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卫校宣传处长的岗位上,是我学习最多和写下文字最多的日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在卫校宣传处长的岗位上,是我学习最多和写下文字最多的日子

2020-08-26 06:23:17 作者:时光的愿望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卫校宣传处长的岗位上,是我学习最多和写下文字最多的日子

  在卫校宣传处长岗位上,是我学习最多和写下文字最多的日子

  刚刚成立卫生学校人员分散多变,有一个时段吃饭是各自寻找门路我们学校周边的几个小餐馆,因此而生意兴隆,很发了一阵子财。即使在开学之后,学校的主要精力解决教员学员的吃饭问题机关干部的吃饭问题许久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在那个时段,我的早饭晚饭是在里吃,中午就在办公室自己搞饭吃。我的中午饭十分很简单,到门口的市场上买半斤大饼,用电炉子煮点挂面就行了。(电炉子煮面也是悄悄的,不允许用的)基本上天天如此,有的人劝我到外面去吃点,改改花样。但是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大饼挂面作为午餐就真的很不错了。

  自己做午餐吃,简单快捷。吃完了,如果没有文字任务压着,午休的时间便是读书。在宣传处长的位子上,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地方,那就是买书。领导需要买书,这些事都是我们经办。在给领导买书的时候,也顺带买些业务用书或自己想看的书。在那些年里,我买了不少书,也读了不少书,主要是一些古书历史方面的书。在读书时为了强化记忆和储藏知识,我建立了读书笔记和读书卡。每天都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在读书笔记上。同时,把自己认为有保存价值史料简要抄写在读书卡上。几年下来,仅读书卡片积累了厚厚几个纸袋。不仅我自己如此,我也要求处里的干事都要读书,在放寒暑假的时候,我都给她们布置一些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对某本书的阅读和写出读书感想。尽管他们有些人时不甚理解,有时候也落实不好,但他们后来成长实践证明,读书还是使他们受益不小的。

  写作经验告诉我,一个人要写出好的材料,必须占有一定的知识量和善观察思考。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知识量就包括历史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才能举一反三,相互贯通,融合古今眼光独具,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纵深感。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就是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总结思考。有很多道理不是从书本上能够得来的,需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观察与思考,发现和积累。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新鲜的,最能打动人的。正是出于这一认识,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自己的属下,一定要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为今后文字进步和个人成长创造条件

  在宣传处的八九年时间里,学院几任政委的重要讲话,基本都是由我完成的。在那些年里,我们宣传处实际上也担负了学院秘书处的职责。写材料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往往加班至深夜。有时看似做别的事情,实际上在考虑文章,精神很紧张的。有一年年终总结,政委有一个重要讲话,时间比较紧迫,他心中也很急。那天下了大雪,我们机关人员都在院子里扫雪,我也去了。政委见了我说,你就别扫雪了,去写那个材料吧。我说,政委,你看着我在扫雪,实际上我在琢磨你的讲话呢。他笑了。还有香港回归那一年,政委的那个讲话稿,我整整写了一夜,黎明时方才结束。我去了趟厕所,回来后发现整个房间全是烟雾,办公桌上散落着一层烟灰。看了那个场景,我就想,为了写材料和文章,我该是吸了多少烟啊,肺部怕都被熏黑了吧。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毅然决然地和自己十几年的烟龄再见了。

  学校领导有关学校建设的重要讲话,一般都要通过党委集体讨论。当时的学院党委成员,来自于各个单位,对有些问题的认识不一致,许多讲话稿很难一锤定音,需要反复修改。我写的每个校领导的重要讲话稿,都受到基层的好评,他们感到接地气,没有八股文的坏毛病,既体现了上级精神,又能反映了群众的意见与呼声。在那八九年的时间里,如果把我所写的那些校领导的各种讲话稿合成出书的话,恐怕要有好几卷了。

  除了写校领导的讲话稿,另一个让我纵笔驰骋的地方。是我们学校创办的校报《武警医专报》。这个院报名义上是政治部负责,实际上是我们宣传处创办和管理的。每个星期出版一次,四个版面,彩色的。第一版是总部和学校发生的大事,第二版是基层教育管理,第三版是教学训练内容,第四版是校园文化生活。在第四版的校园文化生活栏目中,我们不定期的刊发学员的一些散文和随笔。我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写散文的。在学校的院报上,先后刊发了十几篇,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也都是有感而发。其中有一篇叫做《珍惜岁月》,还引起一些反响,有人认为我是意有所指的。我也不便解释。那个院报一直坚持到学校升格到武警医学院,由师级单位升格为副军级单位。它是学校的一个重要舆论阵地,为活跃学院的文化生活、进行经验交流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学校宣传工作的领导岗位上,也让我和天津市的新闻单位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学校有了大事,都要请他们到场,进行宣传报道。相互交往多了也就熟悉了,便经常不断送给他们一些稿子,有些是单位的,有的是自己的。他们都会尽力帮助发表。我有一篇《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随笔,就是那时候在《天津日报》第四版发表的。那篇随笔让天津总队的老领导看到了,说写的很好。不仅在《天津日报》,我那时在《武警报》和《解放军报》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武警报》的头版头条就有两篇,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一些读史感想和学习体会。《解放军报》是全军的报纸,在上面发表文章是不容易的。后来离开了宣传处,便失去了这些资源,就一门心思的钻研材料和写写散文了。回想在宣传处长岗位上的那些年,确实付出多多,也确实收益多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