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刑场上的婚礼》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刑场上的婚礼》的观后感大全

2022-03-28 03:0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刑场上的婚礼》的观后感大全

  《刑场上的婚礼》是一部由广布道尔基 / 蔡元元执导,宋晓英 / 李启民 / 关长珠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刑场上的婚礼》精选点评:

  ●印象深刻

  ●浪漫到死

  ●小时候看的印象很深刻的间谍电影

  ●革命浪漫主义

  ●“为了明天的青年,能够愉快的工作幸福的相爱,为了劳苦大众不再受欺压,我们死而无怨,现在,当我们要把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革命党时候,我要向大家宣布: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这刑场作为我们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的礼炮吧!!!”

  ●这个编剧是个童星,后来拍了澳门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爱情,特殊的婚礼。

  ●看的应该是翻拍歌舞剧版本吧 (是雷剧

  ●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很小的时候看过,剧情忘记了

  《刑场上的婚礼》观后感(一):让观众不舒服的情感

  服装、化妆、美术,都是一流;摄影、剪接,还行,有一些明显的错误;表演,有明显的舞台感,略显生硬;整体节奏缓慢,一直没有重大矛盾冲突,细节上太多的不合情理;人物,有明显的卡通感;对白,每一句好像都听过。

  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似乎是编导要表现的核心,呈现的结果却是压抑、畸形、矫情、造作。

  滑稽的是,刑场上的敌人,非常听话,认认真真地把演讲听完。

  有的党员住别墅、穿西服、喝洋酒,有的党员在为他拉车,还有党员在为他洗衣服——这是“革命斗争的需要”,解放后成为“工作的需要”。革命,用公平作为宣传的工具,引诱更多人加入不公平的组织,用不公平的激励手段,制造了不公平的牺牲,打倒了另外的组织——这就是历史和政治。

  《刑场上的婚礼》观后感(二):有广府味道的谍战片

  广州(岭南)味是相当浓,除了木棉,珠江河,荔枝,水上人家,花窗,有个叫卖飞机榄的(这个非常地道),此外好像房子也不觉得像岭南风格。 那碗不是寿面,是沙河粉吧?

  对革命爱情还是有好奇的。这个算是最早的“地下党临时夫妻”题材谍战片吧?周文雍和陈铁军的爱情是真的有情。革命者被吊着沉入珠江的画面比较震撼,虽然一直喊着的口号有点过了。

  最后一段,两人在木棉花下宣布结婚,很美。

  难以想象是长影拍的。为什么不是珠影?珠影这脸丢大了,本是自己本土的好题材,却被人抢了,只能说是自己熟视无睹不珍惜吧?兔子不吃窝边草往往也因为是熟悉而忽视。 导

  演蔡元元原来就是《鸡毛信》的海娃扮演者,童年回忆啊,他还拍出了《夜盗珍妃墓》。

  《刑场上的婚礼》观后感(三):这个电影是以毕磊为原型的

  毕磊,湖南省澧县人,1902年7月13日出生于澧县。7岁随父迁长沙稻谷仓,就读长沙明德中学附小,后免费升入明德中学,1922年官费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25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广东区学生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27年4月14日被捕,4月23日凌晨与萧楚女等人共同就义。

  1927年1月,鲁迅被中山大学聘请为教授,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为了欢迎鲁迅,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把代表中共与鲁迅联系的任务交给了他1927年1月,鲁迅被中山大学聘请为教授,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为了欢迎鲁迅,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把代表中共与鲁迅联系的任务交给了毕磊。

  1月18日,鲁迅抵达广州,他当即与鲁迅取得联系。25日下午,以中山大学学生会的名义举行了盛大欢迎会,由他主持,宣读欢迎词。会上,鲁迅对广东的时局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勉励广东的青年们要敢于冲破沉寂的气氛。这次会开得十分成功,在青年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7日下午,鲁迅在他陪同下,赴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会发表了演说。

  鲁迅在广州期间,他几乎每天前去和鲁迅见面,给鲁迅送党组织主办的刊物。鲁迅在日记中多次提到他送《少年先锋》之事。该刊是共青团广东区委机关刊物,以两广受压迫青年为主要对象。鲁迅后来离开广州时,仍将他送的《少年先锋》带在身边。由于鲁迅大量阅读了由他送的共产党的刊物,又与陈延年等共产党人接触过,很快了解到当时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鲁迅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迅速地转变成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刑场上的婚礼》观后感(四):美姬:舞台是造梦场

  粤剧《刑场上的婚礼》。男女主角分别为第十二届、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两情难舍疑梦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元宵佳节,今宵梦醒何处?黄花岗,珠江岸,寒铁窗,对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今天,当你经过广州市内黄花岗附近时,你是否会感觉到一阵阵不寻常的气息?

