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精选

2020-04-05 23: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精选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一本由[法] 让-雅克·卢梭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精选点评

  ●作者人生中最后一部著作,其言也善,我阅读到了真诚,但并非毫无姿态的真诚。字里行间基调是“怨”,一种淡淡的,终于和缓了的,不再故作在意或不在意的怨。书分十章,提到不少值得仔细品味经历,但最吸引我的是最后一章“华伦夫人”,一位比作者大十多岁的温柔女性,一位以犹似的爱来温暖着、托举着他的情妇。可这一章是最短的。人生中的很多人很多事,只要有足够勇气,都能够坦坦荡荡的放在头,写在纸上,但有些,还是欲说还休了。

  ●看过社会契约论,也读过忏悔录,就觉得观点作品和作者自己还是需要分开。一个伟大通透思想家,其道德水准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也就是蔫儿坏小市民程度。看过忏悔录后总觉得卢梭假假,标榜着坦诚,字里行间却都是自我开脱。看这本书前,找来了人物简介温故以减少偏见收效甚微。看到最后,卢梭还是说自己热爱自然痛恨谎言天性纯真善良,热爱孩子,看这些描述很难想象他是在说他自己。只是有一点戳中,一个从头到尾对自己理念深信不疑,做了很多错事,被世人攻讦痛恨敌对,晚年竟然也能寻找到哪怕是虚伪平静内心幸福,本身也是一件足够了不起的事。举世都是敌人一半处世“应得”,更多确是因为思想超越时代自怨自艾也好,过分敏感也好,那些情绪委屈都是真的,所以最幸福的回忆寥寥几处,那么平凡场景,无端惹人鼻酸。

  ●卢梭的墓志铭:“这里安息着一个自然和真理之人。”相较于读过的一些虚构的、无病呻吟小说,我在这本书里只读到了坦诚。从未读到过如此坦诚的书,能在生命中的最后两年写出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没有自负,没有矫情,很是钦佩。阅读过程中,我曾幻想卢梭时的状态,我看见一个赤身裸体老人站在我面前,他问我:“幸福吗。”我说:“幸福。”又道:“你痛苦吗?”“痛苦。”

  ●20170217 有很多以前看到过被别人重复多次说的论点原来18世纪卢梭已经讨论过了。真的需要多看看书-经典书。

  ●人性缝隙,很动人

  ●相见恨晚

  ●从《社会契约论》开始了解到卢梭,到这里彻底喜欢上了卢梭,孤独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

  ●痛苦是普世的,是无可避免的,阅读和旅行让人解脱

  ●在微信读书看的,阅读体验不错。 临终前两年,提出的都是一个孩子才会提出来的问题回答方式却充满诗意。 在孤独之中,不是被意志折磨,而是自得其乐。

  ●七月最喜欢的图书。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一):平静的自恋是逃避现实最坚固的围墙

  晚年的卢梭对应全世界的敌意的方式,便是从心理上筑起高高的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中。对,即便书中不断描述他对大自然的亲近和感受,也只是他独自一人的感受而已,与外界的评价无关,与他人对此的描述无关,甚至与人生其他阶段的感悟也无关。外界的敌意让他选择了(也只能选择)“活在当下”。

  这样的状态是美好的,彻底平和的心境仿佛拥有了更多,相对世俗的纷争,放开手却得到了一切。

  但人啊,终究是社会动物。一段时间后还是会觉得寂寞。但有了情感往来,就免不了被其束缚。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的真情实意均可列为“甜蜜的负担”。

  然而若没有了那些,又怎算得上“生而为人”呢?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二):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卢梭说,从此以后他只专注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东西,似乎有些道理,或许这样才不会觉得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而焦虑,也不会自此失去心和思考的动力。这位先生的许多思考竟然也正是我苦苦思索的。什么是正义?怎样算道德?谎言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卢梭给我了一条真正的,思考这些问题的路。长久以来,我都认为这些问题总是有许许多多的答案,甚至有些答案是相悖的,所以我不愿意去深思,总觉得思考之后只会使人陷入更大的困境。但是,现在我改变想法了。诚然,他没有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者说,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们完全取决于自己。我没有必要非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因为我也是社会中的一个人,我也无法避免在生活中遇到这些问题,因此,没有对与错,也不必要每一个人满意,自己心中都有一个答案,自己是问题的制定者,也是独一无二的回答者。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三):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

  读此书时我一直在想钱钟书在《七缀集》中评“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他说“作出好诗,得经历卑屈、乱离等愁事恨事,‘失意’一辈子,换来‘得意’诗一联,这代价可不算低,不是每个作诗的人所乐意付出的。”

  当然,卢梭并非诗人,他也未必追求“千古得意”,只是通读这部遐想录,再结合其跌宕起伏的生平与影响深远的巨著,其思想之主题和脉络与其遭际不无关系,客观上称得一句“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了。他漂泊无定的人生中感受到的温情、快乐以及冷漠、憎恶,声名鹊起的意气和孤苦无依的凄凉,短暂的幸福和长久的苦厄,最终都在孤独、死亡面前归于宁静,而后借由文字阐发所思所想,最后一次振聋发聩…

  一路评论看下来,有感喟、有敬意、有同情、有共鸣,但是也有很多嘲讽和怀疑。被害妄想症、精神分裂、前后矛盾、言行不一、自私自利等等,是常见的评价。怎么讲呢,如果看客们没有经历过理念建构时确信又怀疑、推翻又肯定的反反复复挣挣扎扎的历程,没有在世人的善意和恶意的交替中遍历希望和失望,没有在风光无限后跌落尘埃,没有纤敏的神经和一腔孤勇…那么他们确实可以对卢梭的痛苦、孤独和控诉不以为然;确实可以嘲笑他“不是说了不在意他人的恶行吗?结果还不是在意得要命”;确实可以无视他的思维过程,揪住他的挣扎和反复,讥讽他精神分裂、前后矛盾、言行不一;确实可以抹掉他的慷慨奉献,在他拒绝世人随之强加的施舍义务时,指责他自私自利…

