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热闹放逐
现代人如果真能够在物质上达到小康,这样的人生还真是不错。试想啊,有余钱,有余粮,有余酿,在今天这样的生活不是小康么?
可惜的是,今天的很多人,空有前面所述的物质高度,却没有板桥老人的精神境界。“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这样的精神生活很多人难以做到,倒是整日吃酒猜拳,呼朋引伴,或者唱歌跳舞喧嚣卖弄的多。物质与精神的互不匹配,让人真真遗憾很多人空有了“三余”的物质拥有。
更毋论“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了。 听听歌厅里传出的夹杂着浮浪之音的笑声,看看很多人捧读的热热闹闹的通俗读物,再看看机关里白领女士们叽叽喳喳整天咀嚼的张长李短,男士们谈兴最浓的黄色段子,你就知道,板桥老人的境界,已经近乎绝迹。
可是,如果你真的循着这样的品味去寻找,猛然发现在某个角落,竟然有一位或者两位这样绝世独立的孤独者,远离了热闹,独自津津有味的捧读一部旧书,或者在自家小院里阳光下悠哉悠哉的浇花施肥,旁边就放着一部老旧的收音机,里面播放的是一部评书或者是散文诗朗诵,你会觉得世间真有懂得奢侈为何物的高人。
在这个拥挤的世界里,很多人会不小心遗失了自我。当然,有更多的人是故意遗失,借以显示自己的档次。但是,热闹欢喜之后,内心倘若有一点点追求的话,他一定会特别有种怅然若失的空虚感。听一个朋友常常对我谈起她从政的丈夫常说的一句话:我简直就是行尸走肉了。可见,他对自己这样养尊处优的生活的不满意。
很多时候,对着热闹过后归来的从政者,我内心都会特别涌起一种深深的同情。
他们被热闹放逐了。当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由众多并非精神关系构建的人群充斥起来,当权力丧失,人群撤离,他们常常会无所适从。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可怜之人?一个从政者或者金钱上富有之人,如何做到不被热闹放逐,板桥老人的话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