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读后感摘抄

2020-04-20 23: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读后感摘抄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是一本由威廉*莎士比亚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8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精选点评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诗人。他的创作除早期写的诗歌外,主要是用无韵体写的诗剧三十部。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很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和人物,而且在论及戏剧艺术充分肯定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他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的杰出成就提出“莎士比亚化”的创作原则,即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情节塑造性格鲜明典型人物。

  ●刚尝试看剧作,久闻大名比喻精彩,“那人的肩膀像怀了孕是的”。但涉及到诸多古希腊神话需要再好好充实文化宽度

  ●托尔斯泰不喜欢莎士比亚,我不喜欢托尔斯泰,因为他不喜欢拉赫马尼诺夫

  ●沙翁是那么的有激情……

  ●只是读了<Julius Caesar>的剧本感觉好看。我本身对这些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但是看了剧本之后查了不少,剧本里恺撒真的一个无畏坦荡英雄式人物,令人崇拜。"Et tu, Brute?" 真是悲壮中央公园有这个的免费的演出,但是要六点就去排队,真的是有点早

  ●张何赠的 才看一本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希达为什么算喜剧..以及有个别错别字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读后感(一):经典洗涤人心——评《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

  学中文出身的我有个小癖好,就是收藏各类中外经典书籍。因为我相,在这越来越浮躁的21世纪,安下来坐在家里翻阅经典,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的文学大餐,会让我们内心慢慢静下来,得到洗涤。令人惊喜的是,前不久我在书店看到了这套新出版的、装帧雅致的《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整套书籍定价合理,尤其是蓝色系采用剪纸元素封面让我移不开目光,因此我毫不犹豫就下手收藏了。现在,这一整套书已乖乖摆到我家书架上,怎么看怎么美。

  大学时代我就读过莎翁的《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代表作,这次书拿到了家里,自然又一次忍不住把莎翁的著作重读了一次。用现在的眼光看,莎翁的文笔略显夸张、戏剧化和贵族化,文艺范儿十足,也便显得生活味儿不够浓,好似这些语言也就在舞台才能讲得出来,日常的如水日子里我们很少会用类似的语言讲话。但是天才剧作家台词依然超越时间,用穿透历史的魅力再一次折服了我。可以说,莎翁在作品中的台词可以将人类所有的情绪展现出来,直指人心,因着情绪的真实,这些故事,自然也就有了穿越时光的魅力,熠熠闪光。除此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生豪先生的汉语翻译,他以自己的深厚笔力翻译出了莎翁悲喜剧每一个台词的灵魂,真正做到了信达雅,某种意义上,正是朱生豪先生的好翻译成就了莎翁在中国读者中的地位,佩服!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读后感(二):典藏版莎翁集锦----评《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

  威廉*莎士比亚,一代杰出的戏剧家,诗人和作家。他的经典,他的才华,他的不朽之作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尤其是他作为一名被称之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杰出人物,更引领着时至今日的我们不断地投入他的名家之作阅读时光。

  于爱书之人,我很是希望自己可以收藏一套莎翁的名著。在平时空闲,我可以慢慢品味;在邂逅同道爱书之人时,我可以互通有无地切磋交流;在启发引导孩子的时候,我可以以其中的代表作品进行分享共读。

  但因为作家的声名远扬,市面上有关于他名作的版本实在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选取一套经典的,值得收藏的莎士比亚合集着实不易。有心的我在千挑万选之后终于将一套相当赞的典藏莎翁集搬回了家。

  这套《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丛书封面配以蓝底白花,朴素之中渗透着浓郁的高雅气息。这是一套由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全五册的组合,包括了两册悲剧和三册戏剧的搭配。选择以这套丛书作为珍藏版本,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这部丛书是出自于知名翻译家朱生豪自译自编。其在翻译作品之时的到位,深入,透彻等等因素,确保着这套丛书的高阅读价值所在。尤其可贵的是本套系列丛书是自民国沿用至今的主流译本。可以得到如此长期沿用,可见其品质精赞可嘉。其次,我更看重的是这里作品内容的齐全性。比较于其他的同类书册,这套全集既保留着作品的原汁原味,更是完全无删减的编排。对于想要真正深入地研读莎士比亚文风和作品的我而言,这套书册到位地让我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和品味作品的精髓。《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等等著作引领着我们共同感悟莎士比亚的精彩纷呈。再次,我觉得这套丛书的译文着实值得可圈客单。其中的文字既保留了名著的神韵,又潜移默化地融汇入了作者的细细斟酌和推敲。虽然是译文,但是我们读到的,感受到的,发掘到的依旧还是那样精彩亮眼的莎翁名篇。

