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行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行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08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行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行人》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39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行人》精选点评

  ●一郎这家伙

  ●後期の三部作。1912-1913,46-47,主义时期

  ●日本人的敏感简直了

  ●又是一部由于我人生阅历不够所以导致看不太懂的书,以后还得再看几遍

  ●依然是十分夏目漱石的一本,变化感触都是在细微之展现,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距离十分令人玩味。山不就我,我不就山。

  ●最后哥哥嫂子对话表现出哥哥的内心,很像《后来的事》和《哥儿》里的男主,但没觉得值得前面如此长的铺垫,倒是特别喜欢前面极具夏目漱石风格简洁浪漫写的琐事和嫂子对哥哥独特

  ●自己不幸福的人是不会使他人幸福的。追逼被乌云遮住的太阳为什么不投下温暖的阳光,最好先拨开笼罩在他头上的乌云。

  ●读了前面100多页的时,直想弃读,言语寡淡无味情节平铺直叙拖沓无趣。如逛街时遇上的行人,偶尔会有谁让觉得眼前一亮,擦身而过,仅此而已。最后坚持读完了。 “我看到对女人容貌心满意足的人就很羡慕,看到对女人的肉体满意足的人也很羡慕。但无论如何,不抓住女人的灵魂所谓精神,我是不会心满意足的,因此,我从未经历爱情”,——得到人却得不到心。往往爱得只是一具徒有其表的驱壳。“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两颗心彼此隔绝,没有交流,也是搭。与最亲密的人的关系,是要全身心占有,相互交融,不分彼此;还是彼此作为各自独立个体,相互扶持。 最后的信是全书的点睛。大概于你站在大街无聊地等人,最后人终于来了。

  ●行人即使者

  ●这本就差多了,同样是片段粘贴,和春分之后比起来,语言贫乏的多,故事也失血褪色。

  《行人》读后感(一):行人

  我也曾幻想过阿直这样的女子,不需要过多言语,偶尔的回眸,彼此相视一笑,那种感觉一定是无比美好。只是长久以往,是否能承受?这种人前的热情,人后的风轻云淡。

  大哥是毫无保留的,因此他把痛苦一并延伸家族。当众人都为大哥奔波劳累时候,却忘记了阿直的心并不如她的姿态一般高冷雨夜中,二郎如果将烛火前的阿直拥入怀中,会不会成为永久的胜利者?只是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夏目漱石终究没有给出答案也许只是不愿意束缚伦理道德中。最后的信中所展开形而上学思考,更像是夏自己对人生的总结

  《行人》读后感(二):有答案吗?好像没有

  其实最近我都在看夏的文,我总有种错觉,总是在文中找作者影子,或者哪一种人才是作者更想做的人。然后我没有找到答案,只是在踌躇,一下觉得二郎讨喜,一下又觉得一郎,又觉得三泽,好像得了人格分裂似的,怎么都想成为。

  故事似乎琐碎,都在隐约探索人生的问题。所有的琐碎都是在为一郎服务的,一郎是个落到世俗的可怜的孩子。他爱自己的妻子,却不能把自己的爱说出口,更不会去表达,所以用自己的愤怒去表达爱,最后发展成动手。而妻子也因丈夫的不温柔而与丈夫渐行渐远,用沉默去回应一切,不会用自己的柔情去哪怕开个玩笑,就是用冷漠对待一切,在丈夫动手的那一刻,她说“丈夫讨厌自己”。这是一场悲剧,至少在我看来。这个婚姻的开始到底是怎样开始的呢,这个男人和这个妻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发展成结婚的,达到婚后这样的冷漠的夫妻关系。这些开始的条件我无从追知,可能也如阿贞一样相亲就结婚了吧,在不了解脾性之前,这可能也是伦理的悲剧吧。

  一郎想回归自然,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疯了,如同那个三泽介绍出去出嫁的疯女人,在忍受了自己的丈夫灯红酒绿之后什么都不说,自己默默承受,然后离婚硬是把自己弄疯了,然后每每在三泽出门的时候会说一句“早点回来啊”这句话从不敢对自己的前夫说,疯了后,却说出来了,这就是人性的自然力和本性,一郎相信这些自然力,他希望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是这个样子,特别是自己的妻子,能够在疯了以后告诉自己,‘“我是爱你的”。多么可悲啊,一个怀疑心这么重的人,而他的妻子是那个以为丈夫道貌岸然不爱自己,而一直鄙视丈夫对外的那些行径。

