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我同行》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与我同行》影评精选

2020-01-29 22:2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我同行》影评精选

  《与我同行》是一部由Marc Francis / Max Pugh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我同行》影评(一):情绪控制需要修行和领悟

  2017.9.25日前后 香港时代广场

  那天和男朋友吵了很大的架,准备分手

  在铜锣湾崇光百货门口,两个人偶像剧式的分开了

  他说:那现在怎么样?

  我说:分开吧。

  他说:我等下回去了。

  我说:好。

  他说:先走,不要管我。

  我亲了他一下,故作镇静的转头往前走,也不回头看。其实分手是因为很小的事情,但是因为这很小的事情,他对我大吼大叫,我接受不来这样的相处方式,几次后决意分手。

  但是分开不久,又收到他的短信,告诉我,这段时间因为爸爸离开,整个庭要他一个人撑,工作的事情也很累,情绪不稳定,为什么不能理解他? 我喉咙里塞了什么一样漫无目的的往前走,路过义顺双皮奶,决定自己应该去吃点甜的。来了一碗冰的红豆炖奶,然后短来短信去,哭了一小会,他说还在原地等我,我就有意意的逛回去,花了点时间。怎料他已经不在原地等我。

  我走到时代广场的UA,买了两张《与正念同行》(港译)电影票,拍照给他。

  msg复:我能来?

  我没回。 然后把票写上电话号码,留在检票的地方,就进去了。

  接着就是他准时出现在我旁边的座位上。

  这煎熬的过程,就是我看这电影这么大感觉原因。他是一个脾气浮在表面容易暴躁又容易哄的人,我几次让他跟我一起去试试瑜伽,都是想让他沉下来。没想到,这次居然有机会,让他在我旁边静静坐了一个多小时,对着点天气的舒缓变化安静和充满信念表情、念经和唱歌的长镜头…还有非常契合情景的对白:一个小朋友问,我的小狗死了,我很难过,我要怎么样才能不难过? 大师答案交给了大自然。一个母亲哽咽地说:你爸爸死了,我每天工作到很晚回家,对你大吼大叫,我对你道歉。我真的爱你。 一个做声音工作的人问修道之人:如果说宁静是真正的神圣的声音,那声音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答曰:宁静衍生巨大力量,如磐石之音,宁静会吸收一切的声音,又生出一切声音。

  回去路上他问我:为什么选这部电影来看?

  我说:想平静一下。

  他说:恩,挺好的,现在感觉很安静。

  你不明,那个时候的我,烦躁的要疯掉,两个人的吵架据理力争两败俱伤,这电影的出现,正好让我们停一停,从安静中汲取一点力量。

  《与我同行》影评(二):几度落泪

  一行禅师走路的样子迷人

  截了几张图,其实还有两处让我落泪的地方没有截图,想再看一遍。

  我是听了樊登老师解读《正念的奇迹》后才开始关注一行禅师的,以前总觉得这本书名太俗了,原来我的感觉是不靠谱的,所以现在也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未曾想过的事情,打破自己的惯性生活模式

  这部纪录片让我看清了很多我执我慢等等。

  《与我同行》影评(三):《与正念同行》

  影片摘录:

  旁白卷福读的部分):

  我知道愤怒的感受,也明白人称赞的快乐。我常禁不住流泪或欢笑,但在情绪的背后还有些什么?我如何触碰到?要是什么都没有,我为何确信存在呢?