  典藏的作品,值得收藏的套系。对于爱书之人的我而言,这套《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将会在随后的日子给我带来无穷的阅读欣喜和快乐。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读后感(三):人类的悲喜剧,人性的精华

  《莎士比亚悲剧》之泰斯特.安德洛尼克斯 泰斯特.安德洛尼克斯,罗马的大将,征讨哥特的功臣,退出了皇位之争,拥立前皇子萨特尼纳斯为王。

  被俘虏的哥特王后塔摩拉,却俘获了新罗马王的心,成了王后,一切的悲剧便有了开端,黑奴艾伦是背后阴谋的策划者,泰斯特要为他的愚忠和隐忍买单,支付沉痛的代价。萨特尼纳斯的妒忌、塔摩拉的怨恨,拉脱维娅的美丽,悲剧一步步升级,老人一步步退让。

  《莎士比亚悲剧》之罗密欧朱丽叶

  家族的恩怨,丘比特的箭误中了世仇家族的一对儿女,错爱、误会和教士善意的安排(朱丽叶的假死),时间和空间的错位,悲剧的发生,大悲剧的结尾,令凄美的爱情千古传颂,或许至少他们最后死在一起。

  《莎士比亚悲剧》之裘力斯.凯撒

  凯撒被刺,乌合之众,语言的厉害,愚蠢的民众,翻云覆雨的言语,民众是那么容易被煽动和180度大转弯。真相倒是是什么,操纵在勃鲁托斯和安东尼的演讲里,民众只是被他们操纵与愚弄,凯撒一会是罗马的公敌,一会又是最尊贵的英雄。

  语言是翻云覆雨的利器,民众是被愚弄的乌合之众。

  《莎士比亚悲剧》之哈姆雷特

  忧郁的丹麦王子,老王的鬼魂告诉了真相。

  忧郁的王子,父王新死,王后已嫁叔父。

  敏感的王子,问,远来的宾客,是奔丧还是贺喜。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知道真相的王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真相令痛苦更加具体,空言的牢骚无济于事,王子借伶人的口讲出秘密。

  疯了的王子被放逐,阴险的毒酒、毒剑和国王,以及一切恩怨漩涡,无情地把无辜者席卷,

  在一场决斗中结束,死亡就是沉睡。

  王子复仇记

  姑娘,姑娘,他死了,

  一去不复来;

  头上盖着青青草,

  脚下石生苔。

  嗄(a)呵!

  尸衣遮体白如雪,

  鲜花红似雨;

  花上盈盈有泪滴,

  伴郎坟墓去。

  《莎士比亚悲剧》之奥赛罗

  英雄与美女的彼此强烈追求,共同度过风暴和阻挠。

  传奇的骑士与深闺的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

  然而妒忌在静静的水下,悄悄翻腾、酝酿着暗涌。

  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变成圣经的确证。

  一方手帕,如蝴蝶般振动,掀起了一场悲剧的风暴。

  只是为了嫉妒而嫉妒,那是一个凭空而来、自生自长的怪物

  奥赛罗是关于妒忌和猜疑的悲剧

  《杨柳歌》

  可怜的俄她坐在枫树下啜(chuo)泣,

  歌唱那青青杨柳;

  她手抚着胸膛,她低头靠膝,

  唱杨柳,杨柳,杨柳。

  清澈的流水吐出她的呻吟,

  唱杨柳,杨柳,杨柳。

  她的热泪溶化了顽石的心,

  唱杨柳,杨柳,杨柳。

  青青的柳枝编成一个翠环;

  不要怪他,我甘心受他笑骂。

  《莎士比亚悲剧》之李尔王

  李尔王的刚愎自用和对子女的自信。

  养老的问题,穿插着庶子夺嫡之争。

  老去的英雄,老去的国王,卸下肩上的重担,

  均分了家产同时也放弃了权力,带着100名武士,

  由两名已经不再谄媚的女儿女婿轮流供养。

  “这老废物已经放弃了他的权力,还想管这个管那个!”

