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木骨禅心》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木骨禅心》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03 19:1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木骨禅心》的读后感大全

  《木骨禅心》是一本由王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木骨禅精选点评

  ●建筑史诗 第九本 review: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493582/

  ●139-140页衔接处有个排版错误,应该不分段的。 160页首段末句,感觉把“虽为律宗寺院”调到前面读着更通顺一点,现在这个语序似乎有点别扭。 这本的书名和塔窟东来是最喜欢的。 个人阅读感受塔窟东来更流畅。 中日对照有意思后记里有多少青年男女会约在古刹中度过午后时光一句,法源寺其实就有不少。就像书中所写的,道家隐士追求亲和自然,日本草庵茶室更具内省气质,法源寺里,常有淡泊生活气息:前一秒庄严诵经的大师父转头换下宽袍大袖去打乒乓球,在居士扛了电磁炉来寺里拜见师父回廊上和师兄聊着家长里短安安静静观音殿里,两个阿姨说今年的果没有人来捡了啊…

  ●相比内容版式给这本书带来的价值更大。文字应该不到5万,刻薄点说是带有文化感、个人鲜活感觉的维基百科。然而依然是好的,是值得的,因为这样的东西我们确实还很缺少。但是,如果之后的系列都是这样,那么作者其实可以考虑这样花费很多时间是否值得。

  ●抚慰人心,疫情过后要多出门看看

  ●身处不自由而不生不自由之念,有所不足而不起不足之想,不如意而不抱不如意之感。最后一段的自省尤为诚恳

  ●相对比通俗易懂。对枯山水发源以及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去京都和奈良旅游,可以带一本,路上看。

  ●58。介绍了日本受唐宋的建筑影响的法隆寺(金堂、中门、五重塔)(云形栱、斗、一斗三升柱头和人字形补间铺作)、药师寺东三重塔、室生寺五重塔、鹈鹕寺三重塔、兴福寺三重塔、净琉璃寺三重塔、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大佛殿、大佛、法华堂)、唐招提寺(金堂、讲堂)、平等凤凰堂、京都东佛寺、镰仓圆觉寺、京都鹿苑寺金阁、慈照寺银阁。以及日本本发展起来的枯庭山水(窗疏石:京都天龙寺曹源池、龙安寺方丈庭院)、茶室建筑(银阁寺东求堂内茶室“同仁斋”等)。

  ●缺乏对建筑的术语了解,有点费劲。读到最后的茶文化毫不费力。喜欢这个系列!

  ●应该是目前见过最好的最容易读的日本建筑介绍,后悔去过奈良和京都那么多次,都没有去对地方,这本书都可以作为古都的旅游指南了,带着书,再去一次吧。

  《木骨禅心》读后感(一):《木骨禅心》读后

  本书的主角即为日本古建筑,而在叙述中简要介绍了中国古建筑,使得读者可以明晰二者的“师承”关系。自日本飞鸟时代(553-644年)开始,日本通过百济间接了解到了中国南朝建筑,这是日本学习中国的第一课。这一时期佛殿院、佛塔、金堂等等建筑的传入彻底改变了日本原始的建筑形态。发源于川原寺,造极于法隆寺的“塔堂双立”结构则是日本民族的独创。日本之塔虽来自中国,但也不完全模拟中国。塔刹之高,塔体之狭,均为中国所无。而最不同者则无疑是日本之塔不可登临的特点。自奈良时代(645-780年,平城京)与平安时代(781-1183年,平安京)开始,日本通过遣唐使直接学习到了中国唐朝建筑,唐风和样迭出,以奈良大佛、大佛殿为标志的古建筑走向成熟。这是日本学习中国的第二课。镰仓时代(1184-1332年),日本在继续学习中国南宋建筑的同时,引入了禅宗思想,这对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南宋“五山十刹”的传入推动了日本佛寺的兴盛,佛寺建筑结构也为之一变。以“枯山水”、“茶室”为代表的建筑传达出了日本禅宗思想,且富有中国山水画的意蕴。于中国园林不同,“枯山水”注重营造大海的形象,以砂代水,以石代岛,既表达出了“无常”思想,又有禅定观景的特点。而“茶室”则追求极小之境,正切和了《维摩诘经》的旨趣。它所生出的“侘寂”,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这一时期是日本学习中国的第三课。自此以后,中国建筑对日本的影响渐渐削弱,日本则进入到了消化吸收,形成自身民族特色的时期。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转而学习西方,此时竭尽全力吸收欧洲近代文化的日本民族,正是彼时孜孜不倦汲取中国唐宋文化的日本民族——依然是那个勤奋而善于学习的学生。正如学习中国一样,自近代以来,通过伊东忠太、关野贞、小川三夫、太田博太郎等一代代建筑师与匠人的努力,日本不仅较好的保存了大量古建筑,且对西方建筑进行了吸收融合,培养了一大批建筑学家。

