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儿的秘密手记》读后感100字
《笛卡儿的秘密手记》是一本由[以色列]阿米尔·艾克塞尔著作,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解这个数学家,生于1596,死于1650 当时爱好学问,追求知识成为风气 当时发生30年战争,新教与天主教发生战争,加入蔷薇神秘组织,17世纪疾病治疗,放血,易感染致死。
●有用
●#1596.3.31-2016.3.31 纪念笛卡尔420周年诞辰#
●“笛卡尔发现的就是:每一个正多面体,将其面的数量与顶角的数量加总,再减去其边的数量,结果都等于二。它的公式为:F+V-E=2。不过笛卡尔却从来没有因此而受到后世的推崇肯定。如果当时他曾将这些关于三度空间多面体的分析公之于世的话,几何学的发展可能早已先进许多了。但是由于笛卡尔对宗教裁判所的恐惧,这些重要的发现始终被隐藏起来。”
●灰常灰常洗具的人生呐!
●不好玩→_→
●笛卡尔深情地望着她的眼睛,说道,“我喜欢你无语伦比的美丽,但是我更爱真理”。 跪了~
●好大的噱頭!裝幀對味,+1星。
《笛卡儿的秘密手记》读后感(一):突如其来的第三空间
读完这本书,突然有种身处世外的感觉。笛卡尔发明了坐标,解开了“提洛秘题”,说出了“我思故我在”,然后还有F+V-E=2。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描述的,GPRS在现今世界的广泛应用,也要归功于笛卡尔,而F+V-E=2更是为后世开启了第三空间的一扇窗户
《笛卡儿的秘密手记》读后感(二):題目應改為:笛卡爾小傳及秘密手記
我分隔了一下,發覺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內容可以被稱謂笛卡爾傳,而且是故事性傳記,看的時候很好很歡樂,看完只能嘴角抽搐作者想象力很牛很強大。大概只有四、五章余的內容是圍繞秘密手記展開的。我說作者就算你要探究維薩笛卡爾會用煉金術符號來作為記錄方式那也不需要從他出生開始寫吧【喂。
十四五岁时学解析几何,正是爱正确率胜过爱知识的年纪,每每对着习题册上的红叉子发愁。历史书上的笛卡儿头顶解析几何创始人的盛名,显不出欢喜哀愁,更看不出其身后一生的起起落落。时代一旦久远,人们对于伟大人物的认识就难免浅显,似乎他轻轻松松就成了数学家哲学家,没受过苦没挨过累,没爱过谁也没恨过谁。
好在世上到底还有些爱找寻故事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的人。写过《费马最后定理》和《爱因斯坦的方程式》的阿米尔·艾克塞尔(Amir D.Aczel)就是其中之一。他既是数学家又是作家,在一场暴风雪中迷路后开始寻找笛卡儿的故事,他去往巴黎,住在位于巴黎最古老的玛黑区(Marais)的一栋建于1629年的古老建筑中,与笛卡儿所处时代并无太大差异的壅塞街景,建筑中狭窄幽暗的螺旋梯,让他在探寻笛卡儿的故事时,又多一份真实感。最终他由笛卡儿留下的一本大部分以密码写成的秘密手记入手,写出《笛卡儿的秘密手记》一书,揭开了手记中隐藏的秘密与智慧,重温了笛卡儿由欢乐开始却以哀愁告终的一生。
年轻的笛卡儿生气勃勃,拥有语言天分和精湛的剑术,在数学上更有独特天赋。他自愿参加军队,到处游历,与朋友们通信讨论光学、数学和哲学。他曾经击败过海盗,也曾经与神秘组织蔷薇十字会有过短暂接触。他出众的才智使他早早出名,以至于他如果想要潜心钻研数学时需得隐姓埋名,和朋友断绝一切联系,方能不被打扰。
对于笛卡儿而言,盛名带来的负累渐渐令他难以承受。1628年他移居荷兰,渴望在一个平静的国度内开始新的生活。然而事情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宗教问题,他在荷兰开始受到频频攻击。他与流亡公主伊丽莎白的一段似是而非的恋情与友谊最终却不了了之。在他的晚年,他去往瑞典,担任瑞典女皇的哲学教师。在寒冷的北方,嫉妒与猜忌却依然热热闹闹的围在他身边,1650年笛卡儿神秘离世。
他留下的秘密手记却并未从此沉寂。这本秘密手记缘于笛卡儿1619年11月10日晚间三个神秘的梦境,笛卡儿通过对柏拉图立体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公式,一个古希腊数学家一直渴望拥有的“圣杯”,一个关于宇宙的秘密。然而迫于教会的压力,笛卡儿生怕自己这个奇妙的发现为人所知,只好将自己的发现与内心真实的思想隐藏在神秘符号之后。
秘密手记的原稿已经不知所踪。如今人们能够看到的手记,是莱布尼茨誊写的版本。近四百年的时间过去后,笛卡儿的秘密却依然令人感慨。这个秘密本身关乎人对于宇宙的认识,这个秘密背后的故事则关乎人们如何认识一个面具之下的笛卡儿。只是笛卡儿的故事已经写完,无论他在人世间短短的几十年中有过怎样的担忧,受过怎样的打击,熬过怎样的痛苦,享受过怎样的欢乐,挥洒过怎样的热情,他在人世的一切问题,都随着时间的过去,逐渐成为他伟大生命的注脚,而再不能主宰他的世界。
“我只是个旁观者……在爬上这个世界剧院的舞台之前,我就预先带好了面具。”——笛卡儿
《笛卡儿的秘密手记》,2008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笛卡儿的秘密手记》读后感(四):真爱和自由
Descartes是谁?