  老国王被弄人叫傻瓜,弄人说:“你把你所有的尊号都送了别人;只有这个一个名字是你娘胎里带来的。”

  可怜的老父亲,那些女儿们是会叫你做一个孝顺的父亲的。

  为什么一个人的鼻子生在脸孔中央吗?

  因为中间放了鼻子,两旁就可以安放眼睛;鼻子嗅不出来的,眼睛可以窥探进去。

  弄人:“冬天还没有过去,要是野雁尽往那个方向飞。

  老父衣百结,

  儿女不相识;

  老父满囊金,

  儿女尽孝心。

  命运如娼妓,

  贫贱遭遗弃。

  虽然这样说,你的女儿还要孝敬你数不清的烦恼哩。

  不幸的重担不能不肩负;

  感情是我们唯一的言语。

  年老的人已经忍受一切,

  后人只有抚陈迹而叹息。

  供养,经济的关系和以经济为基础的家庭和国家,

  养老是古老,弥久的问题,

  孝道和爱的羁绊,以及经济背后的残酷。

  喜剧都是啼笑皆非的欢笑,悲剧却带着各自不同的脸,留着不同的泪,不用的命运羁绊着走向共同的悲惨命运。

  泰特斯的谦让与隐忍

  罗密欧与朱丽叶,世仇火焰

  凯撒,巨人的身影引起众人的妒忌和焦虑,凯歇斯的嫉妒,波鲁特斯的正义。

  安东尼 被女色迷惑的英雄气概

  马歇斯 傲慢和骄傲

  哈姆雷特 犹豫不决的软弱 知识分子

  奥瑟罗 猜忌

  雅典的泰门 慷慨 豪侠 以及好面子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读后感(四):古今中外,不变的是人性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哈姆雷特》《奥瑟罗》

  怎么说呢,平时我们形容事物发展的情节突变,人物脸谱化,爱恨分明等等往往都喜欢用“戏剧化”这个字眼,而看了莎翁的剧本更觉得此言不加,戏剧化这三个字足以包罗人世间情感的万象了。那些话语词汇,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在现实生活中,哪怕谈笑有鸿儒之间是绝对不会说的。而且每种心情表达的程度也是夸张到极致,亲昵的时候甜得发腻,仇恨的时候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打入地狱,嫉妒的时候种种丑恶的嘴脸,相比之下基督山伯爵的爱恨情仇曲折已经是相当温和缓转了。但是戏剧化效果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虽然表现手法和程度远离现实,但是非常引人入胜,即使不少故事我已经读过或看过影视作品知道了结局,仍旧被快速发展的一幕幕场景和酣畅淋漓的情感成分所深深吸引着。所以说要经常领略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的魅力。

  悲剧离不开恶人,但莎翁笔下的恶人也分两大阵营,我称之为“正常人性下”的恶人和“为了恶而恶纯粹”的恶人。《罗密欧与茱丽叶》里因为两大家族世仇而互相斗殴仇杀的人们只是盲目继承了不属于他们的仇恨,《哈姆雷特》里出于对权力和王后的觊觎而杀害兄弟篡位的叔父,从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观来看也算是常见的一种政治暗杀,都远远算不上十恶不赦,算是“正常犯罪”吧。《裘力斯·凯撒》里的政治暗杀,我甚至觉得“恶”都不沾边,那纯粹属于政治派别及对民主意识形态的担忧引起的,由于种种机缘反映到了对凯撒的肉体灭亡。相比之下,《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里的艾伦和《奥瑟罗》里的伊阿古,那可真是人神共愤的万恶之源了,连别人受害后都没有直接利益的情况下,仅仅为了制造恶、扩大恶、传播恶、引发别人内心深处的恶并使其万劫不复,这样无异于现世版的撒旦,然而我又坚信,这样的人每个时代都不缺乏。另提一点,从书中看出欧洲对摩尔人普遍带有强烈的种族歧视,艾伦这种纯粹的魔王就不说了,连奥瑟罗这么杰出的英才也会被冠以“一头黑马”的歧视性描述。