  《木骨禅心》读后感(二):木骨禅心——日本所见回忆与丰富

  

因为19年的日本之行,在亲眼见过京都的天龙寺、龙安寺、奈良的东大寺以及古都的各式的庭院、茶社之后,对这本书简直不要太爱!读起来亲切引人回忆,温故知新的乐趣弥漫其间。这是旅行带来的乐趣,也是读书带来的乐趣。前不久读同系列讲万神殿和罗马斗兽场那本《万神殿堂》也有类似的快乐,仿佛18年意大利之行的一次重新游历。

南朝飞鸟。那是飞鸟时代留存的最古老的木建筑法隆寺,模仿中国的南朝建筑。虽然之后几百年的模仿着也有结构和格局“创新”,却不免也有二手学艺不精的嫌疑。那是日本从蛮荒到文明的开端。去日本错过这样历史一样的存在实在可惜,也再次印证了奈良的价值,值得多次前往。

唐风东渡。日本正式开始了遣唐使学艺,对中国文化直接输入的过程。全方位的向唐朝学习,也让日本文化发展在奈良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城池,寺庙,绘画到佛造像,无不精准模仿,“破唐风”只能在中国元代的古画中找寻到踪迹,却可以在京都的二条城或是奈良的东大寺真真儿见到。当时特意照下来屋顶觉着新奇,读到这才方知哪里是源头。平安时期的宇治平等院凤凰堂达到了融合的极致,从中可以看到唐朝木建筑飞檐的样子,亦可以找寻到敦煌的飞天绘画之美,真想看一下那遍施彩绘的梁架、斗拱和天花。

枯庭山水。日本建筑从镰仓时代开始吸取了南宋的禅宗,并且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也逐渐开始奠定日本美学的基础。枯山水的庭院设计就是日本环居大海,因地制宜想出来的妙招。中国的庭院多有山水,日本却结合岛国特色,用白沙和落石加强了荒矶、石滨等海岸景致,强化了大海的象征意义,同时也颇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禅境意味;观赏方式上,中国的庭院讲究”环游“,比如苏州庭院的”移步异景“,而日本的庭院更讲究”静观“,盘腿而坐高台。龙安寺便是枯山水的极致,有幸得见。望着那一片精致落痕的白沙,想象着月光下大海的平静。石头看似凌乱的摆放,似波涛下若隐若现的岛礁。那是参禅之道,也是观景至心。

禅茶一味。茶室是日本贵族文化的一个延续,也是禅宗文化的一个继承。很难想象华贵的二条城和简陋而窄小的茶室是招待同一群人的。在这里,越简陋越封闭越能体现茶室的格调,仿古做旧也成了潮流,正所谓茶室建筑所带来的独特美学”侘(cha)寂”,试图从不足中体现完美,从欠缺中寻求至多。品茶也更加像是一种禅宗仪式和行为艺术。相对于中国文人讲究的品茶赏景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这里似乎更像是日本人封闭自己内省与心的修炼。

最后,作者也不得不面对中日古建筑保护的差距和中国现状的尴尬,这仿佛像是几十年前梁思成同样的哀叹。日本岛国与世隔绝,却是个勤奋的学习者和恪守传统的坚持者;中国地大物博,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却不断摒弃破坏传统之风。幸好有日本的保存,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去想象一个千年之前中国的样子,这是幸事,更值得反思。