  那里有最具岭南特色的小巷、牌楼,郁郁葱葱的紫荆、木棉,身处人来人往的都市之中,那里却一如既往的清丽、幽静。还有,每隔几步路便是几处有名有姓的墓道,几座立牌立坊的陵园……

  是的,穗城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紫荆、木棉花,正是那些英雄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在广州,有这样一幅老照片流传至今:那是八十年前的一幅结婚照,泛黄的照片里,男女主人公没有婚纱礼服,没有梳妆装饰,有的是衣裳褴褛和遍体鳞伤,他们没有结婚戒指,没有亲友祝福,有的是双双手铐脚链和满腔的热血。

  照片的地点是当时的刑场,照片的男女主角是1927年广州起义负责人周文雍和陈铁军。这张照片既是二人的结婚照,也同时成为他们的遗照。

  粤剧《刑场上的婚礼》讲的便是这个故事,原本假扮夫妻并肩作战的二人,最终产生了真感情,起义失败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以刑场为婚姻

  殿堂而献身革命。

  那晚在江南大戏院看完回来,Jerry问我有否将在戏院拍的照片放到手记里,我说因为照的效果实在不好,没敢放上来呢,但却有一些观后感不说不快。

  1.该剧的音效、灯光、舞美设计融合现代元素,极具时代特征。以舞美为例,其设计大气、写意,富有岭南特色,通过更换背景板和舞台两边的两扇小门变幻场景,加快了换景节奏,这是对传统戏剧舞台设计的改进和改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最后拜堂成亲的高潮唱段,两条十余米长的红绸从舞台上方垂泻而下,男女主角各执一根,边唱边舞,相围相绕,那红绸一会儿化作新娘轿前的红布,一会儿绕成洞房的窗扇,视觉上既有中国戏剧水袖的意蕴,又突破粤剧传统舞美陈规,极富写意情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令人称绝。

  2.人物塑造方面避免了脸谱化和片面性,将一出彻头彻尾的革命戏演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红色主流题材能如此感动观众、赚人眼泪实属不易。以女主角的逼婚对象、佛山少爷为例,他既有乡绅土豪、纨绔子弟的孽根性,狭隘、自私、自负、懦弱、任性、粗暴,又有深爱着女主角、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自尊、宽容、执著、爱心,特别是在男女主角被捕入狱之后,他凭着专一执著的爱情,挺身而出,要以全部万贯家产将二人双双赎出……看到这里,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该剧的编剧不但不是胡编乱造,相反,他一定是实事求是,遵从历史,还原了历史与人物的本来面目。这,既真实、生动、贴切,又以饱满的人物描写,表现了人性化的主题,为该剧增加了分数。

  3.八十岁高龄的红线女献唱,艳惊全场。

  “两情难舍疑梦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元宵佳节,今宵梦醒何处?黄花岗,珠江岸,寒铁窗,对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刑场上的婚礼》观后感(五):刑场上演绎“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

  姐姐陈铁军——刑场上演绎“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转]

  陈铁军、周文雍唯一一张合影、结婚照。这是流传后世的在刑场上举行的最悲壮婚礼,也是绝无仅有的最美婚礼。就义时,周文雍年仅23岁,陈铁军24岁,正值最青春美好的年华。

