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读后感1000字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是一本由(土耳其) 李凡纳利 / o.z.livaneli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開頭很不錯,我本以為又是一悲壯的中東傳說,結果結尾莫名其妙的,感覺毀掉了開頭的悲劇氣氛。。不推薦
●也许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外力去帮助自己丢弃那块头巾,跟随内心去寻找那伊萨卡岛。文明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你不知道生命会带给你什么,但是唯有前往,才能收获。
●消磨时间还是不错的 虽然主旨是好的 可是这个故事有些莫名其妙 教授的出现和三人在海上的情节真是莫名其妙
●这些畅销书是怎么畅销起来的。。。三个主人公里只有小女孩的故事有看头。。。
●179页“治愈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221页“拥抱女人从没有让他感到如此愉悦,他也从来没感受过如此不可抗拒的欲望。” 经历过十几年婚姻的伊凡想自杀,最终认识到自己原来是男同性恋……让我怎么不爱李凡纳利
●笔法有张力,透射出自我解剖式的心理分析,故事其实很俗套。作者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圆环,让三个看似没有联系的人在某个位置相交。他们发生了情感,有强烈的渴望,拥抱的呼唤,无奈的依恋,最后却依然分道扬镳。我始终在思考一本好读的书需要具备的元素是什么,在这里仿佛能够找到答案。看完之后一觉醒来,减了一颗星。好读的书不一定让人想去反复阅读。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读后感(一):伊凡的思想应该是现在很多人的思想吧!?
我发觉我很多思想都和独自出海后的伊凡的想法一样。对社会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我们过着的并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的并不是我们自己喜欢的行业和工作;我们大部分是按照别人活法来要求自己,所以常会感觉很累、很压抑。我想这些都和我们处在一个功利化的社会中分不开吧?!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读后感(二):如此生命
东方或是西方,还是这个东西方的交汇处,暴力和反抗、愚昧和爱的主题总是那么引人入胜。跟着她,从偏远的山村,历尽艰辛来到繁华都市;从生走向死,又得重生。。。
看似简单脆弱的生命,却依然能在某个时刻迸发出不可阻挡的光芒。上天在你内心埋下的那颗种子,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呢?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读后感(三):李凡纳利
人生旅途要经过一个“骆驼阶段”,背负着社会压在他们身上的全部愚蠢和偏见的负担。接着要经过一个“狮子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会抵抗所有这种偏见。但是还有一个阶段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儿童阶段。这是最高阶段,要求人用儿童的天真去思考人生,去玩游戏,接纳各种影响,找回自己那失去的天真。所以我们才玩游戏。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读后感(四):他们都追求自由
一个想重现心灵纯粹的教授,一个想逃脱死亡的少女,他们的相逢,实现了自我的蜕变,和给对方的救赎。教授感受到了施爱的快乐,这绝非施舍,绝非小资情调的虚伪暧昧的略带炫耀意味的给予,而是源自内心的爱。玛丽最终离开封闭的村落,找到真爱,完成了生命的蜕变,源于她内心强大的力量,不肯屈服,向往外部世界,她吮吸着丰富精彩的外部世界带来的新鲜空气,一刻都不肯停歇。埋藏的野性和灵性被唤起了。两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读后感(五):浅谈伊斯坦布尔的幸福
心塞,辛酸,幸福。从首到末。偶然相遇,改变一生,基于伊凡与玛丽的遇见。观念改变,适应生活,更加有思想,受尊重。这是遇到伊凡之后的变化。可以说是玛丽的重生。西玛尔,由无情到动摇到依恋玛丽。最后对玛丽的感觉是爱情,还是习惯呢?我搞不清楚。经历一番风雨,更加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最后不会有什么犹豫,才大胆去爱。不必说礼教的束缚,只是因为人们意识的浅薄,还有男人的欲望,女性才被压迫。生活就是这样,不反抗,你就不知道柳暗花明之后又是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