  冬日冰雪降临毫不留情,摧毁幼小脆弱,未受保护的一切。我们必须脱离年幼彷惶的阶段才能生存,成熟坚定必要的。看到树木迎接冬天的勇气坚毅,我更感恩自己学到的课题

  起先只觉得像是云朵过,但几小时后,我感到身体化为轻烟飘起,我成了一抹浮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实体,却突然发现我一点也不是,过去成实体的我,原来只是虚构。我发现自己本质,其实更加真实,远比我想象的更丑陋,也更美丽

  朋友希望你停留在他们熟悉模样,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一成不变,怎么可能活下来?活着就是在每个片刻里死去,我们必须一再死去,从生命风暴重生

  我成了战场在风结束前,都不确定能否生还。我说的不是外在实相,而是内在最深的核心。我经历毁灭,极度渴望的人在身旁,即便我知道,他们现身了,也会被我赶走,或是我自己逃走。

  风暴将过去,内在的层层基础崩塌,废弃的战场。只见地平线透出阳光,那样微弱,无从温暖疲惫灵魂。我遍体鳞伤体会到一种兴奋孤独感,没有人会认出这全新的我,亲近的人也认不出我来。

  山与河,大地太阳,都存在意中心。当了悟升起,时间与空间消融。因果生死都消散。虽然我住在一千光年外的星星,一眨眼就能穿越这个距离

  我很早就知道,追求真理并不等于追求快乐。你渴望看见真理,但当你找到了,就无法避免受苦。否则你一定是什么也没看见。

  此时我感到完全的平静,里没有半点悲伤焦虑念头,过去、现在、未来想法消散。我站在发光的入口,这里超越了时间、空间,与行动。我起身,终夜静坐,只剩下深沉平和与平静。我端坐如山,带着微笑

  ——一行禅师日记芬芳棕榈叶》,1962-1966

  译者:张怡沁

  Q&A:

  小姑娘:“我有只小狗,它死了,我好难过,要怎样才可以不难过?”

禅师:“这问题相当难。比方说你看见天空上头飘着美丽的云朵☁️你好喜欢这朵云,突然云不见了,你以为云死了。 我爱的云去哪了?如果你花时间想想,你会看到云没有死,没有消失,只是化为雨滴。看到,你也看到那朵云。你带着正念喝茶,云就在茶里。你说,“哈啰,云,我认得你,你没死,你以新的形式活着。” 小狗

  《与我同行》影评(四):面对爱的人离去,那些悲伤如何安放?

  在姜思达《仅三天可见》当中,采访柳岩。柳岩告诉思达:“所有在送走亲人过程中,你没有办法控制你最揪心难过的事情,不是看着他日渐消瘦,不是看着他身上管子越来越多,而是在每一个时间点,你该如何去告诉他,他的病情。还有更难的是什么?!就是做决定。……我觉得失至亲的那种疼痛根本不是时间可以修复的,是你一辈子会带入土的。”

  去年春节,我经历人生第一次失去,失去我的爷爷。我觉得送走亲人过程中做决定最困难,但最难过是亲人还存在生的愿望,而你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他指甲慢慢变黑,体温慢慢变冷的过程。爷爷临走前,躺在老家的床上,闭着眼睛只能大口大口地喘气,眼里不时流出泪水,当他听到我们熟悉声音的时候,他的泪水流得更多了。床钩挂着药水,它“滴答滴答”地往下落,不断地提醒我:爷爷还在世上没有远去。但最后液体还在滴,但爷爷已悄悄地离我而去。那一刻我长声痛哭,好像有一股气压在我胸口上,使得我呼吸困难,快要窒息。

  今年的春节,按照习俗回去祭拜爷爷。脑海里回荡着熟悉的画面,却没有那个唠叨我们的人。昨日谈笑的人,却只能用上香的形式怀念。那一刻,大家鼻子一酸,眼睛不由自主地泛起泪花。我们抑制自己的哭声,生怕破坏过年的氛围。我们偷偷拿纸巾抹去泪痕,生怕影响身旁的奶奶。疼痛像极了伤口,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结痂,最后残留下一道伤疤,而这道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在纪录片《与我同行》中,禅师与我们一起探寻生命的本质,寻找生命当中得与失的平衡点片子开头是禅师和一群人在慢慢行走,氛围肃穆神秘阴森,有那么一刻让我想放弃观影。但我还是鼓励自己再接着看下去,不好再放弃。我很庆幸我选择观看下去,因为它完全没有让我失望

