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外科医生》是一本由格里森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我对外国的小说印象第一个就是啰嗦,乏味。但是这部小说,作者用美妙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又一个惊险的场面。直到看完了,你还感觉惊心肉跳。
●看过犯罪心理四季的朋友都会不屑地说 这个不明人士组合早见识过了 但作者是一名行医的女人 他对女性心理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堪称看点 尤其是全书最后一句的点睛之笔:“羊在祈祷,狮子也在祈祷。这就是狩猎。”
●这···血浆片?
●第一次看医科悬疑题材的书。情节蛮紧凑,对人物心理刻画也不错
●比起悬疑的内容 女性在这社会的压力与自我救赎才是这本小说的关键
●只有懸疑沒有推理,但劇情挺精彩的
《外科医生》读后感(一):木有惊悚
情节很好看的。
可是我本来抱着脊背发凉冒冷汗嗬丝丝最好还恶心反胃这样的预期来读,结果偏失望。
虽然掏肚子挖子宫放静脉血听起来悚人,可我早都是重重重口味。。。
最后的结尾貌似轻描淡写,反倒很冷。那些掩藏在一个个普通外表下难测的人心,真是最可怕的。
听“快乐天天读”推荐记住这本书的,当时竖起耳朵听完第一章,就撩起了阅读欲。
这本书让我想起《沉默的羔羊》,一样扑朔迷离的案情,一样挑战读者的智力。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猜谁是那个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外科医生”,但是,现在的推理小说让你猜中过程,却猜不到结尾。
一场捕猎的游戏,羔羊与狮子的角斗,在善与恶的边缘,这里通行丛林法则。
只是稍有遗憾,我没有看到多少精彩的罪犯心理描写,有也语焉不详,虽然罪犯以第一人称出场。
《外科医生》读后感(三):怒,第一章第一段话就翻译错了!
翻开书,看了没几页,就发现了一个很可疑的错误,到亚马逊网站看了下原文节选,印证了自己的猜测。
先请看译文。
(一年后
侦探托马斯·摩尔非常讨厌乳胶的味道,所以当他戴上手套,抹上滑石粉的时候,立刻像往常一样感到一阵反胃。这股难闻的气味令他联想起侦探这份职业的种种不快。就像巴甫洛夫教授驯养的实验狗会在特定的时刻分泌大量唾液一样,他能把凶案和这股伴有血液与体液的混合气味联系在一起。直觉告诉他:该做好准备了。)
只要仔细读一下,就会发现,作者第一句写摩尔讨厌乳胶手套的味道,因为它会让他联想起警察工作的种种不快。然后顺理成章的,因为推论得知乳胶手套的气味会让他联想起凶案现场。可是看这本书的译文呢?竟然是“他能把凶案和这股伴有血液与体液的混合气味联系在一起",这个,还用联想么?真是傻逼。
看看原文吧:
Detective Thomas Moore disliked the smell of latex, and as he snapped on the gloves, releasing a puff of talcum, he felt the usual twinge of anticipatory nausea. The odor was linked to the most unpleasant aspects of his job, and like one of Pavlov’s dogs, trained to salivate on cue, he’d come to associate that rubbery scent with the inevitable accompaniment of blood and body fluids. An olfactory warning to brace himself.
看仔细哦!he’d come to associate that rubbery scent with the inevitable accompaniment of blood and body fluids
再看仔细哦!是rubbery scent 哦!“橡胶的气味,乳胶的气味”哦!
真是服了现在的出版社,编辑,译者。rubbery 竟然会译成“凶案”,在下百思不得其解。就算是和rubbery很相像的robbery , 它的意思是“抢劫”啊,也不是“凶案”,
就算我将rubbery用robbery替代,再看一下那句句子:
he’d come to associate that robbery scent with the inevitable accompaniment of blood and body fluids.