  《木骨禅心》读后感(三):日本佛寺建筑发展简史

  日本佛寺建筑发展简史

  日本的佛寺建筑脱胎于中国古建筑,但日本人从禅宗思想中提炼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并与自己的民族性一起跟佛寺建筑结合,由此诞生出了自己独特的侘寂风格。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虚乎地模仿中国阶段 飞鸟时代

  这时候的日本尚处远古时代,与大洋彼岸的中国联系不深,仅能从稍近些的朝鲜半岛国家那间接汲取中国的建筑手法,只能自己慢慢摸索着尝试模仿出华风,但这时也可以一窥日本自己独特的建筑美学 这时的日本寺庙大多是学习中国对称完美的整体构造,即一切开来两边一样,以此突出主庙大佛的恢弘气象,但是在这一派华风的群体中就有一些不合群的寺庙,它们的构造是不对称的,就比如法隆寺,它的金堂与五重塔处于同一条横线,将整座寺的布局一分为不相对的两份,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金堂与五重塔相同的主角地位。

  而日本佛寺的塔也是独具特色,从整体观感而言,它的塔尖——就是延伸的那个角会特别的长,而使佛塔显得清瘦而风骨独立。塔尖之所以修长大概是因为日本千年木材易得的原因,但若与中国佛塔比较就会发现,日本佛塔的规格是远小于中国佛塔的,这大概就是因为日本多地震高塔不好建吧。 确乎地模仿中国阶段·奈良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脱离了南北朝四分五裂的格局而进入到隋唐统一的开放的大气象时代,对周边的影响力大大提高,日本大化改新后也加深了与中国的联系,时常派遣留学生前往大唐学习。最为有名的就是完全模仿长安的格局的两都——平城京与平安京。而佛寺也不例外。

  举国之力建造的东大寺就是其中的典范。它靠民众捐铜,工匠出力,为了寺庙主殿的建立砍伐十数个千年树柏,而单铸造大佛就花十六年光阴,为了庆祝,天皇还特地召开大会,邀请德高望重的方丈来为其点睛。

  这时的佛塔也开始登临的功能了。 引入了禅宗之后的发展出自己美学的阶段·镰仓时代后

  得益于唐宋时期不断的交流,禅宗传入了日本,由镰仓时代起,日本迅速内化禅宗的思想内核诞生出自己独特的侘寂美学 其中的代表就说枯山水与茶室

  枯山水源自中国的园林,其特点是“以石象山,以砂象水”,前者也是中国园林的所共有的特色,即用石头来模仿山岳;而后者“以砂象水”却是日本独创,原本园林是以石象山,以水拟海,但以水拟海却总有些气势不足,日本更进一步,用细沙或粗砂来象征大海,比用水更加抽象。这个灵感可能源自禅宗的抽象思想,依靠想象力来填充园林的胜景。也因如此,日本的枯山水不像中国园林可供入园游览,而是更为适合在屋檐房间内入禅观想般欣赏枯山水。这个欣赏方式可能也有日本佛寺的高床式建筑的因素在。高床式建筑屋内开阔透气,若坐在屋内往外看枯山水,会有两根笔直的柱子立在视野内,配合屋檐与榻榻米形成了赏画般的画框。

  如果说枯山水展现的是禅宗抽象打机锋的美学,那么茶室展现的就是禅宗内省的美学。茶室通常是由充满自然气息的材质搭建而成,与其他建筑不同的是茶室追求的是极致的“小”,是在一个尽可能小的空间内五脏俱全。但这也不是说茶室是个非常便宜的建筑,可它的实质是朴素内省美学的奢靡体现,这一点在茶室举行的茶会里就有相当的体现。通常而言,当客人在主人的引导下步入茶室前需要走过一段精心布置的幽深小路,或弯弯曲曲,或陡峭难行。但走起来都颇具趣味,眼内所景都是幽然而发的花草虫石;来到茶室前,小小的茶室只有一个小小的入口,每个人要进去都得匍匐屈身,而武士要进去还得先解下自己的刀,之所以如此设置主要是为了仪式感,表现出“入得此室,脱得尘世”的仪式感。入得茶室,小小房间,同行者的呼吸都在耳内打转,当茶人用茶壶煮起沸水,水的噗鲁声如巨石滚落般在茶室内回转,激发客人反省内心。通常而言,茶室内还会用一根未作劈削的原木作定立的主柱,方便客人们欣赏。这一番下来可见,虽然茶室材料看着唾手可得,但是为了能达到深刻体现出美学的境界,需要花费相当大量的人力物力,故我称之为奢靡的简朴美学,

