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读后感锦集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是一本由[日] 岸见一郎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读后感(一):父亲老年痴呆后,博士辞职照护一度情绪崩溃,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
近期人民日报的一条热门微博引起我的注意。年过五旬的女儿带89岁的父亲玩儿投篮游戏。父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虽然不记得女儿,但还记得年轻时最爱的篮球。4年来,她每周至少带父亲来一次,让父亲开心之余锻炼身体。发挥好时,父亲一局能中10球以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综艺《忘不了餐厅》是一档关注认知障碍的纪录观察类公益节目由店长黄渤、副店长宋祖儿、副店长王彦霖、3位名厨以及5位老年店员组成“忘不了家族”。以轻松温暖的调性,讲述明星与认知障碍老人共同经营餐厅的暖心故事。
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也是关注者之一,他的父亲82岁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为了照顾父亲,他博士毕业后辞职在家,全职看护父亲。一开始经常被父亲日渐混乱的言行搞得焦虑、烦躁。凭借对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原则的熟稔,岸见一郎逐渐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对待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方法——《请你迷失在我身旁》。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让我们带着爱去守护逐渐老去的父母。
本书讲的是如何设法减少年老父母的生活困难、降低糊涂对生活的影响,同时尽可能减少家人的照护负担。
一、照护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照顾老人与照顾儿童不同。看着儿童一天天长大,能力越来越强,最终独立做事,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很有成就感的事。而照顾阿尔兹海默症老人恰恰相反,老人由过去受人敬重的完美状态一点一点走下坡路,身处在长久的看不到尽头的照顾中,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很多人的耐心被消磨殆尽,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
同时“尽头”意味着老人过世,子女对此则有矛盾愧疚心理。一方面出于亲情,不愿意老人离世,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无止境的辛苦付出,总想着老人去世就能逃出苦海过自己的生活。与其说本书提供的方法建议,更多的是作为看护者的子女如何调整心态对待老人。
二、如何减轻照护的痛苦
大多数家庭倾向于选出一个人承担照护责任。有的男士把照护责任丢给妻子,导致妻子苦不堪言,心有怨气,甚至走向“照护离婚”。这说明,亲子关系是不可回避分割的关系,父母应该由子女负主要照护责任而非配偶。然而,一个人全程承担照护责任是很辛苦的,书中介绍了一个概念“逞强照护”,即“越是靠意志进行照护的人,越想拼命做好,就可能自己给自己过多的压力。”这样的人认定照护只有自己能做,就独自承担重任了。但是长久以来,心态容易失衡,甚至出现崩溃,导致最后放弃照护,落个不负责任的名声。
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应该把一部分照护任务转交给他人最好是专业的照护服务机构。比如利用某些日托服务,父母不在身边,子女可以得几日清闲,让自己轻松一些,然后用新的心情再次照顾父母。而且,父母在看护机构可以与病友或者工作人员聊天,能够有效刺激大脑,多与他人交流的效果是在家照护做不到的。
三、重新构建新的亲子关系
当父母患阿尔兹海默症后,他们的大脑日渐退化,行为举行与过去迥异,这时子女需要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忘记过去,构建新的亲子关系。不要拿旧有的亲子关系去要求老人,比如“怎么这个你也不记得了呢?”那样只会徒增烦恼与争吵。子女说话做事要以温柔平和的态度与老人沟通,始终顾及老人的自尊心,切忌不可用发怒的情绪呵斥老人,会带来老人的逆反心理等一系列副作用。因此,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虽然不能使照护变得轻松,但是可以有效减轻照护的痛苦,让父母能够较为积极的配合子女做事。
尽管照护是场艰难的修行,但是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和发自内心的爱让我们一直坚持到最后。子女尽自己最大努力,让父母安享晚年是应有的责任。《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调整心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看待照护,为原本黯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读后感(二):《请迷失在我身旁》:陪伴那个不完美的父母,他们迷失了,不记得我们了
文|顾子鱼
我不在乎你记忆里出现的橡皮擦,我只在乎从现在起的每一个当下。
01.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是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的新作品。
岸见一郎,他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百万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运用阿德勒心理学理论,让人找到自信和力量,被读者称为“人生宝典”。
这本《请你迷失在我身旁》是岸见一郎在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时,记录了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感受到了阿德勒的人际关系启发。
他看到父亲逐渐衰老,甚至忘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把自己迷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也迷失在与儿子相处的点滴生活里。
岸见一郎感叹生命的无奈,也倍加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相处时光,在陪伴在父亲身边,重新认识和了解父亲,找到最佳的陪伴模式,陪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作为病人家属,他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诸多不容易,他用亲身的经历告诉那些有患者需要照顾的家庭,如何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建设。
他也鼓励那些曾经跟父母关系不是十分和谐的家庭,在面对老人衰老、生病、即将离我们而去的现实面前,还可以重新构建良好的亲情关系。
怎样调整自己,让自己学会接纳父母,陪伴父母,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光里感受到陪伴的力量,也让活着的人不留遗憾。
02.
