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育,天堂还是地狱?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教育,天堂还是地狱?

2020-05-15 19:03:45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育,天堂还是地狱?

  昨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去年毕业正在城里上高中王菲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一年未见,她长高了不少,出落得像个大姑娘了。

  她说她们五一假期是连在一起过的,还没有结束,来母校看看。她说高中学习很紧,九门功课,挤的满满的。她说高中学时间很长,每天早上5:30分起床,晚上9:30分放学,除去一日三餐之外,整天就呆在教室里,埋在书页间,感觉自己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小小鸟,有翅膀,但却不能飞翔。她说高中很累,不少学生由于承受不了,陆陆续续拿起书包了。有的为了休假,就挖空思故意犯错,被班主任勒令停课一周,然后偷着乐。她说高中管理很严,班主任几乎全天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手机可以带,但千万别让老师发现,一旦发现,不但手机有去无回,被摔个稀巴烂,而且还要叫家长。因此,纪律不错。她说高中饭菜很贵,女生每天也要10元,男生吃得多,每天一般要15元才能吃饱。伙房中午有馍,早晚只有大饼、副食之类,一个饼就2.5元。午饭菜的样式不少,“一”字排开,长龙似的,只是来回转上三圈,看见什么也不想吃,且都贵得很,最便宜的每份也要3元。她说高中就像是监狱,不,是地狱。她说……

  听了王菲菲诉说我不禁长叹一声:这就是如今学生的高中生活,就是所谓教育吗?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蓦然回首,我走出高中大门已有些年头了。屈指算来,20年前的这个时候青涩的我正在县一中求学,而且还是我们县城中惟一一所重点高中。

  那时候,一中的招生规模很小。我们那年整个高一级部才8个班,每班仅60人,加在一起最多也不过500人。因此,对于我们乡村孩子来说,初中一毕业就考上一中的寥若晨星。就我们那所乡村中学而言,曾有好几年,一中上榜率一片空白。我也是在复习了一年之后,才有幸考中的。

  那一年,是1991年,我们那所乡村中学大丰收的一年,一举考上了5个一中。

  那时候,上高中并不需要花很多钱。“副榜”还是一个新名词,才刚刚开始时兴,且名额有限绝大多数都是正榜生。

  开学时,我清楚记得我一共交了200元,包括学杂费、书费、资料费、校服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其中住宿费一项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仅5元钱,住的还是学校里刚刚竣工的惟一一座学生宿舍楼,一,10人一单间,很是舒服

  那时候,吃饭更是便宜。馍是从家中带的小麦先兑换成馍票,有二两的,一斤的,颜色不同,然后再用馍票买馍,二两一个,一斤5个。每次放学买馍时,除偶尔在老师的监督下排队外,大部分时间都是你推我搡,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蔚为壮观。菜票是用钱买来的,午饭时的大锅菜,一般有两种,可自由选择,5毛就一大瓷缸子,足够吃下4个大面馍的。一早一晚,咸菜居多,两毛钱就够了。这样算来,我一天吃9个馍,一份大锅菜,两份咸菜,加在一起生活费也就两块四毛钱。

  每到期末,伙房都会吃一次节余,饭菜全免费,菜里还有大块大块的肥猪肉,吃起来真让人解馋。有时,伙房还卖白面包子,萝卜猪肉馅的,咬一口,喷香喷香的,真过瘾。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吃过如此好吃的包子,正宗的天津狗不理也吃过,只是味道差远了。

  那时候,尽管上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但学习压力似乎并不大。记得刚进高中那阵子,课程多,时间紧,难度大,我感觉不大适应,以至于回家后,我对父亲抱怨,想回来复习考中专,被父亲恨恨地奚落了一顿,说我没出息。

  后来,渐渐习惯了,也就不觉得紧张了。那时的分数,好像不太重要似的,虽然学校每学期也组织期中期末考试,但对于考试成绩和排名,老师不念,也不张贴,也没人告诉我,就连升入高中的成绩也是这样,对于我至今仍是个谜,尽管我也很想知道。高中三年,如今记忆中惟一留存的排名有且只有一次,高二期末班级 12名。至于级部,我就不得而知了。

