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生生命体验和成长的资源
因入学之初,小学生的体能和心智发育并不完善,所以,他对感官有刺激并在记忆中留下影响的东西的感受纯粹是感性的。因此,寻找和利用他身边的事物,调动一切他身体的感官去接触和体会,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然而,他的角色在从儿童转变为学生,从“自由人”转换为“学校人”之后,行动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
他们的眼睛看不到真实的事物,耳朵听不到真切的声音,鼻子嗅不到四季轮回的味道,皮肤感受不到自然赋予的刺激。就在这样的教室里,教师如果单靠优美华丽的词句编织一个情景,用自认为真实的语言去开启学生的大脑,甚至有时手头没有一件现成的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的相关的物品,以至于,孩子们只能从一个陌生的所谓教师的脑袋里花费心思和时间去假想他说的那东西的样子。但,很多情况下,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孩子们想象的总会偏离了知识和事理的原貌。当孩子们背离了那个教师预设的结果,痛苦的并非是不被学生理解的教师,而是那些被蒙蔽在事实之外的学生,因为在那个自以为是的人的指导之下,学生离开真知和真理更加遥远,思考也会更加游离而渺茫。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推心置腹的空谈,还不如从未引导。
在儿童求知的世界里,感同身受即知识,资源即体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认知体验和生活经验引入课堂,从而成为知识和思维成长的媒介和引桥。
但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还会找到不同的借口加以反对。例如:知识是无限的,而你的行动是有限的,所以摆在眼前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又怎能做到感同身受呢?。我并不否认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但我要说的是,教师除了能给学生尽可能呈现真实的事物外,至少要呈现出“眼见为实”的情景,并认真做出一番研究和思考以后现身说法,以便进行精准的描述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靠近真知真理的想象与思考。
记得二十多年前,山东泰安六中有个教师叫程翔(现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执教的第六个年头,山东省第二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济宁拉开帷幕,程翔参赛的课便是《荷塘月色》。为了讲好这一课,他看遍了馆藏所有关于《荷塘月色》的资料。他曾写信向《朱自清研究资料汇编》的主编朱金顺先生、北京大学的季镇淮先生请教,两位先生都回了信。他还曾打电话向华东师范大学的朱自清研究专家陈孝全先生请教,后来,他偶然在书摊上看到了陈孝全的《朱自清传》,当时他身上一分钱也没带。妻子说,离她娘家近,去家里拿吧。他就把手表留下作抵押,然后去岳父家拿钱,回来换回手表。听说,还自费亲历清华园,夜游荷塘,一字语句品读文中所思所念所感。那次比赛,程翔得了综合一等奖和讲课单项第一名。 我们可以罗列一下他寻找的资源来源于哪里,一是博观而约取。通过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二是遍访求证,集众家之所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三是亲历亲为,教师要做学生感同身受的载体和传媒。
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泰前中学的郑丽丽和刘霞就根据学科内容要求,开辟了一块植物园,种植了几十种蔬菜和花草,以提供给学生观察、测量、实验和品味,并把学生们的劳动和学习、实践成果以实验室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她们心里装着学生,教育和教学资源就会应时呈现。
我的脑海里闪耀出一个叫做“伟大”的词汇,其实,有了“伟大”的光芒和智慧的引领,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真正的教师不是把课本的知识架空起来,而是不断整合优化和挖潜一切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作为学生学习的感性资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命成长紧密相联。
学生一切认知和感受的需求,都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寻找和提供,以弥补他们行动和思维受限和不足。这种行动不是教师单方面自吹自擂,应急学生所急,感受学生的感受,并通过自身努力,搭建起文本与学生感受之间的认知桥梁,联结情感体验的纽带,从而丰富学生的阅历并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教师就是学生生命体验和成长的媒介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