父亲健康的时候,岸见一郎自己工作也很忙,很少能想起父亲,更不会主动去联系父亲,可父亲有病以后,他开始正视这件事情。
他让父亲住到离他家很近的旧宅子里住,这样他就能方便一些,可以白天去给父亲做饭,晚上回到自己家里休息,这样能有一个好的睡眠。
可即使是这样,他回到家里还是放心不下,他会在想:不知道父亲这时候在干什么呢?
他总是惴惴不安,一大早赶过去,他怕父亲不在家,他怕父亲没了呼吸,看到父亲在家就很放心。
随着阿尔兹海默症的加重,记忆力衰退很快,很多时候,父亲会忘了自己是谁,甚至刚吃完饭又忘了,他甚至忘了和他一起生活25年的妻子。
岸见一郎清楚记得小时候被父亲打过的事情,可对父亲来说,什么都不记得了,也不认识自己的女儿和儿媳妇了,他甚至问儿子结婚了没有。
父亲被阿尔兹海默症包围在生活的雾霭之中,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感受不到伤心难过,那些和父母的过去都不存在了,那些美好的或者伤痛的,都成为过去了。
试着去忘掉那个不完美的父母,和那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那些痛苦的记忆,剩下的时光里,就只有好好陪伴他们,因为余下的光阴一天比一天少。
人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也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手中滑落,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03.
前段时间,我们大连地区疫情解除封闭,我回家看看父母,虽然天天有电话联系,还是彼此牵挂着。
我临走的时候,爸爸在车窗前叮嘱我小心开车,年迈的母亲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子下跟我挥手,我不知道她还能这样跟我挥多少次手,摇上车窗玻璃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龙应台说过:所谓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父母不断地目送孩子的背影,看着他渐行渐远。
每一次分别,我们留给父母的背影,都会印在他们的脑海里,我们越走越远,他们也渐渐苍老。
我们面对真实的父母,要学会接纳,就如同父母接纳我们一样,无论优秀平庸,我们都是他们的孩子。
我们也要接受自己真实的父母,哪怕他们现在不记得我们,在最后的时光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照顾他们。
罗振宇说过,所有的感情都让人越走越近,只有与父母的感情是越走越远。
父母努力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却无法陪伴父母老去,我们以为的永远不分离,是不可能的,就算现在还能在一起生活,终有一天要分别的,所以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不给自己留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是我们在尘世间的最后一道屏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
珍惜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吧,多回家看看,哪怕什么也不做,就静静地坐在他们身边,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THE END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顾子鱼,自由撰稿人,温暖的人写温暖的字。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读后感(三):子欲养而亲不在:别让忽视,成为你人生中的又一遗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
2016年7月,年逾65岁的作家毕淑敏登上北极点。站在浮冰之上,闭目冥想的瞬间,毕淑敏看到离世多年的父母。人生如逆旅,一路都在错过,年少时往往对父母的关怀不屑一顾,等到成年,好不容易懂得个中滋味,却失去了回应的机会。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些遗憾,一旦错过,将是时间永远无法抚平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父母时而是血脉相连的至亲,时而又像是天生的仇敌,一言不合就互吼,甚至落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其实,我们本可以有更好的时机去明白这一切,但我们总是在矛盾与争执中错过。
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在新书《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中写道:我不在乎你记忆力出现的橡皮擦,我只在乎从现在开始的每个当下。
01 我们选择不了父母,只能共度人生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无论父母健康与否、年轻或衰老,我们能做的,只是接受现实,尽量陪伴他们走过漫长且坎坷的人生,走完一段又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
岸见一郎的父亲在82岁那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疾病击垮了曾经完美的父亲,他逐渐忘记家庭,忘记过去的一切,甚至丧失独自生活的能力。
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同样打乱了岸见一郎的工作与生活。为了照护父亲,他和父亲重新住在一起。他惊讶地发现,生病的父亲与从前判若两人,时常语出惊人。不变的是,即便因失去记忆而性情大变,但父亲心里始终惦念着他。
在刚刚接受托管机构的短期托管时,岸见一郎的父亲有次在半夜醒来,不记得自己在哪里,于是询问工作人员,在得知需要留宿后,他竟然喊叫起来,“儿子在家等我,我要回家!”疾病可以抹去他的记忆,却无法清除他对儿子的挂念。
中国人常说,养儿防老。可是,有多少家长养育孩子的目的,完完全全是为了将来孩子能够给予自己相应的回报呢?