  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20年前的高中生活,可以概括为八个大字:“花钱不多,开心娱乐。”即使这样,在当时大学招生还没有泛滥成灾的情况下,三年下来,考上大学的也不在少数。由于我天生愚笨,成绩不好,复习一年后也考上了大学,虽说大学不好,是师范专科,但毕业后,我仅凭那一纸毕业证轻轻松松就做了乡村教师,吃上了“皇粮”,圆了一个泥腿子跳出农门的梦想。

  如今,我们班60个高中同学,绝大多数都混迹于党政机关、事业机构,在各自的小天地里一展宏图。堕落如我,为乡村教师者,鲜也。然而,我也很知足,所以常乐。我不耕田,但有饭吃;我不纺织,但有衣穿;我地位不显赫,但我自由自在。上帝如此安排,我心已满,意已足,别无他求。用今天一句时髦到家话来说,就是感谢政府感谢党。

  就在前几天,我在网上乱翻,一篇招聘启事突然跳入我的眼帘。仔细一,是招聘教师的,名额不多,37名,是我市下属一个县教育局为学校招聘的。再仔细一看招聘条件,浑身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招聘的首要条件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理之中,自不必多言,一点也不吓人。吓人的在后面,是学历。要求报名者必须是硕士以上,面试录取时,规定在同等条件下,直本优先;同是直本,211院校优先。再看招聘岗位,有职教、一中、二中、实验中学等高中岗位,也有城里初中岗位,还有乡镇中学岗位。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我是97年大专毕业,不费吹灰之力摇身一变就名正言顺第成了乡村中学教师。那年月,走进乡村中学才知道,在我们学校八九十名教师中,像我这样的大专生还如牛角,少之又少,大部分老师都是小中专毕业。有的昨天还是初中的学生,一转身,明天就成了初中的老师,教起学来,成绩照样呱呱叫,比我这大专生所教成绩还要好。于是,我心中仅存的一点点学历的优越感在成绩面前,瞬间被撞的灰飞烟灭。

  转眼间,15年过去了。

  15年来,我一直蜗居于狭小而又闭塞的乡村校园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躲进学校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仅仅15年的光阴的距离,真的没有想到外面的世界水这么大,船这么高,要不是白纸黑字,外加鲜红大印,打死我也不会相的。

  细思量,我给自己算了一笔糊涂账,账单如下:假如时光倒流,我穿越到90后,生逢盛世,还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三年高中,每年一万。四年本科,每年一万。然后顺利考上了硕士,再上三年,恕我不知行情,暂按每年一万计。这样,在九年义务教育费用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从高中到硕士毕业,一帆风顺,仅人民币一项,就要花费10万之多,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生命中的无价之宝——10年的青春。青春尽管无价,但它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不用金钱开销,只吃喝拉撒的10万元,我就怀疑土里刨食的父母能不能土里刨出钱来,即使父母愿意砸锅卖铁,作为儿子的我,又于心何忍!?

  退一步来说,我在求学的路上粮草充足,顺风顺水,硕士毕业后又正好赶上我们县里这次招聘教师的大好机会。我报了名,过五关,斩六将,用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最终闯关成功。依照我们现在的工资水平,刚开始上班也就每月两千多块钱的工资,一年下来,挣不到三万块钱,除去日常开销,恐怕是所剩无几。我还要买房,娶妻、生子……我想这对我来说,恐怕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然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也许,我凭借父母给我的聪明才智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可以敲开大学那扇门,但我不敢确信无门无派的自己有本事踢得开就业这扇门。如果十年寒窗不能修成正果,我那张硕士文凭与孔乙己先生的那张秀才证又有什么区别呢?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离开眼镜就不辨东西南北的我又能做什么呢?呜呼!我不敢想象。

  记得有句歌词唱得好:不是我跑得慢,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而我要说,不是这世界变化快,而是我跑得太慢。照此速度一路狂奔下去,再过十五年,招聘乡村教师的学历标准又会是什么呢?硕士肯定是过时了,博士,还是博士后?

  我禁不住为我的孩子辈们担忧起来。

  担忧归担忧,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渺小如尘埃的我又怎么能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呢?我也不想阻止,因为教科书上说过,任何阻止历史车轮的人,都必将被历史的车轮轧的粉碎。

  我还不想被轧的粉碎。儿孙自有儿孙福,天堂还是地狱,且随它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教育,天堂还是地狱?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