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便是晴天
关于命理
很多人,包括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喜欢卜卦看事,因为大家既看不清当下,更顾盼着未来。
有所期待,固然有所求。
人生犹如迷宫,绕来绕去似乎还是一切如旧,重复着上演每一天的家长里短,偶尔觉得有些乏味,但仍然乐此不疲地计较得失。
遇到向左还是向右的问题时,自己也迷惑,所以需要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来给出一些超越性的指引。
一次学术会议上,偶遇多年好友,已是大学教授。他硕博所学的专业便是易学,具体属于周易的某段历史范围内的学术探究。
会后闲聊,我好奇地问,你除了做研究,是否懂得用周易八卦给人看事?
对方说,不如给我看一看。
对方看了一会儿,说,你的变数很大,很多未来的东西因为一些曾经的选择而得到大的扭转,就像一团云雾,遮住未来谜底,看不清,不看了。
他很好奇,说自己从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旁人提出见解说:或许因为他出家了,所以看不清了。听说,出家可以“改命”。
当时大家一笑而过,都没有过于在意。
不过,这反倒开启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持续的思考。
关于迷宫
2013年,波兰的一部短篇电影叫做《八号房间》,讲述了一位男子因犯罪入狱,与他同室的是一位老人。
两人简单地打了招呼,简单交流之后,男子发现自己的床上有一个盒子。老人劝他不要打开,否则会死。
男子不信,固执地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有一个和他自己所住的牢房一模一样的布置,他试着把手伸进去,与此同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牢房内也出现一只同样的巨手,而那只手显然正是他自己的。
包括他打开盒子,自己的牢房顶端也会被打开。
于是,男子突发奇想,让老人帮他打开盒子,他便顺墙壁爬出去。与此同时,盒子里和他一样的小人也同样爬出了盒子。
正在他得意万分之时,牢房中的老人用一个火柴盒扣住了爬出盒子的小人,现实中的男主角也同样被关住了。
电影最后一幕,老人打开了自己的抽屉,抽屉中有很多个不同的小火柴盒,都在动弹,说明装着很多不同的人,他们,都曾以同样的方式,想要爬出牢房。
我们当下的人生,就如同一个个层层相摄、重重无尽的盒子,似乎打得开,当却逃不出。
这就如同华严宗所主张的法界缘起,即法界之形成,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关系着宇宙之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摄于一之中(一切即一),各种现象的存在,皆具有无限之关系,互相融摄,互相作用。如是法界之一与一切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
迷宫的困局在于,不仅时间上循环相续,且空间上辗转相继。
也正如《地藏经》所言: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无间罪报,其事如是。
故而,循环是必然,轮回亦无尽。看似有出口,实则为下一个入口。
于此,我们看不清所谓的前缘与未来是正常的,因为当下的困局都没法解脱。
关于解答
不知为何,很多人会主动请我帮助看一些事情。
开始时推脱说不会,却没人愿意相信,心底可能觉得我在故作推辞。
其实是真的不会。对于事情,我只相信一些自己的感受。
比如,是否感受到自己已经尽力了,如果对一件事付出了十足的努力,那么对结果的感受也会增强信心,此时,多半会是好的结果。
比如,是否怀有更多的善意去面对事情,如果想要成就一件事情,少一些自己私利,多一些慈悲胸怀,以成全对方为出发,多半也会有好的结果。
但是,如果付出努力,心怀慈悲,仍然事与愿违,该怎么办?
这就需要更深地理解因缘法。
关于选择
让我们先回到开篇的话题,为什么会有人说:出家能够改命?
