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的研究生
下午监考完思品场已经到了放学时间,学生和教师陆续放学回家。初二年级的试卷装订设在我们语文组的办公室里,同组的教师相继离开,最后剩下我等待年级主任把试卷订完抱走,好锁门。最后清点完试卷的是同年级教物理的魏老师。他监考的那一场试卷顺序有点乱,费了好半天才理顺。我在一旁,直替他着急。最后终于交到主任手里,任务完成,松了口气。我看着他一脸谨慎的样子,内心突然冒出几分好奇,忍不住问了句:“魏老师,你有没有想过干点别的什么?”他稍稍迟疑了一下,看着我说:“我一个学数学的,还能干什么?做生意?干不了。”说话间,他自问自答的摇了摇头。我说:“找点别的工作呢?”他愣了一下答道:“没试过。”我于是不再说什么。心里却在疑惑:一个研究生难道找工作竟这么难?
我们学校的教师很多,算上外聘人员有近两百人。我到这里的时间不长,有些情况了解的并不全面,但据我所知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人寥寥无几。魏老师是名副其实的数学专业研究生。三年前,从外地来我们学校应聘后一直担任初二物理课教学。工作很勤恳,但成绩似乎并不显著。人看上去有三十多岁,比较老成。平时见面总是低着头匆匆走过,鲜见他和别人打招呼。每次赶上他站在楼道口值班,我都是主动与他招呼,他也只是略微点一点头轻声应和一下,显得很拘谨。同办公室的体育老师说他性格很孤僻,极少与人交往。因为年龄太大已经错过考正式教师的资格,只能编外聘用。又因工资待遇不高,经济状况也很拮据,到现在还没有结婚。
今天看到他那么认真地一张张整理着试卷,我便想:他倘若干点别的工作是否会比现在生活得更好些呢?他的回答打破了我的猜想。现实似乎无法改变,因为他自己根本不想改变!魏老师的现状令我再次质疑“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的真伪。想到培根的一句话“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你怎样去运用它。”一个人掌握了高深的理论之后,如果不具备驾驭理论的能力,这个人只能是理论的奴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如果只学习知识,而不懂得与人交往、为己谋事的本领,那么他学习的那些知识又作何用处呢?魏老师作为学生,曾是应试教育的高才生;但作为社会成员,他又是工作和生活的失宠者,抑郁寡欢,极少乐趣。话至于此,我不禁要问:如此高学历的“人才”,我们辛苦培养出来又为的什么?应试教育,到底还要造出多少个这样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