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赞美虚无》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赞美虚无》的观后感大全

2020-05-22 22:5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赞美虚无》的观后感大全

  《赞美虚无》是一部由鲍里斯·米蒂克执导,伊基·波普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赞美虚无》观后感(一):电影节

  虚无拟人化很可,但作为第一部抢票的电影来说还是很失望记录影像旁白诗的契合性一般,正常,但只看一遍的话观感真的很差,然也可能是我“一心两用”的技能点没满,把注意力放在画面上时就听不进“虚无”在那儿讲话,认真听讲话就看不过来各种片段......没法看完整,但我还是觉得影像比“虚无”念的诗要有意思多了,这念的多段长篇诗压韵到让我喘不过气,韵脚存在感大于诗本身,其次内容过于碎片化,我个人不喜(我精神也很碎片化,从目前的短评中就可见一斑,但这不影响我讨厌,包括讨厌自己),加上在和观众对话时讲的玩意儿真的挺让人反感,虚无可以万物之上,但用人配音后的效果并不如意,反倒给人种被俯视的不适感......

  我也赞美虚无,不过这电影里的虚无和我的有所出入,我赞美不起来......有机会我再看一遍,摘录所有吐槽点进行我的虚无对话反击

  《赞美虚无》观后感(二):不太需要画面

  这部电影或者说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感觉非常奇妙,首先的配乐特别好听,旁声音非常舒服,像有个人在给你讲故事

  在片头开始就说了不是散文,但是的确像真的像是散文。我原来直觉得电影画面才是主体,配乐和台词都是配合主体的或者说他们三者地位平等,但是这部片子音乐和旁白才是主体,画面是妥妥的配角。可能我实在愚钝我不太能找出一些画面和画面之间的逻辑联系

  关于主题 赞美虚无,看完电影后我自己理解为虚无的一生或是虚无的自述。像小标题一样电影把虚无的经历分段并有一段描述。这些描述有些揶揄的意味甚至我还读出了一些轻微讽刺?但是描述之后的画面依旧让我有些困惑:我不知道我该探寻这些画面之间的逻辑联系,还是让自己就这样闭眼听听声音就好了。

  这个困惑就用我在看一些云里雾里的展览中的视频一样

  但是我依旧给了四星,是因为音乐和旁白,真的很美

  《赞美虚无》观后感(三):你说阿季卢尔福存在过吗?

  电影的放映时间回程车票撞了,后来因为转手失败,又怕自己后悔,最后决定改签车票也要把siff21行程里的最后一场看完。

  小学科学课教物质概念老师差不多你能讲出来的东西都是物质,后来有学生问那“时间”呢?这是电影放映中突然想起来的一件小事

  但直到电影退场,我还是不知道“虚无”的对立面要怎么理解,是物质还是存在还是真实?看惯了逻辑思维强烈的侦探剧或者充满戏剧冲突的剧情片,在感性的像散文诗一样的电影面前,大多数人都有点不知所措。

  很多当时觉得好玩的旁白,看过就忘的差不多了,像海报里的水又落进了水里,只剩下涟漪。反倒是脑子里不停出现《不存在的骑士》里的阿季卢尔福,还有没有结局的《等待戈多》。会骑马作战的中空盔甲,和信使嘴里明天就要来的戈多,这些虚无的人有了故事之后,好像又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虽然观影全程走神好几次,但也同样好几次被幽默和感动重新拉回电影里。

  “虚无”说他要走了,他要带走唯一没有被污染的东西,(以为会说是他的虚无)然后他说是……他的“胡子”。

  他说他有个疑问,不是屠杀之后为什么有诗歌,而是诗歌之后为什么还会有屠杀?

  最后必须说电影的画面和旁白真美,像一个摄影师在按快门时候的意识流脑洞。然后这些转瞬即逝的脑洞被很有的记录下来了。

  (在回程的高铁上随便写点观感和碎碎念)

  《赞美虚无》观后感(四):游历诗人的讽刺片

  tand on the shoulder of nothing, and everything will could be. 这是一部很独特的纪录片,疏以为纪录片的灵魂在于真实,而这部片子的灵魂却安然独立于世间之上,以上帝视角拍摄这个世界,人类。片子的主角是nothing,讲述了nothing游历世界人间的故事心得,用有韵律的诗句形式,讲述nothing,像一位游历诗人。片子有很多诗句透露着哲学的气息,不安于人世,用理性和感性的交杂来讽刺一些人性。

  看似随性的剪辑和拍摄,画面却保持着高精度的美感,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很多画面美得可以作为一张壁纸,无论色调还是构图,适合对艺术或者摄影有兴趣的人观赏。