  除去“恶人光环”的脸谱化反面角色外,有普适意义的恶之因,从本书中看来就是嫉妒了。嫉妒的可怕在于乍一看甚至不是恶,但却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因为人人心中都埋藏着嫉妒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催化剂(恶人挑唆、误会、内心的软弱、愚昧、客观的巧合等)可以推衍派生出其他诸恶。汉朝的吕后,嫉妒之初的表现在人们看来无非是妻子的“吃醋”,甚至很多丈夫都觉得可爱,然而持续深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罕见残酷的“人彘”!在莎翁笔下,嫉妒可以引起强奸、谋杀、篡位、侵占财产、污蔑、折磨等等我们可以想象的各种恶行,艾伦和伊阿古的精心谋划固然可恶,但终究不过是帮助打开释放人们内心嫉妒这一潘多拉魔盒,如果本身没有嫉妒之心,魔鬼又从何而出呢?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一切源于先修好自身也就是心智,那句用烂了的经典怎么说来着?“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科里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

  悲剧II里没有了《奥瑟罗》中伊阿古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契伦那种撒旦式的人物,基本都是欲望的弱点、性格的缺陷或者政治的机缘产生的悲剧,这反倒较悲剧I更让我觉得悲哀。

  李尔王的耳根子软到了一定境界,一个经历过人世浮华沧桑的老国王,会因为大女儿二女儿的几句恭维和小女儿的朴实言语而老而昏聩,最终酿成了凄惨晚年,愤愤而死。坏儿坏女有的是,但之所以能够酿成这种悲剧,其主要原因还在李尔王本身。连身边的女儿都识人不明,其治下的国家肯定也不会妙。这让我想起了小学看的一个电视剧,里面一个老母亲,好几个子女,最终像个皮球一样被各家子女的家庭踢来撵去,生活上也是几近被虐待,最终在一个儿子的西瓜摊和狗一起睡,不孝子女都是一样地令人可憎哪,怎么就死不绝呢。

  麦克白的悲剧是我认为莎翁四大悲剧里最有现实意义的因为最靠近真实的人性。大将归来,功高盖主,权倾朝野,这种情形下稍有他意就会被权利和欲望取代忠心。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案例堪称经典,唯一的不同是麦克白加了一个下毒弑君的环节,使得戏剧情节上多了些显性的恶。至于麦克白夫人的撺掇,最多只是催化剂的效果,因为那三个女巫化身早就预示了这一切源于麦克白自身的欲望。

  安东尼这篇,连同悲剧I中的《裘力斯·凯撒》,由于高度真实还原了历史瞬间,让我对罗马共和国过渡到罗马帝国即前三巨头到后三巨头的关键转折基本有了个清晰的脉络,对我个人的历史贡献大于戏剧贡献。本来我是打算将来安排专门的罗马历史阅读环节,得,现在借莎翁的光,先剧透了最核心的一个片段。这里再次感叹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风格是那么地共通(当然从时间顺序上只可能是三百年后的茨威格借鉴莎翁),忠于历史本身的前提下给一些关键时刻予以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最大的过人之处在于需要作者在历史框架下最大程度把握还原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这一点莎翁在安东尼和埃及艳后败于阿克兴海战后的双双殉情、以勃鲁托斯为首的众人刺杀凯撒两个篇章中我认为出色地柔和了真实的人性和最大程度真实的历史,艺术形象饱满,叹服。