法国来的八撇胡叔叔。
+++++
刚看见s手里的《笛卡儿的秘密手记》我连眉头都懒得动,只要动动手指google一下就知道为啥米了!笛卡儿就是个被看烂听烂写烂研究烂的小胡子,满坑满谷的资料从哲学、数学、天文学,到力学、气象学、解刨学、神秘学……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老人家没思考到的。如果思考是存在的终极证明,那笛卡儿绝对是活的最实在的一个。
记忆里“笛卡儿”这个名字是永远和现代哲学、主观唯心、科学哲学这些高深名词连在一起的。文科小女生读笛卡儿?听起来都怕怕。尽管今天的类型学越发高深,对这些伟大思想也没啥子了解,我还是不愿这些大脑被军事化排列。为什么一定要说什么绝对怀疑主义?笛卡儿不过就是个忠于自己想法的孩子。
好在《秘密手记》绝对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书。
阿米尔笔下的笛卡儿是个只身持剑闯江湖的大侠。
*字典与诗集的一生
笛卡儿是个大侠。大侠就要18般兵器样样精通,63门武学尽收囊下。他以解析几何为剑,欲一统科学的江湖。大侠都酷爱漂泊,从图赖讷到巴黎到荷兰、丹麦、德国、意大利、瑞典,笛一路见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拉罗谢尔围城。大侠的一生总有些神来之笔,笛大侠这一笔就画在了多瑙河畔的三个梦里。那一天是1619年11月10日。人们把它定为解析几何的诞生日。
我常想,大侠不都是洞察先机的吗?他在登上开往瑞典冰原的愚人船时难道没有丝毫警觉吗?
大侠似乎总是神秘的,引得众人争相挖掘。而这位被人挖了300年的大叔到底还能有什么秘密呢?
答案要从笛卡儿之死说起。
*悲情笛卡儿
法国大叔笛卡儿死在了瑞典。肺炎高烧不治而死。也有人说是被毒死的。 众说纷纭。除死因不明外,纷纭的另一端落在了一长串该为他的死忏悔的人名上面:女皇克莉丝汀娜,大使夏努,2号御医韦勒士,宫廷新教派,圈内人克雷列色尔……我觉得他们都脱不了干系。总之,死前接受的最后治疗是放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必须离开的时间到了”。
放血至死。
让我想起了《活着》,想起我因为无法忍受读到某孩子为个县城小官某亲戚被抽干血液时的痛苦而完全放弃了余华。尽管生的荣光无限,笛卡儿在弥留之际就被丢弃在了忘忧河旁。笛的遗体被随意葬在瑞典孤儿医院的公墓,说遗体不知确切否,因为是具无头尸。
直接决定笛被贱葬的生前好友夏努大使强盗样拿走了笛全部手稿,后经克雷列色尔之手辗转到修道院长拉格兰手上,拉死后手稿就此消失。
消失的手稿中有一份几乎无人曾见,那就是《立体元素》。笛卡儿的秘密也就在这本“秘密手记”里。
*笛卡儿密码
至今无人敢说参透笛卡儿,部分可归因于笛使用的神秘的符号,《立体元素》就是一部完全由数字、字母和其他怪异符号书写精髓的书。在23年后莱布尼兹部分破译之前,没有人曾对这伟大的思想有些许领悟。
笛卡儿到底秘密地写下了什么呢?
答案就在
4 6 8 12 20
4 8 6 20 12
两组数列里
看过《立方体》的人一定对重复、对称、回环的正4面体不陌生,对电影的解读很多。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看的人心里会堆积深沉的恐慌,不仅仅是因为疯狂、血腥、绝望、冰冷……睁开眼,那黑漆漆翻转着的是整个宇宙。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电影里的几何体可以有五种设计方案?答案就在上面的数列里。这五种几何体有个好听的类名称,叫柏拉图立方体。
+++++++
阿米尔的《手记》里不仅有伯乐,有数学迷题,有蔷薇十字社,还有骑士公主,有每天睡到十点的士兵,有神秘头骨,有丑陋的科学家,有自私的无私的爱,有不屈的自由的灵魂。
Desartes是谁?
