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原乡,已不是原来的乡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原乡,已不是原来的乡

2020-04-18 19:16:46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原乡,已不是原来的乡

  之前,看到网络上关于“原乡井峪”的宣传报道,内受到诱惑,便酝酿着寻个闲日去探访一下。但因为暑期楼房装修,难得空闲,直到上个月底才和人说好腾出时间看看我们先从东面上山,结果赶上雨水冲毁了道路,正在维修,不能通行,又从西面绕道进村。一下车,便见整齐石墙古朴院落,看去确有原乡的味道。心想: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怀着惊喜好奇走走停停,缘路拍了一些照片。正打算多走些地方深入了解一下原乡的特色爱人手机连接了几个电话,都是要紧的事。于是,走了没多远的我们,不得不遗憾而归。那一次短暂的探访给我留下很美好印象。于是,决定有时间要再来看看。

  恰巧前两天房装修停工两日。我和爱人商量赶空儿再去一次井峪。昨天早上,安排好其他事情,我们又一次前往。

  这次,心里比较放松,走得也慢些。上次进村走的南边的路,这次直接走最北面的路。这一段路,两边尽是正在兴建的房子钢筋水泥遍布。原来土路中间也覆上一层薄薄的水泥,想来是防止冲刷吧,但因为只铺了中间一条儿,看去像给原来的土路打了道补丁,有些难看

  在一片新房和旧房的交界地有一片空场儿,主人铁丝网圈起,里面养着鸡鸭,看去大概有百十来只,鸭和鹅似乎更亲近些,独占一隅。鸡们则同类相怜,显得很是拥挤,几乎不能展翅。几只公鸡站在外缘,昂首阔步仿佛在守护着整个鸡群。料想,这里应是小型的散养家禽场。这些鸡鸭鹅们的命运自然是要供给来这里住宿游客享受“纯天然的绿色营养美味”。这所小型养殖场虽然养殖密度有点大,但比起超市里供给的完全封闭式养殖的禽肉,的确要天然许多。然而,想到从前农家院子里散养的八、九、十只鸡鸭,被猫狗撵着满院奔跑,有时还会飞上树去,引吭高歌情景,比较而言,这所密集的小养殖场显得太过拥挤,被圈在里面的家禽也减少了许多散养的乐趣。自然这样更容易长肥些,方便做菜。不然的话,那么多前来游玩、住宿要吃要喝的客人哪里供得上呢!

  空场儿的南面一片低洼处长满杂树,树丛间堆放着一些旧沙发之类的废弃物,显得有些煞风景,不知扔旧物主人家有没有想到这一点。

  继续往前走,几座旧房子几乎保持着农村原貌普通门楼儿,门口种着倭瓜和丝瓜秧。紫色喇叭花儿爬满墙头,看去却有几分亲切猜想:这几户人家定是不开农家院儿的土著民。开门处,一个脸庞黝黑的老姐挎着笼筐走出来。向她打听道路,她指引我们向下走,说前面的主街道有景儿,照相好看。我们道了谢,顺着她的指引走去。果然,与我们刚才走的街道大不同。那一条是极少改造的老街道,道路崎岖狭窄,房子要么新建,要么老式。这一条街道比较宽阔,地上铺满石板,两旁的人家儿的门口都修建得或古雅或质朴,很有原乡特色,取得名字也很有些古味儿。不过,怎么看也是专为旅游而打造的样板民宿,有特色,但非本色。