  科里奥兰纳斯和雅典的泰门,格局较小但由于聚焦到了个别矛盾点本身所以彰显了另一个种孔武有力。科里奥兰纳的悲剧源于极度的骄傲清高,话里眉间的意思就是靠实力说话,其他谦虚婉转照顾别人感受老子一概不高兴,特别是老百姓,握有一定程度的投票表决权也无法让我改变对这些芸芸众生产生任何敬重。即使有这些感受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但问题是加上他的“低情商”,即毫不掩盖真实思想乃至近乎固执赤裸。不过侧面应该也表达了民意容易被操纵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等意思。泰门这边更有普适意义,只要花钱,一堆酒肉朋友堆上廉价而卑贱的吹捧和笑脸,觥筹交错通宵达旦;一旦没有好处给别人那很快就失去了这种“感情”的根基,更别说反过来要回一点报答甚至借钱了,那是把之前的一笔勾销外还落得个“恶名声”,关键这种不是太过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二代那里或者其他一帆风顺的人那里竟很难被理解,一定要落得泰门这种戏剧性转变和落魄才能如梦初醒识别酒肉朋友的丑恶嘴脸吗?这就好比一定要杀人放火后才能敬畏严刑峻法吗?一定要吸毒后才知人的肉身无法战胜毒品吗?一定要众叛亲离后才知道感情的可贵吗?那样迟到醒悟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就是一场悲剧。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读后感(五):人性的经典悲喜剧,再过五百年仍然适用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哈姆雷特》《奥瑟罗》

  怎么说呢,平时我们形容事物发展的情节突变,人物脸谱化,爱恨分明等等往往都喜欢用“戏剧化”这个字眼,而看了莎翁的剧本更觉得此言不加,戏剧化这三个字足以包罗人世间情感的万象了。那些话语词汇,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在现实生活中,哪怕谈笑有鸿儒之间是绝对不会说的。而且每种心情表达的程度也是夸张到极致,亲昵的时候甜得发腻,仇恨的时候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打入地狱,嫉妒的时候种种丑恶的嘴脸,相比之下基督山伯爵的爱恨情仇曲折已经是相当温和缓转了。但是戏剧化效果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虽然表现手法和程度远离现实,但是非常引人入胜,即使不少故事我已经读过或看过影视作品知道了结局,仍旧被快速发展的一幕幕场景和酣畅淋漓的情感成分所深深吸引着。所以说要经常领略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的魅力。

  悲剧离不开恶人,但莎翁笔下的恶人也分两大阵营,我称之为“正常人性下”的恶人和“为了恶而恶纯粹”的恶人。《罗密欧与茱丽叶》里因为两大家族世仇而互相斗殴仇杀的人们只是盲目继承了不属于他们的仇恨,《哈姆雷特》里出于对权力和王后的觊觎而杀害兄弟篡位的叔父,从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观来看也算是常见的一种政治暗杀,都远远算不上十恶不赦,算是“正常犯罪”吧。《裘力斯·凯撒》里的政治暗杀,我甚至觉得“恶”都不沾边,那纯粹属于政治派别及对民主意识形态的担忧引起的,由于种种机缘反映到了对凯撒的肉体灭亡。相比之下,《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里的艾伦和《奥瑟罗》里的伊阿古,那可真是人神共愤的万恶之源了,连别人受害后都没有直接利益的情况下,仅仅为了制造恶、扩大恶、传播恶、引发别人内心深处的恶并使其万劫不复,这样无异于现世版的撒旦,然而我又坚信,这样的人每个时代都不缺乏。另提一点,从书中看出欧洲对摩尔人普遍带有强烈的种族歧视,艾伦这种纯粹的魔王就不说了,连奥瑟罗这么杰出的英才也会被冠以“一头黑马”的歧视性描述。

  除去“恶人光环”的脸谱化反面角色外,有普适意义的恶之因,从本书中看来就是嫉妒了。嫉妒的可怕在于乍一看甚至不是恶,但却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因为人人心中都埋藏着嫉妒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催化剂(恶人挑唆、误会、内心的软弱、愚昧、客观的巧合等)可以推衍派生出其他诸恶。汉朝的吕后,嫉妒之初的表现在人们看来无非是妻子的“吃醋”,甚至很多丈夫都觉得可爱,然而持续深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罕见残酷的“人彘”!在莎翁笔下,嫉妒可以引起强奸、谋杀、篡位、侵占财产、污蔑、折磨等等我们可以想象的各种恶行,艾伦和伊阿古的精心谋划固然可恶,但终究不过是帮助打开释放人们内心嫉妒这一潘多拉魔盒,如果本身没有嫉妒之心,魔鬼又从何而出呢?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一切源于先修好自身也就是心智,那句用烂了的经典怎么说来着?“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科里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

