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防卫”,阻碍你成长的,有可能是这一点
我们都知道,沟通中的关键就是倾听、倾听,还是倾听。可是许多人却做不到倾听,这是为什么呢?尤其是听到和自己意见不同,或是反对意见的时候,更是炸毛,马上进行辩解、反驳,奋起反击,更加难以做到倾听了。
那么,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呢?
成甲老师说:习惯性防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个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许多时候,需要团队合作,就算是可以单打独斗,也难免发生“当局者迷”的情形,兼收并蓄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一旦处于习惯性防卫状态,就无法静下心倾听:他人的观点,是否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进化和提升。
产生“习惯性防卫”,主要与没有区分开“我”与“我的观点/行为”的关系。
他人提出的反对意见,仅仅是针对“我的观点/行为”,并不是否定了“我”这个人。某些“我的行为/观点”有可能有问题,但“我”的人是好的。
都需要我们放下防御的盾牌,用心倾听。当然,不能简单把自己定义成为“智者”,把他人定义成“愚者”。
正确区分“人”和“事”,这也和自我价值有关。自我价值高的人,往往能更好的区分“我”与“我的观点/行为”。而自我价值低的人,往往觉得别人否定我的“我的观点/行为”,或者是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异议,那么就是对我本人提出异议。他/她冒犯到了我的尊严,让我失了面子。
成甲老师说: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别人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还要有“绿灯思维”,首先想到的是对方的观点,能否为我所用,提升自我。而不是STOP,禁止前行,红灯思维。
朋友们,当你听到别人给你提意见或建议的时候,脑中亮起的是绿灯还是红灯呢?
现在,你可以先知先觉,区分“我”与“我的观点/行为”,思维中亮起绿灯,让“习惯性防卫”STOP。
给对方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这样,你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我的一个学霸朋友的微信签名是To be the type of Wanna to meet(遇见更好的自己)。
好吧,放下“习惯性防卫”,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