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钟》观后感精选
《11分钟》是一部由耶日·斯科利莫夫斯基执导,理查德·多默 / 葆莉娜·查布寇 / 沃伊切赫·麦克瓦尔达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各组人物各自的11分钟,性感女演员和她直男癌老公外加个想潜规则的导演,写生老画家和尾随他抢劫典当行的男孩,分手情侣和狗,嗑药快递员和他卖热狗的老爸,搞在一起的酒店维修工和女客人,还有天空中的黑点。这部多线叙事题材电影铺垫得太长了,只剩最后5分钟用来爽一下。生活中处处有偶然有必然,有意义的无意义的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影片入围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是去年波兰的申奥片。
《11分钟》观后感(二):是偶然还是必然
各组人物各自的11分钟,性感女演员和她直男癌老公外加个想潜规则的导演,写生老画家和尾随他抢劫典当行的男孩,分手情侣和狗,嗑药快递员和他卖热狗的老爸,搞在一起的酒店维修工和女客人,还有天空中的黑点。这部多线叙事题材电影铺垫得太长了,只剩最后5分钟用来爽一下。生活中处处有偶然有必然,有意义的无意义的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影片入围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是去年波兰的申奥片。
《11分钟》观后感(三):笑容
我不想为电影是否能引起我的共鸣而对这部电影大加批判或者唱赞歌,也不会为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讨厌bus44写出一些五花八门的理由(甚至于电影尺寸太小,拍得不清晰)。说一些我的见解。影片的内容无需赘述,巴士司机被强暴,看客,见义勇为挨揍,巴士司机带着一车囚犯去自杀,留下一个见义勇为。如果前面的内容是对真实事件的反应,最后那一抹笑容则是点睛之笔,将电影从对事实的描述直接升华为导演个人心态的体现。那位年轻男子幸灾乐祸的笑容则更是导演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否定与讽刺。因为那个年轻男子也不是一个好货色,当他站在道德高处踟蹰是否应该见义勇为的时候,道德颓势已经显而易见
《11分钟》观后感(四):11分钟的《不可撤销》
就如同片名一样,看似平淡无奇的叙事下实则暗流涌动,波涛汹涌。每条线都有11分钟,每个人的11分钟交互在一起,依靠明快的剪辑精炼的台词推动故事直达高潮,不安的配乐和迷幻的面部特写都隐隐暗示每个人物的命运安排的不可逆转。
真正玩的好的高手从来不会依赖台词去叙事和制造高潮,这也就是院线电影的低劣所在。
电影之所以为电影,就在于视听语言在制造影片叙事动机时候的不可替代性 与其被灌输叨逼叨不如自己去“看”,所以每个人都能看院线片,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进“电影院”,去看这样一场只关乎电影本身的“电影”。
《11分钟》观后感(五):“我正忙着呢,不知怎的就挂了。。。”
这部片子看到最后着实震撼了我~
看到这里评价很低有点难过,想夸一夸这部片子,因为它真的很有意思~
一上来是自拍镜头的剪辑,各种不相干的人物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一头雾水,既想马上关掉又被引起了继续看下去的好奇心:这特么是什么鬼?这些人都是谁啊?这到底想说什么事儿?导演你特么在逗我?
故事差不多在切换成一般的电影镜头开始逐渐展开(因为一开始都是手机自拍,或者手持摄像机中拍到的镜头,纪实感很强),虽然依旧剪的很碎,但已经可以看出头绪来了,阴差阳错的各种人最后都集中到了一个大楼附近,最后左眼发红的大哥一激动一犯傻x导致了一系列悲剧在这一瞬间的接连发生,慢镜头的使用也很令人欣慰,给了人足够充分的时间来“目瞪口呆”和“叹息不止”,虽然早就预感到剧情最后到走向但从悲剧发生的那一瞬间开始依旧看得各种唏嘘!
慢动作使得事故发生的所有细节得以清晰展现,印象最深的是女友的眼神变化~
最后一幕“坏点”也让人浮想联翩~
以上都只是对影片的“习惯性惊叹”,真正让我想力挺这部影片的原因在于,导演对这个故事的切入点很有趣。看之前听说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不同人物在事故发生前到发生时这11分钟内的故事”,看的时候注意到这些人与以往类似的影片有所不同:他们都太普通了!
这种多线叙事的电影,难道不该只用几句台词就突显出一个角色的性格吗?难道不该有更惊人的支线故事和更戏剧性的碰撞吗?尼玛大家这都在干神马?编剧你是不是嫌工资太低?
不过这也正是影片吸引人的地方,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傻大哥的左眼是怎么伤的,不知道卖热狗的大叔和送快递的小伙以前究竟干过什么勾当,更不知道救护车妹纸有过怎样的故事。。。。。。
所以在悲剧发生时,我甚至没觉得难过,光顾着惊呆了2333
由此我想,导演也并不想让我们为了哪些角色的挂点而悲伤,毕竟这部影片的角色都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或者说导演想展现的是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普通的11分钟,这使我在看电影时的关注点成功滴集中于最后这一出极其荒诞的连环事故,而不是每个角色本身。
看过之后让人内心一颤:有时候你只是好好的(或者不好好的)过着自己的日子,然后不知怎的就特么挂了!(此刻真是欲哭无泪!无言以对!)
