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严歌苓作品精选》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严歌苓作品精选》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1 14:5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严歌苓作品精选》的读后感大全

  《严歌苓作品精选》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严歌苓作品精选》精选点评:

  ●在学校图书馆借到 是寻觅不到金庸后勉强的替代品 不如最初在kindle上看过的几本的惊艳 很少有一篇能够逐字句读 不过故事还是很过瘾 主角还是都有略显病态的感觉,还是张爱玲好。

  ●每个故事都简单而平淡,看完后却不能平静

  ●这本书适合平常闲暇时间阅读,文章故事没有很大的起伏,但是每个故事都保留着一个灵魂,或喜或忧,或伤感或欢欣。每篇文章读后都会有深深的回味停留在各个器官上,淡淡的结尾,但是语音还停留在耳边。

  ●娓娓道来绵里藏针

  ●拾遗。《血橙》《海那边》《少女小渔》都印象极深

  ●大学时看了很多严歌苓的短篇 主要集中在这本里

  ●纯朴的爱情故事

  ●一直不大喜欢她 读起来没有平衡感 细节处理的不够好 够细致但不够有美感 就像镂空织物和精梳棉的差别一样 但有些人就喜欢这风格

  ●中学的张爱玲 李碧华 大学的严歌苓

  《严歌苓作品精选》读后感(一):短篇

  《严歌苓作品精选》读后感(二):精品之王

  严歌苓的作品几乎看齐了,每看一部就很后悔,怎么这么晚才看?虽然有不少作品的人物性格比较接近,但不能阻挡对我的吸引。评论说她的语言具有画面感,确实如此,每一部作品犹如电影般精致的画面呈现在眼前,颜色、语言、动作、音乐融合在一块,但比真实的电影要精彩、引人入胜。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小说中融合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可以说伟大的作者都爱生活、享受生活,严歌苓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我常常感叹好多细节我也知道,但没有像她这样注意过并用很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两部精品已经不容易了,许多作家穷其一生也没有什么亮彩的作品,但严歌苓有这么多的精品。不光是读者喜欢,导演更喜欢。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话剧、小品,她的作品有太强的可改编性。张艺谋正在拍《金陵十三钗》,希望不要拍得太差,糟蹋了这样一部故事性、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下一部是什么呢?非常期待,正如我期待格非一样。

  《严歌苓作品精选》读后感(三):笔间波澜

  一个作家脚下丈量的土地和抬头仰望的苍穹,最终都会化作笔尖波澜众生世相。同刘索拉一样,严歌苓也旅居中外,历经两段婚姻,爱情锻造一个女人强大的心脏,旅程开拓其广阔的视野。因此我们才得以欣赏,严歌苓站在现实主义的高度,以女性独到细腻的笔触为支点,以自己旅居中外的见闻为经纬,勾画出的浮世绘。

  当严歌苓的眼光投向海外华人的生存体验,在时代喧嚣躁动的脉搏下,触摸到文化差异这根最敏感的神经,则引起我们更多关于中外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思考。《少女小渔》,选取当时盛行的去国外“假结婚”的现象,从国外务工人员的生存体验出发,在勾勒中西文化冲突的同时,更是烘托了少女小渔暖烘烘的人性之美。《审丑》、《少尉之死》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将目光聚焦到大众忽视的弱势群体,心理描写细腻独到,因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如果说刘索拉有点张爱玲似的自我和绚丽,那么严歌苓更趋于林徽因似的温婉和空灵。所谓相由心生,其实单看俩人的长相和面部轮廓就能看出些端倪。我向来不是特别喜欢优雅的女人,总觉得像屏风里的金丝雀(杨澜除外)。严歌苓这个优雅美丽的女人竟然曾经当过越南战争的战地记者,单这一点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严歌苓作品精选》读后感(四):那些叫做严歌苓的文字

  严歌苓,她的文字就像她的名字给我的感觉的那样,好像是栽在铁皮花盆里的玫瑰,香艳的外表将人吸引至近,但是靠近以后才能看到冰冷的外衣和身上的刺。

  她很擅长描写女人。第一句总是一个女人的一个状态。或动或静,有一点是相同的,最开始给人的感觉都是很淡然的女人,但是后来只言片语下去,再清新脱俗的也变得妖治了;另一边,释放了那些在人眼中肮脏女人的纯洁的心。这是叫做“严歌苓魔法”的东西。

  反过来看看《金陵十三钗》。严歌苓将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搬进了一个几十见方的美国修道院。因为美国中立的地位使这个修道院在战火纷飞的南京得以保存完整。又因为几位逃难“窑姐”和逃生的士兵使原本还算清净的修道院顿时变得莺歌燕舞声色犬马起来。唱几个小曲,喝几口热酒,弹几弦琵琶。好似一片歌舞升平,与铁门之外的炮声隆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陷入这温柔乡中任谁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真正的情况。直到有一天,当现实第一次降临在这片小土地上,将以个窑姐的生命带上了天堂。一盆冷水泼洒在泛着热气的麻将桌上。

