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我不容易
最近一次口语交际内容是关于爸爸妈妈如何爱自己的内容。孩子们说的时候几乎都能够找出一两件具体事情,但是真的写,却变得很难。
原因有四:一,孩子对于细腻情感的体会深度不够,所以基本以叙述代替描写,和观察,更多孩子没有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所以写起来,虽然也有事件,但是常常显得空洞。因为叙述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是抓住枝干,而需要细致体会的叶子部分常常忽略了。
二,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生活中一切东西看似平常,也不知道哪些事情背后,藏着父母的爱,所以就算爸爸妈妈做了一些事情,付出了很多,孩子也可能没有感觉。这也跟中国父母不习惯表达的家庭气氛有关吧。
三,多数孩子家长跟孩子真正的有效情感交流少。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可能也无暇顾及孩子精神成长。因此,真的谈得上情感交流的家庭一定是少之又少。
四,还有很多孩子上课时,不能很好听课,就算其他同学交流了很多很好的题材,对于他可能就是不存在,因此轮到自己写还是空荡荡无所可写。
欣慰的是,孩子们在上午考试时,经过我的提醒不少孩子还是写出一些具体而真实的情感交流的事例。如:意外的生日会、雨中送伞、那双手……
说起来略带煽情,真的写起来,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真的不好写。
所以现在年龄渐渐大了,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著名的散文不是考场作文,而是经历的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的积淀。
下午一节课,再次找出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孩子听,很多孩子直接进入誊写环节,还有些孩子我当面指导了一下。还有大约半数孩子需要草稿重写。速度差异很快显示。但是总体而言,我的目标实现了,不叫带回家,一旦带回家很多孩子需要磨蹭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终于在五点左右,全部结束。
成绩好跟成绩差的孩子之间最大的差异可能不完全是本身,而是家长差异。
今早看数学成绩,给几个不及格孩子家长发短信,家长有的来也是应付状态。而好家长常常还没有等老师联系就自己先找来了。数学因为最近设计月份和闰月等问题很多孩子生活中完全不知道,听课时不能很好地接受,所以考试成绩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其中的小女孩子,数学感觉还是欠缺。
有那么两个家长来了,见刘老师去外校开会,好似勉强的样子,居然也没有跟我交流的愿望。唉……
而我一贯一根筋的作风立刻发作:“考试出了这样的成绩,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再说是粗心了。粗心是把满分考成90多,把九十多考出80十多,不能考出不及格的成绩。”
家长立刻脸色挂不住,此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过于直白。家长很多时候还是不愿意相信孩子没有懂得,而是给孩子说出理由就是粗心。我再次想起窦桂梅老师的话:“再傻的孩子也认识自己的妈呀!”
对于所学习的内容不熟悉,不了解,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三年级一定程度上是个分水岭。成绩会逐渐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有些家长一来先诉苦了,说自己如何没有文化,却不想自己应该如何去做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