  《木骨禅心》读后感(四):随手记

  日本学术界公认,日本建筑的样式直至明治维新,一直是作为中国建筑体系的一个部分而发展的。

  本书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内容:

  日本各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受到中国古建筑何种程度的影响

  日本如何通过学习、理解和消化从中国输入的建筑知识与技艺,进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日本建筑。

  具体章节方面重点探讨飞鸟时期建筑,奈良的佛寺建筑,聚焦京都的禅寺和茶室建筑。

  建筑方面,日本从飞鸟时代开始直至明治维新,学习时间超过一千三百年。

  飞鸟时代(553-644):对应中国南北朝、隋及初唐,主要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引进中国南朝的建筑样式

  奈良时代(645-780)和平安时代(781-1183):分别对应初唐至中唐和中唐至南宋初,主要通过派出遣唐使的方式直接学习唐朝建筑

  镰仓时代(1184-1332)和室町时代(1333-1572):对应中国南宋、元代和元末至明中期,继续学习南宋建筑,并且引入对日本建筑影响至深的禅宗思想

  此后影响渐弱。

  受到两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乃至民族性不同的影响,两者古建筑上又产生了差异,尤其是深层精神气质方面。在器的层面,即外观及营造法则方面,两者大同小异,但在道的层面,佛教禅宗思想的引入,使得日本古建筑发展出茶室、枯山水庭园等独特的建筑或园林形式,并产生出与之相辅相成的「侘寂」美学观念,令日本古建筑得以跳出模仿的桎梏,开辟自身一方天地。

南朝飞鸟

  早期日本建筑比较原始,简单而幼稚,直到从朝鲜、中国引入先进的建筑形式以后才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无论是总体布局、单体平面还是内外结构。

  其中作为日本第一座佛寺的法隆寺,飞鸟时代的重要代表,一如五台山佛光寺在中国古建筑的地位,是日本古建筑头号国宝。其不对称性、偶数开间反映了日本建筑的创新性及民族审美趣味,但也可能是因为间接学自朝鲜半岛致使未能深刻理解中国原型之故。

  另外,中日的楼阁式木塔差异明显:

  日本塔刹较中国佛塔显得出奇的高

  日本木塔出檐极其深远

  内部结构上有最根本的差别,日本楼阁式木塔均为塔心柱结构,且塔身瘦小,所以无法登塔。

唐风东渡

  持续两三百年的遣唐使制度,派遣各类职业全方位向唐朝学习,令奈良时代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建筑方面自然也迎来了黄金期。

  平安后期随着遣唐使的废止,日本开始进入消化和吸收此前输入的唐朝建筑文化,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富于日本特色建筑文化的时代。而平安前期则是一个过渡时代,介于吸收绚烂唐文化而形成空前未有的丰富文化的奈良时代和脱离中国文化影响之余波、创造了优雅典丽风格独特日本文化之大成的平安后期(藤原时代)两者之间。

  在都城建造方面,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这两座日本历史上最雄伟壮丽的都城,其规划设计都是对唐长安(及洛阳)的模仿。

  对比这两座都城现今对应的城市,就所存文物古迹之古老程度而言,京都远远不及奈良,但京都因为历经多个历史时代并长期作为都城,其文化积淀比之奈良更加深厚丰饶,是日本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都。

枯庭山水

  相比于奈良的遣唐使引进,镰仓、室町时代主要靠日僧或宋、元僧人,南宋文化对日本最重要的影响是佛教禅宗文化的传入。

  禅宗的输入,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禅宗寺庙(模仿禅宗「五山十刹」之制)及由此产生的「禅宗样」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深刻改变了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在亦步亦趋的学习、模仿之外,日本在室町时代的禅寺中,逐渐发展出一种独创的禅宗庭园艺术:枯山水,即所谓「以石象山,以砂拟水」。

