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业与不共业
浅谈共业与不共业
无漏业与有漏业,都有共业与不共业两种:
1.无漏业:共业──基本修行的方法和观念完全相同,譬如:信因果、信因缘,要持戒、修定、修智慧。不共业──有的是修声闻道,有的修菩萨道。修菩萨道之中,有的偏重于辩论,有的偏重于布施,有的偏重于神通,这是由于不同的个性,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造了不同的无漏业。
2.有漏业:共业──是指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环境中的人,可能造了同样的业、共同的业,因为过同样的生活,受了大家共同的影响,而有了同样的思想,于是朝着同样的方向在思考、运作,将来的果报,可能就是生于同一个环境中,受同样的苦与乐。不共业──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嗜好、习气,即使生在同一个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就像双胞胎长大之后,慢慢地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就不会完全相同了,他们即使是在造共业的同时,也造了不共业,将来受报时,也就会有差异了。
从共业与不共业的造作,就能理解到为什么在同一环境、同一时代里生活的人,会有不同的遭遇及待遇。有的人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丰富,朋友很多,做任何事都非常顺利;有的人物质贫乏,社会关系很孤独,做任何事都不顺利;有的人身体健康,有的人不健康,原因就是过去所造的业里有共业与不共业。如果不从这个观点和信仰去思考,就会抱怨说:“父母真是不公平呀,为什么把我的兄弟姐妹生得这么聪明漂亮,却把我生得笨笨丑丑的!”也有人在遇到灾难或不幸事件时,就会骂天骂地:“老天对我这么不公平,真是瞎了眼了!”如果相信有共业、有不共业,相信因为自己曾经造了种种和他人的共业及不共业,如今才会有这样在同中有异的结果,也就不致于再骂天骂地了。
前面说过,思业、思已业是有好有坏的,好的思业、思已业就是要发愿,发悲愿、发弘愿,发度众生的愿。发愿不是只发一次,要继续不断地发,然后照着去做,这一生没有做完的,发愿下一生继续再做。因此,在这一生中,如果发生了不如意或不幸的事,可能是因为善根、慧根形成,在过去世发了愿要帮助人,而在此生现身说法,来奉献、救人、救世界,结果自己受苦受难了,从思已业的观点来说,造的便是善业。以此角度来看,九一一事件的罹难者,也可以说都是过去发了愿的;我们要相信是由于他们的思已业,使得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和平相处,同时提高警觉,不再有恐怖的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