  不过我也没有批判的立场,毕竟这些评价未加诸我身,况且我自己也常管窥蠡测、一叶障目。我所发的感慨一是同作为看客的愤懑,一是内省:希望能褒有朴素的同情,能维持客观的理性。多读,多思,多实践…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四):无论处境如何,顺其自然过好每一天

  从年轻时开始,我便认定四十岁这个年纪将是一个分水岭,从四十岁开始,我将彻底告别努力奋斗和蝇营狗苟。一旦到了四十岁,无论我处境如何,我都决心顺其自然过好每一天。不再为摆脱困境而挣扎,也绝不再为未来操心。--卢梭 马修伯里曼在《社交天性》里揭示了一个事实:哪怕有一秒钟空余时间,我们的大脑都会用来进行社会思考。大脑是在利用这些空闲的时间把我们获得的新体验、新生活经历,融入到我们对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人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的固有认识当中。

  卢梭这位孤独的漫步者,散步时拥有近乎奢侈的空余时间,于是这个伟大的大脑开始进行社会思考,孤独的漫步中不断浮现各种遐想:谎言与真相、善行与义务、苦难与命运。卢梭认为自己的情感“来自年岁的力量,来自反复思索之后的成熟心智,来自生命中除领悟真理之外再无其他消遣的平静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学会通过改变评价体系的方式感受幸福。卢梭感叹道:“真正的幸福之源就是我们自身,如果一个人懂得如何感受幸福,那么旁人便无法使之陷入悲惨境地。”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说过同样的话:“当你因任何外界事物而感到困扰时,要记住令人痛苦的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你对事物的评价,而对事物的评价是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的。”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五):腹中有食物,脑中有理想,心中有热情

  文|陈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成书于1776至1778年间,是一部兼具自传与哲学性质的作品。它时常被后人拿来与创作于1766至1770年间的《忏悔录》相比较,而卢梭自己也表示——“这些书稿可以看作是《忏悔录》的后续”。但是在忏悔录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彷徨无措的卢梭——他反思自己的过失,鞭笞自己的脆弱,拷问自己的良心。自我批评是痛苦的,痛苦的卢梭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心结。本书是卢梭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最后部分在卢梭去世前数周才写成。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如果卢梭没有在1778年7月2日因脑血管疾病发作猝然离世的话,这本书还会继续写下去,还会揭示更加丰富的内容。

  十多年之后,当年因作品思想内容而遭到的迫害和排挤渐渐尘埃落定,不知不觉中步入晚年的卢梭在饱尝人间冷暖之后,将世事和人情看得更加透彻,也更加淡泊。远离尘嚣,在孤独的漫步和遐想中,卢梭终于能够挣脱尘世的羁绊,无拘无束地放飞思路,天马行空地思考,思考命运、知识、异见、苦难、希望、谎言、幸福、自由和爱情。所以,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自由、坦荡和平静的卢梭。

  这样的卢梭,不再是我们从历史书和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位雄辩而睿智的思想大,他并不期待用这样的一本书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他走下了哲理的神坛,来到每一位读者身边,说道:“我的遐想录只写给自己。一翻开这些记录,我便会想起当初下笔书写时的美好,让已经流逝的时光重现。”

  这样的卢梭,不会再因为世人的误解和偏见而满腔怒火。纵然心中依然有矛盾和不理解,他也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事物真正重要之所在。他曾说:“大地上的一切都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变之中,任何事物都无法维持始终如一的形态。”还说:“灵魂,是人们唯一无法从我身上剥夺的事物。”他认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或许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是始终应该关注自己的灵魂,守护自己的初心。

  这样的卢梭,不会再因命运的大起大落而大悲大喜。他变得坦然而平静,无论是回首往事还是审视当下,都能够以一种冷静而不冷漠的心境泰然处之。他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学会用置之度外的心境看待生命与死亡、疾病与健康、财富与贫穷、荣耀与污蔑......所有这些都已经不算什么了。”

  当然,卢梭并没有借此将自己捧上神坛,相反,他无比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我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度过一生,然而现在还没有真正活过就即将死去。”这句话从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口中说出来,无疑是对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提醒:这一生中的每一天,都是用来体验和生活的,而不是用来等闲虚度的。

  卢梭说自己还未真正活过就即将死去,这样的自我评价或许太过严苛,但即使是如此严苛的卢梭,也承认自己确实度过一段“完全是我自己,没有杂质,没有挂碍,可以说是真真切切地活着”的时光——那是一段腹中有食物,脑中有理想,心中有热情的时光。对于这段时光的描述,堪称全书中色调最温暖的内容,这在卢梭的全部作品中都不多见。

  歌德在评价伏尔泰和卢梭时写道:伏尔泰终结了一个时代,卢梭则开创了一个时代。

  卢梭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他卓越的哲学思想,也是因为他性格中的善良和真实。通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样的著作,我们领略到的多半是卢梭精妙的逻辑思维和思想高度,而通过《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我们能感受到卢梭内心的善良与真实。

  在这本书里,卢梭终于走下了神坛,他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痛苦彷徨,有孤独寂寥,有无奈悲伤......而卢梭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终在遐想中与自己的命运达成了和解——拥抱孤独,拥抱疼痛,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