  这里面最重要的独创,就是彻底剔除作为庭园的主要元素:水,而用白砂代之。这是一种典型的比喻式禅宗思维,善于用不合常理的方式来启发人觉悟。

禅茶一味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重要影响,除了枯山水庭园的发明外,还有茶室建筑的创立。其萌芽于室町末期,成熟发达于桃山时代(1573-1614),在当时崇尚奢华的建筑风气中显得返璞归真。

  不同于中国隐士茅草堂追求于自然水乳交融的道家姿态,虽然外表相似,但日本茶室建筑却刻意设计成十分封闭的空间,着力于营造室内茶会氛围而不为外面景色吸引注意力的禅宗内省气质,其独具匠心的室内空间设计也为最具特色之处,极尽小之能事。所谓「方寸之间,容纳大千世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西方大教堂挑战人类建筑空间大的极限,因其以容纳教区内全部教徒为目的。

  茶室建筑的独特美学,日本以「侘寂」一词谓之。

结语

  日本特点在于一旦发现外国的长处,就立即毫不踌躇地吸取,无论是有计划的派遣遣唐使汲取唐朝文化,还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然后将其和日本固有的文化基础结合起来,巧妙地进行消化,并创造出具有日本奇迹的东西出来。

  就建筑方面,日本的现当代建筑,不论是整体发展水平,还是建筑师在世界建筑界的影响力都超过中国,并且居于全球前列。

  对比中日建筑发展历程,以史为鉴。一是保护与传承古建筑传统,普及古建筑教育,二是努力创造属于本民族的现代建筑文化。

  王南「建筑史诗」系列随手记:https://www.douban.com/note/758184647/

  《木骨禅心》读后感(五):木骨禅心读书笔记

  本书为作者王南的一篇博士论文,这里分为了三个时期的介绍,以历史为轴,分别对中国古建筑对日本的输入,以及中国古建筑对日本的影响,到最后日本吸收中国转化创新为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进行介绍。

  日本向中国古建筑学习的三个关键历史分期:

  1.飞鸟时代主要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间接引进中国南朝的建筑样式;

  2.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派出遣唐使的方式,直接学习中国唐朝建筑;

  3.镰仓时代继续学习中国南宋建筑并且引入对日本建筑至深的禅宗思想

南朝飞鸟 法隆遗珠

  法隆寺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遗存,位于奈良。1903年伊东忠太在大同云冈石窟的北魏建筑石雕形象中,找到了中国北朝建筑和法隆寺的“血缘关系”。后来经学界证实。

  下面找了几处他们“血缘关系”的证据

  飞鸟寺、四天王寺、法隆寺、川原寺为飞鸟时代的佛寺的重要代表。这些佛寺首先都有清晰的“廊院制”布局,即以四面回廊环绕佛寺主体建筑构成封闭的矩形院落(称“佛殿院”)“廊院制”是中国古老的平面布局形式,目前已知的最早实例是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的一二号宫殿遗址。

  飞鸟样式特征可以在中国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太原天龙山等石窟的北魏、北齐或隋代仿木结构石雕建筑中找到相似植物。昔日伊东忠太等日本学者正是在云冈石窟里找到了法隆寺建筑的北魏“基因”。之后,许多中日学者均通过比较云冈石窟与法隆寺建筑,对中国南北朝与日本飞鸟时代建筑做进一步讨论,日本建筑史学者滨田耕作甚至将云冈石窟誉为“东方建筑史之枢纽”,充分反映了云冈石窟在日本古建筑寻根探源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中日古建筑渊源考辨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佛像衣服纹样、华盖雕饰、上部凤凰、壁画。。)

唐风东渡 奈良平安

  日本奈良、平安时期竭力学习唐朝文化,最大的成绩当属平城京和平安京这两座日本历史上最雄伟壮丽的都城的建设,两者的规划设计都是对唐长安(及洛阳)的模仿。千百年来,日本人把去京都说成“上洛”;在今天的京都,有许许多多直接以洛阳来命名的街道、学校、医院等。甚至在京都的旅游地图上,还标着“洛东洛西洛南洛北”……

  平城京的寺庙深受唐代佛寺影响,其中药师寺与东大寺为此时期佛寺规划布局的两大典范。所谓“药师寺式”,即东西塔寺布局,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大量出现“东塔”“西塔”等字样,说明两者皆为唐代佛寺典型格局。