  随眼看到一家竹门对开的小院儿,里面长着绿油油的各色青菜。我忍不住从半开的门口进入。四方平整的院子,铺着石板甬路。东边是几垄青葱的菜畦,西边是一个遮阳的小茶间,茶几上摆着一个花瓶,瓶里插着一束野花儿,似乎是昨天放的,有点凋谢,但花香依旧。正房是四扩五瓦房改造的民宿,南面都是大玻璃窗,女主人正在屋内收拾床铺。我们跟她打了个招呼,她善意地向我们笑笑,继续忙着手里的活计。窗前栽着两棵柿子树,树下放着一个石槽,上面是水龙头,显得古朴又实用。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在石槽里洗菜、洗衣服,洗完脏水从圆孔里流出,堵上再放进清水,结实耐用,也很方便。本想进屋说说话,见主人一直头也不抬,手脚麻利地忙碌着,想来今天住宿的客人不少。没好意思再打搅,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后悄悄离开。推开竹门,手指被竹皮儿扎了一下,微微地有点疼。回头再看小院儿,菜畦青绿依旧,却少了几分故园的亲切和大葱蘸酱的厚朴。

  我们沿路又走了一段,路过几户门院颇有特色的民居,没有进去,只在门口打量了一下。走至街道中段,一条南北延伸的石砌胡同吸引了我的视线。两面的高墙和路面全部都是由土黄色整齐的石块儿垒成,看上去像是很久远、很古朴的村落。慢慢走了一段,脚踩平整、坚实的路面,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与落地,浮念即去。继续走去,看着眼前清一色干净、整齐的石块儿,另一种单调、堆砌、枯燥无味的想念油然而生,是的,我在这条路上越走内心越空茫。记忆中,布满石缝儿的青苔 、瓦松、野花儿、杂草、以及蛤蟆、爬虫似乎都消匿了,这座垒砌一新的石街似乎更像为拍电影而准备的道具,缺少了自然、亲和眼目、慰藉记忆的种种细微而孱弱的的生命气息。石料和工匠的技术固然很好,但这仍是一条别人家的陌生的路。

  石头街的南面是一个比较开阔的停车场。我们走下去。北面画着毛泽东头像书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标语的长方形影碑、茅草编成的供观赏的粮仓以及东面仿制的解放初期的宣传画都不足以吸引我。我们走到南面,几棵高大、粗壮的树木遮蔽了大片阳光,树下蝉鸣不已,甚是凉爽。广场的南面依旧石砌墙面,因为这里树木繁茂,石缝间长满青苔和杂草,看去很是清凉,润目。东北角靠墙一个汲水的辘轳摆在那里,但下面已经没有水井,不知是原本为观光的道具,还是怕水井有安全隐患封上了,总之这辘轳已经无水可汲,仅做摆设。我试了一下,嘎吱作响,像要折断,我赶忙停手,内心生起一份恐慌与失落。想起小时候,我老家的菜园也有一口很浅的井,我经常去井边打水浇园。喜欢听水桶落井后灌满水浮出水面的“噗通”声,像一条大鱼被提上来。小个子的我转动辘辘时自然费力,但提着满桶的水跨到井沿儿的成就感,也是随着汗水一并散发的。听父母夸赞,园里长的菜也有我的一份儿功劳,吃起饭菜来除了圆鼓鼓的腮帮,还有一份小小的自豪。那一份入口润肠的甜蜜,现在的孩子怎么体会得到呢?

  在广场拍了几张照片后,爱人的电话又不断响起。我们看看时候不早,阳光更加强烈,逗留了片刻开车离去。

  返回的路上,有很多村民在修路。不是因为路面毁坏才修补,而是只在路边垒砌参差的石块儿,显然是为打造原乡旅游项目而造的景致。一路堆了很多石头,动用了很多车辆。烈日下,修路的村民大多光着脊背,流着汗水卖力地劳动。没有人去想:这样的劳动有多大的意义。然而,我更同情那些被任意摆放的石头,它们从寂静的山谷或者被冲刷干净的河套搬运到这里,与兄弟姐妹分离,告别熟悉的花草鱼虫、清风流水,生生地被人用水泥与陌生的柏油路粘贴在一起,整日看汽车奔驰,闻人声熙攘。它们的寿命也会和人类一起缩减吧。

  看到“原乡民宿”的宣传语,我不再心动。只默默地自语:原乡,已不是原来的乡。原乡,只存在于人们久远而消逝的梦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