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给予,请先给予孩子尊严
自然堂联合央视一套举办了一场年度“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的盛大颁奖典礼。上台领奖的共11位少年,他们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境遇,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身处花季少年,由于家庭的变故,他们过早地承受了本不该由他们这个年龄来承受的家庭重担。
看完这个节目,说实话,作为一个“奔四”的男人,我也被感动的稀里哗啦。
然而,当感动回复平静,情感回归理智后,从另一个方面,我看到了这场“最美”盛筵背后的“不美”,甚至还是相当地残忍。
记得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战争与和平》的开篇写到:“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最美”孝心少年,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他们遭受了一般孩子甚至是成年人都难以想象的生命苦难和生活重压,过早地品尝了人世间的辛酸。然而,他们在天灾人祸面前,没有屈服,没有退缩,没有怨天,没有忧人,不放弃,不抛弃,毅然用自己稚嫩的双肩一个人扛起了生活的负累,几年如一日地担负起照顾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重任。他们的孝心感天动地,山高仰止。
现实生活中,他们是不幸的,从小就必须直面生活的残酷,每一个日子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么痛苦,多么艰难的煎熬!在无助、绝望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希望有人能拉他们一把,使他们挚爱的亲人能好起来,自己也能做一回真正的孩子。委屈时,可以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无所顾忌地大哭一场,然后任性撒个娇,再贪婪地享受父母阳光般地爱抚。长大后,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去上学,有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零食,还有巧克力。我想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但,这一切的一切,对于这些“最美”孝心少年们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但,他们又是幸运的。他们在历尽艰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孝心换来了回报,他们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仿佛是一夜之间,他们破茧成蝶,成了“最美”孝心少年。
我向来是不赞成对孩子们大讲道德的,总感觉道德之于孩子是那么的高不可攀,又是那么的自然自在。羊儿尚知跪乳之情,何况一个孩子乎?“人之初,性本善。”孝心乃是孩子的本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孝心虽无价的,但绝不是“最美”的。是什么使这些孩子变成“最美”的呢?是贫困,是与生俱来泰山压顶般的贫困,使他们不得不成为“最美”。
我不禁要问:当他们一开始陷入生活困境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人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我们的社会救助哪里去了?我们政府的责任哪里去了?君不见,我们一顿饭吃一头牛,屁股下面坐着一栋楼的公仆们,为什么就不能少吃一顿饭,少抽一支烟去救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们呢?
我深信,孩子们是纯洁的,他们小小年纪就知道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我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一定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责无旁贷的,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最美”孝心少年,更没有想到自己所做的份内之事连同自己所遭遇的贫穷和苦难会一股脑儿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并且是以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来博得别人同情的眼泪和有钱人的施舍。
我不知道,当这些“最美”孝心少年面带微笑接过奖杯时,心底会是一种什么滋味?是难言的苦涩还是由衷的甜蜜,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但我知道,孩子们的心是敏感的,更是脆弱的,特别是那些被贫穷压弯脊梁的孩子们。
这些“最美”少年们,都还是未成年人。贫穷不是他们的错,天灾人祸更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虽然他们需要钱,渴望一笔钱来孝敬父母,改变家境的贫穷,但我想他们更在意的应该是尊严,一个孩子做人的尊严。
在这些孩子成为“最美”之前,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被慈善捐助人和电视台征求过意见?是否愿意通过展示自己贫穷的方式来获取别人善意的帮助?是否是出于某种压力还是屈从于金钱的诱饵,最后不得不撕裂自己的尊严来配合别人的表演,同时也为别人树立起所谓的“道德模范”?如果有孩子不喜欢,不愿意,我们是否能考虑换一种资助的方式,既帮助了孩子,又维护了孩子的尊严,何乐而不为?
为什么我们非要将这些贫穷孩子置于聚光灯下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显得隆重,也表明我们社会对这些孩子的重视,还给了孩子们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知道,电视台和赞助商也是用心良苦,既做了节目又有了广告,又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电视台只顾及了形象,商家只考虑了利益,又有谁设身处地地想过孩子的感受呢?孩子们作为未成年人,理应享有法律赋予未成年人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地16条就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很明显,我们“最美”孝心少年的评选违背了国际儿童公约赋予孩子们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