退一万步讲,照顾年迈的父母,不应该成为子女回报父母的手段和方法,子女也未必能够以父母满意的方式去照顾他们。即便子女能够采用完美无缺的方式来照顾父母,也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养育孩子投入的情感与精力,永远无法用精准的数据加以衡量。
孩子,是父母的延续。父母对孩子始终抱有期待,而孩子却无法完全实现父母的期待。作为子女,我们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做到对父母的照顾,做好分内之事。
迫于现实和生活的压力,在照顾年迈父母的事情上,我们或许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已然足够了。
02 不要让年迈的父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已。我们常常感慨,时间过得太快,还来不及做好准备,便被一脚踹进现实的洪流里。成家立业、赚钱养家,接踵而至的生活压力让我们学会接受忙碌的工作,却令我们逐渐忽视了身边正在迅速老去的父母。
衰老,常常成为疾病趁虚而入的契机。不得不承认,忙碌的我们往往在父母患病的时候,才有时间去重新了解、陪伴他们,去珍惜和他们相处的点滴时光。
岸见一郎的母亲刚去世时,他和父亲的关系几近冰点。如果有旁人在,他尚且能压制住内心的怒火,不与父亲发生争吵。可一旦父子俩单独相处,那气氛便总是很沉重,有时还会爆发冲突。
父子关系的缓和点,是在岸见一郎的父亲患老年痴呆的前十年。那时,父亲曾经打电话给岸见一郎,希望儿子抽出时间给他做心理辅导。每月一次的见面谈话,仅仅只是坐在那里,安静地听父亲说说话,也让过去一见面就剑拔弩张的父子关系在悄悄地发生改善。
82岁那年老父亲确诊老年痴呆,岸见一郎不得不将父亲接到身边照顾。疾病来得太突然,以至于他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匆匆开始与父亲同居的新生活。
渐渐地,岸见一郎发现,父亲的遗忘是有选择性的。母亲的离世,是父亲无法承受之轻。失去至爱的巨大痛苦,令他心如刀绞。于是他忘记了母亲的离开,也从记忆里彻底抹去了母亲这个人。
病痛折磨父亲的身体,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纾解父亲的疼痛。
无论父母发生什么状况、变成什么模样,作为儿女,我们只能选择接受、默默地守护他们。如果一味停留在追根溯源,想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永远也找不到那个完全正确的准确答案。
与其耗费时间在苦苦追溯上,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为当下的他们多做点事情。别等到真的失去了,才来悔不当初,那时已经于事无补了。
03 踩下争执的刹车键,原谅不完美的彼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更不存在完美的孩子。父母对孩子存在高期待,总是把真实的孩子想象成完美的孩子。实际上,完美孩子仅仅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存在。
在孩子眼中,看似无所不能的父母反而更趋近于完美。那是因为,生活常常赋予父母们更多的磨难与阅历,这种在时间中沉淀出的能力,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崇拜父母。
日本小说家北杜夫的父亲斋藤茂吉,是著名的日本短歌诗人。北杜夫崇拜父亲的才华,高中时还模仿过他的短歌,写下很是幼稚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斋藤茂吉在不断地衰老,他散步时依然随身携带手账,写下一闪而过的灵感。
北杜夫偷偷翻阅过父亲的手账本,发现上面写满短歌,他为父亲旺盛的创作力庆幸之余,也不免感到失落,父亲所写的短歌不再如从前一般惊艳了。
岸见一郎说,我们照顾父母时,只能看着真实的父母,不要想着过去完美的父母,否则会一直给真实的父母减分。如果父母曾经是很优秀的人,那么子女往往更难接受他们年老时与曾经的差距。
衰老和疾病,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即便我们不愿意面对,但依然改变不了事实——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终将老去,不再如从前一般坚强,或许在疾病的折磨下,还会变得脆弱、需要人照顾。
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学着去接受当下那个衰老、需要陪伴和关怀的父母,也许只是静静地陪伴在身边,以彼此真实的模样相处,就足以跨越性格、代沟、经历带来的代沟,告慰那颗孤独的心。
愿子欲养而亲犹在,更愿天下父母老去时不孤独。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读后感(四):如何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父母相处?当有那么一天时,有勇气吗?