  剪短头发穿短袖衫,富家小姐像男孩子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清朝末期,摇摇欲坠。中国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开始实行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同时,华兴会、光复会先进组织纷纷成立,陶成章、龚宝铨、蔡元培等革命先驱开始著书立说,创办学校、报刊、书局,开展初期的革命活动。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陈燮君呱呱坠地。四年后,她的妹妹陈燮仪出生。陈家革命姐妹花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年期,先进的思想、革命的洪流不断冲击着佛山这个千年古城,也冲击着这对姐妹。看着哥哥们上学,姐妹花也要求家里送她们上学堂,像男孩子一样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各地青年纷纷响应,不少青年学生从广州来到佛山进行宣传。青年们在街头演讲、呐喊、发传单,一下子吸引了在佛山坤贤私塾读书的姐妹俩。当时,有一支由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组织的宣传队,女青年大声疾呼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提倡男女平等,提倡民主和科学。看着清一色的女子青年大声呐喊,充满激情和活力,一下子特别吸引了姐妹俩,开始唤醒她们幼稚而热烈的心。

  不久,佛山出现了一间名叫“季华高等女子小学校”(现在改名为铁军小学)的学校,这是佛山第一间新学制的女子小学。封建思想保守的人在背后窃窃私议,说该校标新立异,不成体统。但姐妹俩却十分好奇,“耳闻不如眼见,我们亲自看看去。”她俩到了季华女校发现,校长和老师就是曾来佛山宣传带头的那几位女青年。两姐妹认为,有激情有活力,这才是她们要进的学校。

  两人回家后和父亲商量,要求转学。相对开明的父亲答应了。姐妹俩成了该校第一批学生。当时,思想守旧的人们极力反对穿白衣黑裙的校服,认为是标新立异,有失闺秀的“体统”;也极力反对女子上体育课,认为女子操兵,有失姑娘的“文静美德”。还有的家长担心女儿的皮肤晒黑了,将来不好出嫁,要求学校搭个竹棚遮太阳。不理会这些议论,姐妹俩人便带头穿短袖露臂的白衣黑裙学生制服,还剪短头发参加体育锻炼。人们看了姐妹俩朝气蓬勃的样子,都惊讶地说:“陈家两位小姐就像男孩子一样啊!”

  过门不同房,考入大学逃离封建婚姻

  就在姐妹俩接受着新思想教育时,陈燮君得知她必须嫁人。原来,父亲去世前把她许配给佛山当地望族——盲公饼何家孙子做孙媳妇。陈燮君小学毕业时候何家祖父病重,希望尽快完婚冲喜治病。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旧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对方又是富甲当地的巨商呢。父亲去世后,以兄为长。不管陈燮君如何反对,大哥陈泮勤也不肯取消婚约。

  连老师也劝她可以跟对方见见面,要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还是可以慢慢建立感情。各方的催促下,陈燮君只好答应了,但是提出了“过门不同房”,等读完书再圆房的条件。

  陈燮君的侄女陈惠文记得,她妈妈曾告诉她,当时陈燮君的陪嫁丫鬟阿美第二天回来后说,“小姐没有洞房,因为床单还是白色的。”

  嫁入何家后,陈燮君发现,自己与夫君没有共同的思想和话题,不安分的因子让她发奋读书,试图改变命运。1924年,陈燮君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执意考入中山大学(当时称为广东大学)文学院。她和夫君说,“你可以娶其他女子,我要去读书。”就这样,陈燮君反抗封建婚姻,毅然离家出走。这在当时需要莫大的勇气,也造成了很大的轰动。因此,家里几乎与她决裂,再也不给她钱。“当时只有我母亲(陈燮君的三嫂)偷偷变卖首饰资助她。”陈惠文说,她母亲与陈燮君十分要好,虽然没有参与革命,但是一直支持她。

  为了坚定自己的革命道路,陈燮君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铁军,表示与旧我决裂。同时,妹妹陈燮仪也改名为陈铁儿,追随姐姐走向革命。正可谓,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舍命爬大树越校,大胆无畏勇救邓颖超

  陈铁军外表温和柔弱,实质蕙质兰心,内心勇敢无畏,聪慧无比。她曾不顾自身危险勇敢搭救邓颖超,还巧妙用计救出周文雍。

  这段经历让邓颖超念念不忘。后来,当她听到陈铁军牺牲的噩耗时,当场落泪,非常伤心。陈惠文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还曾经派人问候过自己的母亲。