  于是残酷来临了。这是大致的故事,我还是保留一点神秘,不剧透了。

  严歌苓在这篇中带给我的思考是,人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大家在介绍自己时不仅仅只是会介绍性别,还会包括工作、家庭。无形之中,这些所谓的属性就会包裹住人。而别人看自己,看到的首先也是这层膜。所以,在人的眼里那些在教会读书的女学生是斯文的有教养的纯洁无污染的圣女,那些生养在烟花柳巷的女子是下贱的粗俗的没有教养的是天生的贱痞。不能选择怎样生却可以选择怎样死。这是他们作为人唯一的尊严。

  但是,有了南京大屠杀,消灭了所有社会的存在。姨妈书娟在看到日本人的暴行时突然领悟到了一件事情,“恐怖不止于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前面,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当战争来临,暴露的是人残酷的兽性,在兽性的这个思维里,只有雌性、雄性之分,它赤裸裸的拨开包裹着人的那张皮,揭开了“原来我们都一样”的真实。只有这一种途径才能让人看清么?为什么从一开始不能平等对待原本就相同的个体?就因为出身、地位的不同而变得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么?

  肮脏的身体与纯洁心灵的结合,这是看着那层皮的人无法想象的吧。严歌苓悲伤的写着窑姐的笑脸,然后帷幕落下了。

  严歌苓的魔法,就是这样带着悲伤的笑吧。

  《严歌苓作品精选》读后感(五):女人的眼光

  这本严歌岺作品精选,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书的封面,颜色选得很好。这种让人不舒服的红,像极了她笔下的世界:晦涩阴暗的人性、肮脏的交易、尴尬的隐私,也像隐藏着某种秘密:小心自娱的快乐、莫名闯入的回忆的片断。

  女人总比男人更懂欣赏女人的美,虽然表面上她们总是挑别的女人的刺。严歌岺笔下有太多惊艳的角色,只是那些美丽,男人还没进化到懂得欣赏而已。但是你不能勉强,因为他们就是简单的动物:简单的曲线、简单的大脑、简单的思维。

  女人要学会自我欣赏,像《密语者》中的女主人公一样,这样生活会因为等人轻轻用脚打拍子,而活泼阳光起来。

  开篇便是《少女小渔》,小渔傻傻的、纯真的,总是宁愿自己清静而为别人做许多事情,和现实生活中很多女生相像。我总是在揣测,这种性格的女生究竟是因为胆小还是因为本人太懒,不想惹任何麻烦,她们的血液是不是流得都比别人慢?书中许多生活的场景,几乎是白描。让人很泄气,因为现实生活的一点一滴,如果不经过文学的美化,看起来都是那么琐碎的、脏的、让人很厌恶的。小渔最后放弃所谓的“男朋友”,留在外国老人身边,我不知道这行为到底是真还是假,如果是真的,我更愿意理解为那是小渔习惯性地让自己心安,她并没有看透“男朋友”什么,她只是觉得当下应当照顾这个垂危的老人而已。她的命运让人可怜,我自己分析的结果却让自己沮丧。

  《红罗裙》依然是恋母情结,我不是男人,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男人都会有恋母情结。不同于严歌岺的长篇《扶桑》,那里面描写的恋母让我尚可以理解,毕竟扶桑不仅有美丽的面容,还有成熟的强大的,可以理解为安于天命但是我认为是母性的东西,让人愿意追本溯源。严歌岺描写恋母的原因让人瞠目结舌:因为男人是来自于一个隐密的器官,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去寻找自己的源头。不知道可不可以把这原因也当作男人是下半身动物的原因。《红罗裙》的恋母虽然我不能理解,但却平常稀松。母亲有无意的勾引和卖弄的风骚,女人大多数需要一个观众,如果是徐娘半老,需要一个年轻英俊的观众来明确自己依旧的魅力。事实上我非常不懂严作家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浓墨重彩地描写恋母情节,还描写得那么赤裸裸。难道恋母真的已经发展到无可救药了吗?这种原始的依赖,真的是男人一生都不变的信条?那就好解释为什么很多男人都把“对我妈好”作为择偶第一条。

  《穗子物语》我对男女主角不是很感兴趣,只觉得她的爱真是又深又傻气。可是以穗子为代表的女生群相却非常有意思,是的,女生,就是这么无师自通的八卦、小气、爱看热闹、爱使小坏、忘恩负义。如果没有正规的教育和人生路上的打击,很难扭转其本性。严歌岺揭发得多好,可见古时不让女子读书或只读《女诫》、《内训》是非常不够的,尽管对夫君恭敬,保不准对同性做出什么上不了台面的勾当来。

  生活在严歌岺的笔下变成了冰面上的一场游戏,有人小心翼翼,滑到哪里是哪里;有人专门把别人推到冰窟窿里;有人以为滑得快就好,却自己把握不了结局;有人身不由己地向前,却懂得在途中找一点乐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