衰老是每个都不可以避免的,当代全球老龄化也达到了新高。据统计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增长迅速其中老龄化问题最 为明显的体现在一些西方的欧洲国家且占比较大的大多为发达国家 例如日本、意大利、 德国、法国等国家。
而一眨眼间,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父母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的行动变得缓慢,思维变得迟钝,越来越像一个小孩子。只因为他们可能患了阿尔茨海默症,逐渐忘记了曾经对他最重要的一切,迷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面对这样的转变,我们或是措手不及,或是因生活忙碌而远离他们。可世事无料,如果父母亲的记忆力越来越退化,出现遗忘、失忆、记不清回家的路之时,情况已经恶化到了你不得不面对时,做为唯一或是孝顺的儿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照顾病人,是一项艰苦且任道重远,劳心劳力的活动,看着父母的衰老,我们一方面会感觉难过,而另一方面却又因长日如此变得不耐烦起来。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在日本,因照顾患病的家长或是丈夫,许多人无法忍受而选择自杀了。日本和中国的国情不同,他们对于家庭是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所以大部分得病的老人还是被接来家中照顾,对于如何能够顺利照顾好患病的家人,如何提高生理心的承受能力,如何尽量向着好的方向和患病的长者相处,日本的心理医生岸见一朗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整理,把自己心路历程并心理研究一起奉献给我们,做为参考及常识,让我们预料及面对患有这种病的父母时,有所准备,看一看这本《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作为我们未来的参考书,重新定位父母的位置,以及和他们相处的时光。
作者带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在体会其中的种种不易后,决定不回避,勇敢、快乐的面对,让照顾华尔兹这件本来充满压力的事,通过爱、巧思与智慧,变得和乐自在。
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
我们应该学习坦然面对他们的衰老,正视自己的内心,让陪伴变得更有意义和不为难,跟这本书一道经历这种心路历程,将来或现在,当你面对患病的父母时,愿这段时光安然!