  《行人》读后感(三):很喜欢的一段

  到了那一天,许多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穆罕默德按约定大声喊叫,命令对面的山到这边来。可是山一点也不动弹。穆罕默德装模作样地又发出同样的号令,山还是不动。穆罕默德不得不第三次发号施令,他看到山还是没有移动的样子,便对群众说:“我已按约定呼唤那座山了,可山似乎不想来。既然不来,我只得自己去了。”说完,他便急匆匆地朝山的方向走去。

  我读这个故事时还年轻。我当作有了一个笑料,便到处宣扬。这当中有一位前辈,大家都在笑,这位前辈却说:“啊,故事太好啦,宗教的本义就在这里,这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我虽不理解他的话,还是洗耳恭听。我在小田原对你哥哥讲这个故事时,是那以后好几年的事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可已经不是当作笑料了。

  “你为什么不去山的方向?”

  我即使对你哥哥这么说,他还是沉默不语。我怕你哥哥不懂我的意思,又补充说:

  “你就是呼唤山的人,呼唤不来就发脾气。你是个悔恨得直跺脚的人,而且,只想狠狠批评那座山。你为什么不朝山的方向走?

  “如果对方有义务来这里又怎么样?”你哥哥说。

  “不管对方有没有义务,你这方面感到有必要,去就是了。”我说。

  “没有义务当然就觉得没有必要。”你哥哥坚持说。

  “那么,如果你不想为必要而去的话,就为幸福而去。”我说。

  你哥哥又哑口无言了。我的意思他完全理解了。不过,你哥哥在鉴别是非、善恶和美丑的问题上,不把他过去养成的高标准作为生活的中心,他就活不下去。因此,他不想同过去一刀两断而去追求幸福。他索性一边死抱住过去不放,一边焦急地追求幸福。而且,他也清楚地知道这个矛盾。

  不要把自己当作生活的中心,彻底抛开就会更轻松些。”我又对你哥哥说。

  “那么,以什么为中心而活着呢?”你哥哥问。

  “神嘛!”我答道。

  《行人》读后感(四):我们搭不成桥的

  一郎在二郎眼里是个学者,也是个有见识的人,还是个具有诗人般纯粹气质的天生好人

  但是这样一个好人,和母亲,和二郎,和妻子阿直之间,都存在着不愿挑明的间隙隔阂

  他和妻子貌不合神也离,他竭尽全力想要研究妻子的心,却觉得妻子像是失了魂一样

  他觉得妻子爱上了弟弟

  一开始我觉得一郎精神太过敏感和焦虑,无端给弟弟和妻子安上了这样的名头

  但是母亲把小儿子看作自己人,有点事都要跟哥哥保密

  妻子对自己的冷淡和对弟弟的热情造作

  弟弟对一郎放下尊严提出的要求的不屑和冷淡

  一郎的敏感与脆弱都有了解释

  我感到怅然若失

  —————————————————————

  一郎任性乖僻又天真烂漫,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

  他听见衰落的上个世纪的声音

  父母,妻子,妹妹,弟弟

  全部留在上个世纪的旧时光里

  仿佛他才是那个局外人

  他不得不随着时光洪流向前走

  抓也抓不住那些放在心尖上的人儿

  但是他作为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

  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他不能歇斯底里,只能孤独的忍耐

  —————————————————————

  过度的理智,惊人的敏感和超出大众的思考

  虚伪的社会,虚伪的父母

  虚伪的妻子,虚伪的弟弟

  家里人指责一郎使人不愉快,却看不到他明知道自己漫不经心和矛盾却还在苦苦挣扎的痛苦

  他承认自己处于绝对的境地,然而他越思考越鲜明,绝对就越要离开他,他始终不能让自己的理智和步调统一前进

  他憎恶这个落后于自己的社会,憎恶虚伪做作的家人

  他尚不能使自己幸福,又怎么能让别人愉快呢

  呢

  “Keine Brücke führt von Mensch zu Mensch.”(人与人之间是搭不成桥的。)

  “Einsamkeit,du weine Heimat Einsamkeit!”(孤独哟,你就是我的家!)