  纪录片每一帧画面与每一句对话深深治愈了我。一草一木,一屋一瓦,一人一话,简单美好

  纪录片里面有一个画面深深打动我,成为我向朋友推荐这部纪录片的主要原因。荧幕音乐响起,伴着此起彼伏牙牙学语,紧接着一位手拉着小提琴修女出现在我的视野悠扬温柔且有点小忧伤曲调萦绕在站着几十位修女、禅师和坐满外宾修道院内,跳动音符穿过耳朵,直击心灵,音乐里时不时掺和人们的抽泣声,我也不禁因触动而留下泪水。修道院禅师们唱起“南无”那个音起,整个人像洗涤了一样,内心所有痛苦,全部赤裸裸暴露在天地之间,并随着唱诵逐渐走向宁静。镜头特写一部分人,有的眼神清澈干净,有的残留泪痕;有的背影不断颤抖,头低着开始出现哭泣,并与唱诵声和在一起。我想这一刻,荧幕内外的我们都深深被治愈了吧!

  随后,一位小女孩问一行禅师:“我有一只狗,但是小狗死了,我很伤心,我不知道怎么不那么伤心?”一行禅师平静地回答说:“这个问题很难。假如你仰望天空,仰望天空,你会看到一朵美丽的云彩,你非常喜欢那多云彩,但是突然云不见了,你觉得云死了,现在我深爱的云朵去哪里了呢?你会发现你的云朵没有死,没有消失,云朵变成了雨水,当你看到雨的时候,你就看到你的云彩。当你专心喝茶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水在你的茶杯里,你会说,你好,我的云朵。我知道是你,你没有死,你以一种新的形态活着,小狗也一样,如果你看得深入,你会发现你的小狗变成新的形态。”

  这个问题看来,人也是一样。

  影响我很深的一本书《生命密码》也有类似表述大意是,在二元世界人才有生命与死亡,而对于一个灵魂而言,它没有结束,他一直是开始的。如果你觉得他存在,他就在!

  这不像是答案,确是最好的答案吧!

  《与我同行》影评(五):有些纪录片就是拍给西方人的心灵马杀鸡

  今天去看了纪录片《与我同行》(Walk with me),重点当然是因为我卷旁白的号召力。当然,我对该片的主人公,一行禅师很有兴趣,但这部纪录片与其说讲的是一行禅师,不如说讲的是梅村(Plum Village),由一行禅师与另一位越南尼姑在法国南部成立的禅修中心与隐修团体,梅村被认为是当今全球最大的正念禅修中心。

  看纪录片的全程我都在犯尴尬症,感想总结来说,有些纪录片就是拍给西方人的心灵马杀鸡,东方人真的看不懂。当然,我并不是要批判一行禅师或他的佛教哲学思想,也不是要批判他所提倡的正念静观或者梅村这个团体,纯粹是就纪录片本身而言。

  纪录片从一开始就体现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无休无止的长头,僧人们的日常生活剃头、煮菜,拍摄居室环境,墙上贴着的合照;念诵日课,剃度仪式等等,对白几乎为,只有持续不断的背景杂音,偶尔穿插着一两句本尼朗诵的摘自一行禅师日记的只言片语,而在剥除了上下文处境,加之佛教与东方元素被现代西方词汇取代,更加像是在看心灵鸡汤。显然,导演希望透过静止的镜头和漫长观察,不加任何解释,以意识流的形式让观众浸没到梅村的禅修体验之中,去领悟正念人生的经验。但是,即使是纪录片,即使是碎片影像化意识流的表达,都不代表叙事的缺失是可以理解的。无论什么题材和表达手法作者必然首先要有他所想要表达的信息,而不能够是:我凭感觉拍了点东西,你们就凭感觉看吧。

