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患者砍伤114天后,陶勇医生上班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被患者砍伤114天后,陶勇医生上班了

2020-05-14 21:32:26 作者:3号进步君 来源:刘轩XL 阅读:载入中…

被患者砍伤114天后,陶勇医生上班了

  内容组特稿

  昨天,被砍伤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恢复出诊了。

  谁也没想到,刚出院一个月,他就又回到了医院。不过,这次是以医生的身份

  并且,下周他就要指导一台手术,因为遇到一位疫情期间眼睛重病变、跑了很多医院都无法治疗病人

  还能说什么呢,千言万语——

  致敬,最可爱的

  

  “医生,到没到我啊?怎么这么慢啊?”

  “你们医生架子怎么这么大啊,什么态度啊!”

  “快点快点让一让,我的比较急,医生,先给我。”

  这些话,你一定不陌生。在医院,时不时见到这些场景:分诊台抢着问问题的,窗口排队像长龙似的,诊室门口还没叫号就急着挤进去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人踩了一脚,或者被谁挤出了队伍

  没人喜欢去医院,但是对医生们来讲,这就是他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事——焦急的脸、吵闹的屋子、甚至无端的责备

  在被问到“每天进办公室前,是怎样的心情”时,医生这样回答

  说话的医生叫陶勇,是北京朝阳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讽刺的是,这样一位从业十余年、做过15000余台手术的顶尖医生,却因“陶勇医生被砍”的关键词为人所熟知。

  砍人的是他曾经患者眼部情况极其复杂,用陶医生的话,“他那个眼睛,去了90%的医院会放弃掉”。但他不仅接诊了,还忍着腰伤坚持为患者手术了两小时,在现有条件下达到了最好的结果

  但没想到,自己却被患者追着砍到了手部受到重伤,,险些丧命,除非奇迹发生,否则再做不了精密的眼部手术。

  治好了,他却来杀你了。

  我们很多人眼中的医生,好像就是“拿了钱就要给我治好”的工具人;

  但从未想过,他们也曾是怀揣想的少年,是会努力、也会无能为力普通人

  陶勇于1980年出生,17岁考入北大医学部。入学的时候,火车上没座位一家人就站了两天一夜到北京,在天安门前抱头痛哭

  红墙碧瓦,碧水蓝天承载着一个少年的全部憧憬他笑着说,“这一天,我的父母等了17年”。

  2002年毕业后,他又进入大人民医院,攻读眼科博士

  苦读十余载,梦想变成了现实。最开始奠定他里对医患关系概念的,是一次值夜班时,看到老师二话不说接过满身黄疸、浑身冰凉的孩子抢救了两三个小时没有放弃

  最后得知抢救无望,家长没有一句怨言,只是鞠了个躬,就抱着孩子离开了。

  那时候,陶勇就相,“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

  因为信任,他冒着险,为一个已经严重到没有光感的老奶奶白内障手术,只因为老人说,想要亲手为自己做一件寿衣,按照风俗,这样才能在“那边”见到自己的家人

  即便这种风俗可能难以理解,即便这是一位快要离世、可能再也不会见面的老人,陶勇医生也完成了她的心愿。最后的七天,老人为自己做成了寿衣,特别高兴地走完了最后一程;

  因为信任,陶勇医生为一位双目失明、患有血病的女孩进行治疗,在此之前,许多医院已经拒绝了这个孩子。

  女孩的眼睛得到治疗后,视力恢复到了0.5,在一个绘画比赛上拿到了第一名,并捐了一部分奖金,给比她还困难的一个孩子。

  要知道,这是一个为了治病已经把房子卖掉、底几乎空了的家庭;

  因为信任,陶医生接诊了不知道多少被其他医院拒绝的患者、接诊极少人敢治疗的艾滋病人...也因为信任,他接诊了那个砍伤自己的凶手。

  本可以拒绝,却因为医者的仁心选择再努力一把,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结局。

  他问出了让人心里一颤的一句话:

  “您会相信他(患者)会一直跟您,成为一个无间战友吗?

  我们常常会听到周围的人这么说:

  “那个医生不行,就是坑你的钱,别听他们胡说!”

  “这诊断结果不对吧?要不我换一家吧,你这看的肯定不对!骗子!”

  “我花这么多钱,你告诉我治不了?你就是个吸血鬼!”

  ....

  这些话,很刺耳,对吗?

  为什么一个医生,不但要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要担起病人的后半生、甚至有时候还要为患者垫钱治病(比如陶医生),还要收到如此的质疑和攻击?

  就因为是医生,他就必须无所不能吗?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命题。

  我们经常会说,人生无常,生命脆弱。很多事情就是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陶医生讲到他曾经治疗过的一名患者,是浙江排名靠前的房地产商,一只眼睛在扎针,另一只还要盯着股市的动向;

  可一个星期之后,病毒从眼睛扩散到大脑,病人成了植物人,又过了一周后,就去世了。

  即便他妻子说,他们不在乎多少钱,只想救回这个人,但已经无力回天。

  生命真的就是这么脆弱,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包括求医也是一样,医生也只能做检查、推测、尝试不同方案去治疗,尽可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哪有一个医生,会愿意把自己的患者推到绝路呢?

  医学不是非黑即白的“要么治好,要么骗子”,更多的需要医生、病人一起努力,一步步往前推。

  陶勇医生这么比喻医患关系:

  “我们在治病的时候,最享受的是一种亲情,而不是初恋;有点像夫妻俩,从艰难困苦的时候创业,最终发达了的那种感觉。”

  尤其是像陶勇医生这种,经常面对的是疑难杂症,就更需要患者的信任,两个人一起打好这场仗。

  陶勇医生说,再难的病,都可能出现奇迹,但如果没有信任,一切是零

  在医生拼了命想把你从死神面前拽回来的时候,你自己也总要加把劲吧。

  五月十三日,陶勇医生恢复出诊了。

  即便遭受了这种无妄之灾,陶医生依然保持着对行医的热,和对患者的关心。

  在他看来,现在的我们太过分工细化,以至于忽略了整体,注重治“人的病”,更忘记了是治“病的人”。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始终把【人】放在首位。可以说,陶勇医生是名不可多得的、具备人文关怀的伟大医者。

  休养才100余天,左手还需要接受手术、需要定期接受复健治疗,可他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回办公室、想和患者们聊聊天了。

  他笑着说,“他们(患者)最近肯定有好多事儿啊,那不听听还行?

  陶勇医生也曾怀疑过自己,“我是不是会变得更胆怯?”

  一个怀有满腔热血的医生会不会变得退缩和胆怯,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到每一个人。

  陶医生依然相信,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并说自己能够正视这种,被辛辛苦苦帮助过的患者反咬一口的荒谬,面对、解决和放下。

  但未来,会不会再有类似的恶性事件发生,使包括陶医生在内的千千万万医生感到寒心,决定权在每个人的手里。

  如果不再要求医生无所不能,让他们承担所有人的生死无常;

  如果能够对医生多一份理解,接受医学只是一份努力,而不是神迹;

  如果能够相信医生和病人之间本是战友的关系,相信、理解和支持。

  你说,勇敢的好医生是会更少,还是更多呢?

  好物推荐

  「晚安·情绪管理笔记本」上市了!由心理学者刘轩设计,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可以有效进行心理调节,帮助稳定情绪、改善心情、导正心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