  一郎的确是个行人,一个孤独的非凡的行人

  《行人》读后感(五):做一个傻傻却快乐的读书人

  # 推荐 《行人》夏目漱石著。如果只从故事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我觉得无聊的故事,主角的哥哥多疑,甚至神经病,嫂子一味隐忍,全家都顺从哥哥。但是如果从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写作特色上来看,这些人物倒是栩栩如生,作品也会让人有更深的思考。

  首先说写作风格和谋篇布局,全书最后以一个H先生的信结束就结尾了,没有写明哥哥一郎和嫂嫂阿直最后的发展,也没有给出朋友和表妹最终的结果,是结婚了还是尝试交往还是继续逃避?读完总有没读完的感觉,想知道那些结局是不是心中猜测的那样。据说这是这个作家一贯的风格“不管结局之后的事情怎样,都不会影响整个故事的完整性,作家已经用前面的内容表达出整本书的主题,于是爽快的将结局以后的事情留给读者遐想。”

  再说一下书中对我影响比较重的几个人物,第一个是哥哥一郎,第二个是嫂嫂阿直。一郎是一个学者,正直博学勤于思考,但是敏感多疑,怠于言行。他是孤独、痛苦,矛盾的。他和他的家人不和,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任性,情绪化,在家人面前和在朋友面前判若两人,变得极为绅士,“是个十全十美的好人”。母亲长期宠溺“现在只能在宝贝面前磕头作揖,任其摆布”。他讨厌父亲圆滑世故,不喜欢母亲与弟弟之间的小动作,本来和弟弟最亲近,后面也由于自己的猜忌而隔膜很深。和父母兄妹都不和,一郎和妻子之间也有隔阂,而且是一朗痛苦的直接导火索。他们俩之间像陌生人,几乎从不交谈,妻子阿直本来就沉默寡言,性情冷漠,不愿奉承和讨好他人。我一直不了解哥哥这种巨婴的痛苦,我觉得他是自私的,全家人都要围着他。作者在《哥哥》一节中,第一次对哥哥的评价是这样的“哥哥是个学者,又是个有见识的人呢,还是个具有诗人般纯粹气质的天生好人”。现在看来,我觉得夏目漱石真是说反话第一高手。一个爱好沉思喜欢研究的学者,对一切要求都很高,尤其对妻子,“得不到她的灵魂和精神”让他痛苦。他的个人主义和整个社会现实都存在很大矛盾。他外表像绅士,但是内心孤独,追求理想完美主义让他获得很艰难。

  我查了一下作者的创作背景,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虽然经济上有所发展,但是西方文明的泛滥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疲惫,急功近利、颓废消极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很多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些却有深感无能为力,许多人便像一郎一样,只能在内心的郁闷与孤独的研究沉思中消磨自己。而作者夏目漱石本身的生活经历,也让一郎有了他自己的影子。夏目漱石从小不受家庭欢迎,甚至被两次送给别人做养子。婚姻也不幸福,妻子对他也很冷淡。作者自己身体也不好,神经衰弱,胃溃疡,勉强写完第三部分后卧床不起,休息了近半年才完成最后一章。一郎是他的生活体验及情感外化。他们都在执着足球真善美,却无力对抗周围的假恶丑。他们不甘心失败却又一直没有成功。

  而嫂嫂阿直,我也是查了一下当时的背景之后才对她的一些做法不再感觉奇怪==。她即受到了当时“贤妻良母”的道德规范和家族制度的影响,又收到了方兴未艾的“新女性”思潮影响,所以她即表现出家庭生活中的沉默寡言与隐忍顺从,有拒绝无条件的牺牲自我。不过她依然是一个可怜的人,“除此之外,别无她途”无疑是她饱受束缚之后悲痛的呼喊。

  除了人物塑造,我非常喜欢夏目漱石的文字。他对景物和人物内心的刻画能力非常棒。“看样子很长实际很短的冬天,在像要出事却没出事的我的面前,平凡地重复了阵、霜解、干风。。。等既定的日程之后,就这样过去了。”他的文字,就像是冬日极具迷惑性的太阳,看起来是有光的,却让人感觉到十足的萧索与寂寥。

  对于一郎本身的塑造及相关的哲学思想,我是读不懂也理解不了的。所以很多一郎絮絮念,心里活动,我也就是翻翻而过。但是我确实爱了夏目漱石的文字,要不然我也不会坚持看完这么长、自己又不怎么感兴趣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