  想必导演是一位随性的人,也带着艺术家一贯的高冷,相信每一部片子的灵魂中都或多或少承载着导演的灵魂。

  《赞美虚无》观后感(五):【上影节】When Nothing has something to say

  以small fimls workshop 的形式呈现出的一部纪录片,比预期好了很多,本以为会是高级但乏味的文艺风景片,结果是没那么高级,但更接地气,也有些哲理和趣味的作品。

  赋予它生命力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众多片段拍摄者丰富的个人理念和解读的集合,How to film Nothing是一个看似无解的悖论,而当摄影师们被迫去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在总导演的引领下逐渐获得更具体的要求时,个人的创造力就开始得到了充分发挥和体现。虚无是一辆无人的公交车奔驰颠簸,虚无是毛毛虫在热浪里从一段爬到另一头,虚无是花斑狗蜷在主人身旁,一同睡在大雨滂沱的马路雨棚下,虚无是俄罗斯汉子捧着伏特加醉靠着桌脚,虚无是大妈们在南京东路尽头跳广场舞。

  放映结束后有幸在见面会上看到了导演本人,看上去很像举着照相机跨越山海的背包客,事实也基本一致,他在七年里一个人拍摄了全片一半的镜头,涵盖了70多个国家,还在剧本旁白稿截止前一夜写完所有的文字,这些虽然算不上特别深刻,但有趣又有韵律的文字,也算得上另一大亮点。 朋克音乐教父伊基·波普用戏谑又深沉的嗓音吐出这些“诗句”,质问How can there be holocaust after peotry, 提出The most elegant gesture of humanbeing is the refraining form action.这声音从亚洲谈到阿拉伯,从婚姻谈到死亡,讲完了Nothing的成名故事,也兜转了世界一遭。

  致敬卓别林时期默剧的分段标题,新颖的拍摄方式,甚至还有旁白原稿可供签售,这部历经八年的纪录片着实很有想法和个性,如果剧本能够再有逻辑一些,旁白也能再打磨一下,也许会更好。毕竟在谈论虚无的时候,旁白也受限于导演本人的想法甚至不得不说,一些偏见,追求创造者的缺席也许才是真正永远不可完成的任务吧。

  《赞美虚无》观后感(六):如果虚无化身为人,来到我们中间

  今年上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非常喜欢。这是一部关于虚无的纪录片,影片中,“虚无”被拟人化,成为了一个虚构的叙述者。厌倦了被误解,它决定离开家,来到我们的世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我们交谈。它相信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身——我们生活中的盲目,天性中的弱点,我们的社会中那些愚蠢滑稽的东西,它都了然于心。

  带着好奇和戏谑的心理,“虚无”在不同国度中穿梭,即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通过简洁的旁白,时不时对它的所见所闻做出评价。它思考生与死、文明的幻觉、爱情的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同时半心半意地试图说服我们它对我们的存在必不可少,它是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也属于它。

  很喜欢影片的形式。“虚无”的独白像一首由画面和语言组成的长诗,总是踩着韵脚,语调轻松诙谐,有时谈得不着边际,有时又很富有哲理。冰原上风吹散了堆起的雪、村庄里的孩子们试图拉动一匹固执的马、繁忙的都市里红灯熄灭,又亮起,人们一时行动,一时静止……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切换看似不着边际,实际上却以一种象征、隐喻的方式,与虚无的话语相互呼应。

  俯瞰着一条靛蓝色的河流分成两条支叉,虚无说:“'如果',是一个空间,'为何'……是时间,在你快乐或者死去的时候,这两者都一文不值。”看着高墙上一扇窗台上摆满鲜花的小窗,它想:“我对历史只有一个疑问:不是为什么在大屠杀之后还能有诗歌,而是为什么在诗歌之后,还会有大屠杀?”

  影片没有明显的结构,完全意识流,仿佛虚无真的是在漫无目的地四处走走看看,但并不显得松散。导演巧妙地用另一重旁白把“虚无”的长诗分割成许多片段,比如“虚无缩了缩它的腰带”;“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虚无试图让自己变得有用”,又幽默又起到了控制节奏的作用,很聪明。音乐也是影片中一大亮点,明快活泼的节奏中和了虚无对人间丧丧的评价,很好地调节了影片整体的氛围。

  在虚无眼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呢?它似乎既能理解我们,又不能理解我们。它理解人们为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而忧愁,却不满人们把它当成造成自己精神上的痛苦的元凶,厌倦了作为存在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成为人类堕落、崩溃、互相杀戮、和自我毁灭的借口。它说:“别把世事艰难都赖在我头上,我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允许你们在我的后院里玩耍。”它抱怨人们把世间的一切都划分成了私有财产,它疑惑如果一张照片能够储藏回忆,那么过剩的照片有什么意义?它惊讶人类把俗世的庸常统统当真,粒子与反粒子总是在相互取消,男人和女人干嘛还要劳神相爱?