一、怎样重新构建和年老父母的新关系
朋友到我家来做客,看到了这本书,不知觉间拿起来翻了翻。她的公公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去世间一直是在她家度过的,这本书似乎勾起了她一些回忆,她眼睛红红的说,如果早看到这书,或许能够真正认识到患病老人的心理状态,也许在最后的时候会愉快那么些。
那段时间她颇为苦恼,因为公公的状态频出,有时候会把她认做是去了世的婆婆,有的时候又会把衣橱当做卫生间,总之令她很烦闷。
而作者也是同样的,他一方面不得不面对失去记忆的父亲,另一方面又很想逃避,这种为难的情绪导致了父亲病情恶化,也因此而扭伤了伤,让情况更加糟糕。
作为心理医生,他一边调节着自己的状态,一面找出那些令他矛盾的情绪,逐一克服,而这些矛盾使本来就患病的父亲更加困惑。
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好,父亲的病症也随之减轻了许多。
诸如此类形形色色的问题都是横亘在亲人之间的壁垒,打破他们,能够更好的沟通,才会让这段旅程变得轻松许多。
书后还会有许多提示的问题:
与亲生父母的关系不同于与其他人的关系,是伴随子女到最后的、不可回避的一种关系、 照护时不逞强,不畏惧求助他人。 照护会影响家庭关系,但未必会导致家庭关系恶化。我们体现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二、年老的父母教给我们的人生意义
时光如一盏沙漏,随着不断演变,竟翻转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小的时候,他们关爱我们,而我们任性又苛求,到了老年,他们却越来越和孩子一样心性了,尤其是患了病的老人,他们会更在乎子女的关心,和相处的时间,也会有些无理的要求,让人难以承受。
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自己的父亲是选择性遗忘,他忘记了母亲,因为失去母亲的痛过于巨大,他无法承担,但遗忘了这件事,甚至连母亲这个人都已经从记忆里抹去了。
而和儿子的相处时,有些事会记得有些事却也忘记了,还会反反复复的记不清重要的事情。
照顾人是一件辛苦而劳累的事情,但心累还要胜过身体上的疲惫。这本书便是一道撒向心灵的光,带着体谅指导家属调整自己的心态。
凡是希望荣誉而舒适地度过晚年的人,他必须在年轻时想到有一天会衰老;这样,在年老时,他也会记得曾有过年轻。作者:爱迪生即便有一天,我们的亲人离开了我们,也要想到现在一起生活着,终有一天会分别,为此要珍惜分开的每一天,一起好好地生活。那些我们认为可以替代的人,即使有问题,即使有疾病,,即使和自己的理想形象有差距,你也要试着把理想形象从头脑中抹去,去回顾与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这样的话,尊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岁月不胜时光,年轻不胜衰老!该来的总会到来,该走的总会远走!
或许,你对于面前的父母亲,因平时的忙碌而且忽略了他们,只有患病的时候,才有时间去重新了解、陪伴他们,去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时光吧,毕竟这样的时光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读后感(五):“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如何守护逐渐老去的父母?
电影《鲫鱼》是2013年广美毕业展上的一部学生作品,镜头手法稚嫩却因其由真实经历改编且反映了社会的一大现实“久病床前无孝子”而轰动一时,被称为微电影的经典。
30分钟的篇幅里讲述了少女小沫独自在家照顾瘫痪奶奶的故事,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忙于奔波,留下只有小学文化的小沫,在家中独自照料卧床奶奶的饮食起居以及守着家里破败的小卖部。正值花季的小沫渴望外面的世界,希望父母能将自己和奶奶接去城里一起照料,父母却担忧城市开销太大而屡屡拒绝小沫。
本以为奶奶能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快速康复痊愈,自己也能解脱,获得自由。但是奶奶的病情反而加重,脾气越来越差,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一言不合甚至还会迁怒小沫,骂她是“衰女”。而且奶奶的健忘症越来越严重,上一秒喝过的“鱼汤”,下一秒奶奶就忘了,尽管小沫不停耐心解释,奶奶依旧会指责小沫没良心,不孝顺.....