戴面具的旁观者。
《笛卡儿的秘密手记》读后感(五):笛卡尔密码
看完了《达芬奇密码》,看完了《圣经密码》,我看《笛卡尔的秘密手记》。当然,这是有区别的,很大的区别,《达芬奇密码》是小说,《圣经密码》是一份研究报告,而《笛卡尔的秘密手记》是自然科学史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作者写书的动机——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作者在暴风雪里行车,靠GPS走出了困境,发现它并提供理论依据的是笛卡尔。因此,笛卡尔成为他这本书的研究对象。作者是一位自然科学史的研究者,这种也是我个人很羡慕和敬仰的一种职业。面对此书,我更开心他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披露出来。
事实上,这本书不能算是笛卡尔的传记,将它归类到哲学还不如归入自然科学史,因为呢,它只是笛卡尔一本写满了秘密符号的秘密手记的来历说明和内容解析,完全是科学史的一部分。
阅读此书的人,应该对自然科学充满了热爱,不然,就会难以理解里面的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比如柏拉图立体,比如毕德格拉斯的几何学说,比如“三大古代经典作图”,比如圣经数字,等等,还有笛卡尔自己发明的“四”种圆规,笛卡尔对于光学、力学以及气象学、生命科学、甚至宇宙学的探索理论。等等。
本书从笛卡尔这本秘密手记的被发现开始,沿着笛卡尔走过的人生旅程,一点点剖析了笛卡尔这本秘密手记诞生的原因:中世纪末期天主教压迫下,自然科学生存空间的狭窄,以及笛卡尔的生活生存需要。由于笛卡尔一直被怀疑为中世纪科学家秘密联盟“蔷薇十字会”的成员之一,笛卡尔对几何乃至更深科学的研究便越发需要隐藏起来,以躲避宗教裁判的迫害。甚至包括他那些至今无法被破译的学术里,很可能藏着他更伟大的发现或者发明。
在书中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或者当时没有加以更多细致分类的科学家,不断有各种的几何、代数的知识出现,在似懂非懂的各类神秘符号之间,跟随笛卡尔游走在自然科学殿堂里,感觉科学的魅力;以及笛卡尔那本神秘手记的诱惑力;也可以读到科学与宗教的种种冲突。这种冲突在轻描淡写里,似乎不构成任何威胁,但,这些轻描淡写的背景,却是促使笛卡尔拥有一本秘密手记的理由。
书里的笛卡尔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科学,充满好奇心,冷静观察分析,有很强自我保护能力,睿智清高,爱好旅游,富于骑士精神的富家子弟。
有意思的是,本书没有着力证明笛卡尔之所以有一本秘密手记是否与被猜测的神秘的“蔷薇十字会”成员有关,而是提供大量的笛卡尔与“蔷薇十字会”成员交流的证据。同时,在笛卡尔自愿参加的每一段他冷静观察的战役里,用他身在军队的特别服役方式,包括丰富的阅历,战略战术的构思,以及各种城市风土人情的观察,展示他的游学经历,以及学术发展。
随着游学的丰富,笛卡尔年龄的增加,本书又慢慢带出笛卡尔的感情生活,不断结交的各种新的科学家们的友谊;和面临剽窃背叛而决裂的旧友情;以及作为他侍从,却被他培养成为葡萄牙国王的官方数学家的“我唯一的门徒”吉约特,同时爱情方面也提供了多重“绯闻”一样的故事。
笛卡尔曾经说“我认为世界上最难找到的三样东西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一本好书以及一位全能的传道者”,因而,不管罗莎夫人自述的神秘关系也好,与海伦娜·杨的秘密婚姻关系也好,还是与波西米亚的伊丽莎白公主忘年交也好,笛卡尔蛮像女性很仰慕的那种男子,而且他总是拥有“超越世俗的关系”,海伦娜是侍女,而伊丽莎白是公主,两个女子都是无法与他同一台阶的。最终,在瑞典女王的关爱下,他成为瑞典女王的宫廷哲学家,女王挚爱的老师,并在任上过世,头骨成列在法国人类博物馆里。
书的结尾,写下了发表微积分的莱布尼茨对于笛卡尔手记的研究。在他探讨哲学和法律之间关系的时候,他竭尽所能地学习笛卡尔的知识,追寻笛卡尔的书籍。由于他自己是数学家,同时是密码组合和译码的专家,因此,他对笛卡尔的这本手记的破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整本书围绕的笛卡尔的秘密手记,强调了“笛卡尔发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公式:一个可以掌控所有些伟大立体架构的规则。”,却又隐含的是一种遗憾——“对于这个惊人的真相,笛卡尔却完全不对外揭露。”作为宇宙论的先驱,作为重量级的宇宙学家,同时又作为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作为二十一世纪被定为为拓扑学创立者的笛卡尔,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个未解完的谜。
合上书,兴许充满好奇心的你,会深深爱上睿智的笛卡尔。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150117&PostID=27782468