  所以,无论如何,总是有那么条叙事的线索模糊呈现出来了。在拍了一组僧人生活群像之后(都不能说是介绍了僧人生活),大约第二部分大约讲的是梅村每年最主要的活动,为来自各地的信众举办的退修会,梅村也变得热闹起来。大巴运送来一批又一批参加退修会的信众,停车场内停满了私家车,僧人负责接待和签到,安排房间小组行政事项,退修会之外还有特别青年组和儿童组退修会同时举办。导演拍摄的退修会的群像,是静观禅修,僧人们伴随着西方提琴伴奏吟诵佛经众人参拜,整个形式倒有点像是基督教的诗班献唱与礼拜,此外还有讲经与讲座,不过也没有太多内容交代

  此后,则是午间的步行禅修,一大群人浩浩荡荡跟着一行禅师以及僧人们在原野间静默行走,草坪上还有小型音乐会等等活动。

  影片没有交代这些退修日程的意义与原因,不过是近距离跟拍参与者的表情或者群像。比如在禅修时,人们一张张虔诚平和的面孔,对台上僧人们那充满敬佩挚爱的眼神,当然少不得默默流泪或者嚎啕大哭的桥段。而更多的,则是随时随地都充满愉悦满足的微笑,当然一定不能少了充满童真孩子们天真无邪笑容

  看到这儿,我倒是有些似曾相识之感,如此大规模的退修会,有条不紊的运作与管理,甚至与会者情绪的掏空,以及在宣泄之后的那种身心灵得到洗涤的洁净感,仅仅从形式和呈现的景观上来说,同样在法国泰泽的基督教退修会,或者是其他宗教甚至非宗教的活动,看上去也差不了多少,这么说剥去一行禅师的正念禅修或者佛教哲学思想,这种暂时隐修的大型活动,其实也不过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而已。至少在这部纪录片中呈现的梅村,你很难说,如果没有西方式的硬件软件,而是在一个真正的佛教寺院中;如果不是有中西结合经过有素训练的僧人合唱,而是真正的佛教僧人念经;如果不是在风和日丽的法国乡村,而是真正在尼泊尔或者印度的穷乡僻壤;如果不是草地音乐会那样的弦乐四重奏,而是真正的乡间生活,是否还能吸引到如此大批的与会者,以及,是否还会带给他们如此大的冲击和感受。所以说,梅村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不禁让人怀疑导演是否重点全错,仅仅呈现表象,只会让人觉得,哪一种宗教,哪一种灵修方式更能抚慰人心,其实并不重要也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个人喜好决定哪一种更有吸引力。比如,在当代西方,基督教已经过时,东方宗教不过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加上种种西方元素的包装,则变得更容易被西方人的胃口消化。

  而最后的一部分,导演则记录了一段一行禅师和梅村僧人去美国外访的经历,外访的重点内容,大会和退修会只被一笔带过,大概因为和前文梅村退修会没什么分别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反倒是记录了僧人探访一所监狱、在市中心静坐禅修和两位美国僧人拜访自己家人的故事,这些片段故事性更强一点,也会面对更多元的文化冲击,本来我是颇有期待,是否会擦出什么火花,而带出导演真正的用意呢?而事实上,正是在这些片段,让人开始看到在和谐的经文诵唱之外的杂音,但这些颇为玩味的杂音,却真的被导演当做杂音处理了。

  比如,其中一位黑人女僧人探望她在养老院的父亲,据她说她只能每两年趁着梅村外访见父亲一面。老父亲一见着她就抱着她痛哭,一个声音轻忽的解释说这是喜悦的眼泪,而在与家人会面的时候,她的其他几位亲戚都显得不甚热情甚至有些古怪,而在女僧人教自己的父亲用呼吸禅修的时候,另几位亲戚直接就自顾自玩起了手机。莫非她的家人对她出家的决定不满?还是有着什么缘由?导演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

  而在另一个片段中,几位僧人在一个游乐场中玩旋转木马,像孩子一样高兴。结束之后,他们一定要向旋转木马的工作人员表示祝福,并且唱了一首诗歌给他。当镜头对着这位工作人员的时候,他的表情颇为尴尬,不知道是因为被这些像孩童一样纯真而喜悦的僧人感动到了,还是因为他并不享受这份款待,甚至打扰了他的工作,但又不好意思扫了别人的兴致。

