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
《大屠杀》是一本由[美] 戴维·M·克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页数:7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屠杀》精选点评:
●真的真的特别好,脉络清晰,那种溯源逐本资料殷实考究,论述开阔扎实,行文也是熨帖舒服,非常喜欢了。年度最好
●2019027:描述的一切离我们并不遥远。
●感觉第一章最好
●【藏书阁打卡】【2019042】#5月打卡# “他们哭、他们笑、他们祈祷、他们歌唱。他们珍爱生命,他们和我们一样为生计而奔忙。” 然而他们被惨绝人寰地灭绝,当一条条人命都化为一个个统计数字的时候,却弱化了那种可怕。但即使被解救,也不意味着世界对他们没有了恶意,没有集中营,依然摆脱不了被排挤被驱逐的命运。 再黑暗的世界也会有光,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不放弃反抗,并且尽力提升生命质量的人,特别是沙赫特在隔离区的《安魂曲》演出,让人印象深刻。 最终审判有太明显成王败寇的感觉,屠杀进行时不干预,德国战败后大张旗鼓地对其审判,“摆样子公审”真的很贴切。如果没有战败,屠杀大概率会继续进行,所以说,在大屠杀这件事上,全人类都是帮凶。 脉络清晰,每章开头都有大事纪年表,帮助梳理,对读者真友好,翻译也很顺。
《大屠杀》读后感(二):种族主义最丑陋的表现形式
《大屠杀》读后感(三):我再未见到另一只蝴蝶
“他们哭、他们笑、他们祈祷、他们歌唱。他们珍爱生命,他们和我们一样为生计而奔忙。”然而他们被惨绝人寰地灭绝,想想就觉得人类真可怕。
阅读过程中无数次感叹人类真是个可怕的物种,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是用来造福人类,而是用于集体屠杀计划,但当一条条人命都化为一个个统计数字的时候,却弱化了那种可怕,反而是单独的个体在叙述的时候因为有足够的感情,更加揪心。但即使最终幸运地被解救出来,也并不意味着世界对他们没有了恶意,没有了集中营,依然摆脱不了被排挤被驱逐的命运。
然而,再黑暗的世界也会有光,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被关押到集中营里,却不放弃反抗,坚强地活着,并且尽量提升生命的质量的人,特别是沙赫特在特雷西恩施塔德隔离区进行的《安魂曲》演出,和孩子们写下的诗歌,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的尊严和勇气,是对纳粹和死亡最大的藐视。
最终审判有太明显的成王败寇的感觉,大屠杀进行时不进行实质性的干预,德国战败后却打着文明的旗号大张旗鼓地对其审判,“摆样子公审”真的很贴切,审判以后的大部分战犯服刑期也是一减再减,甚至直接自由了,犯罪成本也是极低了。如果没有战败,屠杀大概率会继续进行,所以说,在大屠杀这件事上,全人类都是帮凶。
战后驱逐日耳曼裔人的行为,和大屠杀也没有实质的区别,总之,人类就是可怕的物种,越了解,越觉得没救了。
《大屠杀》读后感(五):当生命变成纸上的数字,悲痛都是无力的
我甚至记得很久之前,在哪看过的一个故事,说希特勒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而当落魄的他靠卖画为生的时候,受到了一个犹太人言语上的侮辱,这是他仇视犹太人的最根本原因,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一次次下达的那些“大清洗”的指令。
现在看来,这是多么没有根据的“故事”,而我在当时,居然有点信了。
所以这一切都是因为无知。
没错,这本《大屠杀》就是从耶稣开始讲起的。
本书一开始就从基督教与犹太教这两大宗教之间的根源恩怨讲起,追溯了这两个宗教之本源及发展,剖析了基督教教徒对犹太教产生误解、恨意的原因。让我这个对宗教起源几乎不了解的人,一下子就了解了两个宗教之间的这个无法解开的“结”,这也是身为基督教徒的希特勒骨子里为何会对犹太人有恨意的原因,这个“恨意”,在我看来,并不是具体因为某一个事情,而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环境感染他的,深入血肉的偏见,而他的这种极端种族歧视的政治理念之所以可以在德意志土壤所滋长,跟当时整个德意志(甚至说欧洲)社会整体对犹太人的排斥和厌恶是分不开的。