傻大哥的内半边红眼,真有点死神附身的感觉呢= =
《11分钟》观后感(六):真心没什么意思。剧透慎入。
没什么意思,除了事故,这些人都没什么关系,根本没有什么关联。
人物关系及故事线如下:
1、有一个爱吃醋的丈夫和他想当明星的老婆。老婆去和一电影骗子在酒店见面,老公不放心,在酒店11楼里徘徊了半天,最后拿灭火器破门而入,踩在泡沫上滑倒,把抱着他老婆的骗子一起撞出了阳台。骗子直接掉了下去,他抓住了老婆的手,但最终还是没捉牢,在两个保安进来按他时,脱手了,老婆亡。
2、骗子掉到了下面正在干活的蜘蛛人(好像电焊工)身上,把架子撞翻了,先是个乙炔罐掉下去砸到了一辆救护车上。然后两人也掉下去了,二人亡。
3、电焊工干活前,老婆来看他,两人一起看了会黄色录像,说了些闲话,然后老婆走了,老公上窗台外的架子上干活。老婆在楼下公交站等车。然后和一同等车的四个修女上了一辆公交。
4、电焊工的乙炔罐掉下来砸到了一救护车上,引起了火。而车子的人刚拉了一个孕妇,而拉孕妇的过程还挺不顺利的,就是上孕妇楼时,楼梯被一个大柜子堵住了,还有个疯子,与疯子打完架,进孕妇家还有两小孩和一快死的老头,又叫一辆车来后走了。
5、救护车着火后,撞上了公交车,公交车侧翻了。有没有全死,电影里没说。
6、一个卖热狗的老头和他送快递的儿子正准备拉热狗车回去教堂忏悔时,事故发生了,看了个满眼。
7、还有一个女的拉着条狗买热狗也看了个满眼。而这个女的前男女的房子被烧了,好像是合伙骗保险的。也不知到要干嘛,带着狗乱逛。
8、买热狗的老头的儿子明天要结婚了,但却与一客户偷情并吸毒,然后客户老公回来了,骗过老公后,跑去送快递,在电梯里毒品发作产生幻觉,然后跑出去到酒店门口接卖热狗的老爸。
9、公交车里还有画画的老头和一个小偷。
10、小偷不知被谁骗去偷一店铺,进去发现一个吊死的人,吓得跑了,从画家老头身后跑过,上了公交。
11、画家老头在桥下画大桥,桥上有人跳河,把他吓一跳,在画上滴了点墨点。而跳河的却是拍电影的。老头心情没了,就走了。路上小偷从他身后跑过上公交,老头也叫了一声,也上了这辆公交。
12、四个修女买热狗,与老头闲聊,内容根本没意义。然后等公交。
难道就只是记录一场事故的死者,当事人,目击者在事故发生前11分钟发生的事?这TMD的有什么意义。
害老子把字幕翻译了一遍。然后发现没字幕也能看明白。猜都猜得出他们在干什么。说的大多是废话。
《11分钟》观后感(七):《11分钟》为几何
这个世界,混乱到何等不堪的地步。
也许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11分钟》(波兰·2015),能给你一个有趣又值得玩味的答案。影片所潜藏的元素,正是我所感兴趣的,让我想起诸如此类的光影。他们善于将同一时空下不同人的命运,经过特定时间与地点的发酵,继而交叉,犹如一只蝴蝶掠过太平洋,毫无征兆又诡异地引发一场海啸狂卷的生动影像。
我对这样的光影一直精心研读,且小心翼翼的加以辨析。结果发现他们的趋同,只是一种意象的一致,并非内核的趋同,这就是创意,而非我痛恨的“剪刀手”的拾人牙慧。那些看似讨巧的手法,实际上,极为生涩,总是缺乏浑然天成的流畅,如同那些拚凑的华而不实的评论,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认真和潜心阅读过,遑论静若止水的真知灼见。
人,总是习惯或者说喜欢造孽的动物,这是天性所致。愚蠢不只是发生在看似笨人的身上,其实也发生在自以为是的聪明人身上。比如从洛杉矶飞到华沙自称拍电影的导演马丁,一心一意想潜规则下赫尔曼的妻子阿妮娅,结果双双坠楼,酿成了一起无可挽回的灾难。
一切因脾气暴躁的赫尔曼引发。这个昨天才刚刚结婚的男人,就因为呷妻子的醋,跟人打架斗殴,进了警察局不说,还落下青紫的“熊猫眼”。的确,亮丽的妻子婚前风尘女子般一直沉浮于娱乐圈,按马丁事先了解的探报,说圈内男人若想跟她上床都成。可这次马丁失算了,约好在国际酒店下午5点见面,人是来了,但之前赫尔曼在她喝的一杯香槟酒里放了安眠药。问题当然就接踵而至。
马丁先是假模假式地试探一番,然后挑逗阿玛妮。既然是拍《娼妓的职业》这样的电影,那就得脱,她当然欣然领会,说了一句“如你所愿”。可还没等到“如你所愿”,她的药性就上头了,撑不住,一头栽下,马丁不知所措,连忙抱起。
偏偏这时一直如无头苍蝇疯狂恶煞的赫尔曼,拿着灭火器闯了进来,一喷一滑,正好撞倒在阳台边的他们。马丁跟阿玛妮齐齐飞过阳台护栏,悬在半空中,马丁支撑不住,先摔下,砸在下面作业的电焊架,电焊架支撑不住,又砸在地面的救护车。赫尔曼死劲地拽着妻子也无济于事,只能眼巴巴的着着妻子如他的泪水般滑落。一连串的事故就这样离奇地发生。