  悲剧II里没有了《奥瑟罗》中伊阿古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契伦那种撒旦式的人物,基本都是欲望的弱点、性格的缺陷或者政治的机缘产生的悲剧,这反倒较悲剧I更让我觉得悲哀。

  李尔王的耳根子软到了一定境界,一个经历过人世浮华沧桑的老国王,会因为大女儿二女儿的几句恭维和小女儿的朴实言语而老而昏聩,最终酿成了凄惨晚年,愤愤而死。坏儿坏女有的是,但之所以能够酿成这种悲剧,其主要原因还在李尔王本身。连身边的女儿都识人不明,其治下的国家肯定也不会妙。这让我想起了小学看的一个电视剧,里面一个老母亲,好几个子女,最终像个皮球一样被各家子女的家庭踢来撵去,生活上也是几近被虐待,最终在一个儿子的西瓜摊和狗一起睡,不孝子女都是一样地令人可憎哪,怎么就死不绝呢。

  麦克白的悲剧是我认为莎翁四大悲剧里最有现实意义的因为最靠近真实的人性。大将归来,功高盖主,权倾朝野,这种情形下稍有他意就会被权利和欲望取代忠心。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案例堪称经典,唯一的不同是麦克白加了一个下毒弑君的环节,使得戏剧情节上多了些显性的恶。至于麦克白夫人的撺掇,最多只是催化剂的效果,因为那三个女巫化身早就预示了这一切源于麦克白自身的欲望。

  安东尼这篇,连同悲剧I中的《裘力斯·凯撒》,由于高度真实还原了历史瞬间,让我对罗马共和国过渡到罗马帝国即前三巨头到后三巨头的关键转折基本有了个清晰的脉络,对我个人的历史贡献大于戏剧贡献。本来我是打算将来安排专门的罗马历史阅读环节,得,现在借莎翁的光,先剧透了最核心的一个片段。这里再次感叹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风格是那么地共通(当然从时间顺序上只可能是三百年后的茨威格借鉴莎翁),忠于历史本身的前提下给一些关键时刻予以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最大的过人之处在于需要作者在历史框架下最大程度把握还原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这一点莎翁在安东尼和埃及艳后败于阿克兴海战后的双双殉情、以勃鲁托斯为首的众人刺杀凯撒两个篇章中我认为出色地柔和了真实的人性和最大程度真实的历史,艺术形象饱满,叹服。

  科里奥兰纳斯和雅典的泰门,格局较小但由于聚焦到了个别矛盾点本身所以彰显了另一个种孔武有力。科里奥兰纳的悲剧源于极度的骄傲清高,话里眉间的意思就是靠实力说话,其他谦虚婉转照顾别人感受老子一概不高兴,特别是老百姓,握有一定程度的投票表决权也无法让我改变对这些芸芸众生产生任何敬重。即使有这些感受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但问题是加上他的“低情商”,即毫不掩盖真实思想乃至近乎固执赤裸。不过侧面应该也表达了民意容易被操纵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等意思。泰门这边更有普适意义,只要花钱,一堆酒肉朋友堆上廉价而卑贱的吹捧和笑脸,觥筹交错通宵达旦;一旦没有好处给别人那很快就失去了这种“感情”的根基,更别说反过来要回一点报答甚至借钱了,那是把之前的一笔勾销外还落得个“恶名声”,关键这种不是太过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二代那里或者其他一帆风顺的人那里竟很难被理解,一定要落得泰门这种戏剧性转变和落魄才能如梦初醒识别酒肉朋友的丑恶嘴脸吗?这就好比一定要杀人放火后才能敬畏严刑峻法吗?一定要吸毒后才知人的肉身无法战胜毒品吗?一定要众叛亲离后才知道感情的可贵吗?那样迟到醒悟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就是一场悲剧。

