幻小说里,就是发生在历史上,在眼前的碑文里,对当年的我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家国格局的震撼。于是我赶紧抄下了全文,还把那张登文的报纸剪下来平平整整贴在了笔记本上。 说来也惭愧,久闻冯友兰先生大名,但是实际上除了这篇纪念碑文,我也并没有看过他其他的著论。但是因为碑文对我的影响力之深,所以在看到先生之女著书的时候,立刻预订。我挺好奇,作为这样的奇人之后,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也很想借后人的状态,来感受先生的精神传承。 读下来感觉还蛮奇妙的。宗璞先生作为冯友兰的女儿,几乎一直陪伴其左右,可以说是最靠近他的人了。她的文笔当然不用说,完全是学生时代课本里散文的标准范围,极优雅极精致,但是我读起来,有点像看着优等生的表演,竟然觉得少了点真实的人情味。更主要的是,她笔下的对他父亲的描写,更多地是倾之以伟人学者的敬佩与弘扬,竟然少有父女之间的亲昵。按常理说,她应该是陪在冯友兰先生身边时间最久,最亲近的人,但是回忆录里,竟然没啥生活气,多还是在写老人为人处世的清简超脱,为国为学的无私与慷慨。好像,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会有一个更加鲜活的形象呢。 整本的回忆录里弥漫着一股世事无常的伤感色调。关于北京燕园这些生活成长的故乡回忆就不多说了,实在是因为我并没有去过北大清华,也没有仔细品过那些转角草木风景,很难说共情,但是不得不说,多情的人对于自己长期生活的环境必然有深情,承载着记忆与温暖,人生的起伏与变迁,是回想起来心里都不自觉会柔软起来的那一块。对宗璞先生来说是燕园,对每个人来说也一定都有那样一块地方。 想重点说的是“且忆”这章,几乎全章里八篇文章全是关于离别和死亡。从母亲到弟弟到友人到名家,那些悲伤是深刻的是愤怒的,但是又是内敛的是无奈的,于是变成了平淡的可以承受的。在感慨命运的无常,又知道无常背后的真常。“生活里很多的变化是拉不住的。”就是这样,你读这些文字,你会发现,无论一个人生在清贫之家或是名门望族,在这一生中,都不得不去经历“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的切肤之苦,那是不会躲不掉避不开的疼痛,但是可以改变的是,每个人在面对这些苦的态度与反应,能不能让自己冷静地接纳,泰然地承重。这个非常重要,而这个时候,也是显现一个人格局心性的最关键时刻。宗璞先生不愧是冯友兰之女,承大家之风,必定是大气自若。痛苦是真的,但是莫名地有一种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温雅,让悲伤能收敛着落,酿出温暖与圆满来。

  好在本书的后半截,把人从那些无常的哀伤里拉回来现实的丰满,像书名写的,“领取而今现在”。山风明月,花鸟胡影,生活里毕竟有那些伸手即得的美好与治愈。也是因为这些自然山水,四季更替对我存在,才让这个无常的人世多了让人眷念和感动的东西。能读书能远游,能赏花能观月,就是开心的不得了的事情。 原以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必然是颠覆性的可直感的,但是现在读完宗璞先生的文字,想说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果然是润物细无声的,那些耳濡目染的心态气质,为人感物的作风,才是最为精华和珍贵的部分。恩,人生无常,在乱世会心惊,处和平也一样要经生死。看散文一样的回忆录,就想看了别人的一场零碎的梦,一梦就是一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