难道“抢劫”还会有味道吗?(robbery scent)
《外科医生》读后感(四):恐怖的不是暴行,是人心
花了2天半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我看书一向很慢,可是这本书看起来很快,而且情节非常紧凑,晚上睡前翻翻,看着看着就发现时间不知不觉很晚了。
先来说说这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故事比较简单,看多了推理小说觉得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从一开始你就能猜到凶手与凯撒琳的距离很近,始终在近处观察她的一举一动,而且这个人一定与卡普拉有某种联系,所以最终的结局一点都不惊奇。甚至最终是由这个女警破案的都事先猜到了。我也看了其他评论,认为结局太随意。确实,前面铺垫了太多,一直抓着你想看看结局、动机、杀人心态,可能到后来苔丝觉得坏人绳之以法了,凯撒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没什么好赘述的了。可是如果能分析犯罪心理,可能会更好看,让读者看到为什么表面看起来正常,身边人评价正常的人会有这么变态的举动。
与其说这是一本悬疑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本恐怖小说。
一、恐怖在于这样的事情真的可以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身上。看书这两天刚好一个人在家,每天睡下又不放心,起来检查两遍门窗。我也试想过很多次,万一半夜睡觉时发现有人进到家里,偷盗或是其他什么,一个人的时候要如何应对,如果不被伤害,如何不刺激闯入者。想过多次都没有很好的答案,如果你遇到的只是一个小偷,也许他胆小,偷了东西立刻溜走,或者听到主人醒动立刻溜走。但是如果你遇到的是个变态,那真的没有什么办法,看运气吧。就好像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报道关于变态的新闻,你也许在任何看似安全、热闹的地方,都难以避免冷不防的迫害。
二、正如书中所写的,“恶魔可以这么平凡,就是我们每天看到,见面打招呼,还对你微笑”的人,你看到他的友好的脸孔,也无法知道他心里想着怎样的罪恶。卡普拉和荷伊都是这样的人。他们身边的人对他们的评价都是无法相信他们是杀人犯,他们普通、有礼貌、守规矩,待人平和,之所以这样才更让人恐怖,因为恶魔可能是你身边的任何人。这让我想起一些刑事案件的报道,比如轰动的白银案。这个恐怖的杀人狂魔在身边人眼里是一个普通的老实人。这种打击非常巨大。如果有天我身边信任的人被报道出来是个深藏不露的变态狂,估计我的世界都会崩塌吧。
三、人心可以这么险恶。我理解的犯罪尤其是恶性犯罪,通常发生在一定的动机上,比如强烈的矛盾冲突、长期的受辱压抑、情绪冲动、某种欲望的情况下导致的过激行为。包括看美剧也通常有这种感觉,一个看似很坏的人,他的形成总有一定的原因,而一个好人也有邪恶的一面。而这样没有动机的犯罪,让人感觉不寒而栗。怎么会有人凶狠到对一个无辜的,善良的,和他完全不相关的人下毒手,而且是非常凶残。人究竟可以坏到这样的程度。这非常可怕。我是一个性善论者。所以我对这样犯罪人的心理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下培养出这样的人,或者经历了什么事让他变成这样,他杀人的动机,连续杀人的心理变化。比如当时白银案我非常希望是公开庭审,让我们了解凶手的心理状态。可是失望后来也没有看到更多的分析报道。我不知道在心理学的领域,是否像书中所说的,这类罪犯没有特定的归类。
四、医生、警察、老师这类公职人员的犯罪非常恐怖。因为这样的职业本身就代表着信任感。你在医院被治疗、被开刀的时候,一定不会怀疑任何给你治疗的医生,可是如果他是坏人呢?而这样的职业反而给他的犯罪带来了方便。不记得看过的一部电影还是电视,讲到某个医生犯罪,每年医院都会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精神、心理评定,这个罪犯每次的测评都是正常。虽然这种概率是非常小的,但是结果是致命的。
变态也许防不胜防,必须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如果不幸遇到也只能斗智斗勇,努力保全生命吧。
《外科医生》读后感(五):羊羔在祈祷,狮子也在祈祷