  《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仲夏夜之梦》《爱的徒劳》

  悲剧喜剧各有,不同于悲剧结尾的厚重窒息回荡在灵魂深处,皆大欢喜的喜剧或阴差阳错巧合导致的喜剧结局却弥漫着另一种温馨和谐,所谓苦辣酸甜各有千秋。两对双胞胎形成的错位从排列组合上就有三种可能,而正是这三种情形的反复切换产生了“错误的喜剧”。

  《驯悍记》,我就知道要遭受和《太空旅客》类似的来自于现代女权主义者的攻击评论,不管什么样的妇女,怎么能用“驯服”或者英语原文“taming”这样性别歧视的词语呢。看了豆瓣很多评论替莎翁辩解说他最终还是表达了夫妻美满的happy ending之类的,大可不必,四百多年前的时代,不论东西方,都还是严重封建父权的时代,女性的不平等遭遇是不平等的,承认即可,硬要用今天的性别平等观来追溯评论该作品,难道不就是拿今天的食品安全标准追究远古时期茹毛饮血的不卫生吗?故我觉得,追溯批判的女权主义者不可取,替莎翁辩解的不论男女读者亦不可取。

  《维洛那二绅士》则有点《三言两拍》的韵味,虽然起源于人性的弱点,但还算是较为“可接受范围内的”嫉妒、猜忌、见异思迁等男女感情弱点。由于被害人的宽宏大量以及加害人的悔过自新,配上其他人物的平稳接受,产生了皆大欢喜的结局,相当于宣扬做人要与人方便,最后自己也能得到“方便”。

  《仲夏夜之梦》成名或许因为语言对白、童话仙境、情节设计及反映时代等诸多因素,但我只看到了一点,就是某个关键节点或者“短板”的改变将会扭转乾坤,使得整个僵局甚至是潜在的悲剧成为圆满的喜剧。A和B是两位绅士,C和D是两位大家闺秀,A和B都爱着C,而C却只深爱B,此时D也深爱着A。此时此景,唯一的别扭和麻烦来自于A,如果A绅士能够摆脱自己盲目的执着并发现D的美,那么两对情人的终成眷属才是一幅美好的景象,否则就是一对也成不了的僵局。

  《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

  《威尼斯商人》应该算是欧洲早期典型反映排犹意识的作品吧。某种程度想想,莎翁和希特勒的不同只是在于后者将思想行动化甚至偏激暴力化了,但是根深蒂固地厌恶犹太人这一点和莎翁是极其相似的。犹太人为什么散布在欧洲各国,以及因为何种宗教冲突导致基督教世界对其嗤之以鼻我还没研究清楚,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你们制定了法律不允许犹太人拥有土地和不动产,那等于变相推动其发展轻资产高智商的金融及贸易,在戏剧里的直接反映就是民间借贷。或许是那个时代重农抑商环境下对这类金融把戏的天然轻视,造就了犹太人在社会中的悲剧地位。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算是比较纯粹的喜剧,没有折射出太深的正面或者负面内涵。古斯塔夫倒算是性情中人,率直。很多时候当男人抛出“橄榄枝”,之后的定位就完全取决于女人的反应了,可以是一见钟情的情郎、可以是招人烦的讨厌虫、可以是绅士风度的婚外情人、也可以是猥琐不招人待见的世俗淫棍,在男人眼里这几个名词相差并没有太远。

  《无事生非》又是以两对CP为主展开的爱情喜剧。单纯从戏剧角度出发,当然二号CP那种斗嘴打情骂俏来得令人欢喜,不过从夸张角度来说一号CP实在是更胜一筹。那种未成年人式的冲动恋爱,估计只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才能够媲美,十几岁的小孩子一夜kiss后就爱得死去活来最后双双服毒;这里的一号CP男主角只是心生情愫就一心一意要娶人家,而因为一个小小的阴谋陷害竟可以在婚礼现场当着一众宾客暴露出极端的嫉妒和指责,剧情也太神反转了。中世纪的欧洲,对于女子贞操的重视程度貌似一点不亚于宋朝程朱理学下的那种压抑。