毕竟,一个巴掌真的拍不响。
了解了宗教上的背景之后,本书还交代了希特勒的早年成长经历。希特勒的生父是一个迷,到作者写本书的时候,甚至都不能确认他的生父究竟是谁,可以说,他其实是一个私生子,而有可能是他生父的几个人选中,其中有一个人是有犹太人血统的,这也成了希特勒一辈子心中的痛,他对此痛恨不已,甚至在后期掌权后,派人毁了家乡那些可以了解到他身世的地方和文件。所以后面再看到他对日耳曼人种血脉的“纯粹性”的病态追求,也似乎可以理解了。
成长在一个宗教不断洗脑,告诉你犹太人有多么恶劣的社会,加之自己又可能有犹太血统,本身就骄傲的希特勒早年内心充满了痛苦。
而说到他为何走上政治这条路,那么就更复杂了。在希特勒青年时期,当时整个德国沉浸在一战战败国的悲楚中,甚至有流言说战败是因为“犹太人间谍”,希特勒在这个时期看了一些比较偏激的“反犹”书籍,又给他的内心加了更多的对犹太人的偏见,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希特勒最早进入政坛,跟他的公开演讲天赋有很大的关系。希特勒擅长带有煽动性的演讲(传说中的洗脑),他借此在军队中得到了赏识,最后跻身高层。
把自己国家整得支离破碎之后,纳粹又开始把邪恶的手伸向他们占领的其他国家。波兰首当其冲,在波兰的犹太人被关进了在当地建立的集中营,不可计数的波兰犹太人家园被破坏,财产被强行抢走,进入集中营后受到非人的待遇,最后衣不遮体毫无尊严地死去。
波兰人犹太人的遭遇是整个纳粹“大清洗”计划中犹太人遭遇的缩写。可以说,整个欧洲甚至包括苏联的大部分犹太人都遭受到这样的对待。
在阅读这最后一部分的时候,当时我正在回家的大巴上,用kindle在看。华灯初上,黑夜和光明交替,我看着手中kindle上的文字,上面的一个个数字忽闪而过,我没忍住默默地流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些眼泪没有用,但我一想到,这600万个数字之后的每一个“1”,每一个都曾经代表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和你和我一样的人,一个曾经也会笑、会哭,会痛的人,我就觉得悲伤似乎要把我淹没了。我不敢去想象,这些一个个的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在那些恶魔的手下度日的,而又是如何最终被迫走向那掩埋自己的深坑之中的。而那深坑,可能还堆积着他们的家人、孩子、爱人和朋友!说到底,他们并没有任何错,仅仅只是因为生而为这么一个人种,就被赶尽杀绝,那些参与了屠杀的纳粹都是没有良心和怜悯的冷血动物,杀人机器!
在最后的最后,作者还客观地给我们展示了除了德国纳粹之外,当时欧洲其他国家在这场“大屠杀”中扮演的角色,他们中,有德国的胁从国,有纳粹征服国的傀儡政权,也有中立国。每一个国家在当时所存在的立场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压死犹太人这只“骆驼”身上的那根稻草,说不清楚谁是“最后那根”。而在这部分中所描写到的关于战后战犯的审批、追捕和赔偿的描写,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到犹太人的绝望。因为,索偿之路是那么艰难,而助力犹太人索偿的各个国家,又其实各怀鬼胎,最后被迫迁徙到以色列的犹太人,还要应对阿拉伯人的继续歧视、驱逐。对他们来说,民族的痛苦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未来在哪,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得到。
战争、种族歧视,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悲哀,是人性、国家机器中那些“恶”的体现。追根溯源,都是自私、自利这样的劣根性才让悲剧爆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