因为出家,则意味着选择接受,选择随顺,选择承担,也选择成全。
而所有的接受、随顺、承担和成全,都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你能够深知:
当下一切,皆有前缘。
或许是曾经某一刻,自己的选择错了,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好的缘起,所以结果差强人意。
佛教讲因果,但从因到果的过程,还有无数的因缘条件作为付诸,任何一个条件有一丝一毫变化,都很有可能导致结果大为不同。
故而,让你懂得接受,其实是接受现实的残酷、真相的残忍,以及自己的残缺。
接受一切
所谓接受,就是愿意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好与坏、公平与不公,圆满与残缺,欢喜与遗憾。
注意,是“接受所有”。如果只能接受某一方面,不叫真正的接受。
接受,就是把所有事情的结局先行装下,让自己消化,让时间消融。
当你认清缘起的真相,你会愿意接受。
自作自受、无以代受,这两个词准确总结了佛教业力、轮回理念的性质。
当你知道,亏欠的总要偿还,远去的终究不属于自己,你便会愿意心平气和地接受所谓的得失。
接受,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随顺大众
所谓随顺,就是从善如流。收起自己一贯的狭隘、自私和偏执,于曾经那个无所不能、咄咄逼人的自己说再见。
如果想要自己的当下人生有一个质的转变,那就先让自己洗心革面。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看不清,就更别提要看清世界。
一个对自己不狠心的人,就不必谈及放下与自在。
当你不再为难自己、不再自以为是,你更愿意在乎对方的感受,包括在意周遭的和谐。
当你不再自私自利,不再愤世嫉俗,你能看到别人的不容易,以及装下更多的苦难。
所谓随顺,就是看到自己作为山间小溪的狭隘,而愿意汇入大海,成雨成雪,润物无声。
演好角色
所谓承担,那就是拿出自己生而为人该有的样子。
是什么角色,就做好角色该有的本分。
很多人在错误的场合误用角色,这是导致自己迷失的原因。
根源在于不愿意承担。
比如,用孩子的脾气充当上司,必然轻易发怒,随时失控,喜怒无常,不受欢迎;
比如,用恋人的角色充当亲人(或婚姻伴侣),要求对方凡是诚实、凡是用心,最终让对方窒息;
殊不知,义务这件事,如果不是出于自愿,那就需要有法律作为基本保障,否则,恋人就是恋人。
再比如,用信仰之名要求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以信徒的身份扮演着其他角色,不是不可以,但若不是像出家这样有强烈的内外标签,容易有强迫之嫌,惹别人烦恼。
所以,什么样的角色,理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角色带来的天然的利弊得失。角色混淆,生活容易失控。
如若人生是戏,那么,无论青衣、刀马,还是花衫,就演好这出戏。
别人的故事中,上演自己的慈悲;别人的期盼中,莫让自己负累。
曲终人散,当你忘记自己是戏中还是戏外,都说明,你演得真实。
当有一天,你悲悯戏中的自己,那就是你愿意离场的时候了。
任重道远
所谓成全,就是坦荡地给予,洒脱地放手。
这就有如你不忍河畔跳动的小鱼脱水而死,希望给予江河湖海;不希望鸟儿被笼子囚禁,希望给予蓝天森林。
成全最好的方式就是转换角度,这能让你深刻知道什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若想要把美好回忆留在别人的心里,就不要事事计较,百般纠缠,否则,最终你就是那条岸边的小鱼,只因别人的心已干涸。
你若想成为一个自由的人,那就对身边每一个人给予最大的能动力,努力付出,让他们自由地生活,乃至于自在地死去,否则,困住别人,也是绑住自己。
不让鸟儿飞走,你终会成为看守笼子的囚徒。
当下真心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千万个路数不同、弯道不一的迷宫,而每个人的千死千生,也各各独成迷宫。
人生没有固定的活法,但有相似的结局;
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以一个安然的姿态、安定的心情,走出那个终点。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当然,接下来的路,还需要你继续走下去。
记住,你可以偶尔迷失、绝望欲弃、踟蹰不前,但一定不要放弃。
始终怀有善意吧,尽管你我都不知道前路,但总要相信,当下的真心,必能换一个真意的未来。
祝福所有认清自己、相信自己的人,善始善终。
妙元 合十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