  《皆大欢喜》又是一个标准的喜剧套路,不仅因为正面角色间的互帮互助以及相爱,而是反面一号人物主动悔罪革新,将公爵之位拱手奉还,实属喜剧中的理想化精品。其中有一句台词说得好:“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无非就是时空观的戏剧台词化,人生短暂,在苍茫大地面前犹如沉舟侧畔千帆过;而所谓舞台的世界,在更大的宇宙时空观下,也是一个演员,漫长的岁月使得世界的地理格局和气候生物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区区几十亿岁的地球本身,也只不过是更宏大的舞台上的一个配角都算不上的存在而已。

  《第十二夜》《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

  是不是看到第五本有点审美疲劳还是本来就是喜剧的心灵穿透力弱于悲剧,除了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喜剧名片外,莎翁的喜剧有点雷同的感觉,就是夸张的情节陡然happy ending,当然情节发展本身和精美的对白语言始终是两点。

  《第十二夜》基本就是海上事故导致兄妹分离和女扮男装作为主线条。女扮男装这一点在莎翁喜剧使用的频率绝对是超高的,这一点和中国古装戏剧小说手法如出一辙。小丑的插科打诨也在喜剧中扮演着很重的成分。此外总体还是洋溢着人文主义和爱情的种种美好,不过和《皆大欢喜》《无事生非》等作品愈发得在基调和内在情感饱和度上相似了,不禁套用安娜卡列宁娜开篇第一句的格式:“幸福的喜剧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悲剧,各有各的不幸。”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看完三本喜剧都可以把很多篇章在概念中混淆甚至等同,而之前拜读的悲剧却鲜明地以各自不同的天灾或人祸人性弱点印刻在脑中。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活生生的悲剧调子,怎么被编到喜剧册里了,太不专业了吧。我刚想说终于莎翁喜剧终于也有历史题材的了…不过也可以理解,战争和爱情两条线都略带悲哀色彩,但并非彻头彻尾的悲剧。赫克托的死只是对于特洛伊的悲剧,但对于希腊联盟军是喜讯;至于克瑞西达,最多也就是一反莎翁常态难得让女一号成为水性杨花的主,但也就是引起些男人间的嫉妒和仇恨,并未造成更大的麻烦并影响到两军,因此勉强算暗色调作品。唯一有些费解的是,战争和爱情两条线仅有一些弱联系,几乎没有彼此推动的意思,而且单纯塑造个见异思迁的女一号是为哪般艺术或思想目的?

  《终成眷属》的豆瓣有条短评亮了,“女追男隔层纱”看来是骗人的。哈哈,绝对的,貌似除了身份家事财产等社会阶级条件略弱,海丽娜应该是个聪明、年轻、温柔美丽的女子,而且在给国王治愈重疾后获得的财富和国王本人的情感支持也应该弥补了门第之弱,但就是这么不招男主待见。我明白莎翁是为了突出男主各种不爱她,但最终海丽娜通过克服一切困难终于嫁了出去,但从男人的角度我不得不说如果面对国王都表明不爱,甚至听闻其“死讯”都无动于衷,那么无论如何是不会爱的,不管多么戏剧化的过程,最终的婚嫁只可能是男主的“妥协”。

  《一报还一报》还是要和《终成眷属》紧挨着看才有趣味,都是碰到了传说中的好女人,《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隔着N重山追男主,这里的安哲鲁曾经的未婚妻,明明因为家道中落嫁妆落空而被安哲鲁找个借口悔婚,居然还死心塌地地维护他的利益并通过“掉包计”使得安哲鲁成为自己煮成熟米的饭,也算是费劲千辛万苦要嫁给“负心汉”的典型。谁说母爱最伟大,莎翁笔下这两位女性,和男主非亲非故竟愿如此投身,不可谓不伟大。PS,两个篇章都是女人之间掉包和男主在黑暗中行房,都没有被男主发现其实人换了,看来长辈们说的老婆别太挑,关了灯不都一样这说法有很大的根据啊。最后称赞下公爵裁决的多方兼顾,毕竟这一系列案子都是风月和情欲惹的祸,算不上十恶不赦,因此公爵没有“爱憎分明”进行刑法,而是在示众教育了当事人后分别成全了两对眷侣,使得一念之间的悲剧转变为了喜剧,人间事,真的很奇妙,悲喜剧,转瞬之间,取决于刹那占据你灵魂的是魔鬼还是天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