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判卷引发的思考
期末试卷终于判完。按照学校惯例,不同年级间交换判卷。我们判七年级的卷子。这次试卷批阅被议论最多的题目是作文。
七年级的作文题目是“日记本的风波”。题干部分先给了一小段情节:xx同学的日记本不见了,老师和同学都投之于狐疑的目光。让同学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后面的情节。
在批阅过程中,阅卷老师发现很多作文都在写因为这个同学在日记中写了对老师不满的话,被老师严厉批评或者传唤家长。作文中的老师的形象大多被描绘得严厉、粗暴,文中的学生则是吓得脸色煞白,手心冒汗,心跳加速。还有的写日记本被别人有意藏起,因此而大打出手,风波不断。此类作文因为选材和立意不够积极向上,得分都较低,但很普遍。由此,也引发了同仁间的一番议论和反思。
很显然,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情节,更多的是他们对现实学校生活的投射。考试作文中所写内容在现实教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着的。教师对学生言论和心理的过度约束和粗暴干预,引发了学生们真实的恐惧和不满,这种情绪通过特定的渠道——考试作文引发出来。学生是教师的镜子。从这些作文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的真实面目,以及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敬互爱、理解包容,学生没有了表达的自由,教育也就失去了真实的入口,师生关系也会走向僵化和冷漠,这对于语文教学也是严重的摧残!言由心生,文以真贵。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就是她的心灵之镜,也是日常写作的源泉。日记或作文,不去写他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又要写什么呢?剩下的恐怕只有胡编乱纂,或者是信手抄袭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还叫文章么?教师自非圣人,谁都不喜欢听别人的批评,尤其是学生,以为这样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其实,不接受批评,学生也不会敬佩,只是把自己的不满隐藏于心中。由此,我们还是学着躬下身,平心静气地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多包容那些反面的意见,这样的话或许我们在学生的心里会更真实、坦荡、油然可敬。
对于学生作文中由日记本丢失所引发的打架风波,可见我们的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缺少理性的方法与策略,非常容易情绪化,习惯于用武力征服对手。这种粗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青春期易冲动的性格,另一面是否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在处理问题时的粗暴言辞和举止给了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按照常理,一个习惯了和风细雨式教育的孩子是不会随便以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身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他们成长所需的一部分,如何待人,如何处事,如何约束自己不当的行为,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当更加重要。可惜,以往被我们忽略了太多。
在我的身边,很多的教师依然狭隘地紧盯着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是否完成,每一次考试是否退步。看不到那些因为熬夜写作业而红肿的双眼,那些渴望独立探索与鼓励关怀后面的叛逆与卑怯。只是一味的争着抢着讲课,做题,赶成绩。学校管理一方面压制违纪,另一面关注成绩。其他,都是次而要之。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岂不是只能如“日记风波中”那般——或战战兢兢或打打闹闹的成长?倘若如此,我们未来的社会岂不愈加令人堪忧?觉醒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改变成就更好的自己,施益于每一个学生与同事。虽然考试作文不等同于现实,或者只能反应一部分现实,但我想凡事多加检省,自我纠正总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