影片让马丁、赫尔曼及其妻阿玛妮成为主要角色,旁枝芜杂,其它角色看似独立,互不关联,却因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即下午5点的国际大酒店,而紧密相连。
送快递的小子,送快递时跟富婆一起吸毒偷情,险些发现。逃之夭夭的他,必须在5点赶到酒店给一个大老板送快递,结果毒瘾发作,差点亡命。从酒店跌跌撞撞地出来,他必须载着他老爸一起回家。而他的老爸曾经贵为大学教授,因为“师生恋”毁了他的大好前程,被告猥亵罪入狱。刚释放出来不久,他就在酒店对面的街口摆摊卖热狗,大受食客欢迎,包括一群修女。
尽显教授本色,他询问修女世界最长的热狗有多长,没人猜得到,他说有203、5米,比这家大酒店还要高4倍,但他却被那个告他猥亵的女学生吐了口水“他们那么快就放你出来,呸!”。教授卖热狗的同时,赫尔曼正焦急地打着电话经过,但打不通,因为电话线早被一心想潜规则他妻子的马丁拔掉了。赫尔曼怕就怕吃了安眠药的妻子会跟这个马丁上床。
买热狗的还有刚跟男友分手的女孩,她牵着大狗四处遛哒。她之前用自残和火烧房子的极端方式,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而酒店的电焊工跟酷爱登山的情人约好5点在酒店幽会,却因她晚来几分钟而怪罪。女人却要他看看她身为男优老公拍的A片,让他感受一下。
偏偏这时,一架超大飞机从酒店上空怪物般轰鸣而过,惊得一只飞鸟穿越玻璃撞向他们的屋子,这让他们的性致全无,只得草草收场。临别时,情人深情款款地说我真的不想再跟着他登山。那意思是却不得不跟在他屁股后面登山。她说我会在下面的大巴站台跟你招手。这样的约会,足见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匆忙、无聊又毫无意义,跟我们这边没完没了会议极为相似。
电焊工爬过窗子,上了升降架,准备开始电焊作业。也就是上面说的,正好,马丁和阿玛妮掉下来,砸在了他的电焊架,连同电焊架一起掉下,又砸在了救护车上,失控的救护车又撞向了大巴车。
这个下午5点钟,还有一个一心抢劫典当行的小伙子,进去却发现老板已上吊身亡,他打电话怒骂指使人,这是一场设置陷害他的骗局。而同时在大桥下画画的老头,却被拍电影飞桥跃下的人惊吓,在画面上溅了一个小黑点。后来老头跟那个从典当行落荒而逃的小伙乘坐同一辆大巴,小伙主动要一幅画,就是那幅带有小黑点的画。这让老头颇感奇怪。后来被撞的也是这辆大巴车。从一幅意外溅落的小黑点的画,到大巴车最终的不测,真是应了中国自古而来“祸不单行”这倒胃口的说法。
凡事发生总有原因。串串烧的偶发事故,存在相关的必然性。影片的确烧脑,让人应接不暇。隐喻显而易见。马丁对着天空说那里有一个怪物,阿玛妮抬头一望,说我老公也说看到了,结果是一架超低空飞行的大飞机掠过。这是现代社会聒噪的机械性,或者说人们被现实的科技裹挟了,深陷其中又不得安身。
片头即用一段凌乱的视频,陈述他们各自的“诉求”。一切“事故”,就在下午5点以后的11分钟内发生。影片采用插叙、倒叙和逆向叙事等多种手法,将人们生活的不经意细节,在这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聚拢成一个引爆点,联动而骇然,揭示了生活于都市丛林的人们焦躁、郁闷又无以开解的急促人生。正所谓“都市综合症”。毒品、救护车和暴躁的路怒族,成了这个现实世界的滥殇。
都市病犹如末日狂奔,几时了结。人们已无足够的耐心去做一件事,或者去把一件事做好,或者人们潜意识认为:原本这就是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世界,我们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甚至人的命运也只是偶合的产物。片中各个角色代表不同的阶层。身份与阶级的烙印标签,也只是乱码般的浮云。毕竟,生活还是要回归到人充盈的内心。
繁华似锦的生活终究是表象,人生充满无绪、盲动和迷茫,以为得到,却终将会失去,如片尾最终的一个个截屏,终结为一片缤纷又迷障的小麻点。《11分钟》,660秒,分分钟会从我们的手中溜掉,与其说影片铸就了一起无可挽回的悲剧,不如说酿造了一个怆然独饮的世界。
201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