羊羔在祈祷的时候,狮子也在祈祷。这就是捕猎。
这是6月初刚刚出版的《外科医生》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全书的点睛之笔。故事依然是苔丝•格里森式的医学和惊悚的双料大餐:拥有外科医生般娴熟手段的连环杀手,他的猎物就是波士顿繁华闹市中独居的年轻女性。于是当夜晚降临,梦魇亦拉开帷幕。美貌的女医生凯瑟琳,尽管在多年前相似的一起案件中幸存下来,却似乎无法逃脱这个无边的黑影……
对于这样的题材,苔丝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为了让读者始终处于紧张的阅读悬念中,这次她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手法,一方面,里佐利为了保护被威胁的医生凯瑟琳,调查所有过往案件的蛛丝马迹,试图揭开“外科医生”的真实身份;另一方面,“外科医生”在他梦魇版的独白中,如幽灵般跟随着受害者的角步,在猎杀的快感中旁观着全局。两个女人和一个杀人狂不动声色的角斗,就在这两条线索中逐渐铺开,最终交织在一起。
和以往一样,这次苔丝小说的主角,依然是女性。
《外科医生》当中出场的女刑警里佐利,是苔丝非常偏爱的一个角色。此前出版的《替身》中,里佐利的彪悍孕妇警探的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的故事则是发生在里佐利结婚之前,这个好强的女人刚刚进入重案组不久,正期待着一次漂亮的战役来为自己正名。作为唯一的女警,里佐利遇到的性别歧视,正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不仅她的同事会和她开恶劣的玩笑——譬如把用过的卫生棉放进她的杯子里——就连她的家人,也觉得真正的破案,是她的高大威猛的男同事们应该去关心的事。
然而里佐利并没有被这些侮辱和藐视给击溃,如果没有她出色的推理和细微的观察,对“外科医生”的追查绝对不可能如此顺利。到了最后,她的同事只有忍不住赞叹说“我总是和比我强的女人在一起”。
同样顽强的还有被定为下一个施暴目标的凯瑟琳。这个曾经经受过一次可怕暴行的女人,并没有被痛苦的回忆所击垮,她的勇气和智慧同样令人赞叹。这两位被种种恐惧和猜疑所环绕的女性,颇有苔丝版的“末路狂花”的坚韧味道,当羊羔不再屈服于狮子,那这样的捕猎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其作者却是一位拥有两个孩子的幸福母亲。
仅从照片上看,苔丝•格里森并非天生丽质的类型,就像她笔下的女刑警里佐利那样:“就算是做了头发擦了粉也不可能成为伊丽莎白•赫利(注:一个英国女演员)”。然而这个削瘦的东方女人,却自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风度,令人难忘。
自从96年出版《宰割》以来,她几乎是以每年一本书的惊人速度,稳稳站在了纽约时报和畅销书排行榜前端的位置。她的小说如同瘟疫般流传,就连她的同行——惊悚大师史蒂芬•金也在读她的小说时废寝忘食。(史蒂芬•金说:“她的悬疑风格非常独特,你一定会沉溺其中”)。
她的名字是畅销书的标记。很多华裔读者写信给她,表达自己想成为作家的强烈愿望。——成为作家也许是可能的,但是成为全球畅销1500万册,风靡33个国家,成为被爱伦•坡奖提名的首位华裔女作家,这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够企及的目标。
从开始写作到首部畅销小说《宰割》,苔丝用了十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等待认同的道路上,苔丝逐渐挖掘了自己的内在潜力,她把自己此前从事医生的经历和感悟都倾注到了作品之中,那些对死亡的理解、人性的把握和微妙心理的熟悉使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让她成功坐上了“惊悚女王”的宝座。从《宰割》开始,苔丝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替身》、《太空异客》、《外科医生》等叫好又叫座的文学作品。
羊羔在祈祷,狮子也在祈祷。不知道这部赢得了美国最高虚构类文学奖的《外科医生》,是否会成为另一部医学惊悚版的《沉默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