这样的日子久了,小沫感到精神快要崩溃了,她开始失去耐心,对奶奶大声吼叫,埋怨她怎么还不康复。甚至有了趁奶奶熟睡时,动手掐死她一了百了的恶毒念头。最后,在奶奶爱喝的鲫鱼汤里加了老鼠药,结局黑幕里传来碗摔地的声音,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到底是小沫在最后关头被亲情唤起将碗打翻还是奶奶喝下了毒汤自己摔了碗……
这部电影以一种夸张的戏剧化冲突的方式把“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种种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压力。因为疲于照顾老人而引发的家庭悲剧也是层出不穷:日本70儿媳勒死96岁婆婆,杀人动机只因照料老人太累,想好好睡觉; 永州医生照顾母亲十多年,最终亲手掐死母亲;东莞孝子因生活重负厌世,弑母又自杀……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是一句温暖而动情的告白,也是天底下儿女的心愿。可是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甚至很多需要常年照料老人的中年人内心都会有说不出的苦楚。市面上教父母育儿的书籍和课程比比皆是,可是关于如何照顾年老父母的却很罕见。
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的《请你迷失在我身旁》就是这样一本关于如何守护逐渐老去的父母的书籍。
岸见一郎的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作为子女中离父亲最近且工作最为自由的他自然而然地承担起照料父亲的责任。刚开始照料父亲时,因为其中的种种琐碎、不易和压力,岸见一郎也会时常焦虑、烦躁。之前自己生病在家休养了两年,身体康复之后想着终于可以像以前一样外出工作,偏偏这时候得照顾父亲了,其郁闷之情可想而知。
然而岸见一郎很快意识到照料父亲这件事是无可回避的,既然不能回避,不如勇敢快乐面对,让照顾父亲这件本来充满压力的事,通过爱、巧思与智慧,变得更为自在轻松一些。他运用心理学知识,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去实践,最终写下了这本旨在为照料者减轻负担的书。希望所有要照料年老父母的子女,都能重新建构与父母的关系,更坦然地面对他们年老、生病,甚至会离我们而去的现实,彼此尊重,让父母在老去时能安心。
01 放下“负疚感”,才能更好地照料父母
把“负疚感”放在第一条,是因为无论是得知父母生病需要人照料时,还是在照料中,甚至最终结束照料时,子女都可能时不时地被“负疚感”侵袭。而负疚感除了耗费自身的心力,不能起到任何实际帮助,因此我们有必要先理性地看一看“负疚感”,把它放下,以便能更好地照料父母。
岸见一郎在得知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之后,一度非常自责,他很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父亲的异常,为什么没有早些时候就对父亲多一些关心。这是很多子女在得知年老的父母生病时都会有的一种心理:他们常常认为如果之前自己“做些什么”或者“不做些什么”就会改变事情的结果。
甚至偶然产生的一个念头都会让人产生负疚感,岸见一郎说自己的母亲在60多岁时生病住院,当时是自己在看护,非常辛苦。有一天他想再这样下去自己就要崩溃了,结果母亲就在那时候去世了,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非常自责是不是自己的这个念头导致了母亲的离世。
还有一位照顾母亲十年的绘本作家,有天外出,即使知道母亲在家等着,但就是不想马上回家,而是想好好地、慢慢地喝杯咖啡再回家。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不想回家的心情让母亲感应到了,不知道是不是母亲不想让女儿这么辛苦,第二天早上,母亲就离世了……
这些念头和父母离世当然没有因果关系,但是对于身处照料漩涡里的当事人来说,他们失去了冷静判断的能力,将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用负疚感日日夜夜折磨自己。
还有在照料的过程中因为一些不可抗力造成父母受伤,子女也会感到很内疚。
这种时不时就会出现的负疚感,让子女备受折磨,他们无时不刻在心里责备自己。然而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的一点是负疚感除了消耗自身,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在一篇题为《作为借口的负疚感》(Guilt feelings as an excuse)的论文中,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指出,过去犯了错误并认识到错误的人,不一定会形成负疚感,实际上真诚悔过的人并不会产生负疚感,而是努力去纠正和弥补他所犯下的过失。负疚感指向的是过去,而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已经无从改变。而且负疚感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心理上的负担都会对继续照料父母产生影响。放下负疚感,去面向未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地照料父母。
02 重新构建与父母的关系
