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粱红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高粱红了读后感100字

2022-03-12 11:14: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粱红了读后感100字

  《高粱红了》是一本由[法] 亚丁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粱红了》精选点评:

  ●儿子的书。如厕读物。看得出来是写给外国人看的。

  ●翻译很好,情节设置并不紧凑但是却让你愿意读下去。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那场革命 人性的扭曲

  ●不觉得有什么好

  ●看了几十页我才明白是个什么故事——不复杂,文笔也很舒服,把惊心动魄写得很优雅镇定,比那种咋咋呼呼高喊口号的东西强多了。

  《高粱红了》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高粱红了》读后感(二):这不是一片不长高粱只长草的荒地

  一部伟大的作品并不在于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也不在于告诉人们什么了不起的哲理,而是对读者感知的一场磨练,让人读后对生活经历感觉得更加细腻,更加深刻。从此我们的生活便丰富了起来。

  ——亚丁

  《高粱红了》读后感(三):这个人是个骗子!

  《高粱红了》读后感(四):高粱红过么

  莫言写完了《红高粱》,张艺谋大张旗鼓地渲染了一遍高粱地。一眼望不到边的红色海洋,莫言说那是我们祖先血液里流淌的蛮荒的力,张艺谋说那是震撼视觉的一种大美……总之,高粱曾红彤彤地生长过。

  可是这本《高粱红了》却不一样,它的名字本身就透着一种反讽,你要带着看“红高粱”的心去看的话,你一定会失望,因为在这里高粱可能从没有轰轰烈烈地红过。

  因为这里有一个背景,有一个不便说破的历史往事。但是如果由一个九岁的孩子来重述那段往事呢?如果他和他的制造者一样都亲身经历过那些事情呢?这便是一种欲言又难言的情愫。如果这种情愫再搭配上一种法式的抒情方式,那便会是一个特别的阅读体验。

  借用书封上的一句话:

  这是关于记忆的凄美挽歌,那个受伤的孩子从弥漫的黄土中走来,捧着他的真心……

  也许总有一天我们能读懂他的真诚

  作者 宋大旻

  亚丁的法语小说《高粱熟了》是一部儿童小说。我之所以购买,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阅读过亚丁翻译的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和萨特的《理智之年》,觉得还不错,想来他对文学应该是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二是这部小说入围了“龚古尔文学奖”的决赛范围,也应该是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但阅读之后,却很让我很是失望。

  首先,就其名字而言,显然是为了沾电影《红高粱》便利。从整部小说的内容来看,与高粱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作品中除了在讲述一则民间故事的那一章节时,高粱是作为了主要的叙述对象外,作品其余部分很少描写到高粱,因为高粱并不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当地人种得最多的还是玉米和红薯。既使写到,也是作为风景的中陪衬物来落笔的。因此,至少可以说,高粱的象征意义是极不明显的。

  倒是作品中的蚊蠓,多次提到,每次提到,就会带来死亡,因此,辛庄的人很是忌讳,因此,蚊蠓反倒成了一种黑暗力量的象征。但在作品最后,蚊蠓被解释为一种大自然的声音。这种解释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解释者因忌讳,没有说实话,另一种则是作者思维的混乱。究竟是哪一种?作品中表达得不是太明确。

  其次,作品中关于教堂的描写,也明显是从戴思杰的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那里学来的:想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描写,来缩短与西方人的距离。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做得并不好。在戴的小说中,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法国文学作品是整部小说描写的主体,正是通过对这些当时被禁的小说阅读,反映了当时的青年们(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对知识的渴望,也正是这些小说吸引了小裁缝,为两位青年带来的矇眬的爱情。因此,从作品的整体上看,戴的小说对西方文化的描写是合符当时实际情况的,也是合符整个小说的逻辑的。

  2、说到假的问题,我就不得不谈到土地了。在毛的时代,土地被收归国有,土地上所产的粮食、农作物也是国有的,私人是不允许摘取的,如果谁摘取了,就是盗窃公共财产,轻则批斗,重则判刑。农民们没有了收获,吃饭要走很远,到公共食堂里去吃,因此,大家劳动不积极,结果60年代初,造成全国大饥饿,饿死了不少人。面对这种局面,邓小平、刘少奇才下放了很少量的土地给农户,这些土地称为“自留地”,这些自留地往往都是不是正规的土地,作物产量是不高的,加上自留地的面积少,农民们从土地上所得是非常少的,远远是填不饱肚子的。因此,直到改革之前,中国的广大农民都是处于半饥饿状态的。而小说中所描写的年代,正好是60年代,大饥饿刚刚过去,辛庄又是个常年干旱的地方,可以推出,土地是很珍贵的,好的土地就更少了,这样的土地绝对只能是公家的,私人是不允许占有的。而小说中,说到修水渠时占用一些人的好地,这显然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小说中还提到农户们在过年时,家家都在宰猪杀鸡,这显然又是违背历史真实的。在当时,人都吃不饱,不可能有多余的粮食养猪。况且,当时政策是不允许私人养猪的,否则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要被批斗的。当时,只有公社、或集体的养殖场才能够养猪。而像鸡、鸭这类小型的家禽,也只有少量农户们偷着养,不敢明目张胆,被别人知道了也是要被告发的。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小说中所描写的农村,更像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和谐农村,而不是六、七年代的充满苦难的农村。

  第四,小说的结构不清晰,思路不明确,讲了许多无关紧要的事件。从上面的第一、第二点的分析中,可以得以证实,这里就不多分析了。那么对于这部小说,我个人认为可以采用这样的两种方式来写。

  一是着重表现当时的政治革命思想对一位天真少年在精神上所造成的毒害,以及在肉体上的伤害。这样,小说的主题就变得突出了,并且还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在结构上也便于安排,不再会有混乱的感觉。

  二是从宗教的角度,表现基督教在这个极其特殊的时代的境况。如果,能将当时的政治思想与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对比着写,那就更好了。这样,也更利于西方社会的接受。当然,这种对比的写法,是有一定技巧难度的,亚丁就这部小说中所表现的水平,要掌握好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