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为何你的课堂上没有错误?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埃斯奎斯讲述了自己教学中受到女儿责难的故事。当他志得意满的邀请自己的女儿来班里听课,并得意的向自己的女儿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用自己颇为高超的教学艺术使得班里的孩子愉快的接受自然知识时,以为一定会得到女儿的赞美,没想到她的评语是:“这大概是我所见过的最糟糕的自然课了!”她告诉埃斯奎斯说,孩子们上自然课的时候应该放下书本,拿起实验器材。他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
因为女儿卡琳的直言不讳,他做了改变,从而得以帮助他人踏上科学研究之路。埃斯奎斯认为:“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在第56号教室,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
可是,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的公开课,优质课,根本见不到失败的影子。就语文课来说,我听过的课,学生无论听说读写,呈现给听课者的,都是形式一片大好,仿佛一串串硕果挂在枝头,让人垂涎。读者,读的声情并茂;写者,写的字字珠玑;说者,说的鞭辟入里,头头是道;辩论者,辩论的唇枪舌剑,如同战国策士般文采飞扬——常常听见来听课的同仁羡慕的说:哎呀,人家的学生怎么就那么好呢!咱怎么就没有这样厉害的学生呢?
我常常质疑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生。这样展览式的课堂,上它何用?学生没有问题,老师一问,立马有了答案,老师的讲还有实际意义吗?学生无论学什么知识,都应该遵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惑到不惑的规律。这个过程中,应该呈现学生思维的拔节,前进的迈步声,如果只让听课者看到现成的果实,而没有果实成长过程里的抽枝开花和耕作者的掐枝整形乃至嫁接培育,这样的课不是假课又是什么呢?
遗憾的是,很多评委和听课老师喜欢听这样真实性不高而“效率”奇高的课堂。他们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有容量,有看点。而那些原生态的充分暴露学生问题和不足的课堂,至少说明老师的准备不足。于是,为了讨个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的很多评比课,就这样一次次上演着皇帝的新装。
我不想批评授课者的学养,也不想再谈谈了一百遍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机智等等。我只想说:这样的课,最起码的一条是,做人的诚实上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