  日本古时候习惯将中国传入的事物统称“唐物”故而“唐破风”屋顶,若从字面意思推测极有可能来源于中国,当然未必是唐朝样式。日本京都大德寺、西本愿寺、二条城中皆有一座“唐门”,且均采用“唐破风”式屋顶,虽然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未发现“唐破风”式屋顶,但在宋元绘画中却可以清晰的看到类似的屋顶样式,典型者如南宋刘松年所绘的《蓬壶仙侣图》|《四景山水图》(冬景)。其中《蓬壶仙侣图》中类似“唐破风”的屋顶出现在一座歇山顶殿宇的侧面,刻画细致,与日本“唐破风”及其神似

  奈良时代后的平安时代,中国唐宋建筑继续对日本建筑发生着影响。平等院凤凰堂建于天喜元年,相当于中国北宋时期。凤凰堂平面呈“凹”字形,中央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副阶周匝的中唐,覆以重檐山顶,廊道转角处更建有攒尖顶角楼(此种在廊庑转角上部建楼阁之做法可见于敦煌壁画)。凤凰堂特殊的外形在敦煌壁画中十分常见,应是唐代佛寺中常用样式,而据考古发现可知,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正是一主殿带二高阁并连以飞廊之造型,可谓凤凰堂样式最巨大的原型。由于前临广池,故整个凤凰堂高低错落的优美身影全部倒映于一池碧水中,如镜花水月,倒映水中的华美殿宇,正是对佛经中所描绘的极乐净土的绝佳写照,相似的意境也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大量经变画中。

  建筑背景:传说,在释迦牟尼去世2000年后,佛法的效力会渐渐消失,世界将进入末法时代。在日本平安时代,流传着1052年就是末法来临的时刻。于是人们开始否定现世,认为他污秽不堪,祈求能够前往另一个清净的乐土。也就是所谓 “ 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的思想。平等院是在1053年建成的,也就是进入末法时代后没有多久。这座建筑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直面世界末日的时候,在现实中就能找到彼岸的极乐净土。

  凤凰堂内部更胜于外部。最精彩的室内装饰当属环绕阿弥陀佛的墙壁、供养了菩萨木雕。造型、姿态、动作、神情丰富至极,或端坐合掌,或拈花微笑,或轻歌曼舞,或凝神奏乐——尤以二十余尊演奏各式乐器的乐技天最是气韵生动。

镰仓平安,枯山侘水

  第三部分到了镰仓时代(相当于中国南宋、金、元时期)及其后室町时代(相当于元末至明中期),日本建筑主要受南宋建筑影响。与奈良时代依靠唐遣使引进唐朝文化不同,镰仓、室町时代输入禅宗文化的主角,是跨海入宋元的日僧或渡日的宋元僧人。南宋文化对日本最重要的影响是佛教禅宗的传入。

  禅宗的输入,不仅为日本带来一系列禅宗寺庙(以模仿南宋江南“五山十刹”的镰仓,京都的“五山十刹”为代表),以及由此产生的“禅宗样”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禅宗深刻改变了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正如日本现代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言:“在某种程度上,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不过,通过学习,模仿之外,日本在室町时代的禅寺中,逐渐发展出一种独创的禅宗庭院艺术,即闻名遐迩的“枯山水”。

  由唐至宋,中国禅宗寺庙的发展趋于成熟,尤其宋室南渡之后,江南禅寺更是盛极一时,并形成以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为中心,大型禅寺为枢纽的鼎盛局面。。所谓禅宗“五山十刹”之制,正是南宋禅寺辉煌盛况的缩影。日本禅寺的发展分别以镰仓和京都为中心构成前后两大时期。不论镰仓或京都,都是仿照南宋建立起各自的“五山十刹”。

  日本庭院除了学习中国造园理念外,其最重要之独创,在于勇敢地在枯山水庭园中彻底剔除“水”这一造园的主要元素,并创造性地以白砂(小粒花岗石)取而代之,如果说,日本园林的假山还是学自中国,那么其假水(白砂)则完全是日本造园家(多为僧人)独创。