  陈铁军帮助邓颖超脱离虎口后不久又巧妙救出“丈夫”周文雍。那时她给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周文雍当助手。为避免怀疑,两人以夫妻的身份开始建立秘密联络机关。其间,周文雍在街头游行中被警察逮捕,幸亏未暴露真实身份。

  为了救出周文雍,陈铁军以“妻子”身份探监时,带去用红辣椒炒的饭菜,还偷偷送进许多红辣椒,并叫周文雍不许喝水。周文雍吃了几餐辣椒饭后满脸通红,如同发高烧一样说胡话,陈铁军趁机说“不得了啦,他患了伤寒病啊!”一提到伤寒,整个监狱里面的人都害怕了说,“赶快送走吧,免得传染他人。”于是,陈铁军与事先疏通了的狱医一起把周文雍送进医院。地下党马上派人到医院支走看守的警察,将周文雍抢出来送回“家”中。

  “就让枪声做我们婚礼的礼炮吧”

  周文雍和陈铁军工作中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同志关系。没想到的是,这对假夫妻最后有了真感情,还在刑场上举行了别树一帜、感人至今的婚礼。

  穷学生出身的“丈夫”周文雍有杰出的领导能力、坚定的信念,他忘我工作的精神很快吸引了陈铁军。而陈铁军的勇敢聪慧、蕙质兰心也吸引了周文雍,尤其是周文雍因刑伤未愈时,陈铁军像妻子一样细心照顾。患难见真情,两人的感情发展到近似夫妻,只是从未说破。

  广州起义后,周文雍和陈铁军接到要在1928年春节期间发动名为“春季骚动”的运动鼓励革命,陈铁军扮成雍容华贵的“金山少奶奶”,在广州拱日路租了一间洋房,迎接打扮成从美国归来的“金山阔少”周文雍。大年初五,因为叛徒的告密,春节的爆竹声声中,警察前往秘密据点抓捕了周文雍和陈铁军。当时在家的陈铁军听到动静,搬动窗台的花盆发出信号。不幸的是,周文雍未发现这一告警信号,跨进门后,二人被捕。

  两人被捕后,警察局局长朱晖日亲自提审。不管“放飞机”、“坐老虎凳”、“插指心”等酷刑如何逼供,两人都坚不吐实,周文雍还在监狱墙壁上题写了《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朱晖日恼怒之下,决定公开处决这对顽固的“共产夫妻”。

  得知被判处死刑,两人十分淡然。问及周文雍死前的要求,周文雍说,要和妻子陈映萍(陈铁军当时的化名)合影。于是法官把摄影师带到监狱中,为周文雍和陈铁军拍下了那张著名的铁窗前的狱中结婚照。这对志同道合,彼此将爱情埋在心底里的革命志士,终于在赴刑前,公开爱意并宣布结婚。

  照片中两人神态自若、淡定从容。周文雍大义凛然,右手靠背后;陈铁军则披着自己编织的四五尺的宽围巾,眼神坚毅,神情安详。这是两人唯一一张合影,也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2月6日下午,陈铁军、周文雍被分别押上黄包车赴东郊红花岗(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刑场。因害怕劫刑场,当局前面用骑马的警察开路,后面以大批持枪的警察押阵,沿途戒备森严。

  路上,陈铁军向围观的群众大声呼喊:“我和周文雍同志假扮夫妻,共同工作了几个月,合作得很好,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专心于工作,我们没有时间谈个人的感情。现在,我们要结婚了。就让这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枪声响起前,陈铁军看见周文雍的白衬衣的领子向内折了,轻轻地为他整理,坚定地说:“我们要整整齐齐、神采奕奕地就义。”周文雍微笑点头,提起她的围巾的一端搭在自己的肩上,淡然就义。

  陈铁军临刑前的这番话和两人的英勇表现被当时广州和香港的报纸报道,许多人为此感动。这是流传后世的在刑场上举行的悲壮婚礼,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最美婚礼。就义时,周文雍年仅23岁,陈铁军24岁,正值最青春美好的年华。

  1962年2月,周总理号召作家们把周文雍和陈铁军的故事写出来,说这是“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后来就有了电影《刑场上的婚礼》,据了解,电影中90%的情节是真实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