无论子女与父母曾经的关系如何,是亲密还是疏离,是和睦相处还是矛盾不断。当父母年老、患病需要子女照顾的那一刻,原有的关系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无论我们爱父母还是恨父母,当看到曾经很有力量的他们突然变成衰老无力的样子,心理上是很难接受这种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构建一种良好的全新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接纳当下这个真实的、不完美的父母;
当父母年老、患病,不再是我们眼中很有力量、值得依靠的人,这种落差多少会让子女心里不舒服。只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的脑海中保留的都是完美父母的形象。如果不能透过这个完美形象去看见真实的父母,去接纳他们现在真实的样子,就会一直有心理落差。如果父母在年轻时是很优秀的人,子女往往更难接受他们现在和曾经的差距。
曾经把我扛在肩头带我骑马的父亲,如今佝偻着身子,整日窝在床上,连吃饭解手这样的小事也要人帮忙。
这样的场景如何不让人心酸呢?只是无论如何,我们要接受人就是会衰老的、会生病、会变得没有力量,如此才能去看见眼前这个真实的父母。
另外,要恰当理解父母的言行;
很多人抱怨,父母老了怎么越来越像个孩子,一点都不让人省心。明明叫他不要去干活,省得生了病又要上医院挨折磨,可就是听不进去。
父母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言行,甚至在子女的千叮咛万嘱咐之下还是要“反叛”,这是为什么呢?岸见一郎指出这极有可能是父母为了博取关注而无意识中制造的问题。
人总是不想被别人忽视,想赢得别人的关注,如果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别人的关注,就会出现问题,被忽视的人可能会用困扰对方的方式去赢得关注。
岸见一郎提到一个老太太的例子,这个老太太患了抑郁症,刚开始就诊的时候,儿子、儿媳都满脸担心地陪她坐在候诊室,后来老太太一天天好起来了,儿子就不再陪着来了,再后来儿媳也会在老人候诊时走开去忙其他事,留下老太太一个人就诊。结果后来老太太就摔了一跤,弄了个大腿骨折,重新获得了关注。我们会发现父母年纪大了,会变得越来越唠叨,有时候也会显得越来越不可理喻,甚至常常给我们制造“麻烦”,如果一味地指责、否定他们的言行,往往会变本加厉。其实就是子女没有意识到父母这些言行背后的需求:希望得到子女多一些的关注。
所以,我们要去理解父母这些言行的意义,在平时就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多听听他们说话,这样他们就不必为了获取关注而去不断地制造问题。
最后,尊重父母,认真而不较真
父母年老、患病之后,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认知能力都有所下降,变得跟孩子一样,于是很多子女就会用对待孩子的方式去对待父母,比如为了安全限制父母的行动、对父母大声呵斥以便让他们“听话”……其实这些都无益于构建全新和谐的关系。
虽然父母的能力衰退了,但是我们仍然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很少,同样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其实也很少。无论在任何的人生阶段,人都不可能靠着别人得到幸福,我们必须放下我们能让父母幸福的这份“傲慢”,我们能做的只有去尊重他们。
认真地去做能为父母做的力所能及的事,但是不要较真。也许父母所说的未必是事实,但却是他们希望的“真相”,只要是没有危险的事,即便不是事实,我们也试着去接纳,不要认为父母荒唐滑稽而排斥他们的想法,只是去接纳、尊重就好。
03 不要逞强照料,放下完美主义
岸见一郎提到一个概念:逞强照护。它是指越是靠意志进行照料的人,越想拼命做好,就可能自己给自己过多的压力,造成最后无法继续照料。
无论是因为孝道观念还是内心的负疚感,都会使很多子女有这样一种信念:必须亲自照料父母,必须时时陪伴在身侧。如果送老人去养老院之类的机构(当然送去机构需要花一些钱),那就是不孝。
所以,很多人都是独自承担着超负荷的重担在照料父母,这完全是凭意志在照料,这种负担过载很容易使得人出现无能、无力的状况,导致最后崩溃,不得不放弃照料或者发生家庭悲剧。
岸见一郎刚开始就是这样的逞强照料,无论什么日子,他都精神紧绷,每天都上着闹钟睡觉,并且常常担心自己不在时父亲的状况,日子一久,情绪就容易烦躁、焦虑。后来,他就找了一个保健机构接受了托管服务,就是一周有几天将父亲送去机构。这样不仅自己得到了休整的机会,可以活力满满地继续照料父亲,而且父亲在保健机构也能多一些社交。
如果是独自照料父母的子女,一定要允许自己“休息”和“离开”,不要觉得没什么事就离开父母很有负疚感,一定要找个什么事情和理由。而是想要“离开”的时候,就诚实地对自己说,我现在就是想离开。至于离开期间父母的照料问题,可以拜托其他的亲人或者找日托服务,或者找一些保健机构之类的。
可能照料父母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也不多,有时候只是静静地陪伴在身旁而已,但也不必因此觉得自己做得不够,静静地陪伴已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地照料,也不需要完美地照料。关系不是昨天的延续,而是每天新的开始。抱着在每一个当下都“重新来过”的心态,去认真而不较真地照料父母,就已经足够。
子欲养而亲犹在,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