  枯山水,尤其以砂象征水,是典型的禅宗式思维,即偏爱“比喻”,善于用“不合常理”的方式来启发人的觉悟。最典型的是在各种禅宗公案中,禅师对于参禅问道者的问题,往往答非所问,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常常起到当头棒喝的启迪作用——枯山水庭园之所以深具禅意,其根本原因即在此。由佛教,禅宗的“无常”观念来看,水为流动不息,变幻无常之物,转而以白砂代之,反而更具寂静永恒之意味——颇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禅意。

  富于禅宗智慧和幽默感的白砂,却瞬间成为立石(象征岛、礁、海岩)的绝佳背景,由于不是真水,观者反而可以用“观画”的心境审视之,更容易发挥想象力,将大片白砂中一块块散置的立石,想像成茫茫大海中一座座孤岛或礁石,而被禅僧们精心耙梳的白砂上的纹理,则恰是大海的波涛。实际上,这种大海孤岛的意象,更像是无边海景的一个片段,这样一看,枯山水庭园与中国南宋时期夏圭、马远所谓“残山剩水”之片段式禅意相通。正是由于白茫茫一片砂上散至几块石头,如同截取大海的片段意象,模糊了真实尺度,反而表现出“真水”所无法比拟的“大海样”——“此时无水胜有水”。巅峰之作: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和龙安寺方丈庭园。

  草庵茶室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重要影响,除了枯山水庭园的发明外,还有茶室建筑的创立。(一休)

  千利休是日本最富盛名的茶人,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他因主持丰臣秀吉北野大茶会而名满天下……赐死。临死前,千利休和几位弟子在茶室中举行了最后的茶会,被《茶书》作者冈仓天心称为“悲剧的最高点”。

  草庵的外貌就像茅草屋一样,这样的茶室会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隐士的山居,是草庵茶室的重要灵感来源,茶室在日本有“市中之隐”“山居之体”等称谓。位于京都高台寺后山的伞亭和时雨亭是两座著名的草庵茶室,伞亭——倪瓒《容膝斋图》

  深深影响日本草庵茶室的,当然还包括唐代一批著名的茅屋或草堂的,当然还包括唐代一批著名的茅屋或草堂,诸如杜甫草堂、白居易草堂以及刘禹锡“陋室”等,不同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刘禹锡的《陋室铭》,主要是从道德角度谈论自己的居所,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则大谈特谈庐山草堂的建筑及环境之优美,将朴素的草堂当作审美对象加以赞颂。白居易的诗文雅俗共赏,在日本大受欢迎。

  尽管茶室建筑在外观上极力营造中国古代隐士山居的简朴样式,但两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后者是真正的住宅,前者确实为了举行茶道仪式而刻意设计成具有朴素审美风格的茶会空间。

  与只可静观不可进入的枯山水庭园不同,茶室的露地是前往茶室参与茶道活动的人必须经过的地方,穿过露地的过程是茶道之前最重要的心理准备——给人涤除尘虑,平心静气进入茶室。

  中国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园之分别,中国隐士的茅舍、草堂依旧是道家追求自然亲和的姿态,而日本的草庵茶室则更具有禅宗内省的气质。

  侘寂美学

  茶室建筑有着十分独特的美学,日本以“侘寂”一词谓之。“侘”是主要用于茶道的特殊美学概念。“侘”即失意、落魄、绝望之状。侘 同时还有离群索居、远离尘嚣之意(在这个层面上,倒是与草庵茶室模仿隐者山居相符合)。

  夫“侘”者,即是有所不足,一切随我意……狮子吼菩萨问曰:“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而不悔恨。“侘”字之意,身处不自由不生不自由之念,有所不足而不起不足之想,不如意而不抱不如意之感,如此则谓之“侘”。

  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侘”或”侘寂“可谓关于不完美的美学,即试图从不足中体味完美,从欠缺中寻求至多,正与佛教的无常观相对应。寂——古色古香、旧色,沧桑质感。

  探讨中日古建筑之渊源,一方面或许有助于更好的欣赏和理解日本古建筑;另一方面,日本古建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早期木构遗存或付之阙如或凤毛麟角之遗憾。

  明治维新前,日本对于中国古建筑的学习是及其热忱的,尤其在奈良、平安和镰仓时代甚至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同,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名的《菊与刀》中写到:“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