  僧人们探望监狱,这让我想起一行禅师最初出名正是因为他所推动的入世佛教,莫非这是僧人们社会关怀的一面?但是,一群居住在法国深山的人,能理解他们所面对的美国囚犯的问题和处境么?在和囚犯的对话中,囚犯更多的是带着猎奇的心态了解他们的戒律和生活方式,而他们所能给予的教导,则是告诉他们,要放下欲念,不要渴望那么多物质,当你渴望拥有一样东西,但在真正得到了之后,会不会觉得反而不快乐呢?囚犯们对此没有给出答案。当然,我猜想,可能监牢中的人更大可能性是因为得不到急需的东西和种种缺乏,才变得不开心,才犯罪的吧,他们大多人大概还没机会体验过多丰盛的物质和欲望带来的困扰吧?

  这几个片段和导演对全片的处理一样,蜻蜓点水般几个特写几个镜头,一些心灵鸡汤一般感人肺腑的对话就完结了,仿佛这些僧人们的入世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或许我们可理解为,这是一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体味这些杂音背后的意义?

  可是,影片到这里就完结了。留下一堆疑问,是通篇心灵鸡汤和刻意煽情的镜头无法消解的。无疑,导演是想凸显正念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正念对人类灵魂的意义,可是,看了半天,我并不能把正念和这些画面和画面中的人有机联系起来,真正的问题,在于影片中缺乏某种真实。

  导演一直在试图呈现一种真实,他显然不信任语言和声音,所以把重心放在画面之上,他一直采用长镜头特写拍摄人物的表情细节,大约是希望透过人们的面部表情的真诚传达出一种真实。可是,在正常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如此近距离地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个人,希望从中读出什么信息来,这种凝视,是一种非常不礼貌,不尊重的态度。而作为观众,透过导演的镜头,不停地凝视着每一个人,仿佛正是自己在这里不礼貌地打探着别人,只会感到异常尴尬。

  看完全片,我还是不知道一行禅师的佛教哲学是什么,正念是什么,那些信奉正念禅修的人们是怎样的人。导演不停地堆砌着各种元素和画面,似乎想要传达出正念的真相,但最后只是刻奇的拼贴,呈现的是一种branding,把一行禅师和梅村包装成了一种充满吸引力的产品,仿佛只要你加入了,你就会像片中人一样,充满平和,充满愉悦,没有执念,没有烦恼。

  所以,我很想知道,一行禅师和梅村僧人们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会是什么反应。他们会觉得,啊,这正是我们信奉我们在做的,还是会觉得,我好像在看一部宣传片,很像我们的样子,但并不是我们。

  所以我说,有些纪录片不过是给当代西方社会的心灵马杀鸡,它贩卖的不过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而已。

  当然,这部纪录片并不能代表一行禅师,也不能诋毁正念禅修。不仅仅是在梅村,不仅仅是佛教,一行禅师的正念禅修影响了许多不同的宗教和灵修传统,他的启发性与普适性早已被世界肯定。而将东方语境下的佛教哲学阐释成西方语境下的人所能理解的道理,也正是他功力深厚之处,只可惜,大多人只理解了皮毛。

  对我来说,一行禅师的光辉不是在梅村,而是在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而他之所以在法国建立禅修中心,正是因为被自己的祖国越南政府驱逐出境,如果只是带着一群人静坐禅修,怎么会被政府迫害呢?在梅村,在这部纪录片中,似乎找不到一行禅师的真实样貌。或许,这正是最可悲的地方。入世佛教的僧人,本应站在世界最edgy的地方,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以他的信仰影响世界,拯救苦难众生,而正是因为这种edginess,真正需要他的地方却容不下他。只有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法国梅村,才能容得下如此edgy的声音和代表,而这里并不真正地需要他。

  最后放一张图,我心目中一行禅师的模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