  虚无也思考自己与人类的关系:美国人忙着将它打包贩售,在无穷无尽的市场上营销着虚假和泡沫;亚洲人忙着克隆虚无,尽管他们最先信仰与虚无同为一体,却早已迷失在了生产千篇一律的自我之中;阿拉伯人试图重新驯服虚无,即然存在真主,世间的一切就都有意义,他们的真理却建立在对他人的唾弃上;欧洲人还在讨论该拿虚无怎么办,在一轮又一轮的议会里,自以为掌握了独一无二的崇高;至于世界上其他的人,他们依然信仰着虚无,向它寻求答案和帮助。

  对所有人,虚无都给出了它的评价和忠告。用泡沫来换取刺激只能获得更多麻痹;能够生存一切,不代表能够生产意义;尽情宣传你们的魔法吧,但尊重那些不感兴趣的人;接受你们的局限性,抛下你们的优越感,否则你们将成为自身失败的殖民地;剩下的人,坚持自己的道路才能避免成为错误的附庸。

  除了对人们评头论足,虚无也亲自尝试了许多人类的经历,它去应聘,它坠入爱河,它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焦虑,它开了一个探讨男女关系的博客,它出了名,它被资本主义抓住,又逃脱,它四处亮相,然而其实,它早已无所不在。终于,在即将结束这一切冒险时,它这样形容它自己:“一个巴洛克极简主义者,一个愤世嫉俗的乐天派,一个温柔的施虐狂,,一个将就的完美主义者。”一个矛盾体,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哪里,它试图逃离自己,却最终失败。存在与虚无,是两个问题,指向同一个答案。

  “Everything and nothing converge in a vanishing point, which is itself another starting point. ”

  观看这部影片,像随着一条河流沉沉浮浮,明亮的音乐,空旷镜头中的山丘、湖泊、工厂、草原、人群,诗意诙谐的语言,与虚无本身,它的在场,这一切组合在一起,有一种原始的动人力量。片中有很多简洁精彩又富有哲学意味的句子,混杂着玩笑和俏皮话,一段接着一段,几乎消化不过来,看的时候努力地想记下来,然而看完之后剩下的不多,都在记忆中褪色了。

  虚无作为抽象概念,就像冰川、矿脉、和银河,仅仅是想到它们的亘古和旷阔,都能带来一种古老的颤栗,那是有限的此在对一切大于自身事物的向往和恐惧。而牵扯到具体的社会现象,虚无又常常揭示出现代生活荒诞滑稽的一面:无限膨胀的欲望、对各种虚假刺激的沉溺、自我的空虚等等。这样的题材很容易拍得要么过于沉重要么讽刺性过强,但这部影片利用很好地避免了这种印象。拟人化的虚无,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是一个老朋友,它既超脱又迷茫,试图理解我们,也试图向我们解释它自身,它的疑惑和埋怨虽然暗含讽刺,但也有一种温情。

  不过影片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有一些镜头画面以及蒙太奇的剪辑可以更有视觉冲击的地方,主要是靠音乐和旁白来营造感染力。如果没有了音乐和旁白,画面本身就会显得很单薄了。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还是很有新意,也很有勇气的。很喜欢它给出的建议:不必抵抗或者试图摆脱虚无,也不必对虚无感到恐惧,虚无是存在不可分割的另一面,不妨"embrace it daily, like a trendy new fitness."

  在影片的公开资料里找到了剧本(http://www.dribblingpictures.com/nothing-verbatim.pdf),摘了几段喜欢的旁白,感觉单纯当成诗来读也挺有意思的:

  All I knew about love

  was from letters that were never sent.

  All I knew about faith

  was from scavenging leftovers of dissent.

  All I knew about you

  was from things that you didn’t do.

  The words you never said. The books you never read.

  The ideas you never picked up. The possibilities you never knew.

  Live a balanced depression, consume your fate;

  Do what you’re told to like, don’t be late;

  lend your virtues and sins, insure your rise and fall;

  Hang on to your future and broadcast it all.

  ot to be or to be?

  Why bother in all this banality?

  If... is a space, why... is time.

  When you are happy or dead, neither is worth a dime.

  I have proven to myself that my opposite is possible, and that the two are actually compatible.

  Everything and Nothing converge in a vanishing point, which is itself another starting point...

  How’s that

  for a borderline checkpoint?!

  hilosophers, priests, scientists, astronauts, I challenge you to a duel down in the footnotes.

  You ‘saved’ the world so many times it has grown immune, restoring it right is costing me a fortune.

  If this will make your lives more bearable, I can officially proclaim that

  quality

  assion curiosity consciousness and chocolate crises

  are NOT sustainable.

  I will also stop subsidizing

  forgetting lying crying betting petting fleeing

  and any other ‘necessary being’.

  I further renounce on the idea of my own contingency and on the contingency of reality